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石湾窑|佛山石湾窑的相关介绍

品茶 2023-11-24 02:37:51

石湾窑|佛山石湾窑的相关介绍

石湾窑在今广东佛山市石湾镇,明清著名民窑之一。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明清两代。

石湾窑以善仿钧窑而着称。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但仿中有创。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从传世器看,器体厚重,胎骨暗灰或灰白。寂圆叟在其《陶雅》中盛赞石湾窑变釉色:“广窑谓之泥均,其蓝色甚似灰色┅┅于灰釉中旋涡周遭,故露异彩,较之雨过天晴尤极浓艳,目为云斑霞片不足以方厥体态。┅┅又有时于灰釉中露出深蓝色之星点,亦足玩也。”

石湾窑不仅善仿钧,而且善仿宋代各大名窑,宋代官、哥、汝、钧诸名窑产品,从材质运用、技法处理、艺术造型等各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而且有创造性的发展,梅建鹰评价曰:“石湾集宋代各大名窑之大成,仿钧而青出于蓝,独创石湾自己的艺术风格。”

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石湾陶塑,是石湾窑的典型品类,且以其“胎釉深厚朴实,造型生动传神,技法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而风靡天下。在石湾陶塑艺术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和众多的艺术大师,成为世人敬仰和歌颂的对象。

明代晚期以来的制品上往往印有店号、作者姓名等款识。明代晚期有“祖唐居”、“陈粤彩”、“杨升”、“可松”等;清代康熙年间的有“两来正记”、“文如璧”;乾隆前后有“沅益店”、“大昌”、“宝玉”、“琼玉”、“如璋”、“来禽轩”;道光前后有“黄炳”、“霍来”、“冯秩来”、“瑞号”等。

传世常见的“唐祖居”款器物中大多是晚清仿品。

当代的石湾,作为一个闻名于世的陶都,陶瓷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石湾窑概述

石湾地区的制陶业,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目前已发现的佛山石湾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宕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1)。在此后的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址和墓葬中也多有陶器出土(2)。 在石湾地区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黄釉陶坛,其中有一些附有精美的施釉陶塑装饰(3)。在该地区的大帽岗、小帽岗等地还发现了不少唐代半倒焰式馒头窑窑址,这是目前石湾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窑址(4)。因而石湾窑的历史起点多定于此。窑址中出土了匣钵、擂盆、垫环等窑具,以及施青釉和酱黄釉的碗、碟、盆、坛等日用器。个别器物上装饰有贴塑的人物和动物,这些可视为石湾陶塑的滥觞。窑址出土的器物,与同时期周边地区唐墓所出土的器物是完全一样的,从而证实了该地区墓葬出土的陶器,大多是由石湾窑生产的。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的南海海上贸易交通通道,在宋代因造船术的进步、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而更趋发达,从而也刺激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石湾窑也不例外。在邻近地区发现了一些宋代龙窑窑址,出土的器物有壶、坛、罐、盘、碗等;胎质坚致、造型轻巧,装饰技法有雕塑、刻划、点彩等;釉色以青釉、酱黄釉为主,还有黑釉、白釉等。龙窑比之馒头窑更为进步,其优势在于一是产量大幅提高;二是烧造质量更稳定。由此可见石湾窑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明清两代是石湾窑的繁荣鼎盛时期。从宋末到明初,由于有大批北方的窑工为避战乱而逃到了南方;加上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是海外贸易的繁荣需要大量的陶瓷器出口;二是石湾当地的手工业发展,大量加工后的废料成为了陶器配釉的廉价材料。因而刺激了石湾陶业的大发展。此时的石湾窑成功地仿制了全国各大名窑的釉色,并创制出独具特色的窑变釉。此期石湾窑的产品除畅销两广地区外,还行销海外。屈大均《广东新语》载:"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从东南亚诸国传世的大量石湾陶产品中,包括华人建筑用陶和收藏品,可得到实物的证明。此外,15-16世纪盛行于越南的多彩釉陶瓷器,以佛教祭器为主,胎体厚重,装饰手法以阳刻、贴塑、雕刻等技法为主,在牙黄色底釉上加黄、绿、蓝、红等彩釉,其总体风格与石湾窑产品极为接近,反映出两地陶艺有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明代初期的产品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器和香炉、烛台、观音、佛像、土地公等等,产品受佛、道意识的影响较重。从明中期开始,大量出现了以捺塑方法制作的花盆、鱼缸、花凳以及影壁等陶塑产品。同时还出现了琉璃瓦、琉璃瓦脊和琉璃臂脊等产品。

清代初期至中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包括宗庙祠堂、佛道庙宇等)的装饰要求不断提高,石湾窑的瓦脊等建筑装饰构件高度发展,出现了题材多样化和工艺复杂化的局面。并在清中期出现了专门生产瓦脊的堂号(工场),如"文如璧"、"吴奇玉"、"全玉成"、"美玉"、"英玉"、"均玉"等。此时整个石湾陶业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从业人员增多,产品种类和产量增加,因而出现了以产品类型分类的"行会"作为民间的、自发的管理机构,严格规定不许跨行业生产。主要行会有"煲行"、"大盆行"、"缸行"、"古玩行"、"花盆行"等。据统计,至清末,各种行会多达26个。

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由于社会的变革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变化,使瓦脊需求量急剧下降,因此许多生产瓦脊的艺人和堂号纷纷改为塑造单个陶塑制品,俗称"石湾公仔",为石湾陶业创出了一片新开地。此时涌现出大批的陶塑名家,如黄炳、黄古珍、陈祖、陈渭岩、冯秩来、刘佐朝、潘玉书、霍津、廖作民、廖坚、区乾、刘传等。

抗战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战乱等因素的影响,石湾窑生产陷入了低谷。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得以迅速恢复,并在继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庄稼、刘泽棉、曾良、梅文鼎、廖洪标等一大批当代陶艺大师。

由此可见,笔者认为石湾窑的历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唐至明初为形成发展期;明中期至清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创新发展期。

石湾窑瓷器怎么鉴定,怎么出手

大家可以由以下几点认识和欣赏石湾窑艺术作品。
(一)造型
  石湾陶塑用土是以东莞向泥加石湾本地砂混合而成的。可塑性强且耐火度高。故人物造型、衣摺较景德镇及德化的瓷塑更显飘逸。且瓷土特性多使其借助模具表达。唯石湾陶塑可以全手工捏造,所谓“原作”。
(二)表情
  由于瓷土受限于本身的可塑性,表情往往庄严、细腻,然论及表情之多样性,当以石湾为首屈一指了。面部表情刻划乃石湾陶塑技师的拿手好戏。工具是木批,每一批下去,都留下力量的痕迹,有如油画笔触一般的质感,绝不拖泥带水。这种与瓷土造像,用水笔将线条拖滑修饰不同。
(三)釉色
  石湾釉色以善仿著称。遍仿宋代五大名窑。其它还包括仿唐三彩、仿龙泉窑、仿磁州窑、仿建窑等等,其中又以仿钧窑见长。故有“广钧”一说。然而在钧窑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所谓“钧窑以胜紫,广窑以胜蓝”。另如《广东通志》记载:“石湾‘百圾碎’在江西窑之上”。
  石湾窑用釉料,一般分植物灰釉及宝石釉两种。植物灰(稻草灰、桑枝灰、杂柴灰、松紫灰、谷壳灰等)加入玻璃粉即为玻璃釉。玉石或玛瑙、五金、石灰、蚬壳等研磨后混合矿物颜料的称宝石釉。
  石湾人物陶塑还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很多早期的陶塑人物作品都是全身盖釉的,但却掩盖了釉下的表情及肌肉线条。后来,陶工们逐渐把面部及四肢等皮肤的部分裸露出来。让陶土的温和与釉面的坚实形成一种强烈地对比。从而使作品更能体现出温情和人性。

石湾公仔

陶瓷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卓越代表。石湾窑在绚丽多彩的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石湾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大量刻有丰富几何印纹的陶片,见证了石湾制陶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石湾一带的战国和汉墓出土的陶鸡、陶犬、陶屋、陶船等器物,显示了先民的聪明才智;石湾大帽岗和南海奇石村唐宋窑址的发掘,证实了石湾自唐宋以来,就已成为中国南方颇具规模的陶器生产基地。

石湾艺术陶瓷俗称为“石湾公仔”,是在日用陶高度发展,商业流通活跃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艺术创作植根于民间,每件作品充满着浑厚、粗犷、质朴、率真的审美情趣。石湾公仔上釉别具一格,釉色浑厚斑斓,造型生动传神。在技法上,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自明代以来,“石湾公仔”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兼收并蓄、善仿善创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艺史上的一朵奇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9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