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亲历采茶

小小茶农 2023-11-25 08:00:00

亲历采茶

放眼望去,园可真大啊!一望无际,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一排排一行行低矮的茶树像整齐列队的卫士,在微风中向我们招手致敬。枝叶间翠绿的嫰芽如雀舌般萌出,在翡翠中闪闪发光。啊,景色可真美!我们不由得赞叹道。

一直陪同我们的朱一桃总经理就向我们介绍起来:这两年,为了填补武进茶叶的空白,茶场开始种植白茶。朱经理指着面前的茶树对我们说:“你们瞧,这些就是珍贵的白茶树。它们可都是娇生惯养的‘孩子’,如果气温很低或很高的话,它们都适应不了。白茶生长缓慢,采摘期也很短,只有20天。所以,白茶非常珍贵。不过你千万不要认为白茶就是白色的,而是因为它泡出来的茶汤呈淡黄色,叶底明亮,所以人们称它为白茶。”

听了介绍,我们迫不及待地钻进了茶园中。开始采茶了,大家都笨手笨脚的,不时把茶叶也采碎了。采茶的阿姨看见了,耐心地指导我们。学着阿姨采茶的样子,我们采了一个又一个。但是采了一会儿,我们就失去了耐心。心想:这样一个一个采,太慢了,要是有个机器人帮我们采那该有多好啊!阿姨仿佛看穿了我们的心思,又教导我们:“采茶一定要有耐心,一棵茶树才能采出许多茶叶。采茶还要专注,要一叶一芽地采,老叶不要,这样泡出来的茶才会又香又纯。”哦,原来采茶也有学问呀!听了阿姨的话,我们小心翼翼地用拇指和食指掐着嫩叶,轻轻往上一提,采下了一个娇嫩翠绿的茶叶芯。渐渐地,我的动作熟练了,心里也有了成就感。同学们有的蹲着,有的弯腰,有的侧身,一个个小心翼翼、精挑细选,他们的神情是那样专注,动作是那么轻巧。

第一次采茶,真是振奋人心,它使我们懂得了做事要耐心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当一个茶农是不容易的,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丰硕成果。

怀德苑小学:董苏恬 潘辰望 杨芷萱

陈萧宇 胡智楷

指导老师:叶斌

明代初期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代初期,诗歌创作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开局。生活在元代末年直至明代初期的一批作家,如刘基、高启等,由于亲历了改朝换代的巨大变迁,对种种灾难和痛苦有着切身体验,这自然加深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富有现实内容,往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气象阔大,风格沉郁。

刘基,是明代的开国功臣之一,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倚重。他的诗歌揭示了元代末期黑暗动荡的社会现实。其《畦桑词》、《买马词》、《赠周宗道六十四韵》等或控诉重敛伤民,或揭露元末官逼民反的真相,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对现实的忧虑。

刘基还有一篇长达1200多字的《二鬼》诗,诗中借写结邻和郁仪二鬼重整天地,为民造福,却被天帝猜疑捉拿之事,抒写自己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

高启,是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高启的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唐宋各代,所以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学什么像什么,兼古人之所长,又自出新意。清代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价高启的诗歌道:

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对高启的评语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实际上,从高启的成就就可以看出明初诗歌创作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高启做官只有3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等。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

如《湖州歌送陈太守》写:

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中田有麦牛尾稀,种成未足输官物。侯来桑下摇玉珂,听侬试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终阕,几家愁苦荒村月。

又如《练圻老人农隐》、《过奉口战场》、《闻长枪兵至出越城夜投龛山》、《大水》等诗,还描写了农民在天灾兵燹下的苦难。这些作品都是高启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高启的《明皇秉烛夜游图》,着力描写唐明皇沉湎酒色,忘怀国事,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全诗多从白居易《长恨歌》变化而来,但没有一语相袭,可见其诗歌艺术功力之深。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诗最能体现高启的艺术特色,试看: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从南京的形胜联想到历史上的割据,再联想到今天相对安定的生活,与满怀激情中又带有几多感慨、几分苍凉。

高启诗在艺术上有一定特色。他的某些诗崇尚写实,描摹景物时细致入微。如“江黄连渚雾,野白满田冰”;“鸟啄枯杨碎,虫悬落叶轻”等句,均产生于生活实感,新颖逼真。

高启的诗注重含蓄,韵味深长。如《凿渠谣》:

凿渠深,一十寻;凿渠广,八十丈。凿渠未苦莫嗟吁,黄河曾开千丈余。

虽然只是寥寥数句,收煞处戛然而止,却能给人以深远的回味。还有,高启的诗用典不多,力求通畅,有些只有数句的小诗,更具有民歌风味。如《子夜四时歌》:

红妆何草草,晚出南湖道。

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

这些诗句明白如话,亲切动人。

明代诗坛上出现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派。“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都是台阁重臣。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和翰林院,台阁体则指当时的台阁重臣所形成的一种诗歌风格。

这些人所作的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其形式则是追求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题材大都是应制、酬答和题赠,给人以枯燥乏味、平庸呆板的感觉。

与“台阁体”同时但风格迥异的是于谦的作品。他的咏物诗《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石灰自比,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操和不凡的抱负。

“茶陵诗派”是继台阁体之后明代前期的又一个诗歌流派。针对台阁体的肤廓空泛,茶陵派以诗学汉唐相标榜,这种复古主张及其创作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代表诗人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而得名。它形成并活跃于弘治至正德年间的诗坛。李东阳的成就最大。

李东阳的诗论着眼于形式,强调诗歌的体制、音节、声调、格律,忽视内容。因此,他写的大都是抒发封建士大夫情怀的应酬题赠诗作,缺乏现实内容,形式典雅工丽,诗歌视野比“三杨”开阔,但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体的弊端。

连线(音乐家与歌名)

5来回答

马可:(1918—1976年),中国作曲家、音乐学家。1918年6月27日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基督教徒家庭,1976年7月27日病逝于北京。早年在当地的中小学校读书,1935年入开封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参加当地的救亡运动,开始表现了他对音乐的特殊兴趣和才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参加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抗敌演剧队第十队及二战区牺牲救国同盟会政工队,从事音乐工作。1939年冬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1940年7月,随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赴各地巡回演出,使他对民间传统音乐有了广泛而深入的接触。解放战争时期,马可随鲁迅艺术学院赴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中国戏曲研究院音乐研究室、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歌剧团和《人民音乐》编辑部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和书记处书记。

马可是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音乐家的代表之一。他一生共写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500多首。其中有广泛群众影响的作品是:歌曲《别让鬼子过黄河》、《老百姓战歌》、《贺龙》、《南泥湾》、《纪念碑》(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之一)、《我们是民主青年》、《自们工人有力量》、《做工谣》、《人定胜天》、《燕子》、《拣豆豆》和《伽椰琴,你有多少弦》,大型声乐作品《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周子山》(与张鲁等人合作),歌剧《白毛女》(与张鲁、瞿维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力求使自己作品的题材内容密切结合群众斗争的需要,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群众化的特色,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侧面。

马可对中国新歌剧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他参加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是该剧的主要作曲者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他根据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斗争写了歌剧《血海深仇》和《荒火》;1952年他又创作了歌剧《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这两部歌剧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国新歌剧的形成和巩固发展,奠定了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发表了许多关于歌剧创作问题的理论文章。

冼星海:冼星海是位饮誉世界乐坛的作曲家,也是新加坡养正学校的骄傲!为什么他当上了图书馆助理员?为什么他有两个妻子?为什么他客死他乡?

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见光即无父,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母亲当上了佣人,糊口过日子。冼氏读过三四年私塾,曾在圣安得烈英校上过课。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申请入养正,寄宿在校,半工半读,工作是负责管理摇铃,直到1921年六月,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当时冼氏为区健夫所赏识,选他加入其在1917年创设的铜乐鼓喇叭队。因具音乐天赋,不久升任金线三粒星肩章的乐队队长及指挥。区氏不在时,代行其职权。这段时期,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全是雄浑壮烈的军歌和进行曲,对冼氏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16岁时随林耀翔校长到广州之岭南大学附属学校升学。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科。1926年,他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8年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这时期他参加了田汉等人搞的“南国社”活动。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1936年他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状志凌云》配乐。1937年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冼氏加入了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的力作〈黄河大合唱〉出炉了!冼氏受聂耳(1912-1935)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在悼念聂耳辞世三周年一文中,写道:“聂耳先生虽然没有像许多音乐家一样的环境与修养,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泼的创造力和斗争性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之爱好与传诵。尤其在目前,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聂耳先生的伟大就在此。他永远是年青的音乐家,他永远站在青年音乐家的前面,他已经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新兴音乐的大路。”

1940年5月他到苏联为抗战记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作曲,配音。

冼氏是位多产作曲,直至去苏联之前,他创作了《运动会》,《战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以《黄河大合唱》,饮誉乐坛。冼氏早年立志创作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可说是十分充分体现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负。

在苏联期间,他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交响乐乐谱,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中国生活》,《阿曼盖尔达》,《中国狂想曲》。《中国生活》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思念。

冼氏在苏俄生活极为困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冼氏图从蒙古回国,因受阻只好留居下来。一次因排队轮购粮食时,晕倒街头,幸得一位苏联女青年之救助,过了险关,后他们结成夫妇。他在延安之妻钱韵玲,当时可能不知情,后也改嫁了。由于生活艰苦,营养不足,冻饿成病,延误医疗,1945年10月30日患肺病客死他乡。他在贫困中成长,一生亲历了中华民族百般受侮辱和欺凌,眼见同胞到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人间。他积极地创作支援抗战,他来到了天寒地冻的苏联,在饥寒交迫中,仍旧辛勤作曲,不幸积劳成疾,在深深的乡愁中客死他乡,时方40,精华早逝。虽然他看不到中华民族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他的作品仍旧继续动员和鼓舞着中华民族,与日寇周旋到底。他以西方之长,创作出具有民族色彩音乐的作曲道路,给振兴中华文化的崇高事业,指出了新的方向!当人们提起养正,就会想起冼星海,当人们听到《黄河大合唱》那雄伟悲壮的歌声,就会想起冼星海,被他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崇高人格,深深地感动。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252/5253/20010606/482924.html

贺绿汀:(1903-1999) 湖南邵阳人。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1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全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贺绿汀,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一户贫困农家。二十岁时,他走进长沙 (新闻) 岳云艺术专修学校,攻读绘画与音乐,两年后留校任音乐教员。1931年,贺绿汀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三年后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这年,他进入电影界,先后为电影《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二十多部影剧配乐,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抗战期间,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并创作了不朽歌曲《游击队歌》,以及《全面抗战》、《弟兄们拉起手来》、《上战场》、《保家乡》等鼓舞人们斗志的抗战歌曲。1943年,贺绿汀到达延安,在鲁艺教书。《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中国的青年》、《新民主进行曲》等,是他解放战争期间创作的歌曲,风靡一时。

解放后,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 (新闻) 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且写下《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等文章,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聂耳: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金蛇狂舞》: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并亲自指挥灌成唱片。《倒八板》是《老六板》的变体。它将后者的尾部变化发展,作为乐曲的开始,故俗称《倒八板》。
第二段又将原曲中的“工”更换成“凡”,转入上四度宫调系统,情绪趋于明朗热烈,故也称它为《凡忘工》或《绝工板》。第三段则采用“螺蛳结顶”旋法,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乐曲配以激越的锣鼓,更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聂耳将其定名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对新中国的坚强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2年:《进行曲》(口琴曲),《圆舞曲》,《天伦之爱》(歌舞曲)。
1933年:《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
1934年:《走出摄影场》,《一个女明星》,《雪飞花》,《翠湖春晓》,《一个女明星》,《雪花飞》,《翠湖春晓》,《佥蛇狂舞》,《昭君和番》,《卖报之声》,《小野猫》,《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飞花歌》。
1935年:《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长江》,《采菱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无题(雷)》,《小工人》,《伤兵歌》,《白雪歌》,《采茶歌》,《茶山情歌》。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4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