茶与禅宗文化又着深厚之源,历代茶人在咏茶的创作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围绕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由茶悟而升华,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
禅茶文化让人褪去喧嚣,回归草木间,如果现实有一些浮躁,用一杯好茶让心平静下来。茶与禅宗文化紧密相连,茶性亦需静虚相结,与禅宗文化天然结合。
诗词,是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形式各异,博采众长,体现着先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有奢华富丽的词藻,又可以浸润在普通的一茶一饭中,千百年来,诗词以独特的韵律和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诗词更是从各个维度全方位的展示了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接下来,我将就从禅文化和茶文化角度,浅薄的谈一谈我对诗词的理解。
(1) 禅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于茶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先后有先秦说、西汉说和三国说,根据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考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更是将茶文化的起源追溯到了远古时期,可见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之悠久。
虽然中国的佛教文化的起源无法和茶文化一样追溯至远古,但自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到东汉末年,已经从民间渗透到了皇权宗室,东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官方大力的发展,江南江北的佛寺都多如牛毛,大家所熟悉的梁武帝萧衍四次出家的故事,以及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扼腕叹息,但也足以窥见当时佛教的兴盛。
同样,茶以文化的面貌出现,也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朝古诗中难以寻觅到茶的踪迹,而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可见当时,茶见于诗词,而不是“"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之类的谚语或者“苦荼久食,益思意”的药物功效,说明饮茶文化已经逐渐推广至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生动的描写了两位小女儿调皮可爱,玩耍回来后口渴难耐,焦急的对嘴吹炉火,盼望早点煮好可以泡茶解渴,侧面体现了饮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各年龄层的热爱。
而茶文化和禅文化的结合,根据记载,也始于两晋,《晋书·艺术传》记载: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记载,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茶无论是物质层面、体系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陆羽的《茶经》到现在仍旧被奉为经典,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更有甚者,古代多数名茶同佛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君山银针,“云雾茶”黄山毛峰等等,古时候均由僧人种植,即便是茶圣陆羽本人,孩童时代也成长在竞陵龙盖寺,由住持抚养,可见禅/茶文化历史渊源之深厚。
(2) 禅与茶的关联与诗词表现
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这就是佛教禅师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禅道和茶道归根到底,在于“正”“清”“和”“雅”四个字。
a. “正”
禅茶中的“正”指的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扩展到茶道,就是泡茶时,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心无杂念,才能体会到茶中的色、香、味。
唐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与茶有关的宝塔诗,从茶的本性,对茶的喜爱以及茶的功能三个层面,体现了茶的正念,也通过“慕诗客,爱僧家”,点出了茶和禅的关联。
?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b. “清”
“清”,可以理解为清醒、清淡、清廉,禅道文化中可以理解为清净和清心寡欲。三国时期,就有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的典故,茶相比于酒的浓烈,本自就带有清新和清醒的功效,蔡襄《圣泉》中的“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说的是茶性清洁;《北斋雨后》中的“小庭幽圃绝清佳”“留客临轩试越茶”说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
除了清净的环境外,从茶具到内心都要清明节净。两晋北朝时,也有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黄老之道与清淡之风盛行。思想观念带动着生活方式的转遍,逐渐以好茶为风气。陆游的《晚秋杂兴十二首》,更是道出了清茶与清性的关联: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c. “和”
所谓“和”是儒、道、释三家思想共同的哲学理念,禅宗更是强调明心见性,内心和对立的观念调和、化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谐的观念在诗词中也是比比皆是,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内心的平和;有曹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友爱和谐;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人和自然的和谐,而白居易的诗词《食后》更是把和谐平静之禅的心情,和饮茶做了紧密的关联: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d. “雅”
唐代茶诗中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也体现了禅茶文化中的雅,首先文人雅客相约饮茶,是雅之一,以茶为题,联句吟诗,是雅之二,诗句中体现的“流华”“素瓷”“芳气““闲轩”等等让人心旷神怡的描述,是雅之三。诗词,正是体现禅茶雅文化的最好的方式。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
(3) 诗词中的禅茶一味
禅与茶的“正”“清”“和”“雅”是禅茶一味的本质和精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
古人在诗词的表现形式中,不仅仅只是吟咏其中的某个片面,对于禅茶一味的整体理解和阐述的诗词,也比比皆是。
比如说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表面上看去只是白居易闲来无事,以煎水煮茶为乐,并且爱屋及乌,把这个饮茶爱好传递给友人,在我看来,无论是“坐酌”还是“看煎”不仅体现了作者云淡风轻的心情,更传递了他心如明镜,看破红尘的隐喻,禅茶一味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共通,在诗词中也有极为深刻的体现。
另一首典型的诗歌是宋代朱敦儒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
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
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作者对生活的解读上升到了“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旗亭问酒,萧寺寻茶”,逢人见事不起爱憎心,身心和大自然合一,更是体现了闲云野鹤无欲无求,“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超凡境界。
钱起 -《与赵莒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钱起的这首诗,“尘心洗尽兴难尽”,也体现了洗净红尘杂念,但茶性更浓,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散,无论是从竹林、蝉等峻洁高志意象的刻画,还是对于心态的描写,都巧妙的体现了人们试图在山水的清幽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从上可见,禅茶一味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禅道和茶道上,更是在文人雅客切实的体会中,通过诗词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诗词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是茶道、禅道亦或是诗词,都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以上仅仅是粗略的简述,如有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请老师包涵。
禅悟日月之精华茶品天地之神韵草书是一款融合了禅宗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茶品。它的名称中蕴含了禅宗所倡导的“无我无心”的思想,呈现出宇宙和谐、天地共生的哲学意味。同时,精华茶品和天地之神韵这两个词语也表达了产品本身的高品质和神秘感。而草书的字体则更加突出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气息。
这款茶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多种名贵草药和茶叶进行配制,不仅口感独特,且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同时,产品包装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画龙点睛之法,草书字体的使用更是将产品的文化特色深入骨髓。
禅悟日月之精华茶品天地之神韵草书,不仅是一款美食佳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口感的追求,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槃境界。一茶,一禅;一品一悟。此乃茶中悟道,道中悟禅,茶禅一味也!
茶是会意字,即人在草木间。老祖宗造此字,抑或是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吧:“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人生如茶,在我看来,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则,茶中有日月,品人生,先品茶;二则,人活一世,如草木一秋。人生苦短,敬畏生命;三则,人终将回归自然,亦应道法自然,不可逆势而为。
茶在山水间,人在草木间。低眉,云雾缭绕;抬头,碧水蓝天;侧耳,鸟语花香;闭目,风轻云淡。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世外桃园!既“无丝竹之乱耳”,更“无案牍之劳形”,让人油然而生“心旷尘俗邈,逍遥不羡仙”之逸情雅致。难怪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发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之感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欣赏山水风光的同时,再择邀志同道合之三两挚友小聚一番,身居茶园一隅,兴至,品茶吟诗;兴尽,闭目养神,整个身心就会沉浸在这大自然的芳香所带来的清朗洁净之中。正可谓“偷得浮生闲半日,静坐庭前细品茗;如尘俗事眼前过,唯留清风绕衣裙。”这,就是悠然自得的生活!这,就是精神境界的提升!这,就是道法自然!这,就是禅悟人生!
三毛说,“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是啊!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这一阵子,就是人生的第一道茶。人,伴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便预示着从此走上了风雨人生旅程,也必将历尽艰难坎坷,才能成就圆满的人生。坐享其成,守珠待兔,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生,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当苦尽甜来,幸福敲门之时,便是人生第二道茶了。在你收获爱情甜蜜,登上事业巅峰,感受家的温暖,尽享子孙绕膝之天伦之乐的同时,你也便告别了满树花开的季节,走进了繁华落尽之岁月。
而当你历尽生命之沧桑,尝尽人生的苦辣酸甜,蓦然回首之时,便端起人生的第三道茶了。在拿得起、放得下之间,细细品味,顿觉酸甜苦辣皆无。正所谓“历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此时的你,才真正拥有了成熟的心智。因为,你已经感受到了——“淡”,才是生命的底色;“淡“,才是人生的常态。
由此可见,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曾经的苦与甜,终将会淡然如水。这无色无味的“淡”,才是生活的真味。
茶禅一味,品悟人生。走过人生四季,穿越春夏秋冬,恩怨情仇尽在无言中;历尽风霜严寒,尝遍酸甜苦辣,一个“淡"字便囊括了纷纷扰扰的人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3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民间茶俗
下一篇: 仙人掌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