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裕泰茶庄是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始建于1887年,初名吴裕泰茶栈。“吴裕泰”的创始人是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1930年去世。
在京城站稳脚跟
吴氏祖上几辈做茶叶生意,吴家有兄弟6人,吴锡卿排行第四。据说,当年歙县的一个举人进京参加会试,雇吴锡卿为随从,负责挑运书籍和行李。到达京城后,他们安顿在北新桥大街。在举人温习功课备考时,吴锡卿就和周围的北京人聊天,逐渐和他们熟悉起来。吴锡卿进京时带了一些茶叶,他把自己的茶叶送给人家品尝。没想到,京城人对他的茶叶赞不绝口,还劝他在北新桥大街摆摊卖茶叶。吴锡卿一听是个好主意,数日后就在北新桥大街路东的一个门洞里摆起了茶叶摊,没几天茶叶便销售一空。细心的吴锡卿发现,京城的人无论贫富贵贱,有事没事都喜欢喝茶。举人落榜后要继续留在北京苦读,等待下一次考试,便派吴锡卿回歙县老家替他取些银两。吴锡卿回到家乡,铆足了劲儿,带回了大量的茶叶,正式开始了在京城的茶叶生意,地点仍是北新桥大街路东的门洞里。经过数年的努力,吴锡卿积攒了一些银两,便把这个门洞买了下来。门洞经过修缮,建成店铺门面,吴锡卿又花钱请秀才祝春年题写了“吴裕泰茶栈”牌匾。1887年,茶栈正式悬匾开张。当时,“吴裕泰”以茶叶的仓储、运输和批发为主,所以称茶栈,而不叫茶庄。自此,吴锡卿更加用心经营,渐渐在京城站稳了脚跟。后来,为了扩大经营,吴锡卿就把与这个门洞后面相连的荒芜府第(约15亩)全部买了下来。吴锡卿重新修建整个院落,建成环绕群房大约50间,人称“吴裕泰大院”。
兄弟齐心搞经营
清末时,吴锡卿的生意越做越大,在京城先后开设了11家分店。吴锡卿去世前,将所有产业平分成5份,分别写了5张字条,让5个儿子抓阄,谁抓到哪个就分到哪份产业。凑巧的是,5个儿子由大到小正好按顺序抓到了“仁”、“义”、“礼”、“智”、“信”。不久,老三、老四和老五三兄弟就商议将各自分得的商店、房屋等财产重新合并,共同生活,共同经营。为了方便管理,三兄弟还组建了一个管理机构,起名为“礼智信兄弟公司”。公司创建之初,有礼记的吴德利茶庄(西号、北号),智记的吴裕泰茶栈、吴鼎裕茶庄,信记的协力茶庄和协顺香烛百货铺等6家商店。此外,三兄弟还把各房的数十万两银子交由公司统一管理。当时,在京城经营茶叶零售业务的茶庄都是从天津批发茶叶或依靠本地的批发商到产地去采购。礼智信兄弟公司从天津的茶叶批发业务中看到了巨大商机,就抓住机遇,实行外围重点发展的战略,将茶庄开到了天津,在天津北大关一带开设了天津裕升茶庄。此外,其还在离北大关不远的地方另修建了一栋3层楼房,作为仓库和员工宿舍。裕升茶庄主营茶叶批发业务,发展速度极快,单是员工就有200多人。
踏上新征程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裕泰”开始走下坡路,经营大不如以前。新中国成立后,“吴裕泰”重新焕发生机。1955年,“吴裕泰”实现公私合营,并更名为“吴裕泰茶庄”……1995年“吴裕泰”在茶庄旁开设了“吴裕泰茶社”,1997年初组建了北京吴裕泰茶叶公司,从此走上连锁经营之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吴裕泰”已经成为拥有100多家连锁店、一个茶叶加工配送中心、一个茶文化陈列馆、一个茶艺表演队和三个茶馆,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中型连锁经营企业。
生意红火的秘密
“吴裕泰”的生意能越做越好,是与以下因素分不开的。明确的市场定位 老北京人爱喝茶是出了名的,有事没事总要沏上一杯,慢慢悠悠地品尝。无论是高档名贵的茶叶,还是价钱极低的茶叶,在这里都有市场。打从创建的第一天起,“吴裕泰”就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以服务普通老百姓为主,兼顾高消费群体。“吴裕泰”选择为老百姓服务的经营方针赢得了社会的赞许,当时的人们就是多跑上几里路,也要到吴裕泰茶栈买茶叶。质量第一 “吴裕泰”制茶始终保持自采、自窨、自拼的“三自”特色,对质量要求极为严格。“吴裕泰”经营的茶叶都是派人从产茶之地采购回来,然后送入加工厂进行窨制;把窨制好的茶叶送到茶店后,再按祖传的比例将各茶进行拼配,并反复品尝,以使茶叶色、香、味俱佳。优雅的店堂环境 “吴裕泰”的店铺虽有些陈旧,但店内却布置得极其温馨,使顾客有宾至如归之感。店堂中间迎面悬挂着一面玻璃镜,左右两侧是一副金色楹联:“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先占一枝春。”店堂正中有方桌,旁置坐椅和两对长方坐凳。店内还摆放着应时花卉,如茉莉、桂花、梅花、玫瑰等,烘托出茶文化的雅趣。良好的社会形象 吴家笃信佛教,乐善好施。每年冬天,吴家都要搭粥棚,救济穷人。吴家几代为安徽儒商,经商学文,不乏知识分子。吴家善待下人,据说伙计没有一个跳槽的。家庭和睦 俗话说,家和外顺。吴锡卿的儿子们接管家业后,兄弟们互谅互让、和衷共济,都以“吴裕泰”为中心进行商业活动。
一、门洞里的茶铺
清末,徽州歙县的吴老先生随从一位举人进京会试,出门时带了些茶叶。到了北京,举人忙着应试,吴先生空闲时就在北新桥大街路东的一个大门洞里摆起了茶摊,没几天茶叶便销售一空。细心的吴先生发现在内城这满汉居住最密集的地方,无论贫富贵贱,人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喝茶。举人落榜后要继续留在北京苦读,等待下科再考。他派吴先生回歙县老家替他取些银两,吴先生回到家乡,尽其所能带回了大量的茶叶,正式开始了在北京的茶叶生意。
二、百年徽商 吴裕泰
吴家经过数年努力积累了一些银两,便把这个大门洞买下来,经过修缮,建成店铺门面。1887年(光绪十三年),茶栈正式悬匾开张,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当时吴裕泰茶栈以仓储、运输、批售为主。 为了扩大经营,吴家就把与这个大门洞后面相连的荒芜府第(约十五亩)全部买了下来。吴老太爷重新修建整个院落,建成环绕群房大约五十多间。在院落南端(骆驼胡同路北)还修建了宽大的门楼,京人称为吴裕泰大院。
三、仁、义、礼、智、信
吴老太爷在去世前,将所有产业平分成五份,分别写了五张字条,让五个儿子抓阄,谁抓到哪份就分到哪份产业,凑巧的是五个儿子由大到小刚好顺序抓到了“仁”、“义”、“礼”、“智”、“信”。于是抓到“礼”、“智”、“信”的三兄弟就商议将各自分得的商店、房屋等财产重新合并,共同经营。为了方便管理三兄弟组建了一个管理机构,起名“礼智信兄弟公司”。
四、占京都 扩津门
20世纪初,外埠茶商不再进京。在北京经营零售业务的茶庄一是从天津批买茶叶,二是依靠本地的批发商到产地去采购。市场的扩大,为吴裕泰茶栈这种以批发为主业的茶商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礼智信兄弟公司从天津的发展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就适时抓住机遇,实行外围重点发展的战略,将茶庄开到了天津,在天津北大关一带建起了天津裕升茶庄。裕升茶庄主营批发业务,发展速度极快。后来甚至取代了“吴裕泰”在天津的销售地位,构筑了礼智信兄弟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五、百年字号 久富盛名
北京茶叶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底是为什么样的顾客服务呢?是豪门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借用当年的一幅对联:“京都百业竟奢华,到底有多少大富大贵豪门;古城民众尚节俭,毕竟是大半小门小户人家。”吴裕泰选择为老百姓服务的经营方针和态度赢得了社会赞许,当初又没有什么连锁店,城里城外的人们,就是多跑上几十里路,也要到吴裕泰茶庄来买茶叶。吴裕泰茶庄正像巨柱一样撑起了北京的销售天空,成为在北京地区收益最大的茶庄。
吴裕泰针螺和香雪芽各有特色。
香雪芽是一种茶叶,干茶外形紧结卷曲且显白毫,冲泡之后条形展开,芽头嫩黄色,茶汤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鲜浓爽。
吴裕泰可能不熟悉它。吴裕泰是中华老字号,经过百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庄之一,拥有近千家连锁店,其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的来说,判断哪个更好取决于个人口味和喜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9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的世界里茶是主角
下一篇: 中国茶在韩国只剩绿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