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唐代多位皇帝爱饮茶

品茶 2023-11-24 22:41:50

唐代多位皇帝爱饮茶

中国饮茶文化兴于唐代并不是偶然的,中国的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帝的好恶足以影响全社会。大唐天子成为天下第一人,从而确立了茶之国饮的地位,大大推动了唐代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虽无太宗李世民饮茶的历史记载,但唐太宗远嫁文成公主为中国茶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与吐蕃的联姻使茶叶从中原传入雪域高原,当年文成公主以茶为嫁奁之物带入西藏,始有中原与藏区的茶交易,唐代名茶大批输入藏区,成为吐蕃上层人士的时髦饮品,并以囤集茶叶显示富贵。如今,藏族同胞人均茶叶消费量已居全国第一。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梅妃传》记载:唐明皇与梅妃斗茶,对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吾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这说明玄宗时代宫廷茶艺已有点茶之法,并有斗茶游戏。玄宗知茶、饮茶,是得饮茶风气之先的宫廷茶人。

唐代宗李豫(728—779):代宗又崇佛又嗜茶,陆羽一生研究茶学出成果的时期就在代宗时期。代宗始创的贡茶院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茶场,对于中国茶业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代宗制定的贡茶制延续达600年之久。

唐德宗李适(742—805):德宗未登基时便热心茶事,并向后来任宰相的李泌“赠茶求诗”。德宗时代是唐代茶业大发展时期,贞元九年(793)全国产茶超过200万市担,人均竟达8斤左右。按人均数讲,不仅“史无前例”,亦“后无来者”。德宗对陆羽是很赏识的,诏命陆羽为太常寺太祝,对于无“文凭”的陆羽来说,已是破格录用。

德宗最具历史意义的举措是建中元年(780)纳赵赞议。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是为茶税之始。一方面为唐朝开了财源,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百姓负担。建中二年(781)任湖州刺史的袁高作《茶山诗》抨击茶政,德宗纳谏,减少了茶贡以苏民困。

唐文宗李昂(809—840):《唐书》记载:“太和七年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物性,诏所在贡茶,宜于立春后造。”“冬中作法”大概是利用温室效应催茶冬天发芽,文宗皇帝不愿劳民伤财,不愿“逆物性”,即遵顺自然节令顺势为之,不夺大自然之造化。

唐文宗博览群书,乐与文人学士切磋经义,此人节俭儒雅,不仅嗜茶,这对茶之文化底蕴有较深的理解。每与学士内廷相见,总命宫女侍茶以助长谈。

唐宣宗李忱(810—859):《南部新书》记载:“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曰:‘臣少也贱,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名饮茶所曰茶寮。”“茶寮”的称呼源于宣宗时代。宣宗以茶奖励长寿老人,在他看来饮茶能长寿、茶亦是长寿的象征。

唐僖宗李儇(862—888):懿宗李漼在位时为李儇打造了一套金银茶具,后因武宗毁佛,咸通十五年,僖宗下诏送还佛骨,嗜茶的僖宗奉上一套自用的金银茶具。《物帐碑》载了一笔:“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七事指茶碾子、茶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等。除七事外,僖宗还供有三足架摩羯纹银盐台、笼子两枚,还有茶碗、茶托等。这套等级最高、规格最全的唐宫茶具于1113年后的重见天日。

毫无疑义,地宫系列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的茶具。法门寺唐塔地宫一套完整的宫廷茶具的出土,引起海内外茶文化界的瞩目。懿宗李漼和僖宗李儇父子俩的鼎鼎大名亦载入茶史。

唐朝人喝茶里面放什么

唐朝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人们因为经济非常发达,因此娱乐生活非常丰富,也因为经济非常发达,其贸易也是非常繁荣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很精致的,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在唐朝他们奇特的饮茶方式。在唐代,饮茶之风就相当盛行,随处可见的一群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一起饮茶。唐代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等等比较细致的分类。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唐朝人非常爱喝茶,据说当时的人们宁可不吃饭也不能不喝茶,是一种非常盛行的潮流,因此当时的人们非常酷爱喝茶,但是当时的人们有一种喝茶方式是不太优雅的,不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慢慢的品尝那种方式,当时的人们饮茶相当粗略豪放,有的人是想要以解渴为主,而且因为爱喝茶喝的非常多,就像喝水一样,也有的是在茶里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注重茶里面的养生之道,喝茶时不仅喝茶还要吃里面的各种辅料,因此并不像是在喝清新淡雅的茶,而像是在喝各种辅料煮出来的汤,但是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陆羽,可能不了解茶的人不认识他,但是这个人非常的不普通,他的主要成就就是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书籍。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人誉为茶圣。

  陆羽很不欣赏这种饮法,认为破坏了茶的真味,他提倡细煎慢品式的煎饮法。茶叶经过长时间的煮沸熬制,茶的颜色、味道、香气都会受到影响变得不太好。正因如此,对末茶煮饮加以改进,在水第二次沸腾的时候下茶叶末,第三次沸腾时便煎成,这样煎煮时间较短,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于是形成了陆羽式的煎茶。

  乾隆皇帝,对茶也是非常喜爱,在位期间,曾经六次下江南,写下很多咏茶的诗篇。茶的好坏有时也区别于水的方面,而乾隆有一个特制的银斗,用以量取全国有名的泉水的轻来评定优劣。据说乾隆八十五岁禅位时,一位老臣非常遗憾的说:“国家不可一日无军啊”,乾隆却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从这就可以看出乾隆对于茶的喜爱之情。晚年不执政的时候,对茶更是喜爱,注重喝茶养生,享年八十八岁,是历代帝王中的高寿者。

?
  从唐朝的庵茶、煮茶、煎茶、点茶上我们看出唐代人的饮茶方式已经在逐渐从煎煮食茶,发展为冲泡饮茶,也在一步步的改进,一步步的选出更好的饮茶方式。人们更加追求茶的本身滋味和茶道文化了,也为后来的时期奠定了茶文化,而这些体现了陆羽的追求茶文化的精神,也为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哪个古人爱喝茶

爱喝茶的古人首推茶神,也就是《茶经》的作者唐代陆羽。白居易爱茶有目共睹,《唐才子传》说他“茶铛酒杓不相离”。他是典型现实主义诗人,对茶与激发诗兴的作用他说的更实在:“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 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又说“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
乾隆六下江南, 乾隆巡杭州时,曾在狮峰山茶园摇头晃脑,一杯接一杯地啜饮“色香味形四绝”的当地龙井。喝过之后,余兴未尽,又挥毫题诗,中有“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之句,足见乾隆品功底不凡,堪称行家。乾隆在太边品尝了一种叫“吓煞人香”的绿茶后,对其冲泡出来的绿汤澄汁,“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大加赞赏,只是稍嫌其名粗俗,不中听。遂据茶叶外形 状螺,改称为“碧螺春”。 从此碧春,名闻天下。碧螺春的脱俗扬名,当与乾隆皇帝的一解颐一蹙眉大有关联。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后来跟“龙井茶叶虎跑水”并称为茶水双绝。:“君不可一日无茶啊!”这是他的感慨。
袁枚(1716-1797),字子才,晚号随园老人,钱塘(杭州)人。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代表, 诗人和主要诗论家之一,也是一个地道的爱茶人。袁枚尝遍南北名茶,在他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他有一段记述: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 香椽,每斟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再试一、 二杯,令人释躁平疴、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鲁迅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得特别 的感觉。”这是鲁迅先生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

有关茶的历史名人

有关茶的历史名人:

1、茶圣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2、别茶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对茶很偏爱,几乎从早到晚茶不离口。他在诗中不仅提到早茶、中茶、晚茶,还有饭后茶、寝后茶,是个精通茶道、鉴别茶叶的行家。

白居易喜欢茶,他用茶来修身养性,交朋会友,以茶抒情,以茶施礼。他的别号“别茶人”,是在《谢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提到的,诗中说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茶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3、茶仙苏东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视茶境为仙境,并沉醉于茶,寄身于茶,苏东坡爱茶也爱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把茶作为沟通自然,内省性情,品味人生的修炼手段,并主张“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典型的茶艺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诗入画,他随缘自适,乐观豁达,圆融贯通,自由自在,在茶中品出人格精神,生命体悟和胸襟抱负,并为后人留下无数的精神食粮,不愧为茶仙。

4、茶神陆游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英雄的悲歌,茶人的爱国情怀。

陆游酷爱茶也爱诗,以茶悟诗而言志,著有一万多首诗,其中有300多首茶诗,诗人把茶当作一门悟的艺术和品的文化。到83岁时还写下了“桑苎家风君勿实,他年犹得作茶神”,诗人希望陆羽的茶道代代相传,自己下辈子还当茶神。

5、茶怪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扬州八怪之一清茶里悟人生,顶峰之极,悟出了“难得糊涂”!郑板桥的画怪,书也怪,“曲曲溶溶漾漾来”,穿沙隐竹破莓苔,此间清味谁分享,只合高人入茗杯。这世间珍品只配高人享用,他与其朋友的爱茶,爱竹,爱梅、爱兰、爱石、爱紫砂来显其君子之得。

郑板桥也是写茶联最多之人,“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清山当画屏”,“香文古鼎把九个,日著新茶两三碗”,“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但若是我们也用茶品悟一下板桥的人生,就是“糊涂”而真,见怪不怪了!

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出现于哪个朝代

茶文化在全国盛兴的局面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汉代,茶的保健功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有了特殊的茶叶市场,茶已经成为人们每天都需要的商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到达了长江中下游,茶成为了一种日常饮料。茶用于宴会、款待和牺牲。
文人喜欢喝茶,并有诗来反映茶。更多的表扬金朝学者杜甫教育专业的茶“川府”,涉及到茶、茶、水、选装置、观景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不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也有一定的文化。
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也是茶文化逐渐形成的时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0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