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两茶”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其历史已逾千年。“千两茶”以其古朴、大气之风范立于世界茶业之林,被世人冠予“世界茶王”之美名,是中华茶文化之瑰宝。她的神秘之处在于:
1、“千两茶”采用纯手工制作工艺,其加工程序从选料、筛分、拣剔、紧压成型到晾置干燥,无任何机械成分,凸显其原始古朴的自然之美。
2、茶身之大,质量之重,包装之特殊,是其他茶叶品类所不及的。串串驮铃,茫茫戈壁,茶马古道,让世人在品味茶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回味和对古人的怀想与赞赏。
3、其原料特殊,加工工艺独特而又富于科学性,包装大气而又完美无暇,令世人叹为观止。“千两茶”采用安化大叶原料,加工过程中有发烟火焙及“日晒夜露”等特殊干燥工艺,包装采用篾篓棕片、棕叶等大自然赋予人类之精华,一并于茶这一神奇的宝物而一气呵成,构成了一副“天人合一,茶人合一”的壮美诗篇。
4、“日晒夜露”之特殊发酵工艺,造就了“千两茶”独特的品质特征和对人体独特的药理功效,长期存放的“千两茶”对肠胃调理具有“药”到病除的功效。近年来的临床实验证明,“千两茶”对改善人体血液循环,降低血脂、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
“千两茶”采用茶学界俗称为“后发酵茶”的黑茶为原料,因此,只要存放在干燥、无异味的场所,时间越久,其药理保健功效则更加突出,而且口感更醇厚、自然。近年来,“千两茶”已经成为具有远见人士的藏品和客厅装饰品。类之精华,一并于茶这一神奇的宝物而一气呵成,构成了一副“天人合一,茶人合一”的壮美诗篇。
这种茶很稀有,味道醇香浓厚~~~
千两茶有“世界茶王”之称,何以享有如此美誉?分析起来,原因有三。
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种是我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内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
第二,千两茶的加工工艺在所有食品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奇特性,它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包装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序。它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至最后形成定型的竹篓。用篾也有讲究,要一丈九尺二至一丈九尺八之新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
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粗制形成黑毛茶,有杀青、揉捻、渥堆、烘干等二十多道工序。精制过程更具技术含量,蒸、装、勒、踩、凉置,水分的高低、温度湿度的控制,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其中有一项处理工序,毛茶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独有的高香。历史上最早用于茶马互市和以茶制边的四川茶和汉中茶都是黑茶,但加工工艺相对粗糙。即使现在的普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运用湖南黑茶粗制加工里的渥堆技术,形成区别于传统产品生普的所谓“熟普”。
第一支千两茶出现于140年前的清同治年间,它的前身为百两茶,最初产于清道光年间,千两茶和百两茶及其系列产品统称为花卷茶。一支标准的千两茶净重约36.25公斤,是单体茶中的第一位,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人们称它是“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
本文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2022.2.27 萨省天鹅读书会第十四期阅读书目: 周重林 ? 《茶之基本》 。
以下是我分享的内容。
我平素喜欢看书,一边喝茶一边看书。喜欢交朋友,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总体来说,只是享受茶带来的轻松愉悦,但对于茶的知识与故事却一无所知。非常感谢萨省天鹅读书会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这个茶盲能够有机会走进茶的神奇世界。
本书作者 周重林 是知名茶文化学者,以《茶经》为原点,参考古今40多种版本,潜心钻研15年,解读中华茶文化,相当专业,我只是粗读了一遍。借这个机会,分享几点我个人的体验与思考。
一、陆羽身平故事
先来看一下湖北省天门西湖公园的景致。
2021年10月有幸前往一游。当时走进天门市西湖公园,看到一清秀儒雅的书生雕像,才知是陆羽。当时却并不知陆羽何许人也。后来才知是陆羽茶圣,出生在天门。天门市的西湖公园修建了茶经楼、鸿渐楼等纪念场馆。也因此,天门市成为湖北省唯一的“茶文化旅游示范区”。
阅读周重林《茶之基本》,对陆羽的生平才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陆羽是一个弃婴,被一个老和尚救了,没有名字,也不知道父母是谁,他一懂事就进了寺院,从小就被告知无父无母,正是这样,让陆羽有了些小心思。他读了很多儒家的书,放牛在牛背上写字。
陆羽长大后,选择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逃离了寺庙。后来混迹于戏班子,开始了优伶的生涯。之后开始了他一生品茶鉴水的生涯。
陆羽的第一个身份是小和尚,第二个身份是戏子,第三个身份是士人(知识分子),最后变成一个隐士。
陆羽有着别人没有的优势,他无父无母无妻无子——这些在许多想做隐士的人那里,几乎成为一种“累赘”。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在其自传《陆文学自传》中写到 “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 ”。陆羽相貌丑陋不堪,说话结结巴巴,却在戏台上表演出众,被贵人赏识。而天门公园里的雕像陆羽面容清秀儒雅,原来只是人们一个美好念想的投射而已。
看来,每个人来到这世界都有其使命,不管其出生如何,不管其长相如何,陆羽因爱读书,爱茶,终于成为流传至今的茶仙、茶圣。
二、肯尼亚茶叶大国的故事
茶,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流行的饮品。2018年8月有机会前往肯尼亚一游。到这个国家主要是看野生动物,不期然,还遇见了茶。
当地朋友特地推荐肯尼亚紫茶。
之前喝过红茶、绿茶、花茶等,好似从未见过紫茶。于是有心上网研究一下,肯尼亚茶叶发展大体分为三段:
1.源起英国
追溯肯尼亚茶叶发展的历史,与其作为英国殖民地密切相关。
1903年英国人凯纳最早将茶树引进到肯尼亚的Limuru地区
1920年英国殖民肯尼亚后,在这里大规模种植茶叶。
1963年肯尼亚独立,英国人撤离,但却留下茶叶种植技术和管理。
据说英国茶叶源自我天朝,那肯尼亚茶叶也应同出一脉了。
2.红茶独占鳌头
一百多年来,肯尼亚茶业可谓发展迅猛。肯尼亚出产的红茶又叫做“红碎茶”,茶汤颜色为橘红色,茶香浓郁、入口香醇、质优价良,广受欧美市场的欢迎。
高品质的肯尼亚红茶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海拔1500~2700米,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气温14℃~26℃,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年适宜茶叶种植、生长。
其次是生产工艺的“纯净” 。肯尼亚现有约5百万人从事茶叶生产。多数茶叶的采摘都是人工完成,即便部分由机械完成,也严格保证茶芽的质量。
合格的茶叶经过清洗,然后通过传统的红茶加工工艺CTC(crush-tear-curl),即压碎-撕裂-卷曲的过程使茶叶充分氧化发酵,此过程让嫩绿茶叶变成了棕黑色,工人会精确地控制茶叶的发酵时间,然后将发酵好的茶叶通过机器烘干,上好的肯尼亚红茶就生产出来,形成具有独特口感的肯尼亚红茶。
目前,肯尼亚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茶叶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同时也是非洲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茶业在肯尼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肯尼亚三大创汇产业之一。
3.紫茶另辟蹊径
然而,面对日益饱和的市场现状和激烈的竞争,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带来的影响如干旱、水灾等因素是人类不可控制的。肯尼亚红茶面临挑战,价格持续走低。随之,茶农的收入大幅降低,甚至不能保障基本生活,茶叶外汇收入也创历史新低。
为此肯尼亚茶叶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一个紫色的茶树品种。
紫茶不同于种植而是嫁接培育的,由肯尼亚茶叶研究基金会研究栽培。
这种肯尼亚紫茶新品种不仅有着独特诱人的紫色色泽,同时“ 自然浓郁却并不苦涩 ”的风味也是其吸引消费者的一大优势所在。
据介绍, 其茶汤中含有大量保健成分——花青素 。 花青素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有抵抗衰老、对抗癌症、预防多种疾病的作用。
临床也显示,紫茶提取物能够抑制人体对脂肪的摄入,同时增强肝脏脂肪代谢。
已有越来越多的茶农改种紫茶。相比于种植黑茶而言,种植肯尼亚紫茶的农户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是种植红茶的收入的3至4倍,茶农的经济状况因此得到大幅改善。
目前,肯尼亚政府通过减免茶农税费,以提高茶农收入、稳定出口。肯尼亚茶业在市场和环境的重重挑战下,毅然挺立,再现生机活力。
三、探讨我们应怎样讲好茶的故事
“茶就是茶,还能是什么?”
“喝茶不过是小事一桩,与灵性境界有什么关系?”
“喝茶与令人讨厌的玄学思辨有何联系?”
“把茶变成某种奇怪的艺术有什么意义呢?”
当我思考这个问题时,就将茶与人生比对。就想着一个问题,人生是有意义的吗?如果我说人生是有意义的,相信很多人都会支持。如果我说人生是无意义的,相信很多人会反对。
我们先来看一部2003年的奇幻电影《大鱼》:人生是庸常的还是奇幻的?
这部电影围绕父子和解展开。
父亲爱德华 生性热爱自由,成年之后,他选择离开家乡,踏上了环游世界的旅程。一路上,爱德华遇见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角色,他日后最大的兴趣,就是向他人喋喋不休的重复讲述他的这一段奇幻旅程。
威尔是爱德华的儿子 ,他并不相信父亲所讲述的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甚至对此感到无比厌烦。当威尔才知道父亲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决定去见爱德华最后一面。然而,这一次,威尔终于发现了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奥秘和真相。
例如,关于生死。爱德华说自己出生的时候像鱼一样滑行数米。爱德华濒死的时候说,儿子终于理解了他,抱着他逃出医院,直奔河边,巨人开道,故事中的所有人都在欢送他,心爱的女人穿着粉色长裙子在河中等着他,他化成一条鱼,渐渐远去。让父亲的生命实现了完美的回归,死亡也变成父亲最后一个美丽的故事。
电影《大鱼》讲述一个普通的人,如何将平淡的人生演绎成人生的传奇。生活本是无趣的,碰见有趣的灵魂才会变得光影疏离。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提到:“ 会讲故事,人类才是人类 。”举例,关于人类的起源的故事,取决于你遇到了谁。东方人说是盘古开天地,西方人说是上帝创造了一切 。会讲故事的人类,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了意义。
对大部分人来说,茶就是一碗有滋味的水。我们之所以现在还在喝茶,难道不是因为陆羽讲了一个好的茶故事么? 陆羽一生品茶鉴水,当他宣称发现了茶的秘密之后,他其实也完成了对自己生命的探究。陆羽之后的“茶”,确实变成了一门艺术,成为与“琴棋书画”相匹配的雅文化,分别是琴、棋、书、画、茶、丹、经、香。
吃饭喝茶再也不是单纯的生理需求,还寄托着许多精神追求。 喝茶就可以焕发出人生的别样意义:通过茶去寻找修身养性之道。
茶与华夏帝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联系,调节着不同时代华夏人的神经,可以带来对国家的归属感。 通过追忆,茶也成为陆羽的超级符号。我们国家民族众多,饮茶法也大不一样,饮茶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
茶传播到日本,在其能治病。因为荣西治好了将军源实朝的心脏病,茶才能够在日本推广开。
茶能够进入法国,是因为路易十四听说,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没有患心脏病,是由于饮茶之功。
现今,茶传播全球,成为世人皆喜爱的饮品。茶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现今,我们华夏子孙,如何讲好茶的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
但看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
(1)茶的过度包装让人痛惜。中国人注重的面子工程成为了过度包装恶习的温床。
(2)奢华包装,制造噱头,将茶叶价格从1斤几千元推高到数十万元的天价——金融炒作,伤害了实业。普通的普洱茶,被人玩成了金融茶?......?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疯狂的茶市”,谁在背后炒作?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作为茶叶大国,如何与时俱进,让人人喝得起茶,方便喝茶,享受喝茶,在精神愉悦与经济收益获得一个平衡发展?
世界茶王指的是安化黑茶中的千两茶。
千两茶始制于清朝道光年间(1820年),产地是湖南安化,因其古朴大器的外形、特殊的生产工艺、独特的成茶品质和保健功效著,被业内称之为“世界茶王”、“中国茶文化的化身”,其制作工艺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千两茶何以被称为“世界茶王”?
首先,千两茶外形粗犷大气:高1.65米,直径20厘米,重70多斤,风格式样天下唯一。
其次,千两茶包装原始古朴:包装材料纯天然,用竹黄、棕叶、粽叶、蓼叶、皮纸等天然材质包装。是所有茶类中最为原始古朴之茶。
再次,千两茶工艺传统独特:千两茶的系列产品历经近80道传统工艺,包装复杂;七七四十九天日晒夜露 ,吸日月之精华 纳天地之灵气,自然晾干而成;与产品同步生成,天下唯一非后包装产品。
黑茶有着很悠久失误历史,那么你知道黑茶 文化 的起源历史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黑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黑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黑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据《封氏闻见录》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黑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因此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
湖南黑茶生产始于湖南益阳安化县。据唐?杨烨《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化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2009年,安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产地。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酉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
据说,明嘉靖年间,资江下游出现了商埠重镇东坪和黄沙坪,它们与乔口和黄沙坪对岸的酉州一起,以茶叶为发端,成为丝绸之路的茶马古道在南方的重要起点。清代集黑茶生产工艺之大成而问世的?千两茶?,被近代人誉为?世界茶王?。现今故宫仅存的一支?千两茶?已成为无价之宝。清末,安化茶叶名驰天下,茶叶产业盛况空前。尚有百年历史的茶行、茶亭、茶书、茶钟、茶马古道驿站、茶具、茶歌、茶谣、茶俗存在于民间。益阳茶厂生产的湘益高级茯砖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调理肠胃、消炎、防辐射等独特功效,在边疆地区流传着?喝酒要喝伊利特,喝茶要喝益阳茶?之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茶叶保健功能的逐步认识,黑茶必将成为人们首选的健康饮品。?喝安化千两茶,添人间百岁寿?、?多喝茯砖茶、健康千万家?。
虽然按史书记载,安化黑茶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渠江薄片?。但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又改写了历史。
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证即茶一箱,箱内黑色颗粒状实物用显微镜切片被确认为是茶。自此以后,这箱茶叶从何而来?益阳市茶叶局局长、高级农艺师易梁生经过多年考察、研究、分析,认为是安化黑茶,原因如下:
一、从地域位置来看,汉唐时期,安化属益阳县,隶属长沙郡管辖。而安化茶叶历来就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优良品质,是封建社会上层人士的首选嘉茗。
二、从保存品质上看,绿茶等其他茶类根本不具备如此长的存放期,而安化黑茶因工艺独特可长期存放。
三、从运输便利上看,安化经陆路肩挑马驮,水路木竹筏和船运到长沙十分方便。
四、汉末三国时期,吴、蜀屯兵益阳,关羽曾用一包包以竹篾包裹的茶叶为将士解除病疾。竹篾是安化黑茶特有的包装形式,也正与马王堆出土的黑茶包装契合。
五、早期安化黑茶要经松枝、松木烘烤干燥制作工序,具有气味芳香、杀菌防腐的功效,陪葬功能显著。并且马王堆出土茶叶已凝成规则不一的黑色小颗粒,与我们现存的陈年散装安化黑茶如出一辙。
那么,如果马王堆汉墓里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黑茶的历史则至少可再前推900年,达到2300年。安化黑茶,千年黑茶,源起安化。
雅安黑茶历史渊源
《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即今雅安市天全县。 《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唐、宋以来,朝廷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明史?茶法》:宋太祖?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雅设茶马司,位于今名山新店,其遗址是我国至今为止唯一可考的茶马司遗址。
黑茶
雅安藏茶制作技艺,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在加工过程中代代口授心记,近代始有文字记载。雅安藏茶生产明朝以前为分散加工,朝廷统一收购经营。《雅安县志》(民国版)载:最早藏茶加工企业为 有?天兴?、?恒泰?、?聚成?等茶号。清朝允许民间藏茶贸易,私营藏茶企业增多,到清末,雅安、天全、 荥经、名山、邛崃等县茶号有200多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为抗击英国侵略,抵制印茶入藏,振兴雅安边茶在藏区的地位,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及 四川劝业道共同主持,组织雅安、名山、天全、荥经、邛崃五县茶商集资33.5万两白银,在雅成立官督商办的?边茶股份有限公司?。辛亥革命后,公司解体。
民国初年,私营茶号恢复到100多家,接着军阀混战,强派苛捐杂税,藏商携款私逃,很多茶号倒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仅剩30多家。1939年, 西康省成立,国民政府为垄断边茶经营,筹备在雅成立?中茶公司西康省分公司?。其后,私营茶号率先联合成立?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包销全部茶引,使名 山、邛崃两县茶号倒闭,仅为雅安、天全茶号收购原料,代加工成品茶。
黑茶文化的泡茶 方法
泡茶第一步:投茶将黑茶大约15g投入如意杯中。如意杯是泡黑茶的专用杯,它可以实现茶水分离,更好的泡出黑茶。
泡茶第二步:冲泡 按1:40左右的茶水比例沸水冲泡。由于黑茶比较老,所以泡茶时一定要用100摄氏度以上的沸水,才能将黑茶的茶味完全泡出。
泡茶第三步:茶水分离。如果用如意杯冲泡黑茶,直接按杯口按钮,便可实现茶水分离。再将如意杯中的茶水带入茶杯用直接饮用即可,也可直接用如意杯饮用小提示:泡黑茶时不要搅拌黑茶、或压紧黑茶茶叶,这样会使茶水浑浊。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人体消耗的水分大大增加。喝茶已成为大多数中国家庭常用的补水途径,红遍大江南北的安化黑茶更因冷饮风味绝佳而受许多消费者的青睐。不过专家提醒,安化黑茶虽然适合制作凉茶,而且冷饮风味更佳,不过若是为了补水的目的,仍以喝热茶为佳;喝凉茶追求的更多是一种享受,切莫在身体急需补水时大量饮用凉茶,否则会适得其反。
黑茶文化的泡茶讲究
泡茶时,冲泡的时间与水温、茶叶的嫩度及用量有关。水温高、茶叶嫩、用茶量多时,冲泡时间可短一些;反之,冲泡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为4-6分钟,也不宜过长,特别是粗茶,如冲泡时间过久,会将茶中的花青素也冲泡出来,使茶汤滋味变苦。一般茶叶,冲泡后加盖3分钟即可饮用。 饮茶 时,每次饮至茶汤的2/3,再冲入开水以使茶汤维护适当的浓度。乌龙茶,用开水直接冲泡后,加盖1分钟左右即可饮用。一般,第二次冲泡茶的时间,比第一次稍长1分钟左右,以后随冲泡次数逐渐延长,但不宜过长。
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是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均受影响。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倒入少量开水,发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用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浸出,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用小型紫砂壶。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倒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渐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低,用茶少,冲泡时间宜长。冲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
据研究,绿茶经一次冲泡后,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大不相同的。氨基酸是茶叶中最易溶于水的成分,一次冲泡的浸出率高达80%以上;其次是咖啡碱,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较低,约为45%左右;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于40%。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绿茶充分,尤其是红碎茶,颗粒小,细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冲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绿茶高得多。目前,国内外日益流行袋泡茶。袋泡茶既饮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效物质的浸出量,提高茶汤浓度。据比较,袋泡茶比散装茶冲泡浸出量高20%左右。
泡茶选水
?茶滋于水,水藉于器?,要泡一杯好茶,有名茶、美器仍然是不够的,好茶还需好水泡。
茶与水最基本的关系是相生相荣,有水才有所谓品饮意义的茶,离开了水,茶叶根本显示不出它的作用和价值。泡一杯好茶,对水质、水温、水的烧制都有严格和很高的要求,总的来说?本山水泡本山茶?的为佳,因为茶性水性两相宜。
前人选水泡茶有不同的标准,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一是以陆羽为代表的以水源分优劣。即,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论述的?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二是以味觉、视觉鉴别,认为味甘、色清的水好,反之则差。三是以清乾隆皇帝为代表的以水的轻重来鉴别,认为水轻的比重的好。
这三类辨水方式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都有其片面性。
现代科学根据水中钙离子、镁离子含量的多少,把水分成硬水和软水。每公斤水中,钙离子、镁离子含量超过8毫克者称为硬水;低于8毫克者称为软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引起的,称为暂时硬水。暂时硬水经高温煮沸后,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即分解沉淀,变成软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含钙、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引起的,则称为永久硬水。
水的硬度与茶汤的品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水的硬度影响水的PH值(酸碱度),而PH值又影响茶汤的色泽。当PH值大于5时,汤色加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就倾向自动氧化而损失。
其次,水的硬度还影响茶叶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如果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过高,茶汤就会变成黑褐色,甚至浮起一层?锈油?。饮用或泡茶,以软水为宜。用软水泡茶,汤色明亮,香气清高,滋味鲜爽。用硬水泡茶,汤色浑暗,滋味带涩,失去饮用价值。除了蒸馏水和天泉(即 雨水 和雪水)属于软水外,江水、河水、湖水、泉水、井水等,都属于硬水,不过大多为暂时硬水,经过煮沸则变成软水。
软水是理想的泡茶用水,用这种水来泡茶,茶汤清澈、明亮,香气高爽馥郁,滋味醇正甘洌。大自然中的软水有雨水、露水、雪水等此类天落水。这种水本来就不多,再加上由于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天落水也难得干净,且收集获取十分不易,因而也不普通。所以,人们日常生活普遍使用的泡茶用水还是硬水,如江水、河水、湖水、泉水、井水、溪水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4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乌拉圭人走到哪马黛茶就带到哪
下一篇: 茯茶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