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经》山中宰相陶弘景

茶百科 2023-11-24 03:37:41

《茶经》山中宰相陶弘景

经》里的人物,凡是史上确有其人的,在陆羽生活的那个年代多半都是很着名的,我们这次要讲的陶弘景也是其中之一。和其他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经过了1000多年,到了如今,《茶经》里的人物已经没有几个还能叫得响了,但是,陶弘景却又是一个不多见的例外。只要是谈到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涉及到医学和养生方面的时候,几乎总是少不了要介绍一下他。

陶弘景,字通明,江苏南京人。《茶经》介绍他的时候只说了他写过的一本书叫《杂录》,并引用了其中的一句话:“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仅此而已。陶弘景的生平虽然不算波澜壮阔,却也不那么简单;他对茶的研究虽然不像陆羽那样系统,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却也相当深刻。

史书上说,陶弘景的母亲梦到了青龙自怀中而出,并有两位仙人手执香炉来到她家,随后就怀上了陶弘景。陶弘景的出生,因此也带上了一丝神秘色彩,让人觉得这人生来就不简单。果不其然,10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葛洪的《神仙传》,并立下从事养生研究的志向。长大后,身材高大,眉清目秀,一副标准的帅哥模样。而且读书万卷,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无所不长。尚未成年之时,就被齐高帝萧道成慧眼相中,召进皇宫给皇子做伴读,并拜了一个奉朝请的闲官。小小年纪就受到朝廷这般重视,前途不说一片光明,至少也是星光灿烂,多少人做梦都想得到如他这般的好运。可是他却在36岁,永明十年的时候,交上了辞职信,过上隐居的生活。

这一反常举动,看似很傻,其实是极其聪明的。永明十年,可以说正是短命的齐朝由兴至衰的一个转折点,朝政黑暗,国家没有未来,让他对自己的在朝为官建功立业也失去信心;再加上,前有西晋“八王之乱”,近有刘宋王室皇族内部自相残杀为鉴,在朝为官,搞不好哪天就会成为别人权利斗争的牺牲品,这样的官做着,风险实在也太大,倒不如辞了官,到山里隐居起来搞自己的研究潇洒。他的辞职虽说是明智之举,却也不免有一丝无奈,因为这毕竟和传统观念中要求功名显于天下是不相符合的。这一点,陆羽倒是跟他很相似。起初的时候,陆羽是极其想要入朝做官建功立业的,而他所生活的年代恰恰正是唐朝由鼎盛转向衰弱的时候(《茶经》也正是在“安史之乱”期间成书的),在亲眼目睹了国家日渐凋敝,政治日益黑暗之后,入朝做官的机会也来了,但是,这个时候的陆羽已经提不起做官的兴趣了,倒是发现,茶叶才是他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寄托,是可以终生相伴和追随的,于是,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大山。

还是说陶弘景。虽然,辞官确有些无奈,但是,说他聪明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天知道他妈是不是梦见了神仙才有的他,即使是真如此,用科学的眼光看,这一点也并不能说明他就很特别,因此就沾了仙气。但人家愣是(如果他不去宣传这件事的话谁会知道呢?)要用这种方式把自己跟仙人绑在了一起。一次还不行,既然跟上天有热线联络,就会不断接收到上天传来的信息。既然,自己的道分很高,就得有个名分,就像英语虽然很好,但要别人信服你,你还得有个八级证书,可是又不能自己给自己授,所以,他就在梦里见到了也不知道是哪位佛,这位佛就给他授了一个菩提,叫“胜力菩萨”,梦醒了以后他就去鄮县阿育王塔拜谒自誓,并受五大戒,做起“胜力菩萨”来。以前以为,他只搞道家的东西,现在看来,他是佛道释通吃。当然,有必要稍微提一下,后来很看重他的梁武帝就对佛教非常非常感兴趣,简直是痴迷。

他虽然让自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却不因此拿它来跟朝廷对着干。在皇权至上的中国古代,还没有哪个教派可以危及到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刘宋时期就不乏妖言惑众的各类神教大仙们,但是后来一个个都逃脱不了被歼灭的命运,陶弘景对此深有体会,所以,他只是隐居,从来不做可能威胁皇帝权威的事。而且隐也不是全隐。在辞职入山的时候,皇帝赐了他东西,公卿大臣们也赠送了他很多东西,据说在他临行的时候,都造成了交通堵塞,被堵在南京郊区一个叫征虏亭的地方,盛况空前,“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见到大家拉拉扯扯的,舍不得让他走,陶弘景也很给大家面子,就把车子停在了句容的茅山上,这个地方,从南京开车过去也就半个小时差不多。所以,虽然隐在了这里,但是皇帝有事情还是随时可以找到他的。梁武帝拿下东昏侯,废去齐和帝后自立为皇帝,选定国号时就是请教了陶弘景,才定名为“梁”的,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因此,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这种隐不知道要比显高明多少!

不光如此,他又自得逍遥,想参加政治就参加,不想了,还可以搞科研。当然,身在山中,他也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可以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科研和着书立说上,并且留下了一大堆至今仍有极大价值的作品,记述了茶的《本草经集注》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他用实验的方法搞研究,也有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故事。据说,有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里面有:“螟蛉有子,蜾蠃负(抱)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诗经》的旧注说,蜾蠃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他对此,表示怀疑。于是,找到一窝蜾蠃。经过细心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蠃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作为它们的食物。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

中国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弘景在乱世之中,不但能够保全自身,独善其身,又能够影响时政,兼济天下,并且着书立说,造福后世。这里面的超卓智慧和开阔胸襟岂是一杯茶就能品得尽的?

答谢中书翻译及原文

  《答谢中书书》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呀。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注释   ⑴谢中书:其人为谁,有多种说法。一说是谢微,一说是谢朓,一说是谢览,一说是谢朏。

  ⑵共谈:共同谈赏。

  ⑶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⑷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⑸四时:四季。俱:都。

  ⑹歇:消。

  ⑺乱:此起彼伏。

  ⑻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⑼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⑽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⑾康乐: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⑿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答谢中书书》赏析   从结构上看,《答谢中书书》从富有审美意味的两句开头,接着有两个不同时空层次的描写,以静见动,以动见静,写出了茅山美的性灵。至此出声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就是应有之笔。接着以反接收束全篇,深憾于自谢灵运以来竟无人妙赏此佳山水,一唱三叹,摇曳生姿,文章虽短而含蕴不尽。

以骈文的主要特征来看,《答谢中书书》或许不是很严饬的。四四四四的句式对属虽工,但基本上不用典藻饰。音律上平节和仄节的交替,也不完全合律。但它好就好在骈散兼行,散文的疏宕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炼之美结合得很好。谋篇见巧思,用语清丽含蓄,诗化了意境。

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答谢中书书》作者介绍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

  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卒谥贞白先生。著有《本草经集注》《真诰》等。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一称「华阳先生」,南朝著名道士。自承尧帝(陶唐氏)后裔,世居丹阳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为当地名门,祖先世代为官。其母郝氏怀胎时感异梦,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公元456年)生下陶弘景。陶弘景五岁便喜欢读书,九岁已通读六经、善于作文。博览群书,治学严谨,求知欲强,「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陶弘景早年便博通儒学,曾注解儒家经典。怀抱鸿鹄之志,追求功名,希望有一番作为的他,却在正值盛年的三十七岁(公元492年)选择辞官归隐。从外在环境的角度来看,陶弘景面对战争连年、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除了厌倦官场之外,多次目睹好友卷入政治风暴而遇难,自然有避祸保身的想法;加上仕途不顺,屡屡得不到升迁机会,当时世外隐士和门阀政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隐士作为当权者的智囊,生活上的困难便能透过当权者、官僚人员的资助来解决。南朝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陶弘景在茅山建造三层楼的道馆,一楼接待宾客,弟子居于二楼,陶弘景独自住在三楼。此举虽是为了杜绝世俗干扰,但陶弘景仍和朝廷、名士有所往来。梁武帝即位后,请陶弘景订定国号和登基吉日,并经常拿国家大事征求陶弘景的意见,两人关系密切,被当时的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朝时期,佛教盛行,陶弘景的祖父和母亲笃信佛教,使他可能从小就对佛教有些许认识。长大后的交游、拜访对象,也不乏著名的佛教徒,甚至是佛门高僧。梁武帝时期举国崇佛,陶弘景作为著名道士,势必得对佛教做出回应,从他的作品来看,一方面进行佛道论争,一方面却也融摄佛教,到后来甚至主张佛道并重、三教调和。陶弘景曾梦佛授记,号「胜力菩萨」。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五十七岁的陶弘景到宁波礼拜阿育王塔,誓受佛戒,并且在茅山建造佛堂、佛塔。陶弘景颇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岁,容貌却像壮年。大同二年(公元536年),陶弘景预知死期,作《告逝诗》,卒于茅山朱阳馆。由于兼修佛教,所以命令弟子采用佛道融合的丧葬仪式,埋葬在句容县雷平山,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下诏,赠「中散大夫」之职,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在十岁得到葛洪《神仙传》,日夜研读,萌发对养生、神仙之学的兴趣。十五岁撰《寻山志》,二十七岁写《水仙赋》,两相对照之下,陶弘景所向往的,从流连山水、逍遥自在的生活,转变成对长生的追求,文中出现许多畅游仙境、神人交流、服食仙药的叙述,带有浓厚的道教信仰色彩。二十九岁那年,陶弘景的母亲过世,加上生了重病而感通一段神秘经验,此后三年守孝期间开始有系统的接触道教经典,拜兴世馆主孙游岳(公元399年——公元489年)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孙游岳的弟子有数百人,只有陶弘景特别受到青睐,尽得真传。孙游岳死后,陶弘景到处寻访隐逸之士,并广泛搜求杨羲、许谧、许翙的手书真迹,加以整理、注释成道教上清经派的重要典籍《真诰》、《登真隐诀》等书,俱为研究六朝道教史的重要资料,其严谨的校勘方法曾获胡适(公元1891年——公元1962年)赞赏。《真诰》全书共七篇,在引用正史、吸收佛教的《四十二章经》以外,还旁征博引三百余部道教典籍;将真人、神仙的口授之语记录下来,阐述上清经派的信仰、神学、仙话、神灵、禁诫、经典、方术、人物等。另外,陶弘景汇集弟子周子良的冥通纪事成《周氏冥通记》,全书以日记的笔法叙述周氏感通仙真下降与灵异之事,内容大致包含教诫、仙真事迹、见证、授经箓、神仙品级、规劝、仙道修行等。陶弘景除了整理道教经典,编定道教仪式,更建构出一套道教神仙谱系观念,纂集成《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现今收入《正统道藏》的版本经过唐末道士闾丘方远校定),将当时道教信奉的天神、仙真排定等级、座次,影响后世道教的神仙体系。

  陶弘景博学多才,精通阴阳五行、天文历算、地理方物、本草医药等领域,终其一生广泛搜集并整理医药、养生、天文、占候、冶炼、兵法等书,喜好著述的个性使他留下诸多作品。陶弘景的医药成就乃延续祖父、父亲的家学,加上经年累月的勤学、整理和试验,留下不少医药著作,希望可以成为家学的一部份,使后代子孙「永嗣善业」。例如他增补葛洪的《肘后方》;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增补魏晋医家之说,撰成《本草经集注》,新创药物的分类方式,沿用至今;而《养性延命录》主要采集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方法。陶弘景的宗教实践行为和他的学识密切相关,例如他认为养生、服食、炼丹都和医药学相通,道教实践必然涉及其他面向的知识。这也体现在陶弘景的工艺技术上,他曾为了修道所须而制作浑天象,用以观测天文;他在为皇帝炼制金丹之余,不止一次奉诏命铸造刀剑,显示其冶炼技术高超,以品质精良闻名,并编纂《古今刀剑录》。可见陶弘景不但学识渊博,也是一位工艺大师。

  总的来说,陶弘景是南北朝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整理道教经典、道法及教义,奠定道教上清经派的神学体系,编撰道书数十种,可谓当时道教学术的集大成者。陶弘景的弟子众多,由于长期以茅山作为发展的根据地,因此又被尊为「上清派茅山宗」的开创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