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紫砂史话

茶百科 2023-11-26 04:17:41

紫砂史话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 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 "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小。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 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杨彭年的制品,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擅制掇球。而邵大享则以浑朴取胜,他创造了鱼化龙壶,而此壶的特点是龙头在倾壶倒茶时自动伸缩,堪称鬼斧神工。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器在世界上称得上造型最丰富的工艺品种,明清两代先后涌现出数十位德高望重的著名陶艺名家,创制出了人类艺术瑰宝,他们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中华民俗礼仪对联大全的目录

第一章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第一节农历传统节日——春节
一、春节的由来
二、传统春节的习俗和传说
第二节全国各大城市的春节风俗
第三节少数民族怎么过春节
第四节端午节的传说
一、美丽的传说
二、端午别称知多少
三、全国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第五节踏青扫墓的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二、清明节的习俗
第六节其他传统节日
一、七夕节l
二、中元节,
三、中秋节
四、重阳节
五、腊八节
六、冬至
第二章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风情
——漫谈中华各民族的民俗民风
第一节西部地区的民俗风情
第二节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
第三节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
第三章婚俗漫谈
第一节有趣的婚俗
一、最奇特的婚俗一抢亲
二、汉族婚姻风俗——回门
三、彝族泼水迎亲
四、先“嫁”后“娶”的婚俗
五、“从歌堂”及“打亲
第二节民俗有融合,婚俗有风情
——少数民族婚俗种种
第四章中国食俗大观
第一节我国古代十大名厨
第二节中国各大城市特色小吃
第三节少数民族的饮酒风俗.
第五章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第一节礼多人怪的礼仪
一、藏区的绝对禁忌
二、侗族对罢山歌开路迎宾
三、客家的“崇九”风俗
四、满周岁的“抓周儿”风俗
五、蒙古族独特方式呈真情
六、达斡尔族礼仪传统源远流长
七、苗族“以心换心”交朋友
八、热情的维吾尔待客礼
九、天祝藏族的白色崇拜
十、土家族的迎宾礼
十一、瑶族香茶药浴宴宾客
十二、裕固族双杯美酒敬贵宾
十三、中国奇特的跪拜礼
十四、中国情人节习俗
第二节美丽动人的传说
一、“踢乌兰”的传说
二、藏族笛子的由来
三、傣族赛龙舟的由来
四、丢花包
五、冬不拉的传说
六、满族冰滑子的由来
七、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八、苗族划龙船的来历
九、畲族打尺寸的故事
十、畲族的盘瓠图腾崇拜
十一、耍狮子的来历
十二、羊眼包子的来历
十三、瑶族长鼓舞的来历
十四、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第三节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
一、有关财神的传说
二、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
三、赵公明——专管人间财富之神
四、比干——公正无心的纣王叔
五、范蠡——生财有道的陶朱公
六、关羽——忠诚信义为本的关公
第四节展现中华民族的国粹
一、中华吉祥画与传说
二、老北京民间绝活:吆喝
第六章中国生肖文化与民俗历法
第一节十二生肖的来源
第二节十二生肖在中华民俗中的作用
第三节闲话“本命年”
第四节十二生肖的文化象征
一、鼠的文化象征意义
二、牛话牛说,牛字牛词
三、情趣洋溢的虎的谚语
四、兔文化趣谈
五、龙的象征意义
六、蛇的象征意义
七、马的象征意义
八、妙用“羊”语
九、望猴生义
十、鸡的象征意义
十一、狗的象征意义
十二、猪的象征意义
第五节鸡为何是五德之禽
第六节龙起源的种种说法
一、龙的原型为蛇说
二、龙的原型为鳄鱼说
三、龙原型的其他说法
第七节与公历同步的民俗历法
一、夏历(农历)__一阴阳规范历
二、农历闰月的计算方法
三、公历和农历之间的转换
四、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
五、立春风俗
第七章中国民俗工艺与民俗建筑
第一节民俗的奇葩——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
一、“泥人张”与惠山泥人
二、北京皮影,
三、冰灯史话
四、大理草编
五、风筝的起源
六、佛山灯色扎作艺术
七、精致的瑶族马尾帽
八、面塑艺术
九、民族扎染工艺
十、木版年画
十一、平遥推光漆器
十二、泉州提线木偶
十三、唐三彩
十四、天津杨柳青年画
十五、蔚县剪纸
十六、西湖竹骨绸伞
十七、中国刺绣
十八、中国毛笔
十九、最理想的饮茶器具——紫砂壶
第二节色彩斑斓的中国民俗建筑
一、北国冰雪建筑文化
二、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
三、潮汕传统民居
四、侗族风雨桥
五、哈尼族蘑菇房
六、海南传统民居
七、胡同里的皇都遗韵——北京四合院
八、江南水乡
九、静悄悄的团山村
十、蒙古包后的木杆
十一、苗族吊脚楼,
十二、南方自由式民居
十三、羌族的碉楼
十四、上海的民居最风情
十五、神奇的客家土楼
十六、四合院的影壁
十七、桃花源里人家——馓州古民居
十八、走进傣家竹楼
第八章对联大观园
第一节趣联漫话
一、对联简史
二、名士联话趣闻
三、妙联点评
四、春联漫谈
第二节对联欣赏
一、趣联
二、春联欣赏
三、婚联
四、寿联
五、挽联,
六、中堂联
七、集句联
八、白话联
九、长绝联欣赏
十、无对联欣赏
十一、古今名人名联欣赏
十二、名胜对联欣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3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