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湖北:竹溪茶歌也醉人

小小茶农 2023-11-25 07:36:50

湖北:竹溪茶歌也醉人

“哎……,四月锦鸡遍山游,姐妹结伴提篓,采茶快似鸡啄米,美姿恰如凤点头……”暮春时节,在“中国茶叶之乡”湖北省竹溪县,漫山遍野的绿色茶园里传出欢声笑语和阵阵茶歌。

竹溪出好茶,茶乡茶歌多。拥有18万亩有机绿茶园的竹溪县,宛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秦巴山区腹地。这里是“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有机绿茶之乡”,更是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早在周朝就以茶纳贡,名载史册,竹溪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歌茶俗自然就多。品竹溪香茗,观茶山风景,听竹溪茶歌,令人陶醉,回味无穷。

“雾锁千山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竹溪茶香酽,茶歌更醉人。作为竹溪民歌中内容丰富、流传较广的茶歌,主要有《倒采茶》、《耍茶歌》、《采茶十二月》、《劝茶歌》等等。例如竹溪茶歌《十二月采茶》,主要讴歌采茶姑娘心灵手巧,对来年丰收充满希冀:正月采茶是新年,采茶姑娘上茶山,去年点茶十二亩,今年播种二十三。

二月采茶茶发芽,采茶姑娘采细茶,左手采摘茶四两,右手采得半斤茶。

三月采茶茶叶青,采茶姑娘绣手巾,两边绣得茶叶香,中间绣个采茶人。

四月采茶茶叶黄,采茶姑娘两头忙,屋里忙着蚕上架,外头忙割麦穗黄。

五月采茶茶叶圆,采茶姑娘驾龙船,船行江中妹划桨,郎在船尾把舵扳。

六月采茶热难当,采茶姑娘绣蚊帐,蚊帐周边绣茶树,当中绣个种茶郎。

七月采茶茶叶稀,采茶姑娘比高低,你几筐来我几篓,采茶姑娘笑眯眯。

八月采茶稻花香,采茶姑娘打谷忙,茶满筐来谷满仓,采茶姑娘喜洋洋。

九月采茶菊花黄,采茶姑娘绣鸳鸯,鸳鸯戏水情意深,采茶姑娘做嫁妆。

十月采茶雾漫漫,采茶姑娘纺线线,又纺棉纱又织布,织好布匹做衣衫。

冬月采茶雪茫茫,采茶姑娘做鞋帮,做了一双又一双,双双新鞋送情郎。

腊月采茶冰上走,采茶姑娘好巧手,绣得风调又雨顺,绣个来年大丰收。

独一无二的竹溪《耍茶歌》,即以茶歌形式开玩笑的一种民歌,包括打情骂俏的情歌、无话找话说的“撩歌”、对吹对擂的战歌等等,听来别有风趣。例如五句子歌《好汉不吃路边茶》:(男)新打船儿江边划,岸上二姐喊吃茶,好船不怕急流水,好汉不吃路边茶,蜜蜂不采半杨花(注:半杨花指水性杨花的女子)。

(女)不吃茶来不吃茶,不该骂奴半杨花,有朝一日翻船死,脚蹬船底口含沙,那时叫你认得半杨花。

值得一听的竹溪劝茶歌,唱曲委婉,内容朴实,情深谊长,代表作有《五杯茶劝郎》:

一杯茶劝郎,莫把学业荒,多读科技书,致富奔小康。

二杯茶劝郎,切莫睡懒床,土地生万金,勤劳家业旺。

三杯茶劝郎,你应有主张,生育一胎好,男女都一样。

四杯茶斟满,劝郎莫贪玩,别进风流场,色是迷魂汤。

五杯茶斟了,情哥听我表,思想要进步,创业当英豪。

竹溪茶歌从古到今随着时代步伐而与时俱进,全县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茶歌和采茶调。特别是享誉“秦巴汉民歌之乡”的向坝乡,以及与该乡一脉相承的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村民,“不唱山歌心里痒,唱起茶歌心情爽,唱得茶山变金山,茶农增收奔小康。”眼下,以茶歌为主的民歌俚调,正在烟袋岭下、长峡两岸回响……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考察竹溪民间文化后说:以向坝民歌为代表的竹溪茶歌等民歌,有异域文化浸染与渗透,具有鲜明的土著原生态。如今,竹溪县委县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以茶歌为媒,在打造精品名牌有机绿茶、白茶乌龙茶的同时,精心包装竹溪茶文化和茶山旅游文化,让竹溪名优茶伴随茶歌飞出秦巴,享誉中外。

关于“茶醉”的诗词有哪些?

1、《城头月·城头月色明如昼》

年代:?宋?作者:?马天骥

城头月色明如昼。总是青霞有。酒醉茶醒,饥餐困睡,不把双眉皱。坎离龙虎勤交媾。炼得丹将就。借问罗浮鹤侣,还似先生否。

2、《小憩卧龙山亭》

年代:?宋?作者:?陆游

山高风浩浩,堂豁海冥冥。
绿李分猿嗛,苍苔堕鹤翎。
松寒诗思健,茶爽醉魂醒。
安得丹青手,传摹入素屏?

3、《茶歌》

年代:?宋?作者:?白玉蟾

柳眼偷看梅花飞,百花头上东风吹。
壑源春到不知时,霹雳一声惊晓枝。
枝头未敢展枪旗,吐玉缀金先献奇。
雀舌含春不解语,只有晓露晨烟知。
带露和烟摘归去,蒸来细捣几千杵。
捏作月团三百片,火候调匀文与武。
碾边飞絮卷玉尘,磨下落珠散金缕。
首山黄铜铸小铛,活火新泉自烹煮。
蟹眼已没鱼眼浮,垚垚松声送风雨。
定州红玉琢花甆,瑞雪满瓯浮白乳。
绿云入口生香风,满口兰芷香无穷。
两腋飕飕毛窍通,洗尽枯肠万事空。
君不见孟谏议,送茶惊起卢仝睡。
又不见白居易,馈茶唤醒禹锡醉。
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
文天范公对茶笑,纱帽龙头煎石铫。
素虚见雨如丹砂,点作满盏菖蒲花。
东坡深得煎水法,酒阑往往觅一呷。
赵州梦里见南泉,爱结焚香瀹茗缘。
吾侪烹茶有滋味,华池神水先调试。
丹田一亩自栽培,金翁姹女采归来。
天炉地鼎依时节,炼作黄芽烹白雪。
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

4、《十二月二十九夜大雪三首》

年代:?宋?作者:?杨公远

岁已云除四日春,正嗟无雪慰农心。
重衾夜觉十分冷,平地朝看一尺深。
剡曲舟虽无月载,灞桥景更有谁吟。
今宵拚饮椒花酒,醉后烹茶自赏音。

5、《颂古十二首》

年代:?宋?作者:?释智深

庵主拳头举处亲,赵州话鲁指西秦。
知音不在千杯酒,一盏空茶也醉人。

陆羽的主要成就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 在《茶经》中,陆羽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令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之源,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陆羽的《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全唐诗》第308卷007首〖歌〗。附记陆羽另一首诗:“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全唐诗》第308卷008首〖会稽东小山〗。 沈长波为茶圣茶仙撰联:
陆羽六羡西江水,卢仝七碗玉川泉。
《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会稽东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句》
辟疆旧林间,怪石纷相向。
绝涧方险寻,乱岩亦危造。
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 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
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草木如诗,美人如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陆羽之前的时代,茶写作荼,有着药的属性。华夏族的鼻祖神农氏终生都在寻找对人有用的植物,神农尝完百草而成《神农本草》,里面记载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质,体现了华夏人对自然的简单认识: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神农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显然,在这里荼是类似于灵芝草之类的药物而已。
《尔雅》中槚,是荼的分类,特指味道比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层面上的直接体验,那个时候的国人观念,草木是一体,而不是今日植物学意义上的乔灌木之谓。《诗经》上说,“有女如荼”,说的是颜色层面。当时,人并不日常饮茶,除非真的生病。
陆羽自己所列的其他几个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只是对荼的进一步分类,赋予时令上的区别。也就是说,在荼时代,荼只是一种可用的药草而已,这点不会因为它在不同地方与不同季节的称呼而改变。
而“茶”不一样。《茶经》开篇就把茶作为主体,陆羽用史家为人作传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开始了对茶的全面拟人化定义,陆羽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对茶作了评判辞,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统)、形状(容颜)、称谓(姓名)、生长环境(成长教育)、习性(性格、品质)等等方面,而茶与人关系,就像茶自身因为生长环境有所区别一样,需要区别看待。
陆羽说:“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茶不久从自身的药物属性中脱离出来,也从其他类植物中脱离出来。一旦喝了茶,醍醐、甘露之类的上古绝妙饮品都要做出让步,成为附庸。
要喝到好茶,就要花足够的心思,茶的时令,造法一旦有所误差,喝起来不仅不能提升人的精神,反而会喝出病来,受其累其害,最终失茶。对茶的追求不能南辕北辙,因为茶,需要人赋予它新的生命与价值,为此,人也要有足够虔诚的态度。
茶的秘密被写进了三卷十节,不过7000字的《茶经》里,陆羽秉承神农衣钵,凡茶都亲历其境、“亲揖而比”、“亲灸啜饮”、“嚼味嗅香”,尽显虔诚姿态,此后,华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陆羽的论述里。
在《茶经》后面的几节里,茶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茶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茶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陆羽认为水有“三沸”:“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及当壶边缘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前的饮茶历史;茶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茶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茶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从茶的实物到器皿,再到水的选择,各地风俗的呈现,茶的华夏版图也变得清晰可见,到最后形成的是茶的图腾与仪式,《茶经》所要表达的意图也十分明了:人要把自己的精神融合在格物运化之中,只有与自然浑为一体,才能再回到自然。(周重林,《茶的精神》) 陆羽《茶经》何时开始撰写?何时成书?没有明确的文字可稽。一般认为《茶经》完成于公元780年,如果陆羽出生于729年,则《茶经》完成之年正是五十一岁;如果他出生于733年,则是四十七岁。根据《茶经》的丰富内容和凝炼的文字来看,似非青年时期所能胜任。有人认为《茶经》成书于764年,根据陆羽传:“上元初,更隐苕溪,闭门著书”,上元年号只有两年,上元初当指760年,是说开始动笔撰写,未必在当年就可以完成。据《茶经》“四之器”所说的煮茶风炉,在炉脚上铸有古文“圣唐灭胡明年铸”七字。灭胡是指唐王朝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年份,在763年,到第二年也就是764年。因此可推断《茶经》成书时间是公元764年以后的时期,并根据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召请常伯熊煮茶,对常很欣赏,又有人推荐陆羽,请陆羽来后,李不以礼相待,使陆羽气恼,“更著《毁茶论》”。论证《茶经》767年(大历二年)到768年期间已在社会上流传开了。如果说《茶经》是成书于764年时陆羽只有31岁(或者27岁),就写出这样渊博的《茶经》,殊令人难以相信。实际上陆羽居住苕溪之后,住处时常变动,又时常外出,并非闭门著书(应以对著为是)。这可从皎然、皇甫冉和李冶等人赠诗中看出。陆羽外出从事研究茶叶的时间很多,遍游了江苏苏州、无锡、南京、丹阳、宜兴和浙江的长兴、杭州和绍兴嵊县等地,以后又到江西上饶。对茶叶采制、饮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实践,因而积累了丰富的茶事知识。更重要是在湖州时,得到颜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帮助,才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考,《茶经》才能写成。李季卿宣慰江南时,召嗜好茶叶的陆羽煮茶或根据陆羽对宜兴贡茶的推荐:“……野人陆羽以为茶香甘冠于他境,或荐于上。栖筠(李栖筠常州刺史)从之,始进万两。”便认为陆羽已成为茶事权威。没有《茶经》的出世,难成为社会权威。这样推断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陆羽擅长煮茶、品茶名闻各地也可成为一个权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书,才可以成为专家。
据《茶叶全书》:“陆羽晚年处境甚佳,为唐皇所器重。以后为了寻求生活的玄奥,至七七五年成为一隐士,五年后即出《茶经》一书,八O四年逝世”。陆羽过江后的十年间,大都居无定所,周游各处,过着流浪的生活。据上饶《地方志》陆羽寓信城(现上饶)北三里,自号东岗子。性嗜茶,环居多植茶,因号茶山,茶山寺在城北隅,一名广教寺,有陆羽泉。又据府志记述:“府城北茶山寺唐陆羽曾寓其地,即山种茶,有泉品为天下第四泉。其水似井傍山,色白味甘,是为乳泉,土色赤,又名胭脂井,长汀黎士宏改为陆羽泉”。江西婺源茶校刘隆祥,婺源茶厂王钟音和上饶农业局同人考证,认为陆羽761年以后由苕溪(今浙江吴兴)迁移到上饶来建寺定居种茶,照茶树生长后采收加工所需时间,当在五年以上。然而认为《茶经》是在上饶时期茶山寺完成的,这根据也是不足的。陆羽在765年以后,较长期地居住吴兴抒山妙喜寺与皎然成为忘年之交。并为湖州刺吏颜真卿(709—785年)。颜是唐室大臣,书法家,字清臣,先任殿中侍御史,后任湖州刺史,人称颜鲁公)所器重,推荐给唐王朝,任陆为太常寺太祝,这是很合情理的。颜鲁公并为陆羽在吴兴杼山修筑一座“三癸亭”。
《名胜志》载“三癸亭,在杼山,鲁公为陆鸿渐建。”其时为唐大历八年癸丑岁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落成。

百雀林生态观光园的旅游项目

1、登山健身区
“不到登瀛来,怎识东海崂。”百雀林生态观光园内的山谷更是享有“小崂山”之美誉,乃崂山之余脉,其山体不大而回环曲折,集秀、幽、峻、奇为一体。山中建有登峰盘道,由四百三十二级台阶组成,皆取山中天然之石顺势铺就,全长约4里。山中有莲花峰,高253.9米,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因形似莲花,故名“莲花峰”,令人倍感天地造化鬼斧神工之奇!另有“神龟望月”、“石门”、“仙人床”等自然山石景观,追溯出古老的传说以及对遥远历史的冥想,令游人遐思无限。登峰远眺,海天一色,山色云气相映,犹如身临仙境。茂林奇石、琪花瑶草比比皆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2、民俗风情村
百雀林生态观光园位于登瀛村北侧,登瀛,秦时徐福东渡登船出海之地,原崂山十大胜景之一“登瀛梨雪”所在地。“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海上第一名山--崂山以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雄奇灵秀的山光海色成为中国海岸线上一颗最璀璨的星辰。数千年来,淳朴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风俗随潮水晨曦冲击、浸漫、融合,在这里形成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画卷。百雀林生态观光园中的民俗风情村承载“徐福东渡”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精气血脉中拾珍撷趣,传承民俗文化,荟萃民间艺术,重塑民居风情,使崂山民俗得到原汁原味的完整保护,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民俗风情村是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资源打造,是山东省内第一个集徐福文化、崂山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于一园的文化游览景区。本着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原则,筑就了崂山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荟萃了徐福传说的风情、胶东地区民俗的精华,展示了崂山特有的道家养生文化是崂山自然风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缩影。
“一步迈进民俗,一日领略崂山”是民俗风情村的生动写照,村内搭建了数个内容不同的展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在林溪藤桥间尽情畅游,倚山村小筑,观草亭鱼池,让人顿生“悠然见南山”的遁世之感。在民俗村中,游客既能感受民俗文化的迷人魅力,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休憩时,还可以到小戏台听戏唱歌,到茶艺区品茗欣赏水墨楹联,到田间地头感受垂钓、种植、采摘的乐趣。别具特色的崂山樱桃、崂山茶、渔家宴、农家宴等更让游客兴致盎然,流连忘返。民俗村内提供福、禄、寿、喜、和、顺、康、乐为名号的粮囤形餐厅八处,制作传统农村食品、饭菜,供游人品尝、享用,并设自助间,游人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体验自做、自食、自娱、自乐。
3、灯谜文化长廊
灯谜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这一称呼。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在观光园内,建有目前国内排名第一的灯谜文化长廊,长廊依山而建,长约80余米,数千条灯谜汇聚于此,蔚为壮观。富有崂山当地语言特色的灯谜纷纷悬挂于灯谜文化长廊之内,供游人猜射,别有一番情趣。
4、动物园
百雀林内百雀争鸣,这么原生态的环境下自然少不了动物们的影子。观光园内自然栖息跟人工养殖的适合当地生存的鸟类就达上百种之多,尤其是饲养的鹦鹉,各种表演让游客目不暇接,一年四季在此生存的鸟类构成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另外还设置了猴园,大大小小的猴子在里面嬉戏玩耍;院内的鳄鱼池里生活着几条鳄鱼,作为最凶猛的冷血动物之一,鳄鱼不禁让人不寒而栗;另外动物园内还饲养了梅花鹿、兔子等动物,让游客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5、竹林风光
百雀林生态观光园区内设置了一片竹园,走进竹园,徘徊在竹林小道中,感受着竹林的气息。坐在竹园内的凉亭中,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竹林,呼吸着竹林深处的气息,感受着稀稀落落的阳光的温暖,倾听着风吹过时竹林的婆娑,仿佛是来到了世外桃源。再欣赏下竹园小池中舞动的金鱼,品上一壶上等的崂山绿茶,何其美哉,何其悠哉!瞬间忘却了尘世的喧嚣,放下了身心的包袱,近距离感受大自然,感受人间仙境。
6、茶园特色
观光园内设置了茶园,分为崂山茶园与银杏茶园,崂山茶素有中国江北第一名茶的美誉,具有生长周期长、品质优良、叶肥味厚的特点。正所谓:仙山圣水崂山茶,在这里独坐品茗,乐赏茶道,一盏清茶也醉人。而银杏在生物演化学史上被称为“活化石”,银杏茶更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经常饮用,能增强人体体力,提高免疫功能。
游人可以到茶田体会采茶乐趣,到茶厂亲试炒茶过程,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崂山绿茶的发展前景。品饮美味的崂山绿茶,欣赏茶画、茶诗、茶联、茶曲、茶歌等。
7、热带雨林区
生态观光园内还设有热带雨林区,让游客们不仅感受到北国的自然风光,也可领略到江南的风土地貌。
在山脚的小谷中,生长着热带雨林区的植被,盘桓婉转的谷中石道,小巧别致的拱形木桥,惊险刺激的空中链桥,更有精致美观的人工瀑布,清澈透明的潺潺流水,瀑布后面是一道水帘桥,可以感受到水帘洞的魅力,石壁上悬挂的恐龙古化石更是体现着雨林的古老与神秘。
8、罗汉洞与娘娘庙
山脚下有一个幽谧的山洞,走进洞中前行数步,中间是一个六、七十平方米的三角形天井,四周石壁上有十八个一米见方的佛龛,里面是汉白玉雕刻的十八罗汉,每尊佛像足有一百公斤!天井的北侧还有一个洞口,里面是一个三岔洞,左侧洞的尽头供奉的是“观音菩萨”。从右侧洞口出门就是一个佛堂-娘娘庙,供奉的是妈祖,体现着这地方悠久的捕鱼历史。
另外还有众多的美景就不一一列举,还是等着您亲自来探秘吧!赏天地之灵气,观人间之盛景,百雀林旅游生态观光园期待您的到来!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4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