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中国茶礼的由来

小小茶农 2023-11-24 09:33:44

中国茶礼的由来

,是公认的三大健康饮品之一。它的身影遍布了整个世界。 而各地区的茶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香高味醇。

在我国,茶是一种高尚的礼品,纯洁的化身。在许多重要的场合,茶又化身为一种吉祥的象征物,使茶的内涵上升到精神世界。恰巧今天是浪漫的情人节,茗山生态茶就和大家来分享下,茶与婚姻的关系吧!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西藏以吐蕃最隆重的礼仪迎接远嫁而来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带去了陶器、纸、酒和茶叶等嫁妆。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湖含膏”等不少名茶。这是我国茶与婚礼联系的最早记载。

唐朝时社会上“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唐朝饮茶之风盛行于世,反映了在婚礼方面,茶叶不仅成为女子出嫁时的陪嫁品,而且还在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与婚礼的特殊形式──茶礼。茶的悠久历史也传承至今,现在市面上有好多茶叶店加盟,茶市也不错。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侗族的婚礼习俗。

侗族的订亲颇为有趣,是以一种颇为含蓄的方式表达,男方请媒娘到姑娘家提亲,对姑娘的父母说:“某某家托我上你。来找碗油茶吃,不知二老意下如何?”姑娘的父母以同样的方式答复说:“啊!那我们就煮油茶吃吧!”媒娘通过油茶判断做媒的成败,若是油茶碗底是凉饭,说明姑娘家对这门亲事并无兴趣;若是油茶碗底是热饭,说明姑娘和他的父母亲同意这门亲事。姑娘受一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如果之后再接受别人的茶礼,就要被世人斥之为“吃两家茶”,有不贞之嫌。

人们对茶叶寄托着种种美好的愿望。如认为茶树是代表“坚贞”、“不迁”,于是人们把“茶礼”和“吃茶”看作是恋爱婚姻中忠于爱情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婚礼中人们馈送“茶礼”再加上其他礼品,就包含着对新人婚姻美好祝愿。男女结婚时,长辈向新人赠送茶叶,也包含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期望。

茶的悠久历史延伸出世间男女对婚姻的美好期盼与幻想,转眼间情人节就在眼前,你还在为选什么礼物给自己心爱的人发愁吗?茗山生态茶提醒你,你可以到当地的茶叶公司为你心爱的人挑一款适合的花茶,精心的泡一次茶给她饮用,让这个情人节过得更有意义,也让你的另一半有个美好的回忆。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由来?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你知道中国茶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吗?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为什么喝茶又叫“吃茶”?茶在何时成为贡品?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曾经用八篇文章(详见文末链接),大致介绍了酒文化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的跌宕起伏。从今天开始,笔者再和大家一起,粗浅地梳理一下对于我国人而言可能更为熟悉、也更为亲切的一种饮料茶的相关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说起茶,我国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全中国无论老幼妇孺恐怕没有人觉得自己不了解茶。古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简单明了地彰显着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在古代,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的妙用、最早种植茶叶和栽培茶树的民族;而且在现代,茶和瓷器、丝绸一样,是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一张极具区别度的名片;英国王室所享用的红茶,便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祁门红茶。

那么,茶文化在我国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茶的起源,源自神农尝百草

茶,在古文中常称"茗",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其著作中说:

(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陆羽《茶经?一之源》

茶字或木字旁,或草字头,它有五个名字,分别叫做茶、槚(音甲,意思是苦茶)、蔎(音社)、茗(指茶的嫩叶)、荈(音喘,茶的老叶,即粗茶)。

与酒的起源比起来,茶的起源更早,我国饭桌上"以茶代酒"的习俗,也体现了茶比酒在民间更具有普及性;关于茶的传说,也因为与我国农业的始祖神农氏有关,而显得可信度更高一些。

传说神农氏常常在深山野林采集草药给人们治病,有一次,他尝到一种有毒的植物,疼痛难忍,慌乱之中随手摘了身边另一株植物的叶子放在嘴巴里嚼碎并吞下,疼痛感居然神奇地减轻了。这片叶子就是茶。此后,神农尝遍百草,身边都有茶相伴,如若中毒,就立刻以茶来解毒。直到有一次,神农尝试了毒性剧烈的断肠草,还没来得及吃茶叶,就不治而亡了。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本草经》

茶在我国的早期分布

在我国的神化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说,神农氏是上古三苗、九黎部落的首领。而据《史记》等古籍记载,三苗族的活动区域,大致上南北在今陕西岐山与湖南衡山之间,东西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相当于今天的神农架一带的西南地区。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苗氏,衡山在其南,岐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说苑》

我们大概可以推测,这一带可能正好就是神农尝百草的大致区域。巧的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的《华阳国志》中,也恰恰有关于茶的记载,讲的是西周时期的巴国把茶作为贡品向周王室进贡的事件。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华阳国志?巴志》

以上引文大意是说,巴蜀之师匡助武王伐纣有功,这在《尚书》上都是有记载的。武王伐纣之后,把姬姓的宗室子弟赐以子爵,封在这里建立巴国,向周王室进贡很多东西,桑啊,蚕啊,麻啊等,其中就有茶,既证明了西南巴蜀地区作为茶的早期产地的事实,又说明了中国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对茶有了相当的认识了,不然也不会将其作为贡品去进献。

此外,集中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的多株野生大茶树,结合西南地区的地质结构和茶树的变异史,也终于使国际社会在茶的原产地上达成一致,即,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

茶,原是用来"吃"的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从中明显可以看出,人们对茶最初的了解,来自于它能够"解毒"的药用价值;也可以看出,茶最初并不是像如今这样加水啜饮的,而是直接食用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被拿来果腹了,茶当然也不例外,何况它还具有天然的解毒功能。

火的保存及使用,使人类的肠胃逐渐习惯了熟食的滋养,发现茶叶可以食用、可以解毒之后,人们自然免不了把茶也像其它的食物那样,煮来尝一尝。生、熟比较之下,显然,煮熟了的茶叶不但好吃,茶汤也好喝,比起直接咀嚼又苦又涩的生茶叶,那感觉简直好太多了!

而且,古人也不是纯粹地煮茶、吃叶并喝汤的,而是经常和其它东西一起煮着吃或喝。宋代学者在编纂《太平御览》时,说茶"可煮作羹饭",既可以做成羹汤,也可以煮成饭。

"(茶)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广雅》

《广雅》上说,喝茶前先将其炙烤到颜色发红,捣碎了放在瓷器中,与葱、姜加水同煮,喝了可以醒酒提神,使人不困倦。直到现在,流行于南方地区的擂茶,依然沿袭了茶的古老吃法,将炒米、花生、芝麻、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原料混合,捣碎后在铜壶中煮沸而成。

之所以将茶与其它食材一起煮食,大概一是为了增加营养,二是降低茶的苦涩口感,三则是因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茶"提神醒脑"的功用,为了不至于食用太多而导致失眠,所以才把茶和其它食物混在一起食用。

饮真茶,令少眼睡。 《博物志》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很多地方至今仍然说"吃茶"而不说"喝茶",因为在早先时候,茶的确是用来"吃"的。而且对于女孩子来说,茶还不能随便"吃",因为在古代,"吃茶"即意味着女子接受了男方的婚聘。想必大家一定记得《红楼梦》中凤姐调侃林妹妹的那句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呢?"

直到现在,我国四川阿坝地区的羌族人,还仍然保留着结婚"吃茶"的古老习俗。男方在迎娶女方时,每经过一个村落,迎亲的队伍都要停下来享用当地村民所献的茶,新郎和新娘则要接受村民的热情祝福。在迎亲的过程中,这种"茶礼"反复上演,充分体现出这个古老民族对青年男女婚姻大事的重视。

本文概述了我国茶文化的起源和茶在早期的分布情况,以及我国民间"吃茶"的说法。那么,"吃茶"的习俗,在我国如何演变成如今的"饮茶"之风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5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