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贼学技》
弟子们经常向法演禅师询问参禅的技巧。这天禅师给弟子们讲了一个故事,他希望弟子们能从中悟出参禅的道理。
他说:从前有一个盗贼,他干了一辈子偷盗的行当,眼看自己要老了,不能再做下去了,他便想把偷盗的技艺传给儿子。这偷盗的技巧,说到底就是一个逃生的技巧,于是父亲决定先把逃生的绝招传给儿子。
这天晚上,父亲领着儿子穿墙入室,来到了一个富户人家。父亲十分顺利地打开柜子,叫儿子进去拿些钱物。儿子刚钻进柜内,父亲便把柜门锁上了。儿子在柜内扑腾翻打想要钻出柜子,不料父亲却悄悄溜走了。可他这一翻打却吵醒了这家主人,主人心想可能是盗贼光顾,赶忙让仆人举灯搜查。盗贼地儿子心急如焚,眼看就要搜到柜子边了,他急中生智,学起了耗子啃木头的声音。仆人听到后,拍打了几下柜子便回去睡觉了。盗贼的儿子听到没有了动静,便一脚踹开柜子门,逃了出去。
这样一来,又惊醒了主仆二人,他们发现家中真的被盗,于是追出了门去。盗贼的儿子被追到了后花园,眼看无路可逃了,他忽然看到旁边有口水井,又急中生智,抱起一块石头扔到了井里。追赶的人听到“扑通”一声,以为是盗贼慌不择路掉到了井里。于是他们便在井中搜寻盗贼。盗贼的儿子趁机逃脱回家。
见到父亲,他满脸怨言。可父亲却对他说:“儿子,不要埋怨,告诉我你是怎么逃出来的。”儿子认真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父亲听后非常满意,不禁赞叹道:“儿子,你已经出师了!”
众僧听完故事,不禁长叹一声,他们均有所领悟。
悟禅:
置之死地而后生,逆境往往更能锻炼人。我们要学会给自己施加一些适当的压力,从而使自己在压力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你说的还不错。
老子庄子用简单的话就说出了佛教用很多经典才表达出来的道理。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老子也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就说出宇宙真相,直接了当,真实了义!
无尽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请教时,大师说不识字。她说你连字都不识,怎么能理解经文?大师对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乃大异之。佛祖经年说法,竟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古今中外,都在讲宇宙本体,组成世界的最小成分。《庄子-天下篇》也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无限可分,永远没有什么最小的组成成分!佛教的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里“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就阐述了当时外道学说,即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成分——“极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里解释:假如说【极微】能够成立,是【实在】的,而且如外道所言,可以相合,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下。
实在的东西,就一定有大小,一定要占有空间,一占有空间,那么一定有三维六个方位:前、后、左、右、上、下,这是绝少不了的。比如这个粉笔盒子 ,从左边儿来看,就只能看见这只小白兔,至于右边儿是什么,我不知道。从上边儿来看,我就看不见下边儿到底是什么。
假如说我有一辆汽车,要装一车粉笔 。我们把这一盒叫做A,A左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 而不能够与A右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 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右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 ,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前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 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 、下边面也是不能够相接触的。在A后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后边面 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面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上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上 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后边面、下边面也都不能够接触。在A下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只能与A的下边 面相接触,而不能够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 、后边面、上边面也不能够接触。
这是说这一盒粉笔,那么我们说一个极微呢? 同样的道理,中间有一个极微,它的周围也充满极微。我们称中间这个极微为甲 。在甲极微东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东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 面相接触。甲极微西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西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 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南边面相接触,而不能 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北边面相接触,而 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上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上边面相接触 ,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下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下边面相 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这是一一对应的,绝无可混乱的余地。
窥基的 《述记》中说:“东极微处无理容有余五方处极微。”这样一来呢,一个极微就 可以划为六个组成部分。既然一个极微可以分做六个组成部分,则极微还能叫极 微吗?极微就是小得不能再小、无法再分的单位呀~~既然它可以分为六个组成 部分,那么它一定不是最小的单位,既不是最小的实体单位,那也就不是极微了 ,这就犯自教相违的毛病。你们还有什么话说呢?
结论是: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成分不存在!或者说:最小的组成成分根本不是“实在的(客观实在)”!
唯识学的“极微非实有说”,似乎是唯识学中最能与现代科学引起共鸣的一个内容。唯识学指出:对极微,“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化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原子是保持一切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也就是使各种物质相互区分的最小单位】,如氢与氧的不同,在于氢原子不同于氧原子。原子层次以下的一切微观粒子,“便似空现,不名为色。”(“色”即物质)首先,【这些微观粒子失去了各类物质的特征,完全没有个性,如所有的电子完全相同,所有的质子完全相同,】【不象每一种原子都代表了一种物质】,【因此完全可以说微观粒子“不名为色”】。其次,这些【微观粒子的性质也都“似空现”。】例如,粒子的质量亏损会转变成能量,正反粒子的湮灭会转变成能量,而由能量也可以制造出粒子,乃至零能量也可产生粒子(因为能量也有正负之分)。粒子与能量间的相互转换,最能体现【基本粒子的空性(即没有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
这样一来,佛教说的“空”,就不仅仅是无能独存、永恒的自性空,也是“当体即空”了。 故《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在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若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量子力学里的“观察者促变律”。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体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量子力学表明:实验中观察者的意图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表明人的心念与无生命物体存在着微妙的互动沟通。在医学上,一个患者如果乐观豁达,他的病就容易好,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有的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但始终怀疑还在,结果肿瘤真的会回到身体来。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者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观测者所能测到的数据,已非干扰前的本来状态。这就是“测不准定律”。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而当你要“确定”它的动量,则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至多只能确定它在某点出现的概率而已。
量子力学里,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的状态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的状态。 “妙”实际上是现量,指本来的面目和真实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状态和属性,佛学讲“清净本然”“常住妙明”。
“徼”是表面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讲的是认识论。佛学上的六根、六识、六尘相互关系叫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两个字就概括完了。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正是“常无欲”的认识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观其妙”。《中庸》中讲:“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里的“至诚”也属于“常无欲”的认识状态,“知天地之化育”属于“观其妙”。
释迦牟尼佛总结为:“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而老子总结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证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实存在的证悟之见证!
3、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要意气用事,要有冷静客观的理性观照。“毋必”,做什么事情不必一定要如何,随顺因缘,无可无不可,通权达变,法无定法。“毋固”,不要那么固执,一条黑道走到底。“毋我”,不要我执,吾人悉有与生俱来的我执身见,常常以我为中心划线,以我为中心做事情,以我为中心作出种种情绪反应。其实一个君子的行为,或者一个能做成事业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别人,多满足别人的愿望,多让别人欢喜,多体察别人的需求,这就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而《法句经》也说:昔世尊在祇园精舍,有四比丘,共论世间何者最苦?一言淫欲,二目饥渴,一言嗔恚,一言惊怖,共诤不止。佛言:“汝等所论,未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嗔恚、色欲、怨仇,皆因有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
4、“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无知”,是指不要有“无明”,不要有分别之“知”。因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知”就无“无明”,这是叫老百姓不要产生无明啊!这里老子说的“无知”,就是不知见立知。所以,老子是要人们(民)转识成智,“常使”(开、示、悟、入)人们“知常曰明”。
“使民无知无欲”,正是佛家讲的破见思惑。“知”是见惑,“欲”是思惑。见惑给人们带来“所知障”,“思惑”给人们带来“烦恼障”,众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二障所造成的。
老子讲的“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了达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大智慧之圣智。凡夫的知见,如来称为“无明之本”,是我们不能开显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碍。清除这种“知见”,才能脱离愚昧的“无知”。所以,佛陀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
5、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二元对立心识刹那不停,妄心妄念相续不断,此为动不善时。事相中,把握机宜,教化开启学人,啄啐同时,不失时机,是禅宗大师善施机教的“动善时”。孔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亦属“动善时”。
居善地,心善渊:一个心净的人,他到哪里都是净土,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就是一个真正开智慧的解脱者,他是虚怀若谷,身心很柔软,不懂的我们就学习!
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佛家谓之曰“前前无始,后后无终”,都是一个意思。道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孔子曰:述而不作。孔子说他自己只是在重复讲述古圣先贤说的话,没有一点发明创造。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佛法讲“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说终极真理,柏拉图说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来,不是要通过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从没离开我们的真心。
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如果还在讲仁、讲义,表示离开了大道;若修行还在展现我是、我能,表示还没有解脱。老子认为说:如果一直强调仁义道德、忠孝,表示你离开一体世界,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世间法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不是说仁义不好,老子都是以高标准在讲,如果以世间法来讲,当然仁义、慈悲、孝仁爱这些都不错,但是要讲解脱法、究竟法,这是退而求其次,因为失去了解脱的质量。
智慧出,有大伪。这里的智慧是世间的世智辩聪,展现我是、我能、我慢的聪明才智、智慧,如果一直标榜聪明才智,世间就会有很多的伪诈。
六亲不和,有孝慈。如果大家都是很仁爱,和平相处、互相尊重,以平等心善待一切,当下做所该做,不必特别强调、刻意标榜孝子。
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在《阿含经》课程也有讲到,如果你标出「圣、凡,大、小,高、低…」就是「二元对立」,变成佛陀是圣人、我们是凡夫,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仆人,上帝是主,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其它人都只是迷途的羔羊,没人敢承认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这样就是大妄语,这样就是大我慢。
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既然,老子不主张搞偶像崇拜,所以他又提出了杜绝偶像崇拜的根本措施——“绝圣弃智”——即建议统治者教育民众不要有偶像(圣贤)崇拜的心理,并且要放弃利用智谋(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去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和想法。现在国家讲要容纳多元化思想。
9、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一般的见识以为道家是逍遥世外或者应时而动,而这句话说明:要学圣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终日行而不离辎重”是说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这种地位,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这里的“荣观”的“观”字,是破音字,应作古代建筑物的“观”字读,不可作观看的“观”字来读。“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静的意思。
这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真正的无为,为而无为,无为而为,心不染著。表面上热忱的做,心里若无其事。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不做事情;也不仅仅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动。孔子,圣人也,“只其不可为而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为”嘛。这真是曲解圣人本意,金刚经上也提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虽入圣程度不一,却都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也即金刚经上所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我看来,耶稣也是菩萨,说法教化虽与我们不同,但也是随缘示教,见机说法(随西方人的根机因缘:那个时候西方就那个层次的环境和文明程度,没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最后主动舍生取义,为众生赎罪。 看来,耶稣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圣者,因他知道众生一体,否则怎肯舍掉自己身躯;倘若众生不是一体,众生又怎么会因耶稣赎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断真正的圣者无为,根本的标准是“心地”!
「虽有荣观」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是「燕处超然」,以平常心来对待。
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1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道是无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实相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不必到远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净土,因为我当下就在道的怀抱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我不必打开窗户,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后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样都能够见到天道。不为而成就是来到无修、无证、无所得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云:“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即心。”说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境界。主体和客体同为道的不同层面,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离开自身向外求道,恰如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注定是枉功劳形了不可得。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烦恼障、所知障越多,道心越被障碍覆盖。菩萨的我执、法执破除了,就到无为(一真法界)了。故佛家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圣人无常心。解脱者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成见,没有自私自利,也没有预设立场。以百姓为心他的起心动念是念念为天下苍生,以百姓心为心,无我、无私。
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维摩诘经》上讲不二法门,唯有维摩诘“默然无言”,大智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金刚经》讲:“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信心铭》曰:“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庄子·天道》中桓公与轮扁的对白说得很明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的确,这桩公案中“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的微妙,唯证者所知。轮扁以得心应手的体证体悟,体现出心手一相无碍相通,而二相的语言要表达一相的得心应手,就显得苍白无力。这正说明了二相的极性“有欲认识”只能“观其徼”(糟魄而已),而一相的“无欲认识”才能“观其妙”(得心应手而口不能言)。
14、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朴实、厚朴)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和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同一道理。“使由之”是指要解脱百姓的二元对立观念之束缚,要教化百姓认识“有欲认识”方法不对,放纵感官享乐不对,不要极化人们的“有欲”之本能,“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化民,将百姓从有欲中解救出来,入无欲的自由解脱,庄子称为“逍遥游”。
自古以来,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如果要教化众生或是摄化众生,不是要越展现世智辩聪,以及我是、我能、我慢,越来越聪明、越厉害,因为这是人类自我越膨胀。将以愚之的愚之,不要以为解脱者是推行要愚民政策,而是让你返璞归真,回到敦厚、朴实、忠厚、老实的本性。
「民之难治」为什么百姓会难治理呢?「以其智多」因为智巧伪诈、世智辩聪,错误的教育方式越多,人民反而越来越狡猾,越会钻法律漏洞,或是智能型的犯罪,都是错误的教育教导出来。「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如果是用世间思维、世智辩聪治理国家,就是国家的贼,会越治越乱。这样的教育普及未必是好,人民反而失去敦厚的质量,离道越远。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为普度众生;俭是淡泊寡欲,是清净心;不敢为天下先是因为体会整个法界就是无我、无私的精神,当悟道之后,就是“不与众生争”,而且会甘心居众人之后。
老子的三宝,正是佛家所说的利乐有情(“慈”)、庄严佛土(“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敢为天下先”)。
1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你能够知道说「哦!我真的不知道」,明「无明」。我们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有讲到最深的,但是当我讲出这些,一样我又被攻击!说:「人家经典不是这样讲!」好啊!随便啊!佛陀所讲的十二缘起,是在探讨第一因,到最后是来到「无明」,我在《阿含经》课程里面有提到,所有问题最终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问题最终的答案是“没有答案”,如果你认为你很行,我很有学问、知识很高,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一方面因为你是在无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里面,但是你还不知道,你还在麻痹的情况里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佛家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同理。
17、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怨以和来解,和后仍有余怨,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故称不上为善。因为,和解是两相调谐,不是一相相融,只有不二一相,同体不分,才无有怨,何谈余怨。老子要人们体道一相,无怨可和,才是为善。老子主张“报怨以德”,佛陀主张“若人捶詈,同于赞扬”,和怨要以无怨为“和”,“若人捶詈”(打骂),要以赞扬视之,自然与道不远。“故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者,有债主之契据(合同),却无有债权之索还心。佛家称作三轮体空(债权、债务和债物,当体皆空,本无自性),无施可施。施不求报,亦无求报心。道本一相,一相焉有能施所施?!故有道者体道,三轮体空,无人无物,何有责人之说?有德之人体道之一相(“有德司契”),无求无索,无人无我,在生活中尽是奉献施与,“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无德之人二相执著,识心分别,故像追索租税一样攀缘摄取,极性极化,人我对立,顺喜逆瞋,私欲情念不息,亲疏远近炽然,差别对待分明,违背天道平等,与“道”之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相异。
金刚经云: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于相不着,于人不着,自然不苛责于人。
1. 沪教 初中 语文古诗文 汇总 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望岳 杜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无题 李商隐
山坡羊 潼关怀古
石壕吏 杜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苏轼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夜雨寄北 李商隐
春望 杜甫
卖炭翁 白居易
泊秦淮 杜牧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如梦令 李清照
黄鹤楼 崔颢
游山西村 陆游
过故人庄 孟浩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浣溪沙 晏殊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赤壁 杜牧
已亥杂诗 龚自珍
2. 沪教版初中古诗文汇总(预备—初三) 中考古诗词(初中1—6册91首) 李白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 甫 1、《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4、《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7、《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苏 轼 1、《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4、《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辛弃疾 1、《西江月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4、《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李清照 1、《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
3. 求沪教版6下的语文文言文整理 《论语》八则 孔子 《论语》 一、原文 1.学而(1)时习之,不亦(2)说乎?有(3)朋(4)自远方来,不亦(5)乐乎?人不(6)知(7)而不(8)愠,不亦(9)君子乎? 2.(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11)知也。
3.(12)知(13)之者不如(14)好之者,好之者不如(15)乐之者。 4.(16)三人(17)行,必有我(18)师(19)焉。
(20)择(21)其(22)善(23)者而(24)从(25)之,其不善者而(26)改(27)之。 5.温(28)故而(29)知新,(30)可(31)以(32)为师矣。
6.(33)岁寒,(3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无(35)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36)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吾(37)尝(38)终日不(39)食,终夜不(40)寝,(41)以思,(42)无(43)益,不如学也。
二、译文 1.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而不怨恨,这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3.(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知识为为快乐的人。
4.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其中好的人向他学习,把其中不好的人作为自己改正错误的借鉴。
5.温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并且学习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6.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不要求立刻成功,不贪图小利。想要立刻成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与其这样)不如去学习更好。
三、加点字 1.时:按时 2.说:同“悦”,愉快,喜悦,高兴 3.朋:志同道合的人 4.自:从 5.乐:高兴,快乐 6.知:了解,理解 7.而:但 8.愠:怨恨,恼恨 9.君子:有修养的人 10.知:知道,懂得 11.知:通“智”,智慧 12.知:了解 13.之:知识 14.好:喜欢,爱好 15.乐:以…为乐 16.三:几 17.行:走 18.师: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19.焉:在这里 20.择:选择 21.其:其中 22.善:好 23.者:…的人 24.从:跟从 25.之:代词,他 26.改:改正 27.之:代指错误 28.故:旧的 29.知:知道,掌握 30.可:可以,值得 31.以:把 32.为:作为 33.岁寒: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 34.然:这样 35.欲:想要 36.达:达到目的 37.尝:曾经 38.终:整 39.食:吃 40.寝:睡觉 41.以:用来 42.无:没有 43.益:好处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孟子·公孙丑下》 一、原文 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2)郭,(3)环而攻之而不胜。
(4)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5)池非不深也,(6)兵革非不(7)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8)委而(9)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1)固(12)国不以山溪之险,(1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14)亲(15)戚(16)畔之;多助之至,天下(17)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加点字 1.不如:比不上 2.郭:外城 3.环:围 4.夫:语气词 5.池:护城河 6.兵革:武器装备 7.坚利:坚固锐利 8.委:此指抛弃 9.去:离开 10.域:限制 11.固:巩固 12.国:国防 13.威:建立威信 14.亲:指族内 15.戚:指族外 16.畔:同“叛”,背叛 17.顺:顺从 三、译文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依靠划定的边疆界限,巩固国防不必依靠武力的强大。
实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实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自己的内亲外戚也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愿意服从他。
凭借天下人都服从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亲外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就必定胜利。
《吕氏春秋》二则 一、原文 引婴投江: 有(1)过江上者,见人(2)方(3)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4)故。
曰:“此其父(5)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6)岂(7)遽善游哉?以此(8)任物,亦必(9)悖矣。
刻舟求剑: 楚人有(10)涉江者,其剑(11)自舟中(12)坠于水,(13)遽(14)契其舟,曰:“(15)是吾剑之(16)所从坠。”舟(17)止,从其所契者入水(18)求之。
舟已(19)行矣,而剑不行,求剑(20)若此,不亦(21)惑乎? 二、加点字 1.过:经过 2. 方:正在,正要 3.引:牵拉 4.故:原因 5.善:擅长,善于 6.岂:难道 7.遽。
4. 求沪教版6下的语文文言文整理 《论语》八则孔子 《论语》 一、原文1.学而(1)时习之,不亦(2)说乎?有(3)朋(4)自远方来,不亦(5)乐乎?人不(6)知(7)而不(8)愠,不亦(9)君子乎?2.(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11)知也。
3.(12)知(13)之者不如(14)好之者,好之者不如(15)乐之者。4.(16)三人(17)行,必有我(18)师(19)焉。
(20)择(21)其(22)善(23)者而(24)从(25)之,其不善者而(26)改(27)之。5.温(28)故而(29)知新,(30)可(31)以(32)为师矣。
6.(33)岁寒,(3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7.无(35)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36)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8.吾(37)尝(38)终日不(39)食,终夜不(40)寝,(41)以思,(42)无(43)益,不如学也。
二、译文 1.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而不怨恨,这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3.(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知识为为快乐的人。
4.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其中好的人向他学习,把其中不好的人作为自己改正错误的借鉴。
5.温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并且学习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6.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不要求立刻成功,不贪图小利。想要立刻成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与其这样)不如去学习更好。
三、加点字1.时:按时 2.说:同“悦”,愉快,喜悦,高兴 3.朋:志同道合的人 4.自:从 5.乐:高兴,快乐 6.知:了解,理解 7.而:但 8.愠:怨恨,恼恨 9.君子:有修养的人 10.知:知道,懂得 11.知:通“智”,智慧 12.知:了解 13.之:知识 14.好:喜欢,爱好 15.乐:以…为乐 16.三:几 17.行:走 18.师: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19.焉:在这里 20.择:选择 21.其:其中 22.善:好 23.者:…的人 24.从:跟从 25.之:代词,他 26.改:改正 27.之:代指错误 28.故:旧的 29.知:知道,掌握 30.可:可以,值得 31.以:把 32.为:作为 33.岁寒: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34.然:这样 35.欲:想要36.达:达到目的 37.尝:曾经38.终:整 39.食:吃40.寝:睡觉 41.以:用来42.无:没有 43.益:好处天时不如地利孟子 《孟子·公孙丑下》一、原文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2)郭,(3)环而攻之而不胜。
(4)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5)池非不深也,(6)兵革非不(7)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8)委而(9)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10)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1)固(12)国不以山溪之险,(1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14)亲(15)戚(16)畔之;多助之至,天下(17)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加点字1.不如:比不上 2.郭:外城3.环:围 4.夫:语气词5.池:护城河 6.兵革:武器装备7.坚利:坚固锐利 8.委:此指抛弃9.去:离开 10.域:限制11.固:巩固 12.国:国防13.威:建立威信 14.亲:指族内15.戚:指族外 16.畔:同“叛”,背叛17.顺:顺从三、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依靠划定的边疆界限,巩固国防不必依靠武力的强大。
实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实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自己的内亲外戚也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愿意服从他。
凭借天下人都服从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亲外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就必定胜利。
《吕氏春秋》二则一、原文引婴投江: 有(1)过江上者,见人(2)方(3)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4)故。
曰:“此其父(5)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6)岂(7)遽善游哉?以此(8)任物,亦必(9)悖矣。
刻舟求剑: 楚人有(10)涉江者,其剑(11)自舟中(12)坠于水,(13)遽(14)契其舟,曰:“(15)是吾剑之(16)所从坠。”舟(17)止,从其所契者入水(18)求之。
舟已(19)行矣,而剑不行,求剑(20)若此,不亦(21)惑乎?二、加点字1.过:经过 2. 方:正在,正要3.引:牵拉 4.故:原因5.善:擅长,善于 6.岂:难道7.遽:就 8.任:处理9.悖:荒谬 10.涉:渡11。.。
5. 上海初中六至九年级古诗,文言文的题目和内容,谢谢 楼主你好:
以下是所有沪教版的古诗(不含每周一诗)及文言文,内容百度都能查到
六年级第一学期
陈太丘与友期
两小儿辩日
古诗三首:观沧海、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
词二首:菩萨蛮、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山川之美
为学
孙权劝学
中国古代语言四则: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画蛇添足
六年级第二学期
春之古韵:春夜喜雨、钱塘江春行、江南春
登幽州台歌
黄鹤楼
山居秋暝
过故人庄
李白诗二首:送友人、月下独酌
论语八则
天时不如地利
吕氏春秋二则
橘逾淮为枳
螳螂捕蝉
七年级第一学期
伤仲永
周处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白居易诗二首: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题破山寺后禅院
无题
小石潭记
白洋潮
天目
卖油翁
核舟记
口技(作者不同)
口技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干将莫邪
七年级第二学期
陋室铭
爱莲说
苏轼词二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蝶恋花
浣溪沙(作者不同)
采桑子
卜算子
如梦令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公输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八年级第一学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诉衷情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辛弃疾词二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孔孟论学
勉学
黄生借书说
潍县署中寄弟墨第一书
问说
八年级第二学期
木兰诗
巢古传
卖柑者言
关汉卿曲二首:一枝花·不伏老、四块玉·别情
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咏江南
醉太平
黔之驴
黠鼠赋
束氏畜猫
狼
九年级第一学期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谢道韫咏絮
崂山道士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诗两首:望海楼、登拟岘台
九年级第二学期
陈涉世家
答司马谏议书
出师表
桃花源记
捕蛇者说
登泰山记
以上就是所有的啦,我可花了半小时弄完,
祝楼主学习进步!
6. 八年级上语文有哪些重点课文 除去古诗词,还要重点复习现代文: 一 笑 1三者笑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表达的中心。
二 .小巷深处 1母亲的特点,什么原因让我厌恶家 2注意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 3最后一句“我还记得……还记得……还记得。”的作用 三 我不是懦夫 四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1 归纳每段中心 2 说明方法的作用 五 变色龙 1 奥楚蔑洛夫的特点 2 穿脱大衣表达的含义 3 中心和奥楚蔑洛夫的态度,立场变化的原因 六 我的叔叔于勒 1,我父母的为人 2 “……这是我的亲叔叔啊"在文中的作用 3 父亲为什么向母亲使眼色 4 文中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 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考的几率不大) 练习请参考老师复习阶段发的卷子为参考,并对照笔记本。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5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
下一篇: 饮茶比吃饭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