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还有好多人对点茶不是很了解,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那今天小编在此为大家解惑一下,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注汤幻茶成诗成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宋人又称"分茶"。《荈茗录》乃陶谷《清异录》"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历仕晋、汉、周、宋,所记茶事大抵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事。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当不会晚于五代。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奉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北宋苏辙《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有"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南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茶》诗有"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变。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银瓶蟹眼,惊鹭涛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点茶。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朱权"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点茶法。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并北传辽、金。元明因袭,约亡于明朝后期。 四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 过去往往依据陆羽《茶经·七之事》所引"《广雅》云"文字,认为泡茶法始于三国时期。但据着者考证,"《广雅》云"这段文字既非《茶经》正文,亦非《广雅》正文,当属《广雅》注文,不足为据。
陆羽《茶经·六之饮》载:"饮有粗、散、末、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时称"庵茶",此庵茶开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明时称"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行《茶疏》等书,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闵、粤、台地区的"工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
唐宋时期,社会的安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宋朝的三百年发展,远远超过了同期的世界各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宋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盛,产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其中茶文化就是其中一种。茶叶的生产规模之大,带动了茶商业的发展,也深深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品茶文化逐渐在士农工商各个阶级盛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进入宋朝的文治时期,此时茶叶大面积种植,茶叶的需求量和产量剧增,品茶文化、茶艺、茶叶贸易和法律、茶叶诗词歌赋都体现了茶文化在宋朝的发展状况,乃至茶文化至今对中国影响深远,并使它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宋朝茶文化中的「 ”点茶”文化,更是代表了宋朝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独有的特点。那么「 ”点茶”文化究竟是怎样兴起的呢? 一、从历史背景看点茶的产生 从历史发展看,「 ”点茶”的出现是随着宋朝的崛起而产生的。宋代政府重「 ”文治”,而轻「 ”武治”,使国内环境安定,人民的思想文化发展多样化。可以说宋代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期。 在宋代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不同阶级民众普遍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文人墨客以诗会友,以茶会友,点茶、品茶、斗茶,成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推动了茶叶经济的蓬勃发展,丰富了当时民众的精神生活。 「 ”点茶”是沏茶的一种程序、方法和技巧,它的一个特点是制作团饼茶,它需要很繁琐的流程,很长的时间和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才能制作完成。在宋代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时期是能承受的; 然而到了元朝统治时期,由于受社会环境影响,「 ”点茶”文化逐渐衰退,甚至到了明代朱元璋统治时期,统治者为了减少民众为了品茶而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决定将贡茶改为散茶,以致在明代以后,团饼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点茶”文化也慢慢消失,到现在中国也只有云南等少数地区仍旧保有团饼茶的制作,云南普洱团饼茶就是代表。 以上可见,「 ”点茶”文化深受社会发展和统治者的决策的影响,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达,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是「 ”点茶”文化赖以存活的基本环境。 二、从茶文化的发展看「 ”点茶” 中国茶叶自神农时被人们使用,到从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的茶叶开始对全国各地传播,并形成了各种茶俗礼仪文化,几乎在婚丧事宜,朋友往来,宗教祭祀等社会中,都可以看到茶俗文化的影子,茶叶成为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茶俗文化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 茶文化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据考证,中国茶文化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了唐代成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生活。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禅茶文化发展开来,再到五代时期,茶马古道开始出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茶叶贸易往来频繁。茶文化在古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传播,带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各基阶层的关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播,也为宋代的社会安定和「 ”点茶”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文化由来已久但是「 ”点茶”文化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在宋代的茶文化中,其一是「 ”点茶”意义上的发展由本来是指茶和汤的调配方式,即沏茶的技巧。后发展为客人辞别时以茶相送的习俗礼仪,再后来被引申为遣散客人的一种方式。 其二,宋代文化繁盛,儒教、道教,佛教是社会文化的主流,随着各家文人墨客的往来,茶文化与儒释道精神结合,形成了「 ”点茶”茶道礼仪。 「 ”点茶”在宋代常伴随「 ”斗茶”,它可以多人也可以二人,甚至可以一个人独自沏茶、品茶。品茶给人带来愉悦的身心享受和无尽回味,使各种有关茶文化的诗词歌赋典籍开始盛行,这是文化兴世的宋代所特有的一种茶文化体现。 其三、「 ”点茶”文化礼仪随着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远播海外,特别是传到日本后至今仍旧保留着茶文化的历史痕迹。现如今广传的「 ”煎茶”和「 ”抹茶”,就是明代煮茶和宋代点茶的两种不同的沏茶方式。 由此可见,茶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和经济交流促成了「 ”点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结语 宋代文化兴世的治理理念,带来了社会的安定和文化的发展,促使了「 ”点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点茶文化带动了社会的和谐和国内经济的繁荣,茶叶的贸易往来同时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关系,也促进了和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赢。 「 ”点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它对宋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通过茶马古道进行边境的贸易往来,使宋朝社会安定,几乎没有内乱和边疆叛乱,这证明了点茶文化是凝聚汉族民众和边关少数民族的文化纽带,它使得军事发展薄弱的宋代依旧能够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使宋代成为古代中国历史是的强国,乃至超越了同期的世界各国。 「 ”点茶”文化的兴盛和影响告诉我们,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安定,人民要幸福,就要凭借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国情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联合各族华夏儿女,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长远的大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明春《中国普洱茶特色文化》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2.王燕《宋代斗茶的民俗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胡小军《宋代分茶、斗茶技艺与建窑黑釉瓷茶盏研究》茶叶科学2010年06期 4.陶德臣《中国古代茶叶国内市场的发展》安徽史学1999年01期 5.王晓燕《述宋代的茶法变革》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备水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冲茶最好的水自然是新鲜的泉水,但是现在要备有泉水都很难。推荐使用天然矿泉水,或纯净水。煮水的原则是: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的二沸水为度。也就是说,当看到水面呈现鱼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时,即可停止加热了。再往后煮就是三沸,然而三沸后,腾波鼓浪,水就偏老了。冲茶时,取二沸的水,置边上至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即可使用。
2、碾茶
先用纯棉纸包茶,压碎茶叶,然后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长时间碾茶,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如果不是当年的新鲜茶饼,则最好将茶烘烤后再碾。
3、点茶
斗茶就是比试谁的茶汤汤花──沫饽在盏面上的时间保持更久,称为咬盏,直到花散水出,称之为“云脚散”,经过几个回合来决出胜负。在北宋时期,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乐此不疲。
斗茶用的方法就是点茶。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但这整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点茶之前要先暖盏,用开水过一遍茶碗,否则茶不浮。然后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不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
4、分茶
注水和击拂,乳沫堆积很厚,并紧贴着碗壁不露出茶水,这种状况称之为“咬盏”。这时才可用茶匙将茶汤均分至茶盏内供饮用。《桐君录》云:“茗有饽(乳沫),饮之宜人”,因此多喝一点也无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从闽东探寻日本茶道历史
下一篇: 什么是富贵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