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广东人说要请你喝茶,那就不仅仅是喝茶那么简单,那还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点心小吃,而闽南人说要请你喝茶,那就很简单,是因为他得了一泡好茶,要与你分享。
闽南人爱茶那可是历史悠久的,"无茶不成礼"这是闽南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家家户户都有一副白瓷茶器,客人一来便是吃茶吃茶的招呼声,就算是没有客人来,闲时泡上一泡好茶也是常有的事。在闽南人的生活中喝茶是一种享受,泡茶也是一种享受,并且以品茶懂茶为一种荣耀,常常因得了一泡好茶而大老远把朋友叫去一块品赏,朋友间的情谊在茶香飘荡的气氛里更为融洽。
闽南人泡茶是繁琐的,得常备一个"随手泡"(烧开水的小电器)把水烧到滚烫,然后把碗盖杯(闽南人泡茶不用茶壶)和小杯子烫热,再放入上好的铁观音,冲入滚水,用碗盖的盖子把飘浮在茶叶上的泡沫拨去,再把第一遍冲洗茶叶的水倒掉,然后第二次冲入滚水,盖上盖子,在盖子上浇上滚水稍闷一下,再把茶水倒入一个有过滤网的容器里,然后纷纷倒入各人的小杯,细细地品。要是我泡茶,我还有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在倒完茶后,掀开碗盖杯的盖子去嗅嗅茶香。这泡茶的工序听着就繁琐,可是却乐在其中。不过,曾听一个北方的商人跟我抱怨过说跟你们闽南人谈生意,走到哪都要泡茶,泡茶又很慢,有时候常常话都说完了,茶还没泡好,我笑笑跟他解释说这是闽南人的待客之道,他是通过这种很自然亲切的方式跟你在拉近着关系。这泡茶一招一式看起来好象挺简单,可是没泡过闽南茶的人,你是一定不敢泡的,就那一招将那热热的碗盖杯举起,把滚烫的茶水倒出来就不简单,没泡过或少泡的人常常被热水烫得手指通红,我也是练了好久才勉强过关。
闽南人爱茶好茶那是到了随身带茶叶的地步,聪明的茶商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把上好的茶叶分五克、七克真空包装起来,一袋正好一泡,让你随身带着到哪都能美美地品上一回。曾见一个老板,他更为讲究,他的宝马车里一向备有一桶纯净水,一个"随手泡"、一副上好白瓷,一斤就上千元的茶叶。喝茶在闽南简直跟吃饭一样重要,前不久流行非典,闽南临着广东但却极少非典病例,大家都说一定是闽南人爱喝茶的好习惯使非典病毒不易入侵,且不论是否科学,不过,学学我们闽南人泡泡茶品品茶那肯定是有利于健康有利于生活的。
民系概况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福建省管辖的泉州、漳州大部分、厦门这三个地级市,以及台北代为治理的金门县)等地。 福建龙巖市新罗区部分与漳平市部分的居民:两地也通行闽南语,偏向闽南语漳州腔。大部分人口构成由唐代开辟漳州的陈元光将军所率领的府兵的后裔组成,和漳州部分同源同宗。 台湾闽南人:大多明朝清朝时的祖籍在闽中南(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在台湾日治时期前即居台湾,使用闽南语台湾话,台湾四大族群之一。 一般而言,台湾闽南人也包含被闽南化的客家人与台湾古闽越族后裔原住民平埔族。世界各地的闽南华人、华侨或是闽南语闽台片使用者:在东南亚、日本最多,新加坡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华人使用闽南语来沟通。
民系语言 闽南语是闽南人的母语,主要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南宋以来,随着闽籍先祖的几次大规模对外迁徙,逐渐分布于台湾、浙江、广东、海南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原称"河洛语",闽南语曾是中国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由于为了躲避中原的内乱战乱,中原人分别在唐朝中期及以后和北宋末年大规模南迁至福建南部,这样也就把河洛语带到福建,河洛话也因此俗称闽南话,闽南以外的闽南语则是后来闽南人向外迁徙形成的结果。
到了近代闽南语早已跨省跨国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国国内,成片的较大的通行区域,就包括传统上的福建闽南地区泉州、漳州大部分、厦门、龙巖市新罗区部分、漳平市部分地区、尤溪县小部分地方和大田县部分等地,以及台湾岛大部分。 还有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四川、江苏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闽南方言岛。包含被闽南化的人。
闽南语歌曲代表作 同名单曲《闽南人》,是由全栖艺人张云卉潜心作词作曲并演唱的。这首歌作为新时代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在很多地方都优胜于传统,在创作上融合了Funk Rock(朋克摇滚)和Smooth Jazz(丝滑爵士)的节奏韵律,较为轻快跳跃,充满律动感。而相对于传统闽南语歌曲,《闽南人》唱作者地道的闽南人身份让整首歌听起来不显得那么"台腔",不管是填词、作曲、还是演唱,均根植闽南文化的角度,不同于那些基于台湾文化的歌曲,是真正意义上的闽南语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新型曲风,是闽南语歌曲和西方电声乐器的有效结合,并同当代流行音乐充分互动后的音乐产物,更具感染力,为今后闽南语歌多元化创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良好的借鉴形式。
闽南人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只能从三个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从泉州港 渡台,漳州厦门人从厦门渡台,福州人从马尾渡台,还有大量人从福建沿海直接到台湾,有登记的人数只占福建人渡台总人数的很小比例,这在漳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的自渡台湾的情况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过官渡而是自己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优势。雍乾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逐渐增多,先后来台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口音逐渐融合成一种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间将其称之为"漳泉滥"(漳泉混合的意思),莆田话和台湾话不可以互通。 台湾的闽南语特色是多种不同闽南地方口音融合,总而言之,台湾北部偏泉州腔,南部偏漳州腔。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由于日本语是在中国南北朝时到清朝前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中国国民 *** 收复台湾地区;战后国民党再次发动内战,在经过 *** 人和正义人士的艰苦努力, 国民党 *** 战败,带着几十万军队和人民从大陆"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由于古代越南、福建、广东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汉族迁徙南下后使用的古汉语受到了很多越语的影响,古代越南从中国的西汉到唐朝是中国的领土,即使从中国分离出去后,还是和中国南方保持密切关系,越南还是中国的五代到清朝藩属国,古代越南使用古汉语和古越语的融合的古越语时间有1000多年。近代现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 。侗台语系和闽南话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语,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所以东南亚人有学习闽南语的优势。更由于闽南人的迁徙传统,闽南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闽南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从元朝开始,泉州成为为东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西亚、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闽南,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分。例如sat-bûn(soap,雪文,闽南语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刹)、chi- ku-la?t(朱古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铁板手)、ba?k-thâu(商标)、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计程车,台湾地区现多以闽南语发音称"计程车")、pa-sū(bus,巴士车,台湾地区对于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车"的趋势)、má-tih(死亡)、gō?-kha-kī(骑楼过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 ,
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最早在晋朝时有中原一带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但是汉人大规模迁徙到闽南则在唐朝五代时期,带来了8世纪到10世纪中原的语言口音。在闽南人从明朝后期至清朝移民时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大部分。
龙巖话区:龙巖市新罗区部分、漳平市部分。
大田话区:大田县部分、尤溪县的小部分。
海陆丰区:广东海陆丰(汕尾市、 陆丰市 、海丰县)
潮州话区:广东潮汕(揭阳市、潮州市、汕头市、丰顺县的汤南镇、汤坑镇、留隍镇)
雷州话区:广东雷州半岛(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等)
海南话区:海南岛东北沿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一带。
除了台湾省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总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分布范围
这些巴巴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巴巴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于华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视,过春节,作为子孙或年幼的一辈,得跪着磕头、敬茶及祝安。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讲究,要摆三牲及饭菜等,要摆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肴上供。
民系分支 根据闽南人所处的省份,又分为福建闽南民系,广东闽南民系,广西闽南民系,东南亚闽南民系(内以国家再分),台湾闽南民系,海外闽南民系(内以国家再分)等。潮汕、雷州、海南以及海陆丰2千多万,福建地区2千万,新加坡、东南亚、欧美以及全世界海外4千万(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以及浙南五省闽系华侨总和),台湾1千多万,还有其余地区,总共超过1亿。
因为闽南人与福州人同处于福建省,闽东闽南两地亦有人口往来,福州人即闽东人亦有部份闽南民系的成份,但进入福州的闽南人则被人数较多的福州人同化,闽东民系与闽南民系的关系仍然非常亲密,古代没有民系之说,而南移政权的人口多在淅江以及福建,福州为福建政治中心,闽东一带的闽民系受南迁吴越民系影响,影响到语言有些不同,但闽东闽南关系,姓氏,来源仍然非常亲密。
明朝中期实施海禁,但广州仍能作有限度的通商,使在宋元明初的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港的经营贸易的闽南人南下广州以及广东沿海,明朝福建闽南地区移民广州、粤西沿海以及潮汕,但亦被附近主要为广府地区的广府话又称广州话(即标准粤语)同化,在广东粤西粤东沿海亦有大量福建闽南移民,不少和当地人通婚,影响了当地的民系。明清时期,闽南人口大量南下广东,特别是莆田,使福州人南下莆田,至今莆田话变成闽南福州话夹杂的方言。此外,梅州亦有由莆田南下的闽南人,如 *** 。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共同创造的(主要是闽南人),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闽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商帮 作为中国五大新商帮之一,闽南商帮的起步主要是在厦门、泉州、漳州等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闽南人特有的"拼"劲不仅造就了闽南地区几十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大批知名企业家,而且这些闽南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在地域上不断扩张--在福建的周边省份、华东地区,以及其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闽南商帮在外来投资经商者中占著主导者的地位。在北京,在上海,以及许多边陲小镇,闽南商帮正产生著越来越大的影响,让世人刮目相看。
"在北京,凡是大盘的房地产,大多数是闽南人在操作。"庄永章介绍说,曾文仲是沿海绿色家园集团董事局主席,近几年来,该集团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和实力背景,在内地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精品楼盘,现已具备每年上百万平方米的地产开发能力。北京丰润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陈水波兄弟,不仅在北京进行房地产开发行业,而且还介入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等行业。北京英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将"英才国际村"住宅项目选定在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富人区和北京房地产市场上消费、投资的热点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上海,闽南商帮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获得快速发展,在造船、房产、食品、建材、钢材、木材、医疗等行业涌现许多让人刮目相看的风云人物,成为一支了不起的生力军。比如,提起水暖、大理石材和卫浴设施,业内人士都会想起南安商人,在上海各大建材市场,由南安人曾水獭创办的金永裕建材有限公司的相关产品,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
在天津,苏国川创办了华北建材陶瓷批发市场,阮志雄所在的金雄集团则成为天津印刷行业的排头兵。在东北黑土地上,尽管与闽南远隔千山万水,然而,辽、吉、黑三省却处处出现闽南商人创业致富的身影;在华北地区,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内蒙古,也有不少闽南的有识之士抓住了南北经济互补性这一有利商机,毅然前往从商。在新疆,庄永顺任董事长的恒顺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几乎承接了当地主要重大项目的消防工程;在四川,陈扬水的成都清华紫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进入西部城市高科技领域的企业之一。
问题一:福建人喜欢喝什么茶叶?大神们帮帮忙 福建现在比较普及的就是铁观音茶,另外也有像大红袍等享有盛名的茶叶,但是因为产量少,价位高,所以市面的真品比较少,喝的人也没有铁观音普及、大众化
问题二:福建人喜欢喝什么茶? 铁观音
问题三:福建人喜欢喝什么茶叶? 福建人喜欢铁观音
问题四:福建人最爱喝什么饮料 福建菜拥有福州、闽南、闽西三路不同的技术和风味。福州菜,是闽菜的主流,出盛行于福州外,也在闽东、闽中、闽北一带广泛流传。其菜肴特点是清爽、鲜嫩、淡雅,偏于甜酸,汤菜居多。它善用红糟为调料,尤其讲究调汤,予人“百汤百味”和“糟香扑鼻”之感。代表名菜有:“佛跳墙”、“煎糟鳗鱼”、“鸡丝燕窝”等。闽南菜,盛行于厦门和晋江、龙溪地区,东及台湾。其菜肴具有鲜醇、香嫩、清淡的特色,并且以讲究调料,善用香辣而著称,在使用沙茶、芥末以及药物、佳果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代表名菜有“东壁龙珠”、“炒鲎片”、“八宝芙蓉鲟”等。闽西菜,盛行于“客家话”地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代表名菜有:“油焖石鳞”、“爆炒地猴”等,具有浓厚的山乡色彩。
问题五:扒一扒地方茶文化之“福建人为什么喜欢喝茶” 福建是茶产区,都是以茶待客,喝茶有很久历史。
问题六:福建人经常晚上喝茶吗 我是福建人,闲暇时间必定在喝茶。福建人喝铁观音的比较多。
首先,将铁观音倒入盖碗或者紫砂壶中,盖碗或紫砂壶必须先烫下,否则会吸茶香
第二步:水烧沸腾,倒入水在盖碗或紫砂壶中,用盖子将泡沫撇清,盖上盖子,第一泡为洗茶,水可以浇茶宠或者洗杯,水要控干。泡出来的茶会涩。闻茶香,淡淡兰花香。
第三步:将水注入盖碗或壶中,根据个人口感,选择出水时间,我一般3秒就出水,清淡点的。
随后几泡出水时间可以慢慢延长,注意:水必须控干。3泡4泡是精华,一般好的铁观音可以泡7泡左右
大概就是这么玩的。
问题七:为什么福建人喝茶怎么哪么讲究?起源? 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宋代始,武夷山茶即已蜚声域内。《闽小记》称:“建州贡茶,自宋蔡忠惠(按:即蔡襄)始。”(清?周亮工《闽小记》卷1《闽茶曲》)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称喝武夷茶后有“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之感。范仲淹更以“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的诗句赞誉武夷茶为仙品。因而古人有“江南之茶,唐人首重阳羡,宋人最重建州”(明?许次纾《茶疏》)之说。宋代,武夷山建立御茶园。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乌龙茶也成为贡茶。明正德年间,仅南靖一地,年贡茶叶76斤。清代以来,随着茶叶转输入欧,福建茶叶更名扬海外,英国人尤嗜闽茶,在英国诗人拜伦和爱德华?扬的诗行中均出现“武夷茶”的名字。据茶叶专家考证,欧洲人的“茶”字读音与闽南方言茶的发音有直接的俗缘关系。闽南地区称茶为“TAY”,荷兰人购回福建茶时,便根据厦门音将茶译成拉丁语的“Thee”。其他欧洲国家均仿效之,如英语称茶为“Tea”,法语为“The”;德语为“Thea”丹麦、瑞典为“Te”,均为“Tay”之转音。
福建既是茶之王国,福建人对茶自然情有独钟。闽南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闽北山民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许多地方,人们均有早晚饮茶的习惯,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闽南人嗜乌龙茶,福州人好花茶,闽北人喝乌龙茶和绿茶,闽东人则饮绿茶。因此,八闽形成富于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饮茶,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备极考究。唐、宋时兴的“斗茶”遗风在各地仍历历可寻。其中以闽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见功夫。
闽南茶道
据《闽杂记》载:清代“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器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或谓功夫乃君谟之误,始于蔡忠惠公也……故尚此茶,取其饮不多而渴易解也。”(清?施鸿保《闽杂记》卷10《功夫茶》)喝茶既为时尚,于是“彼夸此竞,遂有斗茶之举。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记》)另据《龙溪县志》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触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e,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g溪之,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赀岁数千。”(清?乾隆《龙溪县志》卷10《风俗杂俗》)清代的这些饮茶把式一直沿续至今。
闽南人饮茶讲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壶、杯、盘,或方或圆或扁,多式多款,上镂山水人物及花鸟,玲珑精致。闽南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年泡茶之壶,壶内“结牙”(即茶垢),老辈人说“结牙茶壶”即使不放茶叶也能泡出茶香;还有谁家“结牙”多,谁家最有礼的说法。因此,若顽童不慎摔坏“结牙壶”,老人极为心疼。水以泉水为佳,民间有“山泉泡茶碗碗甜”之说。火则以炭火为主,烧水至“三沸”再置于“盖瓯”中冲泡。总之,旧时“茶房四宝”(潮州炉、开水壶、小茶壶、小茶杯)现今仍为家家必备之物。人们喝茶“功夫”之细,与清代并无二致。
闽南一带,客人来临,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壶浓茶,口称“泡tay,泡tay。”(tay即茶)热情地邀请你喝上几杯,然后再拉家常,俗称“喝上两杯再说”。客来无茶等于失礼。闽南人心目中甚至茶重于酒,故同安一带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待客多用安溪铁观音、毛蟹、梅占、黄旦、水仙等乌龙茶佳茗。泡茶时,先将壶水烧沸......>>
问题八:福建人为什么爱喝工夫茶拜托各位了 3Q 福建茶要用泡工夫茶 才好喝
问题九:广东人一般喝什么茶? 广东人特别喜欢喝早茶,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喜欢喝云南的普洱茶,此茶暖胃、润滑。 年青人多半是喜欢和福建的乌龙茶(也就是铁观英),此茶提神、消滞
闽南人卖茶叶的多。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得知闽南的街边,卖茶的比卖米的都多,潮汕的卖茶叶的是从福建闽南处传过去的,闽南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位来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写道:“在中国,茶同盐一样是国王的课税品,所到之处都在贩卖,并且有苦味,注汤饮用。”但茶叶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角则在几个世纪之后的宋元时期,一箱箱的茶叶经由“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南亚和欧洲的港口。17世纪初,扮演“海上马车夫”角色的荷兰人及其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掀起了欧洲商人来福建采购茶叶的浪潮。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3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盘古银毫的传说
下一篇: 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