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佛教与茶道

品茶 2023-11-24 06:32:21

佛教与茶道

佛教和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 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 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 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佛教的传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 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 。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 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

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 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 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 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 。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 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 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 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 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 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茶道的创立: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 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发展到日 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

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下一。有引陆羽《茶经》“精行 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 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

陆羽,擅长种菜种茶,首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 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 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令人费解。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 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 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所以笔者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由于秘藏了1100多年的唐代宫廷茶具在法门寺重现天日,学术界认为唐代实际存在着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 具风格的茶道,从而论证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这是学 术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在三种茶道中,笔眷认为僧侣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响力都超过前二种茶道。

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 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

中唐时期,虽然经历了七、八年政治动乱,相继又出现了“中兴 ”时期,由于北方民生凋敝,国家财源发生危机,有识之士认识到南 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大面积的土地特别是山区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因而动员全民垦荒,扩大粮 食作物等种植面积,增加国家税赋收入,收到显著效果,茶叶生产也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蓬勃发展起来的。这是茶道形成的社会基础。

陆羽“更隐茗溪”后,以湖州为中心,积极开展茶事活动,与皎 然、李冶、颜真卿、孟郊等名僧贤达交往密切,他们谈经论道,品茗 赋诗。从而推动了茶道的形成和发展,笔者认为湖州是茶道的发祥地。

茶道的兴起,推动了寺院中茶会、茶宴和各种形式茶道的流行。唐代茶事诗中各有描述,因限于篇幅,摘句抄录于后:武元衡:虚室昼常俺,心沅知悟空。

禅庭一雨后,莲界万花中。

时节流芳暮,人天此会同。

不知方便理,何路出樊笼。

皎然: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

李嘉

茶道 佛教 道教_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

  中国茶道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道德经》言:?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意思是说 ,道是一种物质化的混元气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道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着 ,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天地万物都是道的派生物,而不是本原。关于道的特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杳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在这里,道是空虚的、微妙的,它连绵不绝 ,充塞宇宙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它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能描绘其形状 ,无具体的物质可以比喻其形状。

  由于长期受道家学派重?道?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都形成了重?道?的传统,表现为人们不管做何事,都喜穷源竟委,追本溯源,总是希望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悟出深刻的道理。人们在习惯上认为,大到天体运行、四季更迭 ,小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收藏,其中总是有一个看不见的?道?或?理?在主宰 ,?天不变 ,道亦不变?。因此 ,天有天道, 自然界有各物种的生息繁衍之道 ,做人有做人之道德,人与人之间君臣父子之道,经商有经商之道,做官有做官之道,即使是赚钱以维持生计这样的小事,也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至于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弹琴奕棋这样的雅事,更是要遵循其中所固有的?道?规律的约束,而饮茶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人格修养手段和生活方式, 自然离不开?茶道?。

  所谓茶道,其实就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理念精神和道德观念 ,它是茶人的自我修养、处世哲学、审美情趣等的集中体现。人们一般认为,中国茶道诞生于中唐 ,陆羽《茶经》的问世,促使中唐以前的粗放式饮茶转变为艺术品饮,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初步形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的萌芽 ,到中唐时期茶道的最终形成,处处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印迹。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与阴阳五行学说,道教所提倡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崇简抑奢观念 ,以及致虚守静的修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林治先生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曾经指出:?儒学是中国茶道文化的筋骨 ,道学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为中国茶道增添了神韵。?道家的自然天道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一个源头。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之?自然?,指的是自己而然, 自己如此,非有意造作而成,也非外力所推动。在老子心目中,?道?是自然而然地?无为而无不为?的,因为它不是外力使然的,从而表现为一种决无勉强、自然而然的一种精神状态,因此,?道?的本身即?自然之道?。庄子的学说,也是有关?自然之道?的哲学,但它在想象和思维方面更显超凡脱俗。郭象在为庄子《齐物论》作注时说:?自己而然 ,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在这里,?天然?与?自然?意义相通。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和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及求真求美的理念。

  中国茶道中的崇尚简朴、返朴归真的理念,在茶品、茶具、茶人、茶境四个方面都有深刻而集中的表现。从张华?饮真茶令人少眠?、桓温?常仰真茶?,到唐宋时期团饼茶统摄茶坛数百年,再到明清时期茶人们极力反对加珍果香药的团饼茶,大力推崇炒青散茶,因?天然者自胜耳?,从而在茶叶品类上实现了从饼茶到散茶的飞跃。茶类的变迁,当然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隐含着中国茶道求真求美、顺应自然的理念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从茶具方面来说,茶道中的尚朴尚雅、反对奢华的观念,在自唐以来的茶具流变史上 ,无疑是明显的和一贯的。而历代茶人们对品茶环境的重视,主张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品茶之乐 ,更是茶道中崇尚自然观念的集中反映。

  要达到?道?的自然境界 ,必须于?虚?、?静?中方能求得。老子言:?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天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庄子亦言:?夫虚静恬淡 ,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这种致虚守静、虚静恬淡的思想,既是道家自然观鲜明的体现,又是道教最基本的修养方式和终极追求。古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家的清静无为、宁静淡泊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表现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大都讲究在静中明心见性,在静中证道悟道,同时又在静中感悟人生、寻求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茶生于名山大川,承甘露之滋润,蕴天地之精气,大自然赋予其清新恬淡之秉性与恬静超脱的情怀,这与道家淡泊、清灵的心态深相契合,因此,道家的?致虚守静?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茶道中来,成为中国茶道最基本的精神之一。这种观念在茶道中表现为?茶须静品?,也就是说,人们在饮茶之时,通过营造一种宁静气氛和空灵虚静的心境,让茶的甘芳静静地浸润心田肺腑,使每一个茶人的心灵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与净化,思维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云:?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洞花入林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乌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虚静空明的茶道境界,这当然是以致虚守静为旨归的道家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也明显受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有论者曾经指出,道家思想是《茶经》的哲学基础,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陆羽曾经说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这句话一向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其涵义与道教的崇简抑奢信条何其相似! 陆羽设计的风炉 ,则贯穿了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风炉用铜铁制成 ,如古鼎形。它有三足,一足铸?坎上巽下离于中?,意思是煮茶时把水坎放在上面,风巽从下面吹入,火离在中间燃烧,所说的是煮茶的原理。一足铸?体均五行去百疾?,意思是饮茶使五脏调和,百病不生,所强调的是饮茶的功效。在炉口上方,设三个用于支撑茶复的支垛 ,每个支垛也分别铸上?巽?、?离?、?坎?符号,以及象征风兽的?彪?、象征火禽的?翟?和象征水虫的鱼,其涵义与足上所铸文字一致。风炉的尺寸 ,壁体?厚三分 ,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这三、六、九也是道家喜爱的?易数?。道家对陆羽茶道思想的影响,单从煮茶的风炉设计上即可见一斑。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长观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人们如何才能得道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们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说;?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锡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谱》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有清峰?。说其地之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为?地仙?,就是地上活着的仙人。可见,茶的轻身换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饮茶与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联系到一起。在道家看来,茶本身既是与丹丸、经书一样的不寻常之物,是可以引领凡人登录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饮茶可以超凡脱俗。一些道士为了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视茶为甘露。

  2、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养生要旨是清静无为,这与春秋战国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宠辱,保持心地纯朴专一。老庄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是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得其乐,才会使内心恬静。因此, ?静?是道教的特征。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者,非茶莫属。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树性喜潮湿,因为云雾笼罩,又生长在空气中湿度较大的山地区域,较少人涉足,经常与清静相依。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境界。卢仝的咏茶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称《七碗茶诗》常被人引为典故。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有着无限情趣,每饮一碗茶,都有一层细细的体会,一连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冷静和淡泊中,最后甚至回归自然、现实,?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忧及种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兰,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诗人,和?茶圣?陆羽友善。她写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曰:?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欠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诗里无不蕴含着道教的自然、清静、无为之感。

  ?静?是道家的重要范畴,把静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质。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所以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即可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复归其根底。复归其根底则曰静,静即生命之复原。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入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 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他们学说中的?虚静?是相通的,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动中去。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明显。中国茶道精神的?静?的特性与道家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因为茶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相一致,从历代文人的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自觉地遵循返璞归真的茶艺茶规。这一切无不洋溢着道家的气韵,无不闪烁着道教文化的色彩。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急!!!有关茶道

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道则是兴于唐,盛于宋。中国茶道从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世人所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佛教以“四谛”为总纲,“苦、集、灭、道”。 其二:佛教主静 其三:“凡”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然而“禅”也正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放”人生在世,一切苦恼都是因为“放不下”,佛法说修行必需放下一切方可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修习佛教强调“放”,品茶也强调“放”。茶道与道教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茶道与儒教 儒教的影响最明显,如:以茶待客、以茶作祭的茶叶礼俗,无疑是儒教伦理纲常思想主导下产生的。中国是礼义之邦,要做一个中国人就得学“礼”,外国人进入中国头一桩事就是入乡问俗,问俗即问“礼”,弄通了礼节然后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清末慈禧太后时代洋人频频拜访,欲先礼后兵,太岁头上动土。但洋人不懂大清礼节,不行跪拜之礼反贸然伸手,欲与至高无尚的君主握手,彼时洋人虽有坚船利炮,但因有此等愚鲁行径而为大清臣民耻笑,若不是八国联军一把火烧了圆明园,显示了威风,那会一直被目之为化外之民而不屑一顾。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3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