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中国茶文化中特有的茶歌

茶百科 2023-11-25 02:51:55

中国茶文化中特有的茶歌

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

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其歌词称: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茶与诗词文化

茶与诗词文化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茶文化与诗词文化是相互交融的。茶与诗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饮与诗词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此时的文人雅士以诗词歌赋为风靡,而茶饮也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必备之物。茶是一种有温度和性味的饮料,喝茶可以让人的思维清晰,激发灵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茶与诗词文化的紧密联系。

唐代诗人陆羽所著《茶经》中有“有茶则有禅,有禅则有道”的名言,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喝茶能够引导人们冥想和思考的内在含义。因此,不少诗人和文人将茶饮作为创作源泉,用诗词抒发了他们对茶这种饮料的热爱。

二、茶文化和茶道与诗词文化

茶道就是在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和哲学。茶道通过自然之道的应用、茶具的选择和使用方式、礼仪的过程和茶饮的体验等方面强调与自然融合、修身养性、与人相处的文化内涵。

茶道的修行过程与诗词的创作过程具有相似的思想内涵。如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在创作中注重自然的表达方式,形成一种无声的情感流动。茶道注重茶具的选配和使用方式,强调“恭敬、细致、优雅、简单”的审美,这与诗词作品中审美追求的内涵互为呼应,既增加了诗词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茶文化的意义和茶艺的审美价值。

三、茶赋与诗词文化

茶赋是指以茶为主题的赋体文学,即针对茶的品种、山水、煮制法、品评等各方面的赋体文学。茶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不仅表现了词人对茶的喜爱和崇敬,更是揭示了诗人对社会次文化、生活文化以及人文精神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

在唐代,李白写下了《茶歌》,杜甫写了《茶店》等茶赋,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作品随之出现。茶赋和诗词文化相互碰撞,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孙伟伟的诗歌与中国茶道的思想文化背景

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中收有多首与茶有关的诗句。如:“采茶新樗,食我农夫”《樗音出,椿叶)“谁谓茶苦,其甘如荠。”晋代诗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中赞茶为“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流传至今。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世,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风尚,也成为陶冶情操和友谊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和卢仝等著名诗人都写下了富有哲理的茶诗。
李白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饮一种名叫《仙人掌》的茶,虽已年过八旬,仍面如桃花。他在得到玉泉寺为僧的侄儿赠送的《仙人掌》茶后写道:“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色的蝙蝠)白如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这首诗把茶的保健作用描写成一个神话。
杜甫在一首诗中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心情之愉悦,环境之幽美,写得如同一幅高雅清逸的《品茗图》。
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茶诗有50多首。他曾在庐山结草堂而居,过着“架岩结茅屋,断壑开茶园”的隐居生活,使他成为对茶叶生产、采制、煎煮与鉴别样样精通的行家,并以此自豪。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说:“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自称是鉴别茶叶的行家是当之无愧的;诗人还在另一首诗中“无由持一盏,寄与爱茶人”创造了一个“爱茶人”的名词。
唐人元稹写的一首茶诗: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僧家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至醉后岂堪夸短短的55个字从茶的自然性状,茶碾茶罗、煎煮过程、饮茶情趣直至茶功全面作了咏唱。尤其是“慕诗客,爱僧家”更是将茶拟人化了。“爱僧家”道出了茶与禅宗的密切渊源。僧人以茶敬施主,以茶供佛,以茶助禅功,正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写的“僧言灵味宜幽寂”那样,僧人坐禅以茶驱睡意,有助于提高禅功,达到进入幽寂的境界。随着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寂”字已被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引为日本茶道精神之一。
唐诗人韦应物认为茶是高雅圣洁的仙草。他在《喜园中茶生》诗中写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借茶抒怀把饮茶升华到富有哲理境界的代表作,是唐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后人称的《七碗茶歌》。诗人在抒发了品尝到友人赠送的“天子未饮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阳羡茶》喜悦心情之后,咏唱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飞去……”。
卢仝诗作不多,在唐代名声不大,但他的这首《七碗茶歌》却以其富有哲理性,为历代爱茶的诗人广为传颂,如:“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宋·梅尧臣);“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魏帝指魏文帝曹丕);“卢仝七碗诗难得,念老三瓯梦亦赊”(元代大臣耶律楚材,“念老”指唐代赵州高僧从念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机锋语);“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明陈继儒)。现代文人、佛学家、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也有诗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偈ji佛经中的唱词,梵语Gatha)。
诗言志,这些茶诗,实际上是中国茶道思想在文学上的表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2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