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属刚健派。在国人心目中,茶道似乎是追求静穆优雅的高雅艺术的代表。但是,“龙行十八式”却与传统的茶道大异其趣,表现出一种刚健向上的艺术风格,以阳刚之美独树一帜,成为古今茶文化中一道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中央二台、中央四台、凤凰卫视,江苏、贵州、西藏、四川等各大电视台都纷纷进行播放。
相传“龙行十八式”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结庐清修时所创。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只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龙行十八式”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于一炉,充满玄机妙理,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式式龙兴云动,招招景驰浪奔,令人目不暇接,心动神驰。
“龙行十八式”
第一式蛟龙出海
第二式白龙过江
第三式乌龙摆尾
第四式飞龙在天
第五式青龙戏珠
第六式惊龙回首
第七式亢龙有悔
第八式玉龙扣月
第九式祥龙献瑞
第十式潜龙腾渊
第十一式 龙吟天外
第十二式 战龙在野
第十三式 金龙卸甲
第十四式 龙兴雨施
第十五式 见龙在田
第十六式 龙卧高岗
第十七式 吉龙进宝
第十八式 龙行天下
蒙顶山茶文化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化的圣山。蒙顶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县境内,是蜀中一大名胜,与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四川的三大名山。它久负盛名,以夏禹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而"蒙顶茶"自唐始作为贡茶便闻名遐迩,"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绝句吟唱千年。
蒙山茶史
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公元前53年,当地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茶即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长达1169年。蒙顶茶不仅是"贡茶",还是最好的国家礼茶,成书于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园仁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作为天子礼物,蒙顶茶成为了国家礼茶。1958年毛泽东主席品蒙山茶后指出:"要让蒙山茶走进千家万户,要恢复蒙山茶的历史面目。"蒙山茶正式开始列为国家级礼茶,作为中南海接待外宾所用。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日本、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瑞士、美国等国人民青睐。
蒙山茶还是最早输入藏区的茶,是备受藏族同胞喜爱的"边茶",因此,雅安通常也被看作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自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被称为最早的"茶马古道"的"牦(旄)牛道"开始,到唐朝随着藏族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伴随茶马互市、茶马贸易的兴旺而开通的商道,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形成,再经历五代、宋、元、明、清,蒙山茶都是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羌族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羌族等各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山仙茶
蒙顶山素有"仙茶之乡"的美誉。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主要品种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各级烘青、炒青,各种茉莉花茶,沱茶,南路边茶等,它们是贯穿我国茶史的名牌茶。
蒙顶茶之所以享有经久不衰的盛名,首先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古籍记载:"蒙山上有天幕覆盖,下有精气滋养","蒙山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蒙顶山由上清、玉女、井泉、甘露、菱角等五峰组成。诸峰相对,形状似莲花,山势巍峨,峻峭挺拔。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常年细雨绵绵,烟霞满山。这种云雾弥漫的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最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芳香物质的合成。
另外,蒙顶茶有两千余年的加工经验,从采摘、制作、拼配、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做工考究,因而品质上乘,别具风味。它们形美色绿,汤碧清沏,味醇鲜爽,香郁幽长,内含物质丰富。色、香、味俱全,实有饮茶解闷,闻香爽神的功效。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中说:"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蒙山茶诗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蒙顶仙茶品质高,引无数文人竟折腰。千百年来,蒙顶茶以优异的品质、特殊的地位、精湛的制作工艺,引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赞颂的诗篇。蒙顶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当属茶中之最,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盛赞蒙顶茶的文章有几百篇之多。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琴茶》诗中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咏叹,"渌水"是古代名曲,白居易将其与蒙顶茶相提并论,足见白居易对蒙顶茶的喜爱。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高度评价蒙顶茶说:"若教陆羽持公伦,应是人间第一茶",表达了他对蒙顶茶酷爱至深的感情,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以"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诗句,赞美蒙山茶为茶中之最。唐代以后,蒙顶山被封为圣山,专门种植贡茶,只有达官显贵才能饮到蒙顶茶。当时诗人孟郊,官位较低,只有向在朝廷为官的叔父要蒙顶茶,就吟出"蒙茗玉花尽,越瓦荷叶空……幸为先寄来,救此劣病躬"。刘禹锡对皇朝急催贡茶的作法不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唱道:"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在《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中唱道:"饮囊酒翁纷纷是,谁尝蒙山紫笋香"。清代名士赵恒的《拭蒙茶诗》,对蒙山茶则更生动,更形象地加以称道:"色淡香长品自仙,露芽新掇亲手煎,一壶沁入诗脾后,梦醒甘回两颊涎"。至于"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更是有口皆碑,无人不知。
蒙山茶贡
蒙顶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贡茶,是中国封建王朝祭天祀祖唯一的专用茶。蒙顶茶从唐朝开始被列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我国研究茶史的专家惊叹:这在中国茶史上也是罕见的。蒙顶贡茶分为"正贡"与"陪贡"。
"正贡"茶是皇帝用来祭祀天地、宗庙的,每年在蒙顶山"皇茶园"采摘。"皇茶园"始建于唐代,先称贡茶院,后称仙茶园。明孝宗弘治十三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它是用石栏围起的面积仅3.5平方米的肥土沃壤,位于蒙顶山五峰之间的凹地,因地势低凹,每次遇到降雾天气,这里的雾气总是最后散去,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是山中最适于茶叶生长的地方,而它也是吴理真选择种植七株仙茶的地方。
在每年春茶采摘的时候,地方官择吉祥之日,率领乡绅僧众,祭拜神灵,然后由12名采茶僧(象征一年12个月),在"皇茶园"采茶。在这里,采茶僧沐手、薰香,采茶时每人采摘30个芽头,12人共采茶360芽(象征一年),这些采摘的皇茶将被送往古代僧人专制皇茶的地方--智矩寺加工精制。在智矩寺,僧人们用最传统的制茶方式制茶,他们利用竹剪选裁茶叶,然后焙炒、揉搓成形、摊凉、微火慢焙、摊凉、皇茶入银瓶、装箱盖印,最后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进贡。
"陪贡"茶则制28斤,只供皇帝享受。这28斤贡茶是在"皇茶园"外的百亩茶地中采摘的。古时因皇帝要求喝到原味的蒙顶茶,就让数名16岁处子之身的童女,在禁食辛腥,吃斋一个月之后,用嘴唇一个个将芽头采摘下来,以此避免指甲对芽头的破坏,保证芽头的新鲜。采摘下的芽头再送往智矩寺,由制茶高僧经过多道工序加工为"陪贡茶",然后同"正贡"茶一道送往京都。
蒙山茶道
据史书记载,蒙顶山茶技、茶道、茶艺有上千年历史,被尊为中国茶道的祖庭。"蒙山派"始于宋代蒙顶山永兴寺禅慧大师,他采众家之长,融为一体,成为中华茶文化第一派--蒙山派。其茶技"龙行十八式"和茶道"天风十二品",分属刚健派和典雅派。两派一刚一柔,一武一文,一动一静,乃蒙山派的"技"、"艺"双绝,堪称蒙顶山"双璧",被誉为中国茶文化艺术的两座里程碑。
"龙行十八式"是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为一炉,因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充满玄机妙理而得名,式式龙兴云动,招招景驰浪奔,令人目不暇览,心动神驰。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只在蒙顶山的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龙行十八式"茶技包括神龙抢珠、玉龙扣月、飞龙在天等18个不同姿式的掺茶动作。掺茶者手提长嘴铜茶壶(1米多)时而在头顶飞舞,时而又在腰间盘旋,尔后又准确无误地将茶壶抓在手里,从头顶、从腰间、从肩上、从背后……万无一失地把热茶掺到茶碗里,动作刚健有力,变化多端,让人不由的产生饮茶的欲望。
"天风十二品"茶艺属典雅派,讲的是如何泡茶、闻茶、送茶、饮茶的奥妙,表演者须沐焚香后才可表演。表演过程气氛肃穆,优雅庄重,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一丝不苟。它包括玉壶蓄清泉、甘露润仙茶、迎客凤点头等12式。表演者按照每一式将茶叶泡好,然后将热气腾腾、香气怡人的蒙顶茶献于品尝者。看着优雅的表演,品尝着蒙顶仙茶,让人有一种身心放松,心旷神怡的感觉。
现在,"蒙山派"茶技、茶道表演和新挖掘、整理的"茶马古道"茶艺表演,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艺术内涵在全国的茶技、茶道和茶艺表演中影响轰动,令人耳目一新,曾在成都、南京旅交会和广州茶文化博览会上表演,在众多国内外媒体上亮过相。
昔日,蒙顶山有着辉煌的历史,深厚的茶文化;今天,蒙顶山迎来了茶叶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蒙顶山茶文化将借此走向世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四川是茶的摇篮,四川的茶叶在雅安。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明圣山的所在地。西汉(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开人工植茶的先河,后经南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遍五洲四海;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辛亥革命,长达1169年,蒙顶茶一直是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专用茶;佛经蒙山施食仪,供奉专用蒙山雀舌茶皆于千年前发源于此;中国仅存的茶马司和历史最长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民族友谊的久远;源于宋代的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更是独具魅力,享誉海内外。
雅安是茶马古道南路边茶的起点,有悠久、独特的边茶文化。
雅安茶中精品历来是皇家祭祖贡品,产量极少,因此世人少有了解;加之雅安偏于西蜀,相对闭塞,因为历史原因落后于当代市场竞争。但是,论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雅安都是最佳茶产地;更因少有工业污染,茶之品质纯净,虽江南佳茗也不让其先。
雅安产的砖茶称为边茶,数百上千年来经人背马驮翻越二郎山或小相岭进入藏区直至印度、尼泊尔,交换马匹、药材等,既是贸易大宗,也是安定边疆的必须。
史料记载,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移栽野生茶树于今日雅安名山县的蒙顶山,开创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吴氏被尊为茶祖,雅安即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雅安人工栽培茶树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人工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蒙顶茶因其品质优异,工艺精湛,被奉为贡茶,50年代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蒙顶山古名蒙山,坐落在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县境内,它久负盛名,从唐朝“蒙顶茶”作为贡茶时而闻名遐迩。
自唐代起祭天祀祖的皇茶产自哪里?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之说,誉雅安蒙顶山茶为茶中极品。诗人白居易晚年忆及一生钟爱:茶中故旧是蒙山。虽然现在雅安茶的名气逊于东南省份的名品,但好品质自是有人识。在上海召开的茶叶博览会上,蒙顶山茶却在行家品后得到不下于四大名茶的评价。
蒙 山 茶 史
蒙顶山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公元前53年,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 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蒙顶山茶树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即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直到公园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长达1164年。成书于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园仁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作为天子礼物,蒙顶山茶成为了国家礼茶。
蒙顶山长嘴壶茶技“龙行十八式”是蒙顶山独有的掺茶技艺。相传,蒙顶山“龙行十八式”茶技是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结庐清修时所创。过去,作为僧人修行的一门功课,“龙行十八式”茶艺只在蒙顶山僧人中流传,直到清代才逐渐传入民间。在国人心目中,茶道似乎是追求静穆优雅的高雅艺术的代表。但是,“龙行十八式”茶技却与传统的茶道大异其趣,表现出一种刚健向上的艺术风格,以阳刚之美独树一帜,成为古今茶文化中一道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中央一台、中央二台、中央三台、中央四台、凤凰卫视,江苏、贵州、西藏、四川等全世界30多家电视台都纷纷进行专题或者新闻报道。“龙行十八式”茶技,它是指蒙顶山“禅茶”中所独创的十八道献茶技艺。 “龙行十八式”茶技融传统茶道、武术、舞蹈、禅学、易理于一炉,充满玄机妙理。掺茶师手持嘴长一米多的长嘴铜壶,翻转腾挪,提壶把盏,准确将水注入杯盏中。每一式均模仿龙的动作,式式龙行云动,招招景驰浪奔,令人目不暇接,心动神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6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从蟹粥和功夫茶看岭南生活
下一篇: 藏族如何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