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泰一石(5.5亿年前的海底沉石)制作而成的茶具

茶百科 2023-11-25 15:53:43

泰一石(55亿年前的海底沉石)制作而成的茶具

山东省—古之齐鲁之邦,是儒学祖师孔子诞生和活动的地方,儒家文化塑造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性格。泰山—“天地交泰”之山,据传说,是开天辟地盘古大帝的头颅的化身,泰山又被称为“神山”,据记载,古代有七十二位皇帝到过泰山对禅告祭。在齐鲁大地这片神秘的沃土上,傲然耸立着两大丰碑----孔子和泰山,就在孕育出两大丰碑的神秘的沃土上,就在泰山山脉的一角-----沉睡了5亿5千万年的“神石”—泰一石被世人发现,她一经发现,世人就被她的神奇的作用所倾倒、所惊叹,被称为“中华神石”。惊叹这是盘古大帝泽备后人的一大功德。奇迹诞生的地方奇迹连连……用产地仅限于泰山山脉西侧的、稀有的5.5亿年前的海底沉石——泰一石制作而成的具! 据《本草纲目》记载,泰一石系珍稀中药材,其性甘平无毒,有“益脾、安脏气、定六腑、镇五脏”之功效,久服有强力、耐寒、耐暑、不饥、轻身、延年不老之神奇疗效。故而,泰一石有 “得者有缘,无福妄得”之说,得者往往不传其产地,更使该石身价百倍。原国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等国家领导人都曾为其题词。 泰一石是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最有名的特产,稀有的5.5亿年前的海底沉石,其产地仅限于泰山山脉西侧被列入世界三大古老剖面标本山的长清区曼寿山一带,贮量有限,极其珍贵,因其色、纹、声酷似和尚诵经敲打的泰一,故称泰一石。泰一石的形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空腔内有的呈卵形核状,有的呈粉沙状,有的为液体,用手摇动,可发出动听的声响。有诗赞曰:“曾见山有洞,罕闻石中空,虽非珠玉类,可在一绝中”。古代的文人墨客利用其中空为盂为砚,所盛水墨经久不变色味。专家鉴定,该石中含硒、锌、铁、钴、锶、锰、铍、锂、钾、磷等二十余种! 用泰一石茶具盛水所析出的微量元素中锶、硒的含量较高,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功效。铁是体内血液中交换和输送氧气的重要元素,又是多种氧化还原反应酶的激活剂;锰激活酶参于氧化磷酸化;硒是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钙与RNA多聚酶、SOD活性有关。补充一定的有关微量元素将对机体产生抗衰老作用。 经常使用该产品,能补充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调节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记忆力,使人精力充沛。泰一石对酒的奇效:专家检测表明,用泰一石器具盛酒(指白酒)24小时,甲醇含量可降50%、杂醇油含量可降65%以上,酒精含量不变。任何白酒只要在泰一石酒具中放置20分钟,即可变得绵软甘甜可口,辣味苦味明显减轻,与盛入其他酒具中的酒形成明显的差别!

佛教七宝(延展)

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引,又称七珍。

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辑要》一文说:“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用水晶珠,修怀法及长寿法用珊瑚珠,修诛法用人头骨珠,修观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凤眼菩提子珠。”

在佛经中,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

1/2、金银

在阿弥陀佛如来常驻净土西方极乐世界中有“七宝”,第一“宝”就是金银,金代表一种健康,许多请回家的菩萨要铸金身,表示“金身护体,百病不侵”,代表健康长寿之意,银同样也代表健康长寿同时银还是避邪之物,银代表着“佛祖”的光芒,刚出生的小孩带银饰就是乞求平安,健康之意,此外金有旺财的意思,如果是许了愿给菩萨,灵验后要给菩萨镀金身,这里有“真金不怕火炼”一说。

金身

金饰的出现略晚于铜,大约是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金性能稳定,在自然界中多以游离态存在,获取较易。其外表漂亮,机械加工性能好,延展性强,因此黄金一出现就被定为装饰用品的首选金属。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外国都是一样的。

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殷墟有金箔出土,商代有夔凤纹金饰器出土。春秋战国至汉是金器盛行的时代,此时金器多为皇室及王公大户所拥有,普通民间较难一见。及至隋唐时民间金饰才真正大为流行。

银在自然界中不是以游离态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型式存在的,提炼起来技术要求较为复杂,故而其出现比金饰要晚。我们所能看到最早的银饰,大约是春秋时候错金银的铜兵器。其实这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银饰。以银制成器应始于战国。但是由于在自然界中银的储存量大于黄金,故而一旦其提炼技术为人们掌握,银器就大大地流行起来,而且由于其价格方面的优势使得民间用银饰的数量远远超过金器。这也是我们可以更多地看到古银器的原因。

K金:“K”是国际上用来表示黄金纯度(即 含金量)标有18K白金或18KWG的金首饰,则是黄金中加入25%的钯或镍的白色合金,使其在颜色上多有变化,市场上的玫瑰金,就是K金的一种,其黄金含量为75%,K金饰品上多标有“G750”字样。 铂金:铂,也称铂金,它的英文是PLATIUM,一般以其缩写PT为代号,铂金抗强酸、碱腐蚀,抗氧化,化学性质比K白金稳定。铂金首饰均打有“PT”印记及成色。如“PT900”就是指该首饰铂金制品,铂金的含量为90%;“PT950”就是指该首饰铂金制品,铂金的含量为95%。 泰银:为了掩饰银容易变色的特性,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将银硫化,使之不可能再变黄变黑,硫化后的银呈现一种原始古朴的效果,这种方法源于泰国,也称为“泰银”。 925银:925银是国际上做银饰品的国际标准银。925银饰品其实并不是含银量100%,那是因为在纯银中加入的7.5%的合金,让银的光泽、亮度和硬度都有所改善。 藏银:藏银本来就是一种商业用语,最初商人们将白铜或掺入了少量银的白铜叫藏银,可时过境迁,商人又将那些价格极为低廉的锡铝等合金制品称作藏银或土银。时间长了就是会黑,而且用擦银布也擦不亮。

3、琥珀

琥珀:琥珀是4000万年的松脂化石,与珍珠、珊瑚并称 三大有机宝石 。只有4000万年以上的松脂化石才够硬度镶嵌成珠宝。在佛教中有“戒、定、慧”三学,人在戒除在尘世间的烦恼才会增加定力,有了一定的定力后就会有心如止水般的明静,当人安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判断是非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琥珀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宁心神,安五脏、明心绪,定神魄。它与佛教中的“戒、定、慧”三学相对应,用琥珀修持可以帮助人产生定力,是佛教中为修行的人加持赐福的宝物。佛和菩萨都是为人除灾去难的,琥珀也是佛赐给人的一种礼物,让它了却人心里和身体的病苦。 琥珀是经过了千百万年蕴育而成的宝石,用琥珀作为佛教七宝之一,也是为了说明要想得到佛的真传,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要经得起考验才能渐渐开悟。

来源

四千万年前,欧洲北部有大片森林。那时的气候温暖,尚无人类,树脂由今日松杉的祖先植物里淌下。那些原始森林没入水下,被泥土沉积物掩埋,树脂因此得以保存至今。许多北欧大片的地方变得了海底,这就是琥珀大多出产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原因。

价值

因体积大小和品质优劣而异。对首饰来说,波罗的海和多米尼加的琥珀最为珍贵。全球最大的琥珀产地是杨塔尼伊。那是在加里宁格勒附近的一个露天矿区,位于波罗的海介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一块俄罗斯领土内。全世界每年的琥珀产量有百份之八十到九十,源出于此。

健康: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安五脏,宁心神,止血化淤,去毒。不同颜色的琥珀药效也不同,红褐色治疗心脏,肾脏。金色治疗肝病,蓝珀可以延防衰老,每个琥珀都有佛祖了却众生平安大愿的佛心。 静心:佛教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戒为基,因定生慧”,琥珀帮助修行

人定心,增长智慧,生出禅定心境。 誓愿:琥珀里的包裹体万年不变,佛祖誓度众生的宏大愿望。喻意誓言永不改变,是永恒的象征,善男信女用琥珀祈福,获得一世的吉祥,福运。

蜜蜡是琥珀的一种,在物理成分和化学成分上都和琥珀没有区别,只是因其"色如蜜,光如蜡"而得名。蜜蜡的质地柔美,色泽温润,深受人们的喜爱。琥珀是4000万年至6000万年前的针叶树木所分泌出来的树脂,经过地壳的变动而深埋在地下,逐渐演化而成的一种天然树脂化石。如果按透明度来划分,可以将琥珀分为:透明琥珀和不透明的琥珀。不透明的琥珀,颜色似蜜,具有蜡状的光泽和质感,传统上习惯称之为“蜜蜡”。

蜜蜡的色泽含蓄,质地温润,感觉上具有无比的亲和力。历来都是达官贵人竞相收藏把玩的宝物。不仅如此,琥珀更是明清两朝在朝廷为官者上朝时所佩戴朝珠的原料之一,多取用颜色透明、大小均匀的琥珀为主体材质,陪以珊瑚等而成,今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当朝为官尚且用琥珀彪炳官阶规格,可想而知琥珀的珍贵与稀有以及价值所在。琥珀自古就被视为是珍贵的宝物。中医认为琥珀具有安定心神,帮助睡眠的作用。佛教中将琥珀列为七宝之一,是佛家的吉祥之物。国外则流行用琥珀作为装饰品。无论是在东方或者是在西方,琥珀都以其温润的色泽,古朴雅致的外形,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自古以来,蜜蜡深受世界各地之皇室、贵族、藏家、百姓的钟爱,它不只被当做手饰,颈饰等装饰品,更因为具有神秘的力量而获一致的赞扬推崇。它是历代皇族所采用的饰物与宗教之加持圣物,令佩戴者与珍藏家得到无比的幸运和财富。蜜蜡于本世纪已经掀起全球收藏热潮,价值不断攀升。蜜蜡的质感和彩艳魅力,足以媲美钻石和翡翠,它的神秘力量和灵性,是其他珠宝所不具备的,可谓最美丽和珍贵的珠宝。

寓意

1、中国古代称琥珀为“兽魂”、“光珠”、“红珠”,被视为吉祥之物,新生儿佩戴可避难消灾、一生平安,新人戴上它可永葆青春,夫妻和睦幸福。

2、琥珀是欧洲人的传统宝石,欧洲人对琥珀的痴迷一如中国人对玉的钟情,是结婚时必备的贵重珠宝,也是情人间互赠的信物,能保佑爱情永不褪色。

4、水晶

水晶(rock crystal),稀有矿物,宝石的一种,石英结晶体,在矿物学上属于石英族,主要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2,纯净时形成无色透明的晶体,当含微量元素Al、Fe等时呈紫色、黄色、茶色等,经辐照微量元素形成不同类型的色心,产生不同的颜色,如紫色、黄色、茶色、粉色等。含伴生包裹体矿物的被称之为包裹体水晶,如发晶、绿幽灵等,内包物为金红石、电气石、阳起石、云母、绿泥石等。

水晶(rock Crystal)是一种石英(Quartz )结晶体矿物,它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2。西方国家认为只要是透明的都是水晶(Crystal),所以水晶这个词包含了无色透明的玻璃(K9类,普通玻璃发蓝),也包含天然的水晶矿石。中国古老的水晶名称是水精、水碧、水玉、晶石等十多种称呼,在《和汉三才图会》狻麑阵净化。,因此,为了便于区分,国际上通常以(Rockcrystal)来特指天然水晶。 发育良好的单晶为六方锥体,所以通常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一般为无色、灰色、乳白色,含其他矿物元素时呈紫、红、烟、茶等。

提到水晶,人们自然会想起水晶的能量,水晶的能量能净化人的身心,对于事佛的人来说水晶真的是理想的修身修心的法器,下面是关于水晶与佛教简述。 佛教与水晶有着不解之缘。佛界有三宝:佛、法、僧。佛教有七宝: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尽管不同的佛教经书对佛教七宝的记载略有悬殊,但水晶始终名列其中。佛云:“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同时,佛教有十法界之说,十法界的“地狱、 饿鬼、畜生、修罗、人界、天界”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六种性格偏差,“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界”是具有正面力量的四种循序渐进的人生境界。偏差可以通过水晶的压电性、每秒800万次的振荡及聚焦折射、储存资料、传递讯息、能源转换、能量扩大等神秘力量,与人体“七轮”(海底轮、生殖轮、太阳轮、心轮、喉轮、眉心轮、顶轮。后有专章论述)相对应,通过平衡身体的内分泌、加强脑细胞活动等进行调节,而积极的人生境界,同样可以通过水晶的天然能量,给追求者以帮助。

水晶形成

天然水晶的生长环境,多是深藏于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来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饱和的二氧化硅,同时此中的压力约需在大气压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温度则需在550-600℃间,它们在地下经历八千万年以上生长时间,水晶就会依着“六方晶系”的自然法则,而结晶成六方柱状的水晶了。水晶晶粒多而不乱,所有晶尖都指向洞体中心,有规律地生长。

在人为控制的理想环境当中,即是物理、化学条件都符合上述条件的状况下,水晶的生长速度大约每天0.8毫米(mm),这个速度也是许多人造水晶的实验室、工厂的标准生产速度。由此所培养出来的水晶,就是所谓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也有人称为“养晶”(Cultivated Quartz,Cultured Quartz)。人造水晶通常多切割为芯片供电子、计算机、通讯工业用。一般工业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约需3厘米左右,需要约40 天左右的时间来成长;若要供作珠宝业来磨成10厘米(100mm)以上的水晶球,在最理想的环境下,通常约需120~180天。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没有这么乐观,原料、水质、温度、压力等等的条件一直变化,很难达到理想状况,通常需要数万倍、或是数百万倍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成长。这也是为什么“地质年龄”动辄以“百万年”为计算基数,也是“天然水晶”之所以珍贵之处。

水晶产地

水晶主要产于伟晶岩脉或晶洞中,几乎世界各地都有水晶矿的产出。著名的产地有巴西的米纳斯和吉拉斯、马达加斯加、美国的阿肯色州、俄罗斯的乌拉尔、缅甸等。

我国的水晶资源丰富,25个以上的省份均有水晶产出。江苏是中国优质水晶的主要产地,其中以东海水晶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国水晶之都”。此外海南、四川、新疆也是高品质水晶的产地。

4、砗磲

砗磲是深海贝类之最大者,长径达2m左右,壳很厚,内壳为白色而光润,外壳呈黄褐色,将其尾端最精华者进行切磨,可作佛珠及装饰宝石。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最大的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一扇贝壳便可以供给婴儿做洗澡盆使用。砗磲的贝壳可以做各种用具,肉可以吃。

在中医药中,砗磲贝的尾端曾被认为与珍珠具有同样的疗效,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壳角蛋白及氨基酸有保健、促进身体代谢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磨或粉末常为喜爱之物。

在佛教界中,所谓砗磲者,指深青或紫色的矿石或玉石,代表石类中的某种珍宝之意,并非杀生取壳作为念珠或供养佛菩萨之物品。砗磲深受许多师父及信徒们的喜爱。颜色漂亮的砗磲手珠,除了可做装饰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师父们常以27颗以上至108颗的念珠作为配戴及念之用。

5、赤珠(珊瑚)

即赤真珠,所见实物一般为红珊瑚珠。《大智度论》卷十云:‘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佛地经论》卷一云:‘赤虫所出,名赤真珠,或珠体赤,名赤真珠。’真珠普通呈薄鼠色、灰色,赤珠则指珠之稍带赤色者。纯赤色之真珠极其难得。通常用红珊瑚珠代替赤珠。

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碳酸钙),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珊瑚不仅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并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相对于药用价值而言它在环境方面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

6、玛瑙

玛瑙在东方,被称为佛教七宝之一。有记载说由于玛瑙的原石外形和马脑相似,因此称它为“玛瑙”。不论在旧约圣经或佛教的经典,都有玛瑙的事迹记载,玛瑙以其色彩丰富、美丽多姿而被当做宝石或作工艺制品。

形成过程

玛瑙的历史十分遥远,大约在一亿年以前,地下岩浆由于地壳的变动而大量喷出,熔岩冷却时,蒸气和其他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岩石冻结时被封起来而形成许多洞孔。很久以后,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凝结成硅胶。含铁岩石的可熔成份进入硅胶,最后二氧化硅结晶为玛瑙。

产地

世界上玛瑙著名产地有:印度、巴西、马达加斯加、中国、美国、埃及、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墨西哥、美国和纳米比亚还产有花边状纹带的玛瑙,称为“花边玛瑙”。美国黄石公园、怀俄明州及蒙大拿州还产有“风景玛瑙”。我国玛瑙产地分布也很广泛,几乎各省都有,著名产地有:云南、黑龙江、辽宁、河北、新疆、宁夏、内蒙古等。

玛瑙传说爱和美的的女神阿佛洛狄,躺在树荫下熟睡时,她的儿子爱神厄洛斯,偷偷的把她闪闪发光的指甲剪下来,并欢天喜地拿着指甲飞上了天空。飞到空中的厄洛斯,一不小心把指甲弄掉了,而掉落到地上的指甲变成了石头,就是玛瑙。因此有人认为拥有玛瑙,可以强化爱情,调整自己与爱人之间的感情。在日本的神话中,玉祖栉明玉命献给天照大神的,就是一块月牙形的绿玛瑙,这也是日本三种神器之一。

《太平广记》中亦有“玛瑙,鬼血所化也。”给玛瑙增添了几分奇诡之色。所以玛瑙自古被视为美丽、幸福、吉祥、富贵的象征,因其兼具瑰丽、坚硬、稀有三大特征,从而荣膺"玉石"桂冠。

南红玛瑙 (SouthRedAgate)是玛瑙的一个种类,古称”赤玉”,质地细腻油润,是中国独有的品种。由于产量稀少,老南红玛瑙价格急剧上升。南红玛瑙曾被古人用之入药,养心养血。

南红玛瑙已经和和田玉、翡翠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孔雀石

英文名称为Malachite,来源于希腊语Mallache,意思是"绿色"。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中国古代称孔雀石为"绿青"、"石绿"或"青琅"。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

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孔雀石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其它含铜矿物共生(蓝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等)。世界著名产地有赞比亚、澳大利亚、纳米比亚、俄罗斯、扎伊尔、美国等地区。中国主要产于广东阳春、湖北大冶和赣西北。 孔雀石,一是种脆弱但漂亮的石头,有“妻子幸福”的寓意。绿是最正、最浓的绿。绿的孔雀石,虽然不具备珠宝的光泽,却有种独一无二的高雅气质。

孔雀石的品种与评价。孔雀石的品种有普通孔雀石、孔雀石宝石、孔雀石猫眼石、青孔雀石。孔雀石宝石是非常罕见的孔雀石晶体。孔雀石作观赏石、工艺观赏品,要求颜色鲜艳,纯正均匀,色带纹带清晰,块体致密无洞,越大越好。孔雀石猫眼石要求其底色正,光带清晰。孔雀石可雕刻鸡心吊坠、蛋形戒面、项链,还可制成印章料。

孔雀石的保养。孔雀石做宝石不耐用,硬度低,不能长时间保持好的光泽,只能用做串珠和胸针。俄罗斯人把孔雀石用做建筑物内部装饰材料,列宁格勒的圣·伊萨克大教堂的大园柱上镶着孔雀石。孔雀石也用于雕刻各种礼拜用品和装饰品,壁炉和桌面镶嵌等。

绿松石

是一种古老的玉石,作为佩带物使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3世纪的波斯王国,同时期在亚洲盛行的佛教也把它当作重要的法器。在今天,我们见到的绿松石饰品,也大都以白银镶嵌,款式上还保留着中东的异域风情和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 世界上最著名的绿松石产地是伊朗。我国的绿松石主要出产于鄂、豫、陕交界处,以陨阳绿松矿最为著名。 绿松石的色调以蓝绿色为主。高档绿松石即首饰用绿松石要求具标准天蓝色,颜色均匀。其次深蓝色、蓝绿色和浅灰蓝色。

美国的印第安人认为绿松石是大海和蓝天的精灵,会给远征的人带来吉祥和好运,被誉为成功幸运之石,是神力的象征。世界上许多少数民族视它为神的礼物。

佩戴绿松石首饰时,最好和化妆品、香水等物品保持距离,以免损坏宝石首饰。因绿松石多孔隙,注意鉴别时避免用重液测密度,因为三溴甲烷、二碘甲烷会使绿松石变色。绿松石颜色娇嫩,怕污染,应避免与茶水、肥皂水、油污、铁锈和酒精等接触,以防顺孔隙渗入宝石后变色。绿松石怕高温,不能直接火烤和阳光直射,以免褪色、炸裂、干裂。绿松石硬度小、性脆,戒与其它硬物磕碰,佩戴时也应引起注意。

月光石

又称月长石、月亮石,化学式(硅酸钾铝),是具有光学效应最有价值的宝石。无色或乳白色,优质者往往呈半透明状,具有淡蓝色的晕色,如同朦胧的月光,是长石类宝石的珍品。古时候,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们就认为佩戴月光石能给人带来好运,并能唤醒心上人的温柔感情,给人以力量,憧憬美好的未来。在现代,许多国家把月光石与珍珠、变石一起定为“六月诞生石”,象征健康、富贵和长寿。加工粗糙形状切磨不好的月光石,价值大大降低。佩戴月光石应注意具有最佳的光学效应。

7、珍珠

珍珠是珍珠贝分泌的胶汁状碳酸钙化合物包裹异物而形成的。以大而圆为贵,一般做念珠、项链。

珍珠和合浦生态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做奇珍,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我国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诗经》、《山海经》、《尔雅》、《周易》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珍珠按照成因分为天然珍珠和人工养殖珍珠两种,天然珍珠主要是指在贝、蚌的体内自然形成的珍珠;习惯上人们把珍珠又分为海水珠、淡水珠、人造珠三种类型,淡水珍珠是指江、河中产出的珍珠。我国的天然淡水珍珠主要产于华南各省的湖泊,浙江诸暨是有名的珍珠之乡。珍珠有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深色系和杂色系五种,多数不透明。珍珠的形态以正圆形为最好,古时候人们把天然正圆形的珍珠称为走盘珠。珍珠与玛瑙、水晶、玉石一起并称我国古代传统“四宝”。以渭塘的珍珠最有名。

补充

同一本经书,不同历史时期所译的不同版本中,所说七宝也不同,以《无量寿经》为例:

汉代版本的七宝为金、银、琉璃、水晶、砗磲(也叫车渠)、珊瑚、琥珀。

三国时期版本所载七宝为紫金、白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

唐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

宋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砗磲、珍珠、琥珀。

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

而藏传佛教中的七宝则为玉髓、蜜蜡、砗渠、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所以可以作为七宝之圣物的东西有十多种。

佛界有三宝:佛、法、僧。佛教有七宝: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玉髓。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全集目录

1、《名侦探柯南:引爆摩天楼》

上映时间1997年4月19日,票房11.0亿日元,导演儿玉兼嗣

2、《名侦探柯南:第十四个目标》

上映时间1998年4月19日,票房18.5亿日元,导演儿玉兼嗣

3、《名侦探柯南:世纪末的魔术师》

上映时间1999年4月17日,票房26亿日元,导演儿玉兼嗣

4、《名侦探柯南:瞳孔中的暗杀者》

上映时间2000年4月22日,票房25亿日元,导演儿玉兼嗣

5、《名侦探柯南:通向天国的倒计时》

上映时间2001年4月21日,票房29亿日元,导演儿玉兼嗣

6、《名侦探柯南:贝克街的亡灵》

上映时间2002年4月20日,票房33.8亿日元,导演野泽尚

7、《名侦探柯南:迷宫的十字路口》

上映时间2003年4月19日,票房32亿日元,导演儿玉兼嗣

8、《名侦探柯南:银翼的魔术师》

上映时间2004年4月17日,票房28.0亿日元,导演山本泰一郎

9、《名侦探柯南:水平线上的阴谋》

上映时间2005年4月9日,票房21.5亿日元,导演山本泰一郎

10、《名侦探柯南:侦探们的镇魂歌》

上映时间2006年4月15日,票房30.3亿日元,导演山本泰一郎

11、《名侦探柯南:绀碧之棺》

上映时间2007年4月21日,票房25.3亿日元,导演山本泰一郎

12、《名侦探柯南:战栗的乐谱》

上映时间2008年4月19日,票房24.2亿日元,导演山本泰一郎

13、《名侦探柯南:漆黑的追迹者》

上映时间2009年4月18日,票房35亿日元,导演山本泰一郎

14、《名侦探柯南:天空的遇难船》

上映时间2010年4月17日,票房32亿日元,导演山本泰一郎

15、《名侦探柯南:沉默的15分钟》

上映时间2011年4月16日,票房31.5亿日元,导演山本泰一郎、静野孔文

16、《名侦探柯南:第11个前锋》

上映时间2012年4月14日,票房32.9亿日元,导演山本泰一郎,静野孔文

17、《名侦探柯南:绝海的侦探》

上映时间2013年4月20日,票房36.3亿日元,1148万新台币,导演静野孔文

18、《名侦探柯南:异次元的狙击手》

上映时间2014年4月19日,票房41.1亿日元,导演静野孔文

19、《名侦探柯南:业火的向日葵》

上映时间2015年4月18日,票房44.8亿日元,约8161万元人民币,导演静野孔文

20、《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

上映时间2015年4月18日,票房63.3亿日元,导演静野孔文

21、《名侦探柯南:唐红的恋歌》

《[名侦一探柯南][剧场版合集]》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tHdtHRqNTn8HTfPnl0ZWQ

?pwd=3e1g 提取码:3e1g工藤新一是全国著名的高中生侦探,在一次追查黑衣人犯罪团伙时不幸被团伙成员发现,击晕后喂了神奇的药水,工藤新一变回了小孩!新一找到了经常帮助他的阿笠博士,博士为他度身打造不少间谍武器。

?

上映时间2017年4月15日,票房68.9亿日元,导演静野孔文

22、《名侦探柯南:零的执行人》

菊石(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详细资料大全

菊石,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菊石不是现生动物而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泥盆纪至白垩纪。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菊石通常分为9目约80个超科,约280个科和约 2000个属,以及许多种和亚种等,鹦鹉螺与它是近亲。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菊石 拉丁学名 :ammonite 别称 :蛇石 界 :动物界 门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纲 :头足纲 Cephalopoda 亚纲 :菊石亚纲 Ammonoidea 科 :280个 属 :2000个 分布区域 :海生 基本介绍,菊石 - 进化发展,菊石详细资讯,外形特点,菊石壳体构造,菊石缝合线变化,系统分类,分布,进化发展,收藏价值,研究意义,其他,阿蒙神的化身与蛇石,古菊石类生物与章鱼鱿鱼有亲属关系, 基本介绍 菊石亚纲(Ammonoidea)头足类(cephalopod)软体动物,有600多种。在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大量存在。约一亿年前灭绝。其化石壳有直,有卷,直径可达200厘米,内壳分隔成许多小空间以提供浮力。 其生存于泥盆纪至晚白垩世,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有关菊石动物的知识主要来自保存为化石的菊石壳体和口盖以及通过对菊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保存状态的观察并基于与现代海洋中生活的鹦鹉螺类的对比而获得。 菊石是从四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的鹦鹉螺目进化而来,在其后的3亿7千万年间,在全世界的海洋里大量存在,直到白垩纪同其他海生类,诸如箭石以及陆生类恐龙同时从地球上绝种。 菊石 - 进化发展 菊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的古生代泥盆纪初期,在中生代得到繁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因而,它比恐龙的出现早1.7亿年。菊石是由鹦鹉螺演化而来的,属于头足类动物,运动的器官在头部。体外有一个硬壳--这是它自己建造的蜗居,与鹦鹉螺的形状酷似。在头足类的进化过程中,除鹦鹉螺外,其他的种属已不再背负著一个沉甸甸的硬壳,而是轻装前进。 菊石贝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的、锥形的和旋转形,以旋转形的壳为多。菊石的壳也分前、后、背、腹;。菊石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1厘米;大的则达到2米。
“棱菊石”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菊石。在2.45亿年前出现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使“棱菊石”从地球上消失了。后来出现了“齿菊石”,当这种动物在三叠纪成为主要的海洋动物时,恐龙也开始到陆地生活。然而,“齿菊石”在大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就消失了。后来,还有“腹菊石”、“牡羊石”、“箭石”。 菊石详细资讯

外形特点

头足类动物,运动的器官在头部。体外有一个硬壳,与鹦鹉螺的形状相似。菊石类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一厘米;最大的比农村的大磨盘还要大,可达到2米。 菊石 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锥形和旋转形。总体来说有外卷圆形壳、内卷圆形壳、杆形壳、塔形壳、外卷三角形壳、不规则旋卷壳等。圆形内、外卷的壳在菊石中占绝大多数。菊石的壳也分前、后、背、腹。这一点与现代鹦鹉螺是一样的,开口的一方为前方,原壳处为后方。旋环的外部为腹,与腹部相对应的面为背。

菊石壳体构造

菊石的壳体是一个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锥形管。壳管的始端细小,通常呈球形或桶形,称为胎壳。绝大多数菊石的壳体以胎壳为中心在一个平面内旋卷,少数壳体呈直壳、螺卷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平面旋卷的壳体的每一个壳圈称为旋环,其外围为腹部,包围内部旋环的一面是背部,腹部和背部之间的壳面为侧面。 菊石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周期性地向前做升阶式的移动,在其后方由外套膜分泌出隔壁,用以支持动物体,增加浮力和加强壳体。因此壳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动物体栖居而没有隔壁的部分,称为住室;具有一系列隔壁的部分是气壳,被相邻两个隔壁所分隔的空间叫做气室,隔壁是一个曲面,通常具有复杂的形状,尤其是在近壳壁处褶皱十分强烈。隔壁与壳壁的接触线叫做缝合线,是菊石分类中十分重要的标志。每一个隔壁有一个圆形隔壁孔,为体管所在位置。体管可能起联系软体与壳体和调节浮力使壳体沉浮的作用。它通常位于腹部边缘,但少数类别的体管在背部或近中心位置。 菊石壳体的旋卷程度很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松卷、触卷、外卷、半外卷、半内卷和内卷。壳体外形也多种多样:由薄板状至圆球形,有的呈三角形旋卷,有的呈直杆状或呈环形,腹部尖形,平板状或圆形等。 壳体表面有时平滑,有时有不同类型的装饰,常见的装饰有生长线纹、纵旋线纹、横肋、瘤、刺、沟、脊等,这些装饰又因粗细、强弱、密度、方向及相互组合而有许多变化。此外,壳体表面有不同类型的色带,但绝大多数色带都不能在化石上保存下来。 菊石的壳口覆以口盖。口盖有的单瓣(单口盖),有的双瓣(双口盖),也有的由双瓣融合而成(合盖)。通常口盖与菊石壳体分离保存。带有口盖的菊石化石十分稀少。 菊石的系统分类标志有壳体形状、旋卷程度、壳表装饰、体管位置和缝合线的特征等。

菊石缝合线变化

其中,缝合线的特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每条缝合线可以分为外缝合线和内缝合线。外缝合线是壳体外表面的一段缝合线,内缝合线是背部表面的一段缝合线。缝合线的基本要素是叶和鞍。叶是缝合线向后弯曲的部分,鞍则是向前弯曲的部分。按照叶和鞍分布的位置,分别称为腹叶(或腹鞍)、背叶(或背鞍)、侧叶(或侧鞍)等。缝合线在侧面未完全变成独立的鞍和叶的一系列褶曲称为肋线系;位于腹叶和第一侧叶之间的一系列次生鞍和叶称为偶生鞍和叶。 叶和鞍的增生有两种方式:①鞍裂式,由鞍部分裂,形成独立的叶和鞍; 菊石 ②叶裂式,由叶部分裂,产生新的叶和鞍。按照叶和鞍的形态,可以将菊石缝合线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 ①无棱菊石式:叶和鞍完整,数量少,侧面只有1个宽圆形的叶,见于泥盆纪菊石; ②棱菊石式:叶和鞍完整,数量较多,叶较尖,见于泥盆纪至三叠纪菊石; ③齿菊石式:鞍完整,叶呈锯齿状,见于石炭纪至三叠纪菊石; ④菊石式:叶和鞍强烈分叉或齿化,见于二叠纪至白垩纪菊石。 缝合线的特征是划分目和亚目一级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超科、科、属,以至种的重要标志。胎壳、体管的位置和方向(前向或后向)在划分目和亚目一级上也有意义。壳表装饰对于确定属和种,以及某些科有重要作用。壳体形状和旋卷程度是划分属和种的标志。 总体来讲,菊石跟鹦鹉螺在壳体方面的区别在于:菊石的壳体要稍微薄一些,体管相对简单,隔壁向壳口方向延伸,此外最重要的是菊石有复杂的缝合线,而鹦鹉螺没有缝合线是菊石隔壁跟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其他头足动物的缝合线呈简单的弧线或者直线,但菊石的缝合线则相当复杂,任何对菊石的描述、分类必须建立在讨论其缝合线的基础之上。缝合线向壳口方向弯曲的部分成为鞍,向其反方向的部分成为叶,然后根据所处在壳圈之内不同位置分别命名为腹鞍、腹叶、背鞍和背叶, 据此缝合线类型有一下几种: A.由一些简单的鞍和叶组成,称之为棱菊石式缝合线,为大多数古生代菊石动物所具有。 菊石缝合线 B.由锯齿状的或者有饰边的叶以及圆形的不间断的鞍组成,称为齿菊石式缝合线。齿菊石是具有这种类型缝合线的典型例子,它们在中生代的三叠纪占主导地位。 C. 由叶和鞍都有饰边并分化出许多小叶的缝合线,称为菊石式缝合线,大多出现在在侏罗纪和白垩纪。 系统分类 菊石的系统分类有几种不同的方案,通常采用的一种是将菊石亚纲划分为9个目: 似古菊石目:腹方后颈式体管,具全侧叶或侧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向侧方移动而形成较多的脐叶,泥盆纪。下分4个亚目: 杆石亚目:壳体直或弓形,球形胎壳,有腹叶,有时尚有全侧叶; 无棱菊石亚目:环形壳或旋卷壳,早期有脐孔,有全侧叶,早-中泥盆世; 似古菊石亚目:脐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留在脐线处或向侧方位移,早泥盆世晚期-晚泥盆世; 桥菊石亚目: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侧叶和腹叶分裂而产生一系列的肋叶和偶生叶,晚泥盆世早期。 棱菊石目:腹方体管,卵形胎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缝合线中有1至数个侧叶是由侧鞍鞍裂而成,中泥盆世-二叠纪。下分2个亚目: 圆叶菊石亚目:腹叶简单不分叉,中泥盆世-二叠纪; 棱菊石亚目:基本缝合线为 8个叶:一个三分的腹叶,一对侧鞍鞍裂而成的第一侧叶,一对近脐的外侧叶,一对内侧叶和一个背叶。各个叶可以通过一次或多次叶裂二分或三分形成更多的叶,早石炭世-二叠纪。 海神石目:背方体管,卵形胎壳,晚泥盆世晚期。下分2个亚目: 棱海神石亚目:原始类别中含一个腹叶,某些类别腹叶消失,叶和鞍较多,晚泥盆世晚期; 海神石亚目:没有腹叶,缝合线很简单,晚泥盆世晚期。 前碟菊石目:腹方后向体管,腹叶窄而三分叉,背叶窄,简单或二分叉,肋线系发育,早石炭世-晚三叠世。 齿菊石目:体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近中心位置移到腹方,缝合线多数为齿菊石式,少数为棱菊石式或菊石式,二叠纪-三叠纪。 叶菊石目:菊石式缝合线,鞍部分化为众多小圆叶状,三叠纪-白垩纪。 弛菊石目:壳体平卷,菊石式缝合线,叶和鞍少,多次二分叉,无肋线系,背叶尖,侏罗纪-白垩纪。 菊石目:菊石式缝合线,简单或复杂,鞍主要二分,有时三分,但不呈小叶状,然后再次二分,侏罗纪-白垩纪。 曲菊石目:壳体平卷,或作不规则卷曲,乃至呈直杆状,菊石式缝合线,仅有一个背叶和腹叶,一对侧叶和脐叶,腹叶二分叉,侧叶二分叉或三分叉,侏罗纪-白垩纪。 在目和亚目以下,又进一步分为超科(约80个),科(约280个)和属(约2000个),以及许多种和亚种等。 分布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推测具有旋卷壳体的菊石是由直壳的杆石类,逐渐弯曲而演变为环形壳的无棱菊石类。但是,地层学的证据表明,最古老的具环形壳的无棱菊石类和弓形的杆石类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因此,也有人构想杆石类和无棱菊石类几乎同时由具卵形胎壳和腹方体管的直角石类演化的。 菊石化石均产于浅海沉积的地层中,并与许多海生生物化石共生。通过对含菊石地层的古地磁、古温度的测定、岩性和岩相分析和对菊石古生态的研究,推测菊石栖居在热带至温带的有一定深度的海域,内中又因壳壁厚薄、壳形和壳表装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习性,例如:壳壁较厚和具粗强壳饰的类型是较不活动的类型;壳壁较薄、表面平滑和具尖饼状壳形者是较活动的栖居于较深水体的类型。 菊石演化迅速,分布广泛和易于辨认,是划分和对比地层最有效的标准化石。依据菊石在地层中的垂向演变而划分成颇为精细的菊石带。例如在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每一个纪均可划分出30个以上的菊石带,平均每个菊石带的延续时限在100~200万年之间,在西欧古生代早石炭世晚期赛尔布霍夫期地层划分出30个菊石带,平均每个菊石带延续时限不超过50万年。套用同位素和其他方法测定地层的绝对年龄,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精度。 在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含有各种菊石,特别是广西的早泥盆世菊石群,华南二叠纪菊石,广西、青海和西藏三叠纪菊石和西藏侏罗纪及白垩纪菊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广西、贵州、青海和西藏的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菊石化石的记录,特别是在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有大量的菊石化石产出,甚至随手可得。因为在中生代时期,那里是古喜马拉雅海,随着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海底变为高山,菊石化石也得以显露出来。人们曾经把这种旋卷型外壳上装饰著肋、棱、脊的动物称为“阿蒙神之角(Ammon’s horns)”或“蛇石( snake- stones)”。 进化发展 在头足类的进化过程中,惟有鹦鹉螺还背负著一个沉甸甸的硬壳,慢慢地在水中游动,依靠硬壳保护自己,而其他的种属在进化中已脱掉硬壳,轻装前进。按照鹦鹉螺的运动方式推断,菊石也是一种游速不快、运动连贯性很差的动物。 在菊石壳的表面有许多的壳饰。壳饰是生长纹和生长线的总称,与螺口平行。有的是与壳体的旋卷方向平行的纵纹,有的是与壳体方向垂直的横纹。 菊石壳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多为平旋的壳。壳体以胎壳为中心在一个平面内旋卷,少数壳体呈直壳、螺卷或其他不规则形状。菊石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周期性地由外套膜分泌出隔壁,被相邻两个隔壁所分隔的空间叫做气室;隔壁与壳壁的接触线叫做缝合线;每一个隔壁有一个圆形隔壁孔,为体管所在位置,通常位于腹部边缘,少数在背部或近中心位置。壳体表面有时平滑,有时有生长线纹、纵旋线纹、横肋、瘤、刺、沟、脊等装饰,菊石的壳口覆以口盖。菊石的系统分类中缝合线的特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每条缝合线可以分为壳体外表面的一段叫外缝合线,背部表面的一段叫内缝合线。缝合线的基本要素是叶和鞍。叶是缝合线向后弯曲的部分,鞍则是向前弯曲的部分。按照叶和鞍分布的位置 ,分别称为腹叶(或腹鞍)、背叶(或背鞍)、侧叶(或侧鞍)等。在侧面未完全变成独立的鞍和叶的一系列褶曲称为肋线系。按照叶和鞍的形态,可以将菊石缝合线归纳为无棱菊石式、棱菊石式、齿菊石式和菊石式。 软体部分出口也就是壳口。壳口的形状也不尽相同,有圆形、椭圆形,普遍有腹弯。壳口有盖,被称为口盖。其成分为石灰质或角质。当软体部分收缩进壳以后,口盖将口紧密盖好以保护软体部分。口盖在泥盆纪的早期才出现,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在三叠纪出现的单口盖,口盖为一片角质包薄片,它不能完全封闭口部;另一类是在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才出现的双口盖,由一对大致呈三角形微微向外凸出的石灰质片组成。 收藏价值 菊石化石均产于浅海沉积的地层中,并与许多海生生物化石共生。通过研究,推测菊石栖居在热带至温带的有一定深度的海域。菊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最有效的标准化石,可划分出颇为精细的菊石带。在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所含的各种菊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菊石 中国泥盆纪菊石主要出产于广西南丹等地,石炭纪化石也主要产于广西,二叠纪菊石分布较广,在我国南方有广泛分布。三叠纪菊石主要在贵州、西藏、四川,湖北等地。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有大量的侏罗纪菊石化石,甚至随手可得,因为在2亿多年前,那里曾经是古喜马拉雅海,由于造山运动,地壳上升,海底变成了高山。因此,生活在海洋底层的菊石,就呈现在地面上,成为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变化的见证物,同时也为恢复当地的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利的证据。白垩纪中国菊石甚少。 菊石化石的纵剖面呈美丽的螺旋形,棕黄色半透明,,色如琥珀,,闽、台一代民间认为菊石可以转运、行气,给人带来好运气、好风水,多喜收藏,室内成对摆放。个体硕大,色美者价高,精美者可称宝石级收藏品。2012年,台湾市场出售70cm直径菊石切片,一对价值800,000新台币。 不过菊石总体产量很大,它的科研价值胜过收藏价值。 研究意义 菊石是推算岩石年代最有用的化石。利用菊石,专家可以将地质年代划分精确到50万年。与地球46亿年的年龄相比,50万年可谓是非常短的时间段。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大部分时期,就是利用菊石以此种方法划分的。菊石化石分布地很广——发现相同种类化石的地点可能相隔数千英里。这是因为在侏罗纪,泛大陆开始分裂,给菊石散布到全世界提供了航道。 其他

阿蒙神的化身与蛇石

菊石的学名来源于古埃及的阿蒙神。祭士们用绵羊头来表达阿蒙神的形象。弯卷的绵羊角酷似菊石的贝壳,乃是绵羊神的象征。公元88年,罗马著名的博物学家普林尼第一个在著作中提到了菊石。他把菊石称作阿蒙神的角。阿蒙神原为埃及的风神和空气神,从公元前2000年到1360年,阿蒙神在埃及诸神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被尊为第一创造神,信奉阿蒙神的底比斯建有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来供奉阿蒙。而阿蒙神的代表符号之一,便是长著两只螺旋形弯角的牡羊,与菊石的盘绕状外壳极为相似。因而普林尼将菊石视为圣石,认为它有唤起未来的梦幻魔力。
在中世纪时,人们把菊石视为盘曲的无头蛇,使菊石充满神秘。英国把菊石称为“蛇石”。英国约克郡的一个小城一直传说菊石是被7世纪的圣女希尔达砍掉了头的无头小蛇。因而这个小城的城徽上绘有三个蛇头菊石。据说巫师利用菊石能使沉睡的神灵显圣。 阿蒙神的化身

古菊石类生物与章鱼鱿鱼有亲属关系

4亿年以前,有一种古老的菊石类生物nautiluslike漫步在广阔的海洋里,搜寻鱼类和其他猎物。nautiluslike有着几十只触手,住在螺旋型或圆锥型的壳中,一直以来古生物学家这样假设。但是,日前一项新研究发现,这个古老家族中的一些成员有许多是定栖类生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海底有甲烷气泡冒出的地方。这些生物与章鱼、鱿鱼、墨鱼有着亲属关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8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