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当过和尚,特别是在家乡皇觉寺当和尚,曾受世人的歧视。当上皇帝后对和尚、秃、光头、贼等字眼讳莫如深。曾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可是独对罗山县的灵山寺另眼相看,亲临降香,拨巨款进行修缮,亲封陈大同为金碧禅寺并任主持僧,赐半副辇驾,亲笔题写“圣寿禅寺”横匾……这当中的奥妙是什么?在灵山方圆几百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三上灵山寺赞美灵山茶的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老五。在他17岁那年,父母和3个哥哥因遇上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贫穷到极点的朱元璋只好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寺庙虽然以济善为本,但也因朱元璋赤贫,在寺庙里只当个仆人,整日打水扫地。后来庙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只好让他芒鞋托钵到淮西一带(今信阳一带)化缘。当时官场腐败,“盗贼”横行,他如同飘萍一样到处流浪。第二年农历三月初一来到了灵山寺,灵山寺和尚对他还算不错,不管白天化缘有无收获,都让他吃好穿暖,在这里第一次喝到了灵山茶。云游7年,有4年是在灵山寺度过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24岁时天下已经大乱,胸怀大志的朱元璋又回到濠州。他的好友汤和劝他参加起义军,正欲去寺庙占卦,不料寺庙起火,走投无路,于农历闰三月初一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
由于他身强力壮,作战勇敢,很快得到提拔,同时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他为妻。郭死后不久,他便成了起义军队伍的首领。
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吃了败仗,幸好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穿一身戎装,与和尚又分离几年,和尚们看见他,似曾相识,但又不敢贸然相认,只得不厌其烦地问他姓甚何名,朱元璋此时哪里敢透露真名实姓,见问得不耐烦,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这首诗向和尚们说明了他就是当年的朱元璋,现是义军首领,和尚们一看心里都明白了。于是以礼相待,赶忙准备饭菜,敬上一杯灵山茶。和尚们看他身上还有几处刀伤,便按医书上介绍的方法,用九龙潭中水,浸泡灵山茶,替朱元理擦洗伤口。说也奇怪,朱元璋在连续擦洗后,疼痛逐渐消失,经过一夜的休息,伤口全部痊愈。第二天清晨,由和尚指点从马放沟到天花板桥投奔自己的主力部队去了。
当上皇帝的第三年,想起自己能有今天,应该好好感谢灵山寺的菩萨保佑,因灵山寺曾使他体魄强壮,吃败仗遇难时又得到庇护和茶水治伤,他虽然因当过和尚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而痛恨寺庙,并下令让全国一半和尚还俗,但灵山寺应该特殊。又一想,我如今是天子,我当年题的诗不知和尚们保存没有,如果保存下来了,寺里的和尚更要优待。他曾想:或许菩萨真的能保佑。为了巩固帝业,他决心亲往灵山降香。于是派一使者先到灵山调查那首诗的情况,并对那使者交待:“如果那首诗还保存着,立即回应天府禀报,那首诗如果被毁无存,将当年毁诗和尚和主持僧一并押进京城。”使者接旨后很快来到灵山。原来朱元璋题诗后,和尚们怕元军过来找麻烦,赶快用暗红色石灰涂抹一层,搜捕朱元璋的人没有搜到,更没有见到题诗,灵山寺也就在兵荒马乱中相安无事。但当年参与涂抹的和尚听使者的来意后一个个都吓跑了。唯有一个有才华的和尚陈大同未走,他吩咐其他和尚赶快又用水冲去表层暗红色的灰层,隐隐约约地露出原来题诗的痕迹。并指着这些痕迹向使者介绍:“朱洪武皇上的题诗是天子题诗,我们这个小庙岂敢保留,就是留下来鬼神也要犯愁,所以我们才施以法水,涂抹一层予以保护,但仍然盖不住天子的旨意,所以至今还有痕迹像龙泉冲牛一样。”说完也题诗一首交给使者:
御笔题诗岂敢留,留时恐惹鬼神愁,
故施法水轻抹去,至今龙泉冲斗牛。
使者查清情况后,立即赶回京城向朱元璋汇报,这就更加坚定了朱元璋亲往灵山寺降香的决心。于是向所辖的府、州、县发出圣旨,各级地方官员依旨作了迎接准备。罗山县令还专门去灵山向老和尚打听朱元璋的饮食爱好,和尚们也准备好朱元璋爱饮的灵山茶。
选个什么日子到灵山,他历数前两次日子,均是三月初一,而且起兵讨元也是三月初一,三月初一,洪武发迹。便决定仍在三月初一上灵山。
洪武三年,为了不让世人留下他求菩萨保佑江山的话柄,只带几个心腹秘密前来。三月初一,朱元璋第三次来到灵山寺,这次降香与前二次自然不同,不吃斋饭,而是山珍海味。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这茶是朱元璋过去未曾见过,更没曾喝过的。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送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首先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朱元璋虽说当了皇帝,有天下各种贡茶,但此时只觉得哪一种名茶也赶不上灵山茶。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心师爷忙说:“那是汝宁府派来的厨师沏泡的”。意思是他不是什么官员,无法升官。朱元璋也听出了那位师爷的意思。但这杯清香甘甜的茶水使他兴奋得无法克制,再次传旨:“他是厨师也要升三级官”。那位师爷只好照办。一边嘟哝着发牢骚:“十年寒窗苦,何如一盏茶。”
朱元璋一听这位师爷的嘟哝,知其因为没有给他这位有才者连升过三级官有意见,便对他说:“你刚才像是吟诗,只吟了前半部分,我来给你续上后半部分:‘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就这样,那位厨师连升了三级官。朱元璋降香后即下旨拨一笔巨款,将灵山寺原来的三层殿修成七层大殿,外带厢房。亲笔写下“圣寿禅寺”横匾,封陈大同为金丘峰禅师任主持僧,赐他半副辇驾到京城免费游览。并命州县要在灵山一带大种茶叶,每年贡必须是一枪一旗的灵山茶。从那以后灵山周围大种其茶,当地不少山因种茶改为茶山(彭新)、茶沟(李家寨)、茶坡等。明朝修的《河南通志》载有河南地方唯一名茶:“罗山茶产在汝宁府信阳州。”明代灵山茶在淮南独占鳌头,与朱元璋的提倡不无关系。
一、火烧庆功楼
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明朝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后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
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他们是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二、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三、红座船
红座船,船名。又称“满江红”,清代官员乘坐之船。
相传明太祖初得和阳,欲图江南,元旦时乘小舟渡江,水手喊号子:“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明太祖极为高兴,成为皇帝以后,找到该船及水手,封船封官,船涂朱红色,故谓满江红。清代沿用,官员座船涂红色,称红座船,取其吉利之意。
四、怒打伽蓝神
相传,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小行童扫地时,被伽蓝神绊了一下,就打了伽蓝神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呢?更害得自己受骂,越想越气。于是,朱元璋就找管笔,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
五、赠四仙
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两支农民起义大军,为争夺天下,终于演成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公元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4月,在鄱阳湖上及庐山地区展开激战。经过浴血争夺,朱元璋大获全胜,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在这场争夺战中,相传有一周颠仙帮助朱元璋战胜陈友谅。
后来朱元璋患热症命危,隐居匡庐深山岩壑中的周颠和天眼尊者,派遣天池寺赤脚僧送药到南京,朱元璋服后当夜病愈。据说,周颠是从庐山仙人洞右侧的锦绣峰上升天的,朱元璋为感激周颠而在此建御碑亭。御碑立于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9月,高达3.6米,宽1.5,厚0.25米,石质坚白细润。碑的正面刻《周颠仙人传》,碑的背面刻《祭四仙》文及《赠四仙》诗,碑文为明初著名书法家詹希原所书。
扩展资料:
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参考资料:朱元璋—百度百科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其父为朱世珍 ,母为陈氏。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
朱元璋小字重八,後来取大名兴宗,後改为德裕,再改为元璋,竝取表字国瑞。改名元璋的时候是暗通察罕帖木儿,为了向察罕献媚,因为察罕的表字是廷瑞。
名字相配,元璋就是要当元廷之圭璋,国瑞就是国之瑞物。朱重八的兄弟叫朱兴隆,朱兴祖,朱兴宗。
另一层含义:“元”者,拯救、恩惠、泽被之意也;“璋”,意指华夏土地,及其之上生活的人民。两个字连起来的意思不言自明。
随着长大这位朱家老八投奔义军,娶了义军首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人们对他的称呼也变了,不再叫他朱重八,而尊称他为朱公子,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取名“元璋”,字“国瑞”。
据《明太祖实录》解释,“璋”是一种带斜尖的玉石,“朱元璋”即是诛灭元朝的锐利玉器;而“朱国瑞”的意思是要建立一个以红色为祥瑞的国家。
扩展资料: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只是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时机。
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了。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
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话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爱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
来、来、来,大家快吃。”朱元璋带头先吃,其他官员不得不吃。宫女们端上来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
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夹韭菜吃。其余官员也跟着夹韭菜吃。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别的青菜,朱元璋指着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
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吃法与上次一样,皇帝先吃,众官仿效,风卷残云。吃完后,宫女们又端上一碗葱花豆腐汤。
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动筷后,众官也就抢着吃了。
吃完后,众官员以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宫女们就是不端菜来了。朱元璋见大家情绪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
皇后的寿筵就是榜样,谁若违反,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宴。传说,自那次宴会后,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之风倒也盛行一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元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6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许阿毛:从艰难糊口到发家致富
下一篇: 魏顶国:茶搏士的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