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有客来敬茶之礼。随着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茶道、茶礼、茶艺已经通过不同的表现渗透到了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南方一些省市,很多家庭在家里不仅开辟了一个别致典雅的茶室,而且功夫茶具、各类名茶、特色茶点也一应俱全,俨然就是一个小茶楼。普通百姓家虽然没有专用的茶室,也结合自身条件, 配备有茶具和茶叶。
家里来客人时,如何得体地展现主人独特的品位和修养,为客人营造一种静雅的聊天环境?今天,晓芳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点体会和经验。
当客人就座后,双方首先互相寒暄,表达欢迎或打扰之意。条件允许,主人应该根据客人的喜好、年龄、性别,选择茶具和茶类。
古人曰:“茶色白,宜黑盏”;反之,“茶色黑,宜白盏”。茶具和茶类相互搭配,可相得益彰。如果客人是年长者,应该选用陶瓷茶具,例如紫砂壶比较适合。年轻者可用白瓷或玻璃器皿。茶具在使用前,一定要洗净、擦干,特别是白瓷或玻璃器皿,一定要不留茶渍、手指印。用茶时,不要用手直接去抓茶叶,应该选用木质或竹制的茶匙,添加茶叶。取茶时应逐步添加为宜,不要一次放入太多,如果茶叶过量,取回的茶叶千万不要再倒入茶叶罐。
选用茶类,要根据季节、时间、来客爱好而定。客人自己选择茶类最好。当然一定要用当年产的新茶,如客人无其他爱好,春季可选用花茶,花香浓郁,口齿留香,有助于避免春困,还能表达主人的热情;夏季选用绿茶,碧绿清澈,清凉透心,尽显养生之道;秋季宜用铁观音,秋茶铁观音色泽鲜嫩,兰花香突出,令人神清气爽;冬季宜用红茶,色调温存,不仅可以暖胃还可抵御流感。如果客人是年老者,宜用条形茶,如黄山毛峰,细细品味,回味悠长;如果客人是年轻人,则可用卷曲形茶如碧螺春,出汤块,味浓醇;如果是女士,宜用花茶或乌龙茶,花香阵阵,茶味醇和,而且具有减肥的功效。用茶时间也要注意,早晨用清茶,晚上用淡茶,一般时间可用浓茶。在饭前一两个小时用茶,最好搭配些点心,如饼干、茶瓜子等之类,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茶醉”。
绿茶、花茶、白茶、黄茶不需洗茶,否则将损失茶叶有效成分;而经发酵的如红茶、黑茶、青茶(如铁观音、乌龙茶等)都需要经过洗茶,保障茶汤的口感和品质。茶叶冲泡时,要轻而快,八分满即可。冲泡后,有礼貌地对客人说:“请用茶。”客人也应表示谢意,待3-4分钟后,即可品茶。品茶时,若用茶杯,应右手拿杯柄,左手启杯盖;如用玻璃杯,则用大拇指和中指、食指夹杯,无名指和小指托底;如用盖碗,则右手持杯,左手启盖,客人可以拨去茶汤上的茶叶,慢慢细饮。如感到茶水过热,应放在茶几上稍凉后再饮,不要用嘴吹降温。
饮茶中,客人茶杯中茶水已去一半或三分之二时,主人应主动续水,否则就会产生要送客人之嫌。待茶水淡而无味时,应将茶渣倒去,重新取茶冲泡。待送走客人以后,再去清洗茶具,整理茶桌。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如果主人是饮茶爱好者和收藏者,拿出自己收藏的一些好茶,与客人一起分享,细细品味,其乐融融,非常惬意,这样也会给客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客来敬茶,自古以来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古人有许多以茶敬客的佳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塘沸火初红。”“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这说明我国人民这一传统礼仪已深入人心。
目前,许多有关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如到底什么是茶文化问题,什么是茶道问题,什么是茶艺问题,茶道和茶艺的关系问题,都存在误区,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加以探讨,以求得共识。
在讨论茶文化问题之前,必须先弄清什么是文化。
按文化学的定义,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因此,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按照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体系。技术体系是指人类加工自然造成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体系经由语言和社会结构组成统一体,也就是广义的文化。因而,文化的价值体系狭义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茶文化也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1. 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开始实行榷茶制,即实行茶叶专卖制(《旧唐书.文宗本纪》)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怀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广义的茶文化应该由上述四个层次组成。但是第一层次(物态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系统的科学——茶叶科学,简称茶学。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研究范畴,而且也是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所以作为新兴的学科,茶文化学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过去比较薄弱的第三、第四两个层次,也就是狭义的茶文化。
如此看来,我们要研究的狭义茶文化是属于平常所谓的“精神文明”范畴,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脱离“物质文明”的文化,而是结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艺也好,茶礼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叶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离开,也就不存在什么茶文化了。
现如今,虽说很多新人会选择西式婚礼,但是很多时候,咱们在选择西式婚礼的时候,也会在其中加入一些中式的环节,例如咱们的敬茶便是其中之一,毕竟在中式婚礼中,少了敬茶,就不等于进了这个家门。下面便是婚礼敬茶礼仪及流程,关于这个敬茶的流程,你到底是否了解呢?
新人结婚该如何敬茶
婚礼敬茶礼仪及流程一:方位
敬茶的时候并非是一个人下跪的,而是两个,男女双方都是需要一起跪下的,不过在这个跪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到方位的问题了,一般来说,中国人会遵循男左女右的方位,一般新郎跪在父亲的面前,新娘则跪在母亲的面前。
婚礼敬茶礼仪及流程二:顺序
敬茶的时候可能不仅会涉及到父母,还会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那么这个时候,一定要遵循先家翁,后家姑的顺序,而且必须是先父亲后母亲的顺序。
婚礼敬茶礼仪及流程三:讲究
新人需要向父母敬茶,当然,作为父母,也是需要表示表示的,一般来说,会送上金器或者是红包作为礼物,这个时候就需要注意一个讲究,那就是在接受这个礼物的时候,一定要用双手,而不能使用单手,这样是不礼貌的。
敬茶小贴士
1.敬茶前先准备好茶壶和茶杯,数量根据到场长辈人数安排。
2.盖碗杯的数量也是根据到场长辈人数安排,使用前告知长辈们具体使用方法,不能把杯托弄掉了。
3.杯子上的图案需避免寿字、独龙、青松翠柏等图案,最好使用喜庆的颜色。
4.准备好泡茶的材料,一般都是使用莲子和红枣,切记莲子须完整不要切开,红枣不能去核,否则会不吉利。
5.倒茶时,切勿将茶杯倒满,倒七分满即可,也不能单手上茶,将拇指搭在杯口上,这都是些不礼貌的行为。
上述便是婚礼敬茶礼仪及流程了,相信看完了上述的介绍之后,大家也知道应该如何应付婚礼上的敬茶环节了吧?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1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绿茶减肥之三
下一篇: 几篇减肥茶提供大家做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