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属冬青科冬青属苦丁茶冬青种,中国古书多称之为“皋卢茶”,为药、饮兼用之名贵保健珍品,已有2000多年的饮用历史。苦丁茶还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栽培茶叶的主要证据之一。东汉一书中载曰:“南方有瓜卢木(即皋芦),亦似茗,至苦涩,取火屑,茶饮,......而交广(即两广和越南一带)最重,客来先设,乃加毛茸(绿茶的一种)。”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也载曰:“苦,平,无毒。南人取作茗,极重之,......今广人用之,名曰苦登,.....煮饮,止渴明目除烦,令人不睡,消痰利水(即利尿),通小肠(即治结肠炎),治淋,止头痛烦热,噙咽(即去痧利喉),清上膈(即清肺)。”由此可知,在古代中国岭南一带的老百生已有饮用苦丁茶习惯,并以之治病。
据等资料记载,苦丁茶作为宫廷贡品始于北宋皇佑五年,当是广西万承县有一个名叫许朝烈的半族首领为讨好宋仁宗,以求封官封州,遂以苦丁乡谭赞河边的一析千年野生古茶树春天的首批嫩芽精心制做成干茶为贡品进献皇上,仁宗饮用了几个月后,觉得此茶先苦后甘,提神舒心,健胃消滞,通肠利便,身体健康善大为好转,心里十分高兴,以为是长生不老之药,便要求许朝烈年年进贡,不得或缺,还在万承设州,任许为第一任土官,世代相袭,许朝烈受封后,十分高兴,更积极地进贡苦丁茶了。
几年以后,满朝文武大臣皆习仿仁宗饮苦丁茶养生,后宫三千嫔妃发现苦丁茶不仅是养生的良药,还是护肤养颜的妙方,天天吵着要苦丁茶叶煮水洗澡,仁宗没办法,只得让许朝烈加大进贡数量。这令许朝烈十分苦恼,因为整个万承州也只有这么一株茶树,每年顶多也只有二、三十斤的产量。怎能供应恁多人食用?正愁不知怎样向朝廷解释,忽报天雷已将茶树一巨枝劈断,遂顺水推舟上书朝廷,谎称茶树已被天雷劈死,再复难寻,请求免去进贡任务,仁宗虽然失望,但也没有办法,只得准其所请。虽然苦丁茶并非绝种,但许朝烈为免犯欺君之罪,对外还是说苦丁茶已经绝种了。久而久之,便没有人知道真正的苦丁茶是什么样的了,苦丁茶从此绝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苦丁茶嫩芽呈紫红色,传说是被茶女阿香的鲜血染红的。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阿香的茶女,因为长得美,官府欲将其选进宫中,但阿香死活不肯,被送进宫那天,她趁人不备,跳崖而死,鲜血溅到苦丁茶芽上,茶芽遂从绿色变成紫红色,味道也变得甘甜香浓,后来人们把苦丁茶称为紫笋茶。
又传说,唐代安舒城有个名叫松诗人,文采过人,但年过半百却屡试不第,遂南游隐居西樵山,教山民种茶。为了寻找苦丁茶种子育苗方法,他先给仙鹤喂吃茶果,再从其粪便中出茶籽育种,未获成功,后经仙人指点,取蓬莱阁仙水浸泡,乃获成功,使西樵山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区。松在山中种茶赋诗十年,在70高龄时才考中进士。后来人们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茶仙庙,以纪念他的功德。
据明代史书记载,明太祖先朱元璋患有“结宫”的疾病(即今天所说的结肠炎、便秘等,通便有困难),太医用了很多药,均无明显效果,遂向全国征寻良方,岭南有一中草药医生乃以苦丁茶进贡,饮用方法是:选用已长出第七片嫩叶的茶芽,摘取制成干茶,每天冲饮四支茶芽,连饮七天。明太祖遵医嘱服用后果然治愈了顽疾,从此将苦丁茶列为宫廷贡品。苦丁茶因此又被誉为“贡茶”。当时满朝文武争相饮用苦丁茶,一时成为风习。
据满清野史记载。骄横不可一世的慈禧太扣中年以后曾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太医试遍了各种方剂,均无明显效果,遂向民间征求良方。当时两广一带有一猎人根据当地百姓有用苦丁茶治糖尿病的实例,乃大胆向朝廷进献苦丁茶,慈禧试后病情大为减轻,龙颜大悦,问猎人何处求得,猎人遂奏请降旨保护苦丁茶树,以免因过度采摘而濒于灭绝。太后乃准其所请。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苦丁茶确有润肠通便和降血糖功能,所以如果有朝一日您不幸患上这些太祖、太后患过的病时,您也不妨试一试他们当时用过的方子。
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者也曾赶清廷饮用苦丁茶的时髦,曾在广州沙面十三行租界设点收购苦丁茶,“换谷三十担,值银六十两”,有“片片新芽片片金”诗句,可见苦丁茶在当时是很珍贵的。
至今,两广一带的许多百姓都有用苦丁茶治病的风习,甚至家畜瘟疫亦用苦丁茶防治,尤其是夏天必以苦丁茶消暑防病,穷人家尤其如此。遗憾的是,由于过度采伐及其自身难以繁殖等原因,苦丁茶至本世纪初叶开始灭绝失传,人们只能从史书上了解到其惊人的功效和神奇传说,却再也见不到苦丁茶的活体样本了。
茶性味苦,古时曾一段时期叫“苦茶”,现在人们所说的苦茶是指人们用来形容苦味较浓的饮料。如①皋芦(现苦丁),常绿大叶乔木之一。其芽叶经加工后可以作为饮料,味浓较苦,药用可治积热,消胀,久泻或心脾不适等症。皋芦又称瓜芦、高芦、物芦、过芦、洛芦、果洛、哥洛、苦簦、苦丁等。在我国有关的古茶书中都有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公元前25-26年)《桐君录》“南方有瓜芦木”的记载,其后至19世纪50年代的两千年左右,有关史料上所指基本上是同一植物,只是各地方言不同而有不同称谓,近代日本有关文献中除称瓜芦、皋芦、苦茶外,还有唐茶、南茶、山茶、龟甲茶之称。皋芦在植物学上的是茶非茶论述不一,1978年湖南茶科所王威廉《茶考》中,“苦茶”考述,阐明了苦茶的源流,苦茶资源和利用,苦茶的典型状及其分类问题。比较正确地考证皋芦是属于茶树,是苦茶的一种,分布于湘南、桂北、川南及赣南一些地区,该植物多酚类、咖啡碱含量特高,氨其酸含量低,茶味极苦。
②江华苦茶,又名高脚茶,茶树有性群体品种之一。典型的苦茶。原产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两岔河、大锡、濠江、湘江等乡,蓝山,江永,双牌等县也有分布。该品种简单儿茶素含量较高,与云南勐海野生大茶树相似,而复杂儿茶素含量又与掸形种(缅甸种)、阿萨姻种、中国种(灌木型)相似,表现出既有原始类型的特征,又有进化型的特点。夏茶鲜叶多酚类含量39.21%,水浸出物48.50%,氨基酸164.0毫克/克,茶氨酸249.80毫克/克,制红碎茶, 品质较好,制绿茶,鲜叶杀青时,茶汁较多,不易干燥,茶味苦而又耐冲泡。
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苦丁茶是很苦的了,的确是这样的!刚喝苦丁茶的朋友,很有可能咽不下去,立马就吐了出来,,我第一次喝苦丁茶也是这样的! 记得那是刚来贵州念书的第一年,我和几个同学去吃饭,店小二上了一壶茶,我的那几个同学都很平静地说喝茶,喝茶,我看见他们都喝进去了,还面带笑容,我也就喝了一大口,可是茶刚到口里,我就遭不住了(在贵阳待了五年,我习惯带一点贵阳的口音),立马就吐了出来。我的那几个同学哈哈大笑,我则以百米冲刺跑到附近的商店买了阿尔卑斯的棒棒糖,放在嘴里。 认识苦丁茶后有一年的时间我从来没有主动要去喝苦丁茶,因为一直忘记不了那个苦味。真正开始喝苦丁茶是在我去贵州省台江县下乡,当时系上选下乡的同学都要求是贵州省内的,因为他们听得懂贵州话,我是湖北人,但是我很想参加这次下乡,于是跑到系主任那里去要求,结果系主任很爽快的答应了,把我乐了好长一段时间。 从贵阳到台江,我们的车走了近4个小时,由于晕车,我在车上吐得昏天暗地。心里一直在想好亏啊,早知道这样就不来了!系里的老师们看见我这样,也很担心,说要是不行就马上找车送回贵阳,我听这话,勉强露出了笑脸。 到了台江县城,我们被带到餐馆吃饭,我看见一大锅用酸汤煮过的白菜,黄黄的,怎么都没有胃口,勉强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不一会,系主任拿了一大袋茶叶给我,让我整来喝,说是喝了这个会好很多。我看见袋子上的三个字,就皱起了眉头,苦丁茶,又是苦丁茶…… 最后我还是硬着眉头喝了下去,连着喝了两天,就习惯了,感觉精神好了很多。那次下乡回来我就买了两大袋苦丁茶,准备过年带回湖北老家。 寒假,当我把苦丁茶带回湖北的时候,没有想到我的父母竟然很喜欢喝,于是在以后的几年里,往家里邮寄苦丁茶成了我的推脱不掉的责任。后来,父母去了福建打工,打电话给我说茶叶喝完了,我就又邮寄了一大包。 父母也不是光自己喝,很多都是拿来送人的。我也不好说他们,每年还是照样邮寄。 本来父母在福建打工一切都好好的,但是年迈的父亲说想在晚年到祖国各地走走,特别是想去北方走走,虽然我和母亲都极力劝阻,但是都没有让父亲打消这个念头。 2007年的5月,我的父亲去了宁夏银川,我的母亲回了湖北老家,我的弟弟随后去了辽宁,我则待在贵州。有时候我想,我们家还真是名副其实的“四海为家”。但是想得多也是没有用的,我惟有希望父母和弟弟一切都好。 6月初,父亲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是银川的风沙大,很干燥,都喝不下去开水,让我邮寄一些苦丁茶过去。父亲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小,像是怕我拒绝,反复抱怨了好多次,太干燥了,太干燥了。我说爸我明天就给你寄过去。 父亲发过来的地址很偏僻,我到邮局去汇包裹的时候,邮递员说最少要一个星期才能到。 父亲节都过了,父亲还是没有收到我邮寄的包裹,让我觉得有一点遗憾。后来父亲给我发来短信说苦丁茶收到了,同事们都喝了,很喜欢,我对父亲说,喝完了你给我说一声,我再给你邮寄! 人们常说,父母在,不远游。照这样推下去,我实在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有时候我想起独自在老家的母亲,会非常难过!但是再回去湖北,也不一定能马上找到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工作…… 所以,现在我只有更加努力的工作,希望在较快的时间内能在贵阳有自己的安身之所,把父母接过来,安享晚年! 我知道,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很艰辛,但是我相信,就如同喝苦丁茶一样,开始很苦,但是喝多了,习惯了,会感到一丝丝的甘甜的!加油吧,天使!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4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日本老铁壶的由来
下一篇: 红轩美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