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歌和茶舞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
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 出巴蜀”,这里说的“茶 ”就是指茶。从皮日休的《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但可惜的是这首茶歌早已散佚。
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日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日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至宋代,王观国《学林》、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等作品中,就称“卢仝茶歌”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了,这表明至少在宋代,这首诗就配以章曲、器乐而唱了。宋代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的“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这首歌是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按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的。其歌词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歌词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唱出了富阳地区采办贡茶和捕捉贡鱼,百姓遭受的侵扰和痛苦。
茶歌的再一个来源是由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和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此外除了江西、福建外,其它的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末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了专门的“采茶歌”,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
注意:由于湖北与安徽黄梅戏的争议问题,经过多年研究,中央文化旅游相关部门及人民日报的最新研究结果,已经确定黄梅戏是安庆无疑了,不用争了!
一、为什么黄梅戏在所有历史文献中都没有更名历史,一直都叫“黄梅戏 ”,从未叫过“黄枚戏”。而“黄梅县”在几十年前的官方正式文件中却叫“黄枚县”?请注意,很多官方正式的文献、粮票、油票及戏曲书籍中写的就是“黄枚县”,包括政府的红头文件。所以说,是“黄梅戏”这个名称在前,而“黄枚县”之后改名“黄梅县”。这个“枚”字并非简化字,而是实实在在的“黄枚县”,如果黄梅戏真是湖北的,为什么不直接叫“黄枚戏”?当然,有的不学无术者,以一张图片上有个搪瓷水杯上写着“安灰”来诡辩,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所有正式的文件中,安徽从来都是“安徽”,而个别物品上出现此种行为,是因为当年的汉字简化政策,导致一些商家为图省事而为,不服的湖北人,可以去查查从清代到今天为止,所有的正式文件,以及官方说法中,安徽有没有“安灰”一说?并且“安徽”也好,“安灰”也罢,都与所争论的黄梅戏没有半毛钱关系,以此作为争抢黄梅戏的论据,不但显得文盲,更显得幼稚可笑!但凡有点脑子都不至于这么胡扯!
六、如果湖北人再这么搞下去,只会损毁黄梅戏的声誉,安徽的戏校和剧团,真的不应该再接收湖北人了!真的是东郭先生!
综上所述,如果真的要抢起源的话,湖北省最多只能抢(也不算抢,安徽人也不屑于抢,其它地方的人更不会抢哦呵腔,那声调听起来,像长辈过逝时家属叫回魂的声音,不信让全国人民听听试试?)湖北特产“黄枚彩茶调”,“黄梅戏”【记住,黄梅戏从来都没叫过“黄枚戏”,而“黄枚县”却是在“黄梅戏”此名称之后才改的】湖北人要是能从正式的官方文件或历史文献中找出大量的“黄枚戏”为正式命名的,县与当今黄梅戏相关的佐证,才能让人信服,才能让全国人民信服!
茶百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是用茶和清水进行作画,是比较雅致的一种文化活动,倍受古代文人们推崇。茶百戏的流程是比较复杂的,做出来的图案是比较精美的,最开始起源于唐代,在宋代比较盛行。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在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当时不仅盛行于朝廷,也流传于闽北武夷山一带。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2010年,茶百戏已被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百戏的茶汤不仅可供欣赏还可品饮。据称,茶百戏采用点茶法,将茶汤连茶末一同饮用,较之泡茶法,人体可获得茶中不溶于水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保健功效。
茶百戏是历史上盛行于闽北武夷山一带的传统文化,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作为原料就能在茶汤表面幻变出文字和图案。
其中包括了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和点茶,而点茶又分为调膏、注汤、击拂。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到了宋代,宋徽宗不仅亲自撰写《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的技艺,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
两宋的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
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对“茶百戏”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陶谷明确记载了茶百戏是用注汤和茶勺搅动的方法幻变形成生动图案的独特技艺。
古籍中关于茶乳幻变图案的记载和描述还有许多,如宋·郭祥正在《谢君仪寄新茶二首 其一》也记载:“辗开黳玉饼,汤溅白云花”;
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记载:“银瓶首下仍尻高, 注汤作字势嫖姚”等等。
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也描述了茶百戏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
茶文化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现代人沿袭了明朝沏茶、泡茶的方式,而早在唐、宋年间,煮茶、点茶则是当时的流行。“茶百戏”由宋代点茶技艺延伸而来,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表现字画的古茶艺。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茶艺师章红艳以茶匙为画笔,用茶汤当画板,她的“茶百戏”作品已经达200多幅,亚运吉祥物、花鸟虫鱼和仕女图等都出自茶盏间的一笔一划,承载了径山的千年茶香。
据了解,径山镇被誉为“中国禅茶文化镇”,千百年来茶文化兴盛、绵延不衰,宋代非遗点茶技艺在这里发扬传承。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0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夏游名山品名茶
下一篇: 何谓龙凤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