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古老的茶文化-采茶民歌

茶百科 2023-11-25 00:27:19

古老的茶文化-采茶民歌

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

例如居住在滇西北的藏胞,劳动、生活时,随处都会高唱不同的民歌。如挤奶时,唱“格奶调”;结婚时,唱“结婚调”;宴会时,唱“敬酒调”;青年男女相会时,唱“打茶调”、“爱情调”。又如居住金沙江西岸的彝族支系白依人,旧时结婚第三天祭过门神开始正式宴请宾客时,吹唢呐的人,按照待客顺序,依次吹“迎宾调”、“敬茶调”、“敬烟调”、“上菜调”等等。说明我国有些兄弟民族,和汉族一样,不仅有茶歌,也形成了若干有关茶的固定乐曲。

以茶事为内容的舞蹈,可能发轫甚早,但元代和明清期间,是我国舞蹈的一个中衰阶段,所以,史籍中,有关我国茶叶舞蹈的具体记载很少。现在能知的,只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

茶灯,和马灯、霸王鞭等,是过去汉族比较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茶灯,是福建、广西、江西和安徽“采茶灯”的简称。它在江西,还有“茶篮灯”和“灯歌”的名字;在湖南、湖北,则称为“采茶”和“茶歌”;在广西又称为“壮采茶”和“唱采舞”。

这一舞蹈不仅各地名字不一,跳法也有不同。但是,一般基本上是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也可有三人以上)参加表演。舞者腰系绸带,男的持一钱尺(鞭)作为扁担、锄头等,女的左手提茶篮,右手拿扇,边歌边舞,主要表现姑娘们在茶园的劳动生活。

除汉族和壮族的《茶灯》民间舞蹈外,我国有些民族盛行的盘舞、打歌,往往也以敬茶和饮茶的茶事为内容,这从一定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种茶叶舞蹈。如彝族打歌时,客人坐下后,主办打歌的村子或家庭,老老少少,恭恭敬敬,在大锣和唢呐的伴奏下,手端茶盘或酒盘,边舞边走,把茶、酒一一献给每位客人,然后再边舞边退。云南洱源白族打歌,也和彝族上述情况极其相像,人们手中端着茶或酒,在领歌者(歌目)的带领下,唱着白语调,弯着膝,绕着火塘转圈圈,边转边抖动和扭动上身,以歌纵舞,以舞狂歌。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都是指茶。至于专门咏歌茶叶的茶歌,此后从何而始?已无法查考。

从皮日休《茶中杂咏序》“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的记述中,得知的最早茶歌,是陆羽茶歌。但可惜,这首茶歌也早已散佚。不过,有关唐代中期的茶歌,在《全唐诗》中还能找到如皎然《茶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尤其是卢仝的茶歌,常见引用。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曰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在唐代是否作歌?不清楚;但至宋代,如王观国《学林》、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等著作中,就都称“卢仝茶歌”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了,这表明至少在宋代时,这首诗就配以章曲、器乐而唱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上面讲的,是由诗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的。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明清时杭州富阳一带流传的《贡茶鲥鱼歌》,即属这种情况。这首歌,是正德九年(1514)按察佥事韩邦奇根据《富阳谣》改编为歌的。其歌词曰:“富阳山之茶,富阳江之鱼,茶香破我家,鱼肥卖我儿。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皇天本圣仁,此地一何辜?鱼兮不出别县,茶兮不出别都,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江何日枯?山摧茶已死,江枯鱼亦无,山不摧江不枯,吾民何以苏?!”歌词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唱出了富阳地区采办贡茶和捕捉贡鱼,百姓遭受的侵扰和痛苦。后来,韩邦奇也因为反对贡茶触犯皇上,以“怨谤阻绝进贡”罪,被押囚京城的锦衣狱多年。

茶歌的再一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如清代流传在江西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中的歌,其歌词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类似的茶歌,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关于茶的歌曲

关于茶的歌曲有;

《爷爷泡的茶》是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周杰伦2002年发行的专辑《八度空间》中 。

2. 《茶山情歌》是由吴颂今作词,韩乘光作曲,杨钰莹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曲收录于杨钰莹1992年发行的专辑《风含情水含笑》中 。

3.《浓浓的茶》是一首由陶晶莹演唱的歌曲,收录在专辑《爱缺》中。

4.《茶马古道》是由方一方作词,操奕恒演唱的一首歌。

5.《茶和咖啡》是丁薇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开始》专辑中。

6.《下午茶》是范文芳演唱歌曲,所属专辑是《逛街》。

7.《古丈茶歌》是宋祖英演唱的歌曲,收录在专辑《好日子》中 ?。

扩展资料;

茶歌是一种传统民间歌舞体裁。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中国茶文化现象。

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都是指茶。

百度百科,茶歌。

民间祭礼来说茶随笔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民间祭礼来说茶随笔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民间祭礼来说茶

  茶叶作为祭品,无论是尊天敬地或拜佛祭祖,比一般以茶为礼,要更虔诚、讲究一些。王室用于祭典的,全部是进贡的上好茶叶,就是一般寺庙中用于祭佛的,也都总是想法选留最好的茶叶。

  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较婚姻更为经常的一种礼制和生活内容。那么,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来作祭的呢?一般认为,茶是在被用作饮料以后,才派生出一系列的次生文化的。这也即是说,只有在茶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之后,才慢慢被用诸或吸收到我国礼制包括丧礼之中。我国随葬用的明器,《释名》称“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终副”的物品。至于祭礼,如东汉阮?在七哀诗中所吟:“嘉肴设不御,旨酒盈觞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欢吃的那些东西。在上引诗句中,可以约略看出,我国大致在东汉时,至少这时的北方,还没有用茶来作祭礼。

  民间舞蹈“采茶灯”

  以茶事为内容的舞蹈,可能发轫甚早。但史籍中,有关我国茶叶舞蹈的具体记载很少。现在能知的,只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

  茶灯,和马灯、霸王鞭等,是过去汉族比较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茶灯,是福建、广西、江西和安徽“采茶灯”的简称。它在江西,还有“茶篮灯”和“灯歌”的名字;在湖南、湖北,则称为“采茶”和“茶歌”;在广西又称为“壮采茶”和“唱采舞”。

  这一舞蹈不仅各地名字不一,跳法也有不同。但是,一般基本上是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也可有三人以上)参加表演。舞者腰系绸带,男的持一钱尺(鞭)作为扁担、锄头等,女的左手提茶篮,右手拿扇,边歌边舞,主要表现姑娘们在茶园的劳动生活。

  除汉族和壮族的《茶灯》民间舞蹈外,我国有些民族盛行的盘舞、打歌,往往也以敬茶和饮茶的茶事为内容,这从一定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种茶叶舞蹈。如彝族打歌时,客人坐下后,主办打歌的村子或家庭,老老少少,恭恭敬敬,在大锣和唢呐的伴奏下,手端茶盘或酒盘,边舞边走,把茶、酒一一献给每位客人,然后再边舞边退。云南洱源白族打歌,也和彝族上述情况极其相像,人们手中端着茶或酒,在领歌者(歌目)的带领下,唱着白语调,弯着膝,绕着火塘转圈圈,边转边抖动和扭动上身,以歌纵舞,以舞狂歌。

  当代茶舞蹈的优秀节目有《采茶扑蝶》等。

  也许是茶散文

  也许是茶,也许是因,躺在床上,卸下眼镜,瞪着黑夜里天花板,一点点的凉意拂去了倦意,开始结果,天马行空。

  书到用时方恨少,每每提笔,踌躇。总想着洋洋洒洒,酣畅淋漓,总希望灵光乍现,落笔生风。永远都是纸上点点墨似梅花。

  车到山前没有路,起初的兴趣,渐渐被繁琐的事情掩盖;最初的初心,慢慢被眼前的利益遮住。只是在偶尔时候呐喊着希望回到过去,却终是不加改变,浑浑噩噩。在抱怨中恍恍惚惚,在沉默中死亡。

  我已记不得年少时的憧憬,身边的茶香早已不在,耳畔传来列车经过的铿噔铿噔,模糊而又遥远,钟表哒哒如马蹄声,振人清醒。牵绊你我的,只是一个江湖梦。江湖梦啊。

  印象中,江湖,应该是快然磊落,爽气飒铊,应该是一袭青衫,一匹快马,携着一个少女,一路高歌,一日看尽长安花。年少时总是钟情于此类,在大喊大叫里飘然远去。那些江湖梦啊,在如今看来是多么的回味无穷,同时让人无可奈何。有多少男儿因为汉武帝的犯我华夏着,而热血滂湃;多少人,因为顾炎武天下兴亡,而磨刀霍霍,义不容辞。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最是诛心,让多少人向往马革裹尸,封侯拜相。自古文字最害人,自古文章最风流。

  风流人物,俱往矣。在这个快时代的节奏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寸光阴寸寸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楚有冥灵者,千岁一春秋。而在天地之间,也不过是弹指,片刻光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终其一生不悔。

  对比于当年明月,花开彼岸,我想这个时候的我,尽管羡慕那时的自己,然后终究是求不得。并且现在的我是更那时的我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自然也是接近现实的我,这样的我,又何必再羡慕当时的我呢。所有年轻时候所付出的代价,时间早就给出了答案,与其在后悔中撕裂自己,倒不如回味咀嚼,把握现实。

  叶落乌啼霜满天,夜里寝室空荡荡,叶色之下夜斑驳,夜色之下叶影重。夜夜翻书夜夜读,夜夜窗前寂寞回。夜里闻声难入睡,夜半钟声到客船。

  写书的人最无情,读书人假正经。临了停笔时候,莫名想起那些走过的山川河流。

  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纸作舟。鱼跃此时,彼岸花开。

  如果说让我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想应该是朝九晚五,夜半挑灯。

  功夫茶散文

  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

  晒伴茶散文

  曾经,晒伴茶是我们家乡的习俗之一。

  何谓伴茶?就是招待客人吃茶时的几碟小点心。说白了,就是自家晒制的一些黄瓜茄子之类的干脯——但是加了糖,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呢!记得小时候每次跟着母亲出门做客,母亲必得再三叮嘱,等会到了别人家里,你不要把人家端来的伴茶全吃光了啊!

  客来沏茶,这是日常待客的基本礼节。随即桌上端放一碟碟的伴茶,那是主人看得重,对来客盛情款待。一般寻常客进门是两到四个碟子,若桌上摆上六个七个八个碟,必定是贵客临门,稀客!稀客!

  乡下人接人待客,讲究的就是这份热情。小小伴茶,便是主人欢喜的笑脸。如此,家家必晒一堆伴茶招待客。只是,伴茶也不是说晒就晒。首先,你园地里有吃不完的.黄瓜茄子么,家里有剩下的白糖么?这其中大有说头呀!

  小时候常听母亲讲,想多晒伴茶园里就得多栽菜。不然,拿什么去晒?怪不得人们但凡说起谁谁家的伴茶晒得多,那家女主人听了则不住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因为不勤快劳作的人,菜园里连吃的菜都不够,何谈晒伴茶。去买菜晒伴茶,那可是极少数人的做法,背后一定会有人嚼舌根,说这家女的怎么怎么不会过日子,是不是钱多了烧手。

  这还只是其次,晒伴茶最最重要的是得会晒,这可是女人大显身手的地方啊!

  这样说吧,有时客人看着主人桌上端来的伴茶,根本无须品尝,只一眼,便知这家女主人是不是手巧,是不是会做事。千万别小看了晒伴茶这活,毛毛燥燥笨手笨脚的人是做不好的,无论是颜色还是味道还是口感,晒出来都要差人一等,只有心灵手巧的主妇才晒得好看又好吃呢!

  我母亲晒的伴茶那是没说的。一到炙热的夏天,我们屋前的竹架上,那圆圆的笸箩里不是晒着黄瓜干、茄子干,就是苦瓜干、南瓜干,什么西红柿啊藠头啊糖辣椒啊,母亲都会晒,味道可好吃了。小时候嘴特馋,不管晒没晒干,常和小伙伴躲在竹架下偷偷抓一把吃,母亲见了也只能远远骂我们一声。等到晒干后,笸箩里也就只剩几小撮了,但母亲依然会认真地分别一一装进那些坛坛罐罐里,然后,藏在我们找不到的柜橱里。客来了,它就是上好的伴茶。

  不过,说到南瓜干,这个倒不拿来做伴茶的,南瓜干只是我们儿时的零食。说起来,母亲晒的南瓜干又比外婆晒的要逊色不少。外婆晒的南瓜干是一个个圆圈圈,颜色黄里泛黑,咬一口,像撒了糖似的甜,嚼在嘴里,回味绵长。母亲晒的是一条条一片片的,颜色黄里泛白,吃在嘴里有甜味,但不是特别甜。这是省了一道工序。外婆的南瓜干晒干后,再放到饭甄里去蒸一次,蒸了后又拿去晒,晒了又再蒸一次。所以颜色黄里泛黑,但好吃。母亲晒的南瓜干很少蒸两次,她没这功夫。她说,蒸一次你们不也吃完了?可能也只有外婆喜欢蒸两次吧!因为她是慈爱的外婆,什么吃的她都是希望我们这些孩子们吃得有滋有味呢!

  但别的伴茶母亲都晒得超好吃,在这事上她决不偷工减料,一点也不马虎,舍得费功夫,舍得倒白糖。母亲常说,给客吃的东西一定要做得好吃,不然,端出去丢人。

  先说晒姜吧,母亲能晒出四种不同的味道。一种是咸味的,叫盐姜;一种是甜味的,叫糖姜;一种是酸味的,叫醋姜;还有一种是又甜又咸的味道,叫豆豉姜。

  还有藠头,母亲可以晒一罐雪白雪白的带有醋味的藠头,还可以晒一罐乌黑乌黑的带辣味的藠头。更奇怪的是,那辣死人的红辣椒,母亲把它晒干后,竟然一点不辣,甜得腻人。

  在这些伴茶中,最容易晒的就数黄瓜干、苦瓜干,它们只要先剔除里面的籽,再切成快,然后在热水里稍煮沸,捞起沥干,最后在脸盆中倒入糖,晒干便是。当然,糖笋子、糖辣椒的晒法,大抵也是如此。

  比较麻烦的是茄子干、野弥猴桃,和糖姜等。茄子先要到热水中煮,煮到七成熟时,捞起,再用筷子一只只的钻小洞洞,然后又放到砧板下,用重物压上几个时辰,然后加上糖,待晒到八成干时,又切成块,再晒。

  晒野弥猴桃最怕的就是削皮,它们一个个握在手里圆溜溜的,削起来真不好使劲,稍不留神就会削破手指头。削好皮后,切成簿片,再放锅中略煮会儿,然后捞起沥干,撒上糖,晒干。

  晒糖姜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姜一定要在锅里上糖,所以,必须掌握好火候。通常先是大火,后是小火,最后用文火。还有,在锅里的时间不能过久。久了,姜片的颜色便不好看,发黑,口感很老,硬梆梆的像牛筋糖。当然,母亲对这个火候总是掌握得恰到好处,她晒出来的糖姜口感又嫩,又脆,又甜。姜片的颜色又好,淡淡的黄,淡淡的白。

  对了,母亲还有一道每年必晒的伴茶,就是柚子干,这道伴茶是最为烦琐麻烦的。先是切片,然后再用剪刀挖去瓢,最后又要用清水浸泡一夜。次日,再反复冲洗、浸泡,接着捞起来,挤干水份,(必须一片一片的叠在手掌中用力挤),再放至沸水中煮。煮好后,捞起来又得用清水反复冲洗、浸泡,然后又是一片一片的叠在手掌中挤干水。最后,才放到脸盆中,加糖,晒干。还有母亲告诉我,柚子在锅里煮的时候一定要放点明矾,而且还得放进一些带铜的东西一起煮。否则,柚子会晒得又黄又涩,难看又难吃。

  可不,母亲晒出来的柚子干,绿是绿,白是白,甜中甜。

  母亲说,其实晒伴茶都少不得加糖的,尤其晒柚子更要糖多,一斤柚子一斤糖。那时我真想不明白,追着问母亲,为什么晒柚子要加这么多的糖,它肯定很苦。很苦的东西,为什么加了糖就不苦了呢?

  母亲说,不管是苦的酸的东西,只要加点糖,就会变成另一种味道了。

  母亲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其实,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日子过得怎样,当我们感觉到痛、感觉到累,感觉到无奈时,何不给生活加点“糖”?只要加点糖,我们就会体验到生活的另一种感受!

  那时候,家里来了客,总是看见他们一边吃着茶,一边乐滋滋地品尝着碟子里的伴茶,一边询问母亲,这个你是怎样晒的,这个又是怎样晒的,味道真好啊!

  记得我和姐姐出嫁那年,母亲给我们晒了七八个大花罐伴茶,酸的甜的咸的辣的都有。母亲说,到了婆家那边要端出来给他们尝啊,要懂得做媳妇的礼数。懂哦。婆家那边的亲戚,这天都会来争着吃新人的伴茶呢!

  若是新娘子进门这天没有伴茶端出来,那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晒伴茶了,更很少有人嫁女还晒伴茶……谁还有这闲功夫去晒呢,挣钱都忙不过来。如今超市里什么蜜饯果脯没有卖,只要兜里有钱,想要什么就买什么。

  现在,也不怎么作兴吃伴茶了,人们好吃的吃多了。新鲜水果都吃不过来,谁还爱嚼这些干巴巴的干东西啊!

  晒伴茶也只能属于母亲那个年代了。

  无比怀念,母亲晒的伴茶!

  母亲晒出来的伴茶,没有添加色素,没有添加香料,没有甜味剂,没有山梨酸钾……母亲只往里面添加了糖。

  如果说,晒伴茶也是一种习俗文化,那么,今天我的这段文字,就算是一种传承吧!

  伴茶,我也会晒。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1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