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茶具的品種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這些茶具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都曾有過輝煌的一頁。
⑴青瓷茶具 以浙江生産的質量最好。早在東漢年間,已開始生産色澤純正、透明發光的青瓷。晉代浙江的越窯、婺窯、甌窯已具相當規模。宋代,作爲當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生産的青瓷茶具,已達到鼎盛時期,遠銷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質地細膩,造型端莊,釉色青瑩,紋樣雅麗而蜚聲中外。16世紀末,龍泉青瓷出口法國,轟動整個法蘭西,人們用當時風靡歐洲的名劇《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麗青袍與之相比,稱龍泉青瓷爲“雪拉同”,視爲稀世珍品。當代,浙江龍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發展,不斷有新産品問世。這種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衆多優點外,因色澤青翠,用來沖泡綠茶,更有益湯色之美。不過,用它來沖泡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則易使茶湯失去本來面目,似有不足之處。
⑵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續於元,衰微於明、清,這是因爲自宋代開始,飲茶方法已由唐時煎茶法逐漸改變爲點茶法,而宋代流行的鬥茶,又爲黑瓷茶具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宋人衡量鬥茶的效果,一看茶麵湯花色澤和均勻度,以“鮮白”爲先;二看湯花與茶盞相接處水痕的有無和出現的遲早,以“盞無水痕”爲上。時任三司使給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錄》中就說得很明白:“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爲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爲負,耐久者爲勝。”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的“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盞,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種。福建建窯、江西吉州窯、山西榆次窯等,都大量生産黑瓷茶具,成爲黑瓷茶具的主要産地。黑瓷茶具的窯場中,建窯生産的“建盞”最爲人稱道。蔡襄《茶錄》中這樣說:“建安所造者……最爲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盞配方獨特,在燒制過程中使釉面呈現兔毫條紋、鷓鴣斑點、日曜斑點,一旦茶湯入盞,
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輝,增加了鬥茶的情趣。明代開始,由於“烹點”之法與宋代不同,黑瓷建盞“似不宜用”,僅作爲“以備一種”而已。
⑶白瓷茶具具有坯質緻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因色澤潔白,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時,河北邢窯生産的白瓷器具已“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朝白居易還作詩盛讚四川大邑生産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鎮白瓷茶具已遠銷國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這種白釉茶具,適合沖泡各類茶葉。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裝飾典雅,其外壁多繪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或綴以名人書法,又頗具藝術欣賞價值,所以,使用最爲普遍。
⑷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實是指以氧化鈷爲呈色劑,在瓷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塗上一層透明釉,爾後在窯內經1300℃左右高溫還原燒制而成的器具。然而,對“青花”色澤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將黑、藍、青、綠等諸色統稱爲“青”,故“青花”的含義比今人要廣。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
豔之力。加之彩料之上塗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産,特別是景德鎮,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産地。由於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後除景德鎮生産青花茶具外,雲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産,但無論是釉色、胎質,還是紋飾、畫技,都不能與同時期景德鎮生産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鎮生産的青花瓷茶具,諸如茶壺、茶盅、茶盞,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質量愈來愈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爲其它生産青花茶具窯場模仿的對象,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發展史上,又進入了一個歷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響後代。康熙年間燒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稱“清代之最”。
綜觀明、清時期,由於制瓷技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對外出口擴大,以及飲茶方法改變,都促使青花茶具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當時除景德鎮生産青花茶具外,較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雲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國還有許多地方生産“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區域內,供民間飲茶使用。
茶壶的款式种类:
茶壶是泡茶工具中的主体,用于泡茶、让茶叶茶味释放。茶壶造型多变,依不同大小、材质、冲泡茶种有所不同。除了常见的桔子型,还有瓜型、菱形、鼓型、六角形等。常见的材质有陶、瓷、紫砂、玻璃、塑料等。
陶壶:陶壶为陶土烧制成的茶壶,是最常见的茶壶材质。因为茶壶的热传导性很好,适合发酵度较高、重喉韵的茶类。包括铁观音、重焙乌龙茶都很合适。瓷壶:和陶壶一样,为常见的茶壶材质。它的特性是传导热很好,但散热也较快。适合泡比较清、注重韵味的茶。例如清茶、高山茶、东方美人茶冲泡都很合适。
茶壶
茶壶(teapot)是一种供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也是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壶主要用来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来泡茶和盛茶,独自酌饮的。茶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
由于壶的把、盖、底、形的细微差别,茶壶的基本形态就有近200种;泡茶时,茶壶大小依饮茶人数多少而定。茶壶的质地很多,使用较多的是以紫砂陶壶或瓷器茶壶。
茶具的分类
【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元代。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 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 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 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 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 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 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 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问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 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
【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它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属器具。到隋唐时,金属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 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茶具有哪些?? 文章为你介绍紫砂茶具、瓷器茶具、黑瓷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等六中茶具的使用流行程度等! 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所以,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眯。在中国饮茶的发展史上,作为饮茶用的专用工具,必然也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1.陶土茶具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茶具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敖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也不会破裂;若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型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说阳羡(既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的夺香,又无熟汤气"。 2.瓷器茶具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其它如湖南的、河北唐山的也各具特色。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4年真宗赵恒下镇建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闻名于世)2.青瓷茶具;青瓷茶具晋代开始发展,那时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头流子的有嘴茶壶。宋朝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达到了鼎盛时期,器包括茶壶、茶碗、茶杯、茶盘等,甄江两岸盛况空前,群窑林立烟火往返如梭,一派繁荣。 3.黑瓷茶具;宋代福建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根具经验认为建安所产的黑瓷最为适宜,因而弛名。宋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自不用。这种黑瓷免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扑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茶行家所真爱。3漆器茶具;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资多彩,"金丝玛瑙"、"釉变金丝"、"雕填"、"高雅"和"白银"等品种,特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4.玻璃茶具;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行可塑性大,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腻柔软,茶叶在正个冲泡过程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晶莹剔透,杯中轻雾飘渺,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 5.金属茶具用金、银、铜、锡等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茶器材料有较大的优点:成小口长劲,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代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价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6.竹木茶具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以很少使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术品的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0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玻璃茶具代表作
下一篇: 紫砂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