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窑变"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概括起来说,凡是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引人注意的特异变化,既说不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其结果者都称之为"窑变"。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显然其中有不少牵强附会和夸大不实之词,甚至还有很多迷信色彩。历史传说瓷器有因窑烧而变形者,如《文房肆考》卷三·古窑器考说:"明诏景德征烧屏风,变其二为床、船";又有传说瓷器因窑烧而变质者,如《格古要论》说:"相传宋文丞相过此(指吉州窑),窑变为玉,遂不烧。"此上二例都不可信。但瓷器因窑烧而变色者则甚为多见,如《清波杂志》说:"饶州景德镇,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当时的陶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从迷信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它是"妖"。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所谓"色红如朱砂",其实就是由于釉中含铜,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还原成铜红而已。古代而窑烧而变色的著名窑变釉有宋代的钧窑窑变、景德镇康熙年间的苹果绿和绿郎窑、雍正和乾隆年间的窑变花釉等。古代有些黑釉也会出现窑变现象。窑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浙江地区烧造的原始瓷青釉器上就已出现乳光斑,这种现象在宋代以前烧造的青釉器或黑釉器上,特别在器物的出筋或转折处的积釉部位经常可以见到。大家知道,瓷器在烧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果釉的组成不均匀或两种不同性质的釉施于同一器上,其变化就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烧成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奇妙现象无法理解,于是就出现不少奇谈怪论。通过千百年的长期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现在我们认识到多数窑变现象都与釉的分相有关,现代陶工还能通过配方设计和控制烧造工艺,大量烧造各种窑变釉。
窑变釉即器物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其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俗语有“窑变无双”,谓其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窑变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最初,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久之,反而发现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如宋代河南禹县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可谓变化莫测,鬼斧神工。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的窑变釉瓷多被捣毁,至清时则作为著名色釉而专门生产,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著名的如康熙朝创烧的豇豆红、苹果绿等品种。
旧社会的古董铺有句话说:“钧窑挂红,价值连城。”这种现象,一般人称为“窑变”。
其实窑变的现象不仅见于钧窑,也见于其它窑口,窑变也不只表现在釉色上,还表现在其它方面。它的含义很多,范围颇广。烧造瓷器,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都可说是“窑变”。《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总而言之,大致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数种。
单色釉瓷器近来成为颇受藏界关注的品种,市场走势也逐渐强劲起来。在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显得十分独特和奇妙。近年来,窑变釉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开始逐渐上涨,目前,成交价过百万元的窑变釉瓷已达到12件。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它本出于偶然,由于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称为“窑变”。明代时,人们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曾被认为是不祥的“怪胎”,尤其是官窑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此后,随着窑变的时常出现,人们开始发现其独特的形态美,或如夕阳晚霞,或似秋云春花,更有大海怒涛,万马奔腾,因而窑变釉被作为一种艺术瓷釉为人们欣赏,如钧窑的窑变、康熙郎窑红、豇豆红、苹果绿等。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到了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据《南窑笔记》记载,清代生产窑变釉,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并非有意预定为某一种色泽,但基本已掌握了窑变釉的规律。
2004年,在中国嘉德推出的“飞鸿阁藏瓷”单色釉专题拍卖中,一件清乾隆窑变釉莲蓬口瓶获价165万元,是该专题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一件。200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高17.4厘米的清雍正窑变釉贴浮雕螭龙尊估价150万至200万港元,成交价达258.4万港元,是目前窑变釉瓷器中的最高价。2006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一件清雍正窑变釉三牺瓶拍得224.8万港元的高价。有关专家认为,随着单色釉瓷器逐渐被藏家所看重,窑变釉这种独特的单色釉瓷也具有极大的收藏投资价值。
宋朝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汝窑、龙泉窑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呈现极好的装饰效果,虽无雕琢之工,却有凝重、深沉、含蓄、厚润之美。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了新途径。尤其突出的是钧窑创造的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这种窑变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多种色彩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唐代花釉瓷器的施釉方法是在较深或较浅的底釉上涂上与之色彩对比强烈的另一种釉,因不同的釉所含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不同,烧制出来的器物表面便出现色彩斑斓的艺术效果。宋钧窑变釉也是利用这一原理烧成的,但工艺比唐代花釉复杂得多,宋钧之所以在窑变上登峰造极,关键是高温铜红釉的稳定烧成~
l·独有的原料。钧瓷所用矿物原料均为禹州当地所产,且储藏量很大。这些原料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本身多带有不同的颜色。原料中即使是同一种矿物,由于所处矿床的位置不同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物理和化学性能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化学成分的变化,杂质含量的多少,熔融温度的高低等。这些原料为钧窑地区所特有,是钧瓷生产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钧瓷窑变现象的基础。
2·胎质和造型。(1)不同种类、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泥胎,其性质也不相同。胎质可对钧瓷窑变产生影响,主要反映在釉的颜色、开片、高温流动性几个方面。胎中铁、钛含量的多少,影响着钧釉的鲜艳程度和色调的深浅,硅、铝含量的多少对釉的开片有着重要的影响,碱性成分的多少则影响着釉的流动性。(2)钧瓷产品的造型一般都比较简洁、凝练,人物、动物类造型多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以大块的面作为形体;器皿类造型是平滑流畅的曲线、直线形体,稍复杂的造型局部点缀有耳饰、堆塑或雕刻等。所有这些造型的特点,都是为适应钧釉而设计的,能够充分显示窑变釉色之美。有些器皿类造型以乳钉、弦纹、棱角、凹槽等为附饰,加上口部、足部的巧妙处理,通过高温下钧釉的流动、堆积,凡乳钉、弦纹、
棱角处釉层较薄,凹槽处釉层较厚,使釉产生多层次不同色调的变化,造成釉面丰富多彩的窑变效果。
3·釉料的化学组成。一个合理的钧釉组成,是钧瓷窑变的基础。钧釉的化学成分经科学分析,基本成分有十几种,并含有40多种微量元素。各化学成分之间具有恰当的比例,十分有利于钧釉窑变现象的产生。钧釉属富含磷的高硅酸质玻璃,在烧成过程中发生液相分离,使釉具有乳光效果并富于窑变,釉面产生出多变的纹路和肌理。釉中的主要着色剂铁和铜对烧成时的气氛变化极为敏感,属多变价元素,随着气氛的变化,其着色情况也在不断变化,从而赋予钧釉以更为复杂的窑变色彩。
4-釉料的加工。主要指钧瓷釉料加工的粗细程度。釉料的粗细不同,烧成后就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5·施釉工艺。钧瓷在施釉时釉层厚度不同,烧成后釉面的窑变效果也就不同。一般情况下,釉层厚时窑变效果好,釉的色彩丰富,乳浊度高,纹路容易形成。釉层稍薄时则釉面变化少。另外,采用不同的上釉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6-烧成工艺。烧成是钧瓷生产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该工序中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影响到钧瓷的窑变效果。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燃料质量的优劣,还原气氛的轻重,烧成温度的高低,烧成时间的长短,住火后冷却速度的快慢,气候的变化以及烧窑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等,所有这
些都会使钧瓷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
综上所述,造成钧瓷窑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贯穿整个钧瓷生产的始终。在古代,古人认为窑变是鬼神作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窑变现象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并初步摸索出窑变的一些规律。但由于窑变牵涉的因素太多,有好多疑难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还需要钧瓷工作者去研究、探讨,以达到完全掌握窑变规律的目的。
清高宗乾隆皇帝曾作《钧窑歌》
由于钧瓷是窑变成色,决非人工所能描绘,历代皇室都把它视为珍宝严加控制,故宋钧传世极为稀少,竟成了连城之宝,身价极高。钧器始贡于五代,北宋徽宗皇帝把钧瓷定为“御用珍品”。宋、元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交通流传到欧洲,按重量和黄金等价;明万历皇帝曾以一百五十金买一钧窑瓶;清高宗乾隆皇帝曾作《钧窑歌》刻于器皿之上,收为宫廷秘宝;佳士得1995年春季香港拍卖会上,一件宋钧玫瑰紫釉鼓钉洗拍卖成交价145万港币;到1999年一件元钧天蓝挂紫红斑折沿盘成交价高达600万港币;一件新仿天青釉鸡心盘, 窑变美妙的“富士霞光盘”拍卖成交价300万港币。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说法,钧瓷名贵由此可见一斑。
钧窑艺术成就之高超绝妙,其工艺技术之精巧奇特,所包含的技术内容之广泛,在我国陶瓷史上也属罕见,它对后世陶瓷艺术和装饰技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不减当年,日本和欧美各国仍有不少的陶瓷专家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仿制工作。
钧窑之所以受到如此高度评价,主要是在高温窑变色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钧窑各种深浅不同蓝色乳光釉的创造和高温窑变铜红釉的发明,说明现代玻璃分析科学里的二液分相技术早在我国宋代钧窑中就已得到了应用。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陶瓷烧造方面的伟大创举,它是我国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使中国人民引以自豪,使世界人民为之推崇,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享有崇高声誉。钧瓷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宝瓷”。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7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新买来茶壶怎样泡养
下一篇: 古代茶具茶器趣名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