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非洲蝼蛄

茶百科 2023-11-24 01:25:43

非洲蝼蛄

非洲蝼蛄[Africanmolecricket]树害虫。学名:GryllotalpaafricanaPalisotdeBeauvois。直翅目,蝼蛄科。分布于中国各茶区。寄主有茶、甘薯、马铃薯、白菜等多种植物。以成虫和若虫咬食茶苗根颈部和伤害茶苗根系为害,造成茶苗死亡。成虫体长约30毫米,淡黄褐色,前翅伸达腹部中央,后翅卷缩成尾状超过腹末,前足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3~4个。卵椭圆形,黄褐色。若虫体色与成虫相似。年发生1代。以成虫、若虫在土中越冬,翌年2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3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羽化,5月上旬至7月下旬成虫陆续产卵。成虫有趋光性,善飞翔,可在土下15~30厘米处开掘纵横隧道,洞口有新鲜虚土。雌成虫产卵前先在洞内筑土室,每室产卵约30粒,每头雌虫产卵约200粒,若虫孵化后取食有机质l~2天后出洞分散,在有厩肥、畜粪等有机质的土中活动,咬食茶苗根颈部和伤害嫩根。防治方法:铲除洞口表土后,向洞内滴入敌敌畏等药液毒杀。取敌百虫0.5千克加水3.5~4.O升,拌入炒香的30千克麦麸中,制成小团粒状毒饵,每公顷施4~5千克。灯光诱杀成虫。

为害西洋参的害虫蝼蛄怎样防治?

蝼蛄又叫拉拉蛄。我国有两种,一种为非洲蝼蛄,通称小蝼蛄;另一种是华北蝼蛄,称大蝼蛄,以非洲蝼蛄为害者多。

(1)为害情况

蝼蛄属杂食性害虫,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参苗,咬食嫩茎基部和参根,造成缺苗。为害时用口器(嘴)和前足,将嫩茎、芦头或根咬断或将其撕成乱麻状,并在土中作隧道,影响幼根生长,严重的也会造成枯苗。

(2)形态特征

成虫棕褐色或黄褐色,头部近半圆锥形,触角呈丝状,黄褐色。复眼呈卵形,向前突出;胸部短,腹部长,前脚为开掘式,胫节扁阔,坚硬,尖端有4个锐利扁齿。非洲蝼蛄体形小,体长2.9~3.1厘米,后足胫节上方有4枚刺;华北蝼蛄体长3.6~3.9厘米,后足胫节上方有刺2枚。若虫初孵化时为乳白色,经数小时后,变为暗黑或淡黄色,形状和成虫相似,没有翅膀。老熟的若虫体长2.5~3厘米。卵长椭圆形,初期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紫色,长约4毫米,宽2.3毫米(图42)。

图42 蝼蛄

(3)生活习性

以成虫或若虫在土穴内越冬,4~5月开始活动为害,活动的适宜地温为14~20℃,6~7月成虫夜间出来交配,卵多集中产于25~30厘米深的土室内,卵期20~30天孵化成幼虫,经15天后出来活动为害参苗,若虫当年脱皮4次可变为成虫。蝼蛄有趋光性,对厩肥和腐烂的有机质等有较强的趋向性,也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所以多在低洼多湿、腐殖质多的地方繁殖为害。

(4)防治方法

可用90%敌百虫1千克加水5~10千克拌鲜嫩草50千克配成毒饵,傍晚撒在参床附近进行诱杀。或用1千克苏子,煮半熟,晾半干,拌敌百虫400克,同参籽一同播下。此法对防治蝼蛄有一定效果。此外可参看金针虫的防治方法,因防治蝼蛄与防治金针虫的方法基本相同。

蝼蛄类害虫对苗木有什么危害?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蝼蛄终生在土中生活,是幼树和苗木根部的重要害虫,以成虫或若虫咬食根部及靠近地面的幼茎,使之呈不整齐的丝状残缺;也常食害新播和刚发芽的种子。还会在土壤表层开掘纵横交错的隧道,使幼苗须根与土壤脱离枯萎而死,造成缺苗断垄。在我国危害严重的主要有两种,即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

生活习性:华北蝼蛄约需3年完成一代,以成虫、若虫在60厘米以下的土壤深层越冬。次年3、4月气温转暖时开始活动,常可看到地面有拱起的虚土弯曲隧道,5、6月进入为害期;6、7月潜至土下15~20厘米处做土室产卵,8、9月又升迁到表土活动为害,10、11月越冬。越冬若虫于次年3、4月开始活动。到第三年秋季羽化为成虫,即以成虫越冬。

非洲蝼蛄发生不整齐,南方每年发生一代,北方1~2年发生一代,成虫、若虫均可越冬。次年3月开始活动,越冬若虫于5、6月间羽化为成虫,7月交尾产卵,卵经2~3周孵化为若虫,4个月羽化为成虫,一般在10月下旬入土越冬,有些发育较晚的若虫,以若虫在土中越冬。据观察,非洲蝼蛄一年中的活动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冬季休眠阶段:从10月下旬开始到次年3月中旬,以成虫在60~120厘米深的土层中越冬。越冬深度与冻土层深度和地下水位有关。

春季苏醒阶段: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蝼蛄开始恢复活动。清明以后到表土层活动。华北蝼蛄洞顶隆起10厘米左右的新鲜虚土隧道,非洲蝼蛄洞顶仅隆起一小堆虚土或较短的虚土隧道。这是春季调查虫口密度及挖洞灭虫的显著标志和有利时机。

出窝迁移阶段:4月中旬至4月下旬,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留有一个小孔出窝危害。这是结合春播拌药和撒毒饵保苗的关键时期。

猖獗危害阶段:5月上旬至6月中旬,气温、土温均适宜于蝼蛄活动,此时正值苗木生长初期,是一年中第一次危害高峰,也是第二次施药保苗的关键时刻。

产卵和越夏阶段:6月下旬至8月下旬,华北蝼蛄成虫进入产卵盛期,非洲蝼蛄进入产卵末期,是人工挖窝毁卵、消灭若虫的适期,加之温度渐高,若虫潜入30~40厘米以下的土中越夏,危害减轻。

秋季危害阶段:9月上旬至9月下旬,气温渐凉,经过越夏的若虫再次上升危害,此时正值秋插幼苗阶段,形成一年中第二次危害高峰。

由上可见,两种蝼蛄一年中均有两次在土中上升和下移过程,出现两次危害高峰。上下移动主要受温度影响。一般来说,春季气温达8℃时开始外出活动;秋季气温低于8℃时停止活动。秋末和冬季温度过低及夏季温度过高,均潜入深土层。

蝼蛄昼伏夜出,具强趋光性和趋化性,利用黑光灯在无月光、无风、闷热的夜晚,可诱到大量的非洲蝼蛄,而且雌性多于雄性。华北蝼蛄因虫体笨重,飞翔力弱,常落于灯下周围地面。

蝼蛄对香、甜味的物质趋性强,嗜食煮至半熟的谷子、棉籽、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对未腐熟的马粪、有机肥等也有一定的趋性。蝼蛄对产卵场所有严格的选择性。华北蝼蛄多在无植被覆盖的干燥向阳、地埂畦堰附近或路边、渠边和松软的油渍状土壤中产卵,而在苗木茂密、郁闭之处产卵少,在山坡干旱地区,多集中产在水沟两旁、过水道和雨后积水处。非洲蝼蛄喜欢潮湿,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产卵。

初孵若虫有群集性,华北蝼蛄初孵若虫3龄以后才分散危害;非洲蝼蛄初孵若虫3~6天后分散危害。

防治方法:

1.栽培措施:

可以通过改变其土壤生态环境条件,减轻其危害。如采取深翻土地,适时中耕,清除杂草,平整土地,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等措施,以破坏蝼蛄滋生繁殖的场所。

2.人工防治:

挖洞毁卵灭虫。夏季在蝼蛄产卵盛期,结合中耕,发现卵洞口时,向下挖10~20厘米,找到卵室,将挖出的蝼蛄和卵粒集中处理。

3.灯光诱杀:

蝼蛄羽化期间,在晴朗无风闷热天用灯光诱杀。

4.生物防治:

红脚隼、戴胜、喜鹊、黑枕黄鹂和红尾伯劳等食虫鸟类是蝼蛄的天敌,可在苗圃周围栽防风林,招引益鸟栖息繁殖。

5.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50%辛硫磷乳油、25%对硫磷微胶囊缓释剂拌种;25%辛硫磷微胶囊缓释剂拌种;20%或40%甲基对硫磷乳油拌种。

毒土:作苗床(垄)时将粉剂农药加适量细土拌均匀,随粪翻入地下,利用毒土预防。

毒谷、毒饵诱杀:配制辛硫磷毒谷、对硫磷毒谷、甲基异柳磷毒谷毒杀。毒饵配法:先将15千克谷子或稗子或秕谷子加适量水,煮成半熟,稍晾干,在用上述任一种乳油或微胶囊缓释剂0.5千克,加水0.5千克与15千克煮好晾干的饵料混匀,播种时随种子撒施或傍晚将毒饵均匀撒在苗床上。在苗圃步道间,每隔20米左右挖一规格为30~40×20×6(厘米)的小坑,然后将马粪或带水的鲜草放入坑内诱集,若加上毒饵效果更好,次日清晨可到坑内集中捕杀。

啦啦骨虫子又叫什么

蝼蛄:别称 非洲蝼蛄、小蝼蛄、拉拉蛄、地拉蛄、土狗子、地狗子、水狗

一. 基本概念

蝼蛄,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区)、蠹蚍(度比仔),东北称为地蝲蛄;亦称为剪柳仔(扒手的台语)。在四川被称为土狗子。此类昆虫身体梭形,前足为特殊的开掘足,雌性缺产卵器,雄性外生殖结构简单,雌雄可通过翅脉识别(雄性覆翅具发声结构)。

二. 简介

1.字典音làlàgǔ,北方常读做lálágǔ,蝼蛄的俗称,有的地区称土狗子。

2.蝼蛄,昆虫,背部一般呈茶褐色,腹部一般呈灰黄色,根据其生存年限的不同,颜色稍有深浅的变化。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嫰茎。

3.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蝼蛄科。大型、土栖。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开掘式,缺产卵器。本科昆虫通称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全世界已知约50种。中国已知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应该是东方蝼蛄,发生遍及全国,一般在长江以南东方蝼蛄较多)、欧洲蝼蛄和台湾蝼蛄。

三. 外形

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8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