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道可悟

小小茶农 2023-11-25 19:27:46

茶道可悟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教有言:“道由心悟。”中国的道源远流长,中国的茶道可道可名亦可悟。

周作人说得随意:“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恒。”吴觉农说得实在:“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台湾学者刘汉介说得简单:“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而陈香白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的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和乐之道。

或许,给茶道划一定局,既不必,也多余。既有定论,就有固定的框架,有固定的框架,就难免趋于单一和僵化。如此,反倒失去了茶道的本意,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原本清心安逸之事,岂不煞风景?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有茶香缭绕。“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在这七件宝中是最具包容性、广阔性和平民意识的,茶中自有天下,其广阔的包容性使得它本身不被规定和局限,因而也最为通达和玄妙。

日本自中国带回茶种,从中国带去茶道文化,中国禅师开出的茶禅一味之境界,成为日本的“茶道之魂“。日本的茶道经千年沧桑,开展出广大而深刻的茶哲学。然而,日本茶道的末流,不令人产生流于茶术的担忧?日本茶的太过烦琐的礼仪和太过庄重的程式,不让人感到厌倦和烦闷?日本禅僧早就有言:“茶道,在心非在术”,以今例古,现代的茶道偏于术而略乎心,违离古风是日渐日远了。

“茶禅一味”,有几多禅师就有几多说法。有夹山和尚的,也有赵州和尚的。同理,有多少茶人,就有多少对茶的体味,对茶道的感悟。定于一尊是可笑的,也是与活泼生动、空灵洒脱、驰骋于无疆之界的禅的精神风马牛不相及的。

禅宗讲“顿悟”,顿悟是当下体验,体验随人而异,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也正在此处,茶与禅合。故此,禅宗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禅语道:茶具有人生三昧。日本禅师说:“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涩味,这茶的味道,不也正与人生的过程一样么?同时也和哲学相近。

人生或者浓酽或者清淡,每个人须亲自承受:人生在世,总计较成败得失,殊不知成败得失,都是人生的滋味。

茶禅一味,就是喝茶时的安静,就是对茶本身的思考,就是心灵和行动的静默,就是借助仪式去完成心理之修行,在茶水中体会禅的意义。茶禅一味,为了让人静心、清志、明理,保持平常心是最终的目的。若认真思考,注意一点一滴的细节,培养一寸一度的耐性,即使不喝茶、不颂经,最终也能有所得。

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浮浮沉沉。一分淡泊,得一分宁静。深入细致品茶如同品味漫漫人生。“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勿茶之道。用心灵去悟,各人心中自有感受,和、静、清、寂也好,谦、诫、虚、宁也好,众人有道且得道,众人可道可名亦可悟。

如此,得茶之道,虽不中,亦不远了。

茶道:见、习、品、悟、道! 见形色、习礼节、品滋味、悟其身、修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圆、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荼道的精神内涵是,“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荼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荼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荼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品味茶道感悟人生茶艺师

品味茶道感悟人生茶艺师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禅茶一味 茶道及悟道

  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

  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

  茶的包容茶可以是你干热口渴时的及时水,一大口下肚,重要的是润喉爽心,茶香、茶味都不那么重要。

  茶也可以是你细品赏心的慢生活,一小口啜饮,品闲庭花落,尝云淡风轻。

  关于心境

  每一次品茶,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管是几人饮、是第几壶,一切终随茶香飘散,只留各自心里。

  关于相处喝懂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赏的东西。

  喝懂茶,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像对朋友,你得知他所有的经历后更理解他的独特,也更明白如何与他相处。

  关于时间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

  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

  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关于欲望好茶与喝茶的心情,就好比欲望与理想,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的拥有,理想的终极是精神的充盈。

  再好的.茶,终有饮尽之时,而喝茶的心情却取之不竭。

  无止尽地追求更好的茶,不如随时准备好一份喝茶的心情。

  关于做人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关于人生所谓宽容,不是忍受或者忽略,而是终于懂得欣赏;茶无完茶,却可以不完美的茶泡一段完美时光;

  人无完美,亦可以懂得欣赏自己,欣赏一段不完美的人生。

  关于修行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管它用紫砂壶也好,瓷盖碗也罢,都是茶叶之泡具,是绿叶红绸之容器;青花盏也好,绿釉碗也罢,都是茶汤之盛器,是清苦入口之媒介。

  禅茶一味: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道则是兴于唐,盛于宋。中国茶道从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世人所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佛教以?四谛?为总纲,?苦、集、灭、道?。以?苦?为首,如:生苦、老苦、病苦等等均以参禅来看破。茶性亦?苦?,?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产生诸多联想,有助于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佛教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其三:?凡?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然而?禅?也正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放?人生在世,一切苦恼都是因为?放不下?,佛法说修行必需放下一切方可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修习佛教强调?放?,品茶也强调?放?。

  放下手中的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崩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习性,放下在政界、在商海、在文坛、在单位里时的种种思虑,不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让茶汤涤荡自己的肚肠,澡雪自己的心性让心灵空朗澄静。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品茶来品味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品茶过程中悟出?禅茶一味?的茶道真谛。

  同时,佛教为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高僧们写茶诗、茶词、作茶画等等,大大的丰富茶文化的内容,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注入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使茶道更具神韵。佛家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9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