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吴雄立的紫砂壶之情

品茶 2023-11-25 09:17:40

吴雄立的紫砂壶之情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宋朝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诗句。诗中透出的,是从紫砂壶里溢出的的清香。时隔数百年,在石狮,记者再次闻到了这股清香。

泡茶的是吴雄立,一个年轻、爽朗的小伙子。他泡茶所用的,正是紫砂壶。他的旁边橱架上,有序摆放着大小不一、形色各异的紫砂壶。或圆肥、或纤秀、或小巧、或典雅。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收藏把玩紫砂壶数年后,他也开了个店,专卖紫砂壶。“我现在的生活很简单,不是在店里把玩紫砂壶,就是上网与壶友聊天,交流心得。”

在爱上紫砂壶之前,吴雄立先后收藏过邮票、钱币、IC卡、小人书等。但后来,却迷上了紫砂壶。

吴雄立买的第一把壶不是真正紫砂壶,那是花几十块钱在超市里买的。在第一次“上当”后,他开始通过网络查阅紫砂壶的有关介绍、收藏、识别的技巧等。

不久,他就对紫砂壶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并开始在圈子内小有名气。而他看上的紫砂壶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价格常常是数千,甚至上万元。为了买自己喜欢的紫砂壶,他把自己每个月的工资全部“投”了进去。家人为此没少生他的气,但后来在他影响下,也理解并开始支持他。现在,他在一家全国知名的紫砂壶论坛里担任版主。

他说:“有时,看到网友上传的紫砂壶照片,我便可以断定此壶的一些基本情况,如产地、作者、市场价格等。”

“紫砂壶是有灵性的壶。除了欣赏它的形体、色彩、装饰等外形美,你还会发现,紫砂壶会随着泡茶次数的增加而不停变化着。”吴雄立说,紫砂壶的保湿性和透气性很好,它的气孔能吸茶汁。新的紫砂壶,泡出来茶的味道不是很好,但用过一段时间后,茶味就会越来越好。而用得久了,壶身色泽也会越来越光润可爱。

喝茶是一种心境,用紫砂壶泡茶喝茶,更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现在,吴雄立工作之余,便是到自己的小店里把玩紫砂壶。一壶在握,抚弄摩挲,泡茶自饮,趣味无穷。而时常有“壶友”闻香而来,于是,几个人围坐桌前,品茶说壶,更是别有情趣。

紫砂壶创始人

  紫砂壶的起源
  | [<<] [>>]
  --------------------------------------------------------------------------------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地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字。

  一 、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士”。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而得名。所谓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兴紫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究竟是紫砂壶使宜兴出了名,还是宜兴使紫砂壶出了名,谁也考证不清楚了。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
  紫砂壶的泥料制作过程如下:
  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
  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是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
  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
  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

  二 、紫砂壶的兴起与中华民族的饮茶风气紧密相连,交相促进,传为千古佳话。
  中国人喝茶的习惯,据说从神农氏便开始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到了唐代,陆羽总结饮茶的理论,撰写了一部《茶经》,被后人尊为“
  茶圣”。实践是理论的先导,《茶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对茶叶有了相当高度的理性认识。唐代茶道兴盛,日本人的“茶道”,就是学习、接受了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与明清以来的沏茶方法不同,唐、宋饮茶的方法是煮茶、烹茶,或称之为煎茶。从宋代大画家钱选的《卢仝烹茶图》,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唐人的烹茶器具与饮茶方法。卢仝是一代名宰相,曾隐居洞山,种茶阴岭,终其一生,一直讲究品茶。从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把长把执壶,正在炉中前煮,地上的提梁壶,当为取水之用。而烹茶者以扇煽火。显然是想让炉火更旺一些。可惜钱选没有描绘火苗因风鼓舞的场景,否则这幅画更加精彩生动了。
  大诗人皮日休曾有诗一首咏其事: “丞相当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 吴郡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诗人把卢仝嗜茶与杨贵妃喜爱吃荔枝相提并论,真是诙谐、微妙! 唐、宋的茶为什么要煮、要烹,而不是沏,这里还真有点儿学问。
  据历史记载,唐、宋人饮的茶,称为茶饼、茶团,类似今天的坨茶,而不是散茶。因茶饼、茶团经焙干制成,饮茶时必须将其研碎,故需放在火炉上用一定时间烹煮,有点像今天的煮咖啡。
  宋代饮茶的风气更为普及,吴自牧的《梦梁录》记叙杭州百姓生活时说:“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酒酱醋茶也。谓之起来八件事。”茶已经成为家家户户不能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不过文人们的饮茶则更为讲究了。欧阳修,米芾、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更加清醇清远。
  到了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95年张源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
  “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
  这与今天的沏茶方法没有什么不同。
  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的质地要求就相对高了,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叶味道就愈好。
  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三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
  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2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
  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
  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于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捏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愈来愈不景气。
  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当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其余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徐秀棠、李昌鸿、沈蘧华、顾绍培、汪寅仙、吕尧臣、徐汉棠、蒋蓉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历代紫砂壶名家名录

(一)明朝时期的主要壶艺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邵盖、蒋伯?。

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仲美、陈光甫、沈君用、周后、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沈子澈、陈辰、徐令音、项真、陈六如、陈正明、邵亨裕、惠孟臣、徐次京、郑宁候。

(二)?清代主要壶艺家:?

陈鸣远、许晋候、陈隐龙、项圣思、陈汉文、徐飞龙、华风翔、蔡乾元、惠逸公、锦春、邵元祥、彭君实、蒋志雯、史万全、史继长、邵兰孙、周候祥、杨友兰。

杨继元、王南林、邵德罄、邵玉亭、邵基祖、杨怀仁、陈文居、陈文柏、葛子厚、潘虔荣、于廷、潘大和、杨季初、张怀仁、陈滋伟、陈殷尚、邵裕亭、范章恩。

邵旭茂、邵友兰、邵友廷、潘缄雄、陈曼生、杨彭年、杨葆年、杨风年、邵二泉、邵恒昌、钱弘文、徐温庭、蒋良玉、杨履曾、陈绶馥、薛怀、邵景南、陈寿福。

蒋德休、吴月亭、陈觐候、朱石梅、陈荫千、瞿应绍、邓奎、申锡、邵大亨、邵形龙、何心舟、梅调鼎、华祯祥、华君德、许升候、潘沂宝、邵正来、潘仕成。

史维高、魏孟民、王元美、吴芷来、陈用乡、胡耀庭、邵柏原、路衮补、陈文叙、蕉雪子、吴阿昆、周永福、于子良、冯彩霞、黄玉麟、余生、赵松亭、金士恒、吴阿根。

蒋裕泰、陈光明、程寿珍、陈懋生、潘志茂、王东石、王胜长、邵俊根、邵赦大、邵友廷、邵湘甫、邵云甫、沈瑞田、陈伯亭、陈研卿、卢兰芳、邵维新、俞国良、邵云如、韩泰、江案清、蒋万丰、王玉林、范鼎甫。

(三)?民国时期的壶艺家:?

李宝珍、吴虎根、杨莲生、蒋燕亭、范大生、程金寿、光裕、冯桂林、汪宝根、陈少亭、王玉仙、吴纯耿、沈孝鹿、邵陆大、范勤芬、刘福兆、江祖臣、金阿寿、汪生义、范臣甫、裴石民、顾景舟。

(四)?当代著名壶艺家:?

王寅春、王石耕、丁洪顺、王福君、王振国、王生娣、王秀芝、毛国强、叶惠毓、许燕春、刘惠大、刘风英、刘建平、吕尧臣、朱复、任淦庭、朱可心、汪寅仙、沈遽华、沈汉生、李昌鸿、李碧芳、李美金、李正华、李慧芳、束风英、吴云根。

吴亚亦、吴群祥、吴鸣、陈珍庆、陈福渊、陈钢、陈国良、陈进海、陆巧英、?陆文霞、何道洪、何挺初、邵新和、张红华、张锁坤、张守智、房玉兰、范永良。

范若君、范其华、范早大、周桂珍、周尊严、周定芳、季益顺、施福生、施小马、?施秀春、赵洪生、胡永成、咸仲英、高海庚、高洪英、高建芳、高振宇。

凌锡苟、夏俊伟、顾绍培、顾惠君、徐汉棠、徐达明、徐建国、徐维明、徐元明、徐雪娟、?徐瑞平、曹婉芬、曹亚麟、谢曼伦、蒋蓉、蒋小彦、储立文、潭泉海、潘持平、潘春芳、鲍志强、鲍仲梅。

并无姓许的紫砂名家。

拓展资料: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紫砂壶起源

创始人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供春传时大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后期紫砂大师

第二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

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近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建国后七老艺人: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

当代紫砂大师

当代紫砂代表人物:徐秀棠、徐汉棠、鲍志强、高海庚、何道洪、汪寅仙、吕尧臣、周桂珍、李昌鸿、顾绍培等也各自身怀绝技,制作与设计皆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紫砂名家

黄玉麟、程寿珍、汪宝根、范大生、汪宝洲、严光芝、葛宝林、戈根大、彭再生、秦根林、诸葛伯勋、沈孝鹿、鲍六芝、邵全章、陈少亭、胡耀庭、李宝珍、陈经耕、范锦甫、谈尧坤、耿春福、范泽林、邵宝琴、范建军、倪顺生、凌锡苟、顾治培、高丽君、高建芳、储集泉、程辉、惠祥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紫砂壶

紫砂壶的文化之源是什么?

紫砂壶文化  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陶材料特殊,陶泥具有砂性,所制作的陶器内外均不施釉,制品烧成后,主要呈现紫红色,因而被称为紫砂。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手工成型是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方面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造型审美意识。   紫砂壶的特点:   前人在使用中总结了紫砂壶的七大优点:   其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 " 色香味皆蕴 " ,使 " 茶叶越发醇郁芳沁 " ;   其二,壶经久用,即使空壶沸水注入,也有茶味;   其三,茶味不易霉馊变质;   其四,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无冷炸之虞,又可文火炖烧;   其五,砂壶传热缓慢,使用提携不烫手;   其六,壶经久用,反而光泽美观;其七,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然而,这七大优点多是从紫砂实用功能方面所做的总结。   如何选壶:   ( 1 )购置新壶,壶的造型与外观要美,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没必要随和流行的模样。   ( 2 )壶的质地,胎骨要坚,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锵清扬、壶声听来悦耳者为佳。   ( 3 )壶中之味,应注意闻闻。一般新壶可能会略带土味,但可选用。若带火烧味、油味或人工着色味的则不可取。   ( 4 )壶的精密度即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能蕴味。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试验,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   ( 5 )壶的出水效果跟 " 流 " 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之则不佳。   ( 7 )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更佳。紫砂壶形制上分有高、矮两个类型,从泡茶沏茶的功能上去考虑,壶形高者则壶口盖必稍敛,宜于沏泡红茶,因为红茶是发酵茶,高壶沏泡红茶 " 焖 " 功足,更觉香浓蕴藉。矮形壶口盖稍敞,宜于沏泡绿茶,因为绿茶在焙制时未经发酵,叶绿素没有破坏,沏泡不宜深焖,倾出时澄碧新鲜,更显茶汤色、香、味的佳趣,有所谓 " 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 " 的说法。   如何养壶:   新壶新泡,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是重香气的茶还是重滋味的茶,如果讲究的话,都应有专门备泡的壶。   ( 2 )使用新壶,应先用茶汤煮一番,一则除去土味,也可使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用小火煮壶,到水将滚未滚时,在将茶叶放入锅中同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在稍待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且无异味处自然阴干后,方可使用。( 3 )旧壶重泡。每次泡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   ( 4 )注意 " 壶里茶山 " 。有人泡茶,只除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在壶里阴干,日久累积茶山,如维护不当,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更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   ( 5 )把茶渣摆存在壶里来养壶的方式决不可取。一方面茶渣闷在壶里易有酸馊异味,有害于壶;另一方面紫砂壶可吸附热香茶味,残渣剩味实也无益于壶。   ( 6 )壶应经常擦拭,并用手不断抚摸,不仅手感舒服,且能焕发出紫砂陶之本身的光泽,浑朴润雅,耐人寻味。   ( 7 )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且无异味之处阴干。久而久之,自会与这把壶发生感情。   紫砂壶的文化韵味 :   紫砂壶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功能也是独一无二的。紫砂壶造型形式丰富多变,或精美细巧,耐人寻味,或奔放大度,令人心旷神怡,加之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更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而紫砂壶的审美特征即是文化因素。将书法、篆刻、绘画集于一体,表现在紫砂壶上是集中了中国文化精粹。中国书法龙飞凤舞的线条组合,表面了特殊的韵律;中国画精心的布局与章法,反映了中国的哲学思想;篆刻的斑驳古拙所形成的物殊美感,统统集中表现在人手可握的一把小壶上。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组合,所引发的审美快感和艺术感染力是难以形容的。紫砂造型艺术将这许多中国文化的精髓统一在一起,构成了极其高雅的文化艺术气质。   紫砂壶的收藏 :   从商品档次的角度或制作的精粗去归类紫砂壶及其他紫砂产品,大致可分三类,即:粗货、细货和特种工艺品 ( 包括艺术品 ) 。   粗货,是指面向群众的大路货产品,价格低廉,经济实用,但制作简单,易于生产且成本较低,其造型多简练、大方,并一型多产。使用对象多为江南茶馆和城乡一般群众家庭。这类产品不讲 " 艺 " ,只讲 " 用 " ,历来不在赏壶、鉴壶之列。当然以现今的观点看历史也有特殊情况,即历史上无细货市场,有些大路货产品系独具功力的高手所作,或名人出名之前的作品。应该知道历史上大量生产的产品流传到现在也已寥寥无几,同样有收藏、研究的价值。   细货,是指经济实用的工艺美术品,有一定的工艺水平,既讲 " 用 " 也讲 " 艺 " 。其作者多为技艺娴熟的良工巧匠,以复制传统造型为主,有批量的制作出品,有相当的工艺水平,但不是精心制作,不是创新特制品。   特种工艺品,则指出于有名艺人的手制作品,它不仅讲究造型的完整,而且特别讲究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质量。名艺人的成就和名望,正是这些方面都达到了与职称相等的水平。特种工艺茶壶,是收藏爱好者渴求的对象。   紫砂壶收藏中的名人效应 :   在紫砂壶的制作中,名人制作的壶与非名人制作的壶在价值上有天壤之别,历史上遗留的名人壶已成国宝,价值连城。因为名人做壶从泥料的选择、造型的设计及做工都十分精细,做一把壶的时间也较长。名人做壶通常是全手工制作,制作的量少,而不重样,与商品壶那种批量生产、通过模具或其它工具重复制作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名人做壶极考究,做成后就是观赏与使用具优的工艺品,而商品壶大部分就是所谓的 " 粗货 " ,只可使用,没有收藏价值。   现代紫砂业发展很快,名人辈出。日前我国宜兴地区达到助理工艺美术师以上水平的制壶高手约 400 人左右,达大师级的名人也有几十位,像吕俊杰、毛大步、高振宇等这些中青年大师正暂露头角,得到人们的关注。在紫砂壶的收藏中,是否是名人壶,是可否收藏的重要界限。   紫砂资源是我们的财富,精品紫砂壶是我们的国宝,紫砂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茶文化中极其灿烂的一页。

如何从"泥,型,工,款,功"五个方面鉴赏一把紫砂壶

一、泥
紫砂壶传名于世,根本的原因在于紫砂泥料的特殊优越性能,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的功能效用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应该是紫砂泥质的优劣。

二、形
紫砂壶之形,是存世的各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非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大气的爱大气、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趣味的爱趣味……紫砂壶的造形全凭感觉,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上的理解。

三、工
紫砂壶的造形技法与国画之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如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原素,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念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合格紫砂壶。按照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特殊要求,壶嘴与把手一般要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的结合要绝对严紧。以上这些都属于手工工艺上的要求。

四、款
款即是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有二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高低,壶的制作者、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紫砂壶面上题词内容,镌刻的书画内涵和印款。紫砂壶具有传统的“诗、书、画、印”四化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欣赏一把紫砂壶除了看其质泥色、造形、制作的功夫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等方面,能给人们更多更美的享受。

五、功
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紫砂壶毕竟是用来喝茶的,有很强的实用性。近年来,紫砂壶的新品层出不穷,但是有些艺人只讲究造形美,而忽视其功能性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甚至直接影响紫砂壶功能的发挥,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应于紫砂壶具有很强实用性,它的“艺”在“用”中,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了,所以千万不要忽视紫砂壶的功能美。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5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