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解密玉林的人文茶史

品茶 2023-11-24 22:18:02

解密玉林的人文茶史

顺着“文化脉络”一路追踪搜索玉林的“人文史”,发现其中不乏神来之笔,只是其躲在隐蔽的深处,并不为人所关注,最终很多东西都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去了。

古老戏曲的“茶渊源”。在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者易俏眼中,“玉林茶”是一种很有文化的茶,正是其繁荣促成了现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的产生、兴盛。易俏说,宋元以来,各地就流传着唱采茶的习俗,但采茶剧种主要形成于明清之际。采茶戏以江西为轴,并在粤东北、闽西、皖东、湘东诸地、桂南等地区内流行。这一广大地域从戏曲文化生态环境来说,可以概称之为“采茶文化区”。桂南的玉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辖区内的北流县历史上有四大名茶:六麻上岭茶、平政白塘茶、分水窖山茶和民乐冻水茶。因其发达的茶叶生产,玉林在明代就产生了繁荣的茶文化,采茶戏就是其茶文化之一。由于采茶歌的演唱场合从山野到舞台,演唱人员由劳动者到艺人,演唱人数由个人到群体,演唱功用由实用到欣赏等一系列转化,其逐渐形成了“采茶戏”。

在现代流转于世的采茶戏还能看到玉林浓郁的“茶文化”,其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演唱的次序为:开台茶,演出之初,向戏主和观众恭贺吉庆;开荒,表现锄地、播种茶籽的歌舞,动作健康有力,生活气息浓;探茶,探望茶树生长情况,“烧茶山纸”,祈求山神土地保佑茶叶丰收;采茶,一男二女摘茶舞蹈,边歌边舞,动作优美动人;炒茶,制茶的过程,热烈紧张;卖茶,制茶后,妹妹送哥去卖茶,风趣横生,令人喜悦。整个唱曲是通过种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丰收喜悦。

“玉林好茶”的“威水史”。采茶戏的兴盛间接证明了玉林曾经是古代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然而对玉林古代是否出过好茶,玉林本地的众多茶客并不自信,因为在众多的中国茶典、茶史中并没有关于玉林出产名茶的记载。

兴业县卖酒镇忠良村的村民对此倒是信心满满,“玉林肯定有好茶,我们村曾经出产过进贡朝廷的贡茶!”在该村最高的山岭——蚁岭上留存有一处荒弃的茶园,有上百年树龄的茶树零星分布于有如人高的野草丛中,显得很是落寞,然而这里的老少村民中却流传着一个关于这里茶树的“贡茶”传说。某一个朝代的皇帝出巡,来到玉林,从忠良村路过,村民拿些茶出来招待皇帝的队伍。皇帝饮了这些茶就问,这些茶芳香扑鼻,清新润肺,而且普通的茶饮了都会在茶杯中留下茶痕,这些茶却没有,你们是从哪里买的?村民说:“不是买的哦,这些茶是我们在村里的蚂蚁岭自己种的,没有经过炮制,自然晒干就喝了。”皇帝很是高兴:“好茶要有好的名字,这些茶就叫做义岭茶吧!”后来这里出产的茶就成为贡茶。据70多岁的钟耀贤老人说,他小时候就从爷爷处听到了这个贡茶的说法,然而这个传说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村里人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

如果说蚁岭贡茶尚是传说,那么博白县神女岭上的广西境内最古老的茶林让记者确信玉林的好山好水是能孕育出好茶的。神女岭地处六万大山南麓,海拔800余米,为博白县双凤镇北境最高山峰。这里终年云雾迷漫,石溪流泉淌流其间。圣女岭北麓的古茶林,云遮雾掩,朦朦胧胧,充满了幽邃莫测的神秘气氛。这片老茶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大的茶树直径为42厘米,高6.7米,为广西境内最古老的茶林。相传明末闯王李自成兵败后,他的一支部队从云南辗转北京的过程中,曾经过博白县双凤镇圣女岭,该部队将领深为圣女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折服,于是命令部下在此撒下了从云南带来的古树茶种。从此,双凤镇就有了古树茶。

茶树虽老,可依然茂盛,茶叶鲜嫩。村民用该茶树的茶叶泡茶,入口初始平和,让人难觉特别之处,可几分钟后开始生甘回津,并且特别持久。云南省茶科所研究员徐宏波、广西茶叶协会副会长廉思考等专家对双凤镇古树茶叶的外观、颜色、味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鉴别,详细记录了双凤镇古树茶生长的土壤情况以及周围环境。专家认为,双凤镇古树茶品质上乘,香气独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广西区内的同类品种,具有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玉林现在保存下来古代文献资料也表明,茶叶是当时有岭南都会美誉的郁林州(玉林)大量交易出去的农产品之一。而茶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是玉林各县的重要农副产品,在1986年版本的《广西年鉴》里面的“北流”条目下的“土特产”栏有如此简介:“上岭茶、白塘茶、窖山茶、冻水茶为北流四大名茶,在港澳市场久享盛名,北流是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之一”。而在“博白”条目下的“土特产”栏记者发现了如此表述,“云飞红碎茶年产七八万斤。”据记者的采访所知,北流的“四大名茶”和“云飞红碎茶”的产地都是高山,终年云雾缭绕,这正是出产好茶必需的条件。“云飞红碎茶”所在的云飞嶂嶂高852米,山势崇峻,云飞雾漫,由于烟云变幻无穷,故名云飞嶂。这些都可以说明玉林拥有种好茶的环境资源并不少。

乡村里的特色“茶道”。“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然而传统的茶道在制茶的用具、茶叶的制作、饮茶的器皿、煮茶的要领、饮茶的方法都极其讲究,与玉林相邻的梧州早茶就流行以广东佛山为代表的细嘬慢饮的功夫茶,这种太过精致的“茶道”让人望而生畏。而记者却在博白县神女岭山所在的双凤镇发现了流传百年的简约而不简单的饮茶之道。

农闲午后的双凤镇印田村大榕树下,村民梁峰拿出保温壶泡出的一壶茶、几只瓷碗,几位老友聚拢过来,你一碗我一碗边大口饮茶,边共话桑麻。这种方式在村中近90岁的老寿星梁登云记事起就是当地流行的“茶道”:每家每户,天亮起来就煲茶,然后凉在一只瓷壶中,口渴的时候喝两三碗不定;双凤镇的村民还在闲暇之余经常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喝茶聊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一种纯朴的民风乡俗。每天这里的农民除了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喝茶就成了他们的一种社交活动。制茶法也简单易行,从茶山摘下嫩叶,放在锅里炒,用簸箕来撮,搓了又炒干。这种“宽裕”的饮茶法当然也是与神女岭上盛产的古茶质量密切相关的,不用太过讲究的制茶、泡茶工艺,这些茶就让人们在喝完茶之后发现不仅回干、回甜,而且生津的时间比较长。

纯朴的“采茶戏”、山水精华孕育出的古茶、富有人情味的茶道,此情此景加上氤氲的茶香,谁又能说“玉林茶”没有文化呢?

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创始人是谁?他又是如何被称为茶圣的呢?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成为中华民族举国之饮,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

《神农本草经》曾载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然,茶的发展自上古时期起,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更替,虽有神农氏、张仲景、孙思邈、诸葛亮、李时珍等不少名人都曾被奉之为"茶神"备受祭拜,但都谈不上专职茶人。唯有唐代茶学家陆羽死后才盖棺定论尊之为"茶圣",誉为真正的专职"茶神""茶仙"。

陆羽有何特异之处,博得后人给予"茶圣"之称,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并称古代的三大圣人?

一、陆羽其人

陆羽,字鸿渐,于公元733年出生于复州竟陵,也就是今天湖北天门。

陆羽的出生却很不幸,因生得丑陋,又有口吃,被亲生父母弃于小街尽头的石桥下(后来这条街道得名"雁叫街",石桥得名"古雁桥",至今遗迹犹在),从此不管不问。

所幸得遇龙盖寺的高僧智积禅师路过这里,见一群大雁用翅膀护着小陆羽,哀鸣不已。智积大师见小陆羽被秋霜冻得瑟瑟发抖,便把他抱回寺中收养。


恰好毗邻龙盖寺有个学馆,一位饱学大儒李公在此教授村童。这李公与智积大师很要好,见大师抱回一个男婴,很有异相,便将其接过来,视为亲生抚养。

那时,小陆羽还没有名字。李公有个小女,叫李季兰,刚满周岁,便依着小女的辈份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季疵。季疵由此得到启蒙教育,到8岁时,李公举家返回湖州,季疵便回到龙盖寺智积大师身边。

智积大师为之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取名:陆羽,字鸿渐。至此,陆羽才有了名和字。

这智积大师懂得茶道,对于茶叶的种植、采摘以及制茶都有独到的见解,还煮得一手好茶。陆羽在大师身边奉水煮茶,由此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习得一些茶艺基础。

后来,因陆羽不愿为僧,便在12岁时离开龙盖寺,在伶界当了一段时间的丑角后,得谪守竟陵的官员李齐物的举荐,到火门山隐士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学习释儒之学。

陆羽学业有成下山后,又不想在仕途上追名逐利地发展,便潜心于隐士生活,心无旁骛地从事茶事考察及研究。

由此,陆羽自21岁(公元754年)起,就走上了专职的茶事活动。


期间,他遍游大江南北,与才女李冶、诗人张志和、无锡县尉皇甫冉、诗僧皎然、竟陵司马崔国辅、湖州刺史颜真卿等当世名人都有难能可贵的往来交集,并得到他们在经济和生活乃至茶事活动方面提供的帮助,尤其在隐居妙喜寺期间,诗僧皎然的倾力支持,使得陆羽得以无忧地到各地调研,并呕心沥血地完成茶叶专著《茶经》的撰写。

陆羽在专著完稿的五年后,也就是公元804年,病逝于湖州天杼山。他过世后,被遮挡的茶人形象逐渐明朗,盖过了他生前闪烁的文艺才华,为缅怀他在茶的发展上做出的划破时空的重大贡献,后人便尊奉他为"茶圣"。

二、陆羽一生嗜茶,对茶有浓厚的兴趣

从陆羽坎坷而又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而言,他的确涉及的领域颇多,文人特质很明显。从他与名士的吟诗唱和及有名的诗作《六羡歌》、《舍稽东小山》等等来看,他善于写诗的光芒格外耀眼。此外,他还在书法、音韵、表演及历史、地理、旅游等方面都有不凡建树,誉之为"词艺卓异",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不过,陆羽最重要的还是在茶的研究上,不仅仅倾注了一生心血,所作出的贡献远超过了他的文艺光芒,价值更为卓著,影响更为深远。之所以在陆羽生前不那么明显,一方面受其文人形象所遮掩,还因为那时茶学是难入正统的"杂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真正的学科,人们对茶的看待还停留在药用属性上。

以致在陆羽死后,其对茶的贡献和研究价值才逐渐提升到真正的高度,成为茶史的分水岭。

事实上,一生嗜茶的陆羽,因着机缘巧合,幼时即对茶产生了浓厚兴趣,青年时又坚持下来,晚年时继续躬耕,做出了不朽的成就,茶的发展才真正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求一些有关茶的故事来历。

1、乌龙茶

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南岩村里有一个退隐将军,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

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

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

2、铁观音

相传,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

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找到梦中的茶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茶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取名“铁观音”。

3、六安瓜片

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朴,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信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封翅”(意为峰翅)。

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籽,逐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4、庐山云雾茶

传说孙悟空在花果山当猴王的时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尝尝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过的仙茶,于是一个跟头上了天,驾着祥云向下一望,见九洲南国一片碧绿,仔细看时,竟是一片茶树。

此时正值金秋,茶树已结籽,可是孙悟空却不知如何采种。这时,天边飞来一群多情鸟,见到猴王后便问他要干什么,孙悟空说:“我那花果山虽好但没茶树,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采得。”

众鸟听后说:“我们来帮你采种吧。”于是展开双翅,来到南国茶园里,一个个衔了茶籽,往花果山飞去。多情鸟嘴里衔着茶籽,穿云层,越高山,过大河,一直往前飞。

谁知飞过庐山上空时,巍巍庐山胜景把它们深深吸引住了,领头鸟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领头鸟一唱,其他鸟跟着唱和。茶籽便从它们嘴里掉了下来,直掉进庐山群峰的岩隙之中。从此云雾缭绕的庐山便长出一棵棵茶树,出产清香袭人的云雾茶。

5、君山银针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

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

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

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宋代优雅美学丨解密点茶之趣,古人是这样“玩茶”的!

刘松年《斗茶图》61.9cm×56.4cm 绢本设色

在宋朝,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称为“四般雅事”,是当时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宋朝讲究色泽单纯、删繁就简、洗净铅华。他们以墨作画,黑白两色显现人文风流;烧单色釉瓷器,汝窑的天青色惊鸿一瞥。

中国茶史上历来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的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为点茶法,有“唐煮宋点”之说。

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叫煎茶,同时加入一些胡椒和盐。它所使用的是蒸青制茶加工的方法。

这么历史悠久的茶道,无论是制茶技法还是饮茶方式,与现今都已有很大的不同了。

到了宋代,中国茶道发生了改变。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而在饮茶之法中更以点茶为主。

(蔡襄)

宋代著名学者蔡襄在《茶录》中记载了点茶的步骤:"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点茶)

为保持茶叶的真味,点茶法在煮茶时不加盐。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道:“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点茶前要先用沸水将茶盏烫热。

点 茶 流 程 分 解

—行礼—

◆点茶人员出场向来宾作揖行礼。

—赏茶—

◆从茶炉中取出茶饼,向观众展示宋代饼茶。

(宋代龙凤饼贡茶)

—碾茶—

◆将炙干的茶投入茶碾中,用碾轮将茶碾细。

1. 将茶饼用干净的牛皮纸包好,用茶臼轻轻敲打,使茶外变成小块状。

2. 将小块碎茶饼倒入茶碾中,用碾轮将碎茶碾细。

—磨茶—

1. 用茶帚将茶碾中的碎茶扫入牛皮纸中,并将茶倒入茶磨。

2.磨茶时两人合作,顺时针转动石磨,使茶末一点一点的落入外边的槽中。

3.将槽中茶末扫入牛皮纸中,再次倒入石磨,继续磨茶三至四遍,将茶末放入茶叶罐中。

—筛茶—

◆把碾好的细末过筛,使茶叶更加精细。

—候汤—

◆水不能不开,但又不能烧得太过,因而要提瓶离炉,稍作等候。

—烫盏—

◆凡是点茶,必须先烫盏使之热。如果盏冷,茶就浮不起来。往碗中注入开水,将茶碗洗净温润。

—置茶—

◆用茶勺从茶叶罐中取出适量茶末,置于茶碗中。

—点茶—

◆先投茶。投茶量约为八克。然后注汤,调匀。之后开始点茶。

1.调膏:提起汤瓶,往茶碗中缓缓注入少量开水。左手扶住茶碗,右手取茶筅。搅拌茶末,调成膏状。

2.注水:提起汤瓶,环绕盏壁,徐给注入开水。

点茶用水以“活”为上。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现雪沫乳花,厚而白,经久不散,经过点茶的茶汤,味道是乳香。

(茶筅)

一汤:可用汤匙先将茶末调成膏状。水要环绕着茶注入,不可直接冲在茶末之上。

二汤:二回注水要求来回成一条直线,快注快停。

三汤:三回注开水时,运用茶筅要轻盈均匀,此时茶面沫饽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注入的开水量要少,茶的击拂要舒缓。

五汤:此时注入开水要看茶汤沫饽的状态决定击拂轻重。

六汤:如果这个时候沫饽勃然而生,只要缓慢搅拌就行。

七汤:最后一次注开水要看沫饽厚薄、凝固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便可完成。

3.击拂:先搅动茶膏,手轻筅重,来回击打茶汤。

—敬茶—

◆点好的茶汤,向客人敬茶

(七子茶庄-建盏)

点茶,是一门艺术性与技巧性并举的技艺,这种技艺高超的点茶方式,也是宋代发达的茶文化集大成的体现。

宋徽宗曾经夸口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茶具图赞》十二先生)

斗茶之风盛行,宋徽宗就是斗茶、 分茶艺术的高手,不仅自己亲为,自己书画,而且承唐开宋,引领宋代成为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时代,人们借茶来内省,来探求人生美的理想。

近年来,在人们生活中也更加注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品味一杯茶,其实就是品味了禅,品味了人生。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圆融、和谐。

那么,作为七子茶庄,更要弘扬传承我国的茶文化,同时更要增加个人的修养和气质,值得一提的,在七子茶庄,茶艺、插花、香道等传统文化,在七子茶庄·沁圆号普洱茶都是可以体验到的,无论您是刚刚入门还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来这里让您近距离感受传统茶艺的美与真实。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0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