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铁观音暑茶大量上市的时候,不少市民和外地客商来电询问夏(暑)茶的品质特征和秋茶的区别,恒品首席制茶大师陈清安坐客恒品网站,介绍如何鉴别春茶、夏(暑)茶和秋茶。
安溪铁观音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四月中下旬---5月上旬)为春茶,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为夏茶,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8月下旬)为暑茶。秋分至寒露(10月上旬)为秋茶。
 茶树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由于受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茶树的生长情况不一,使不同季节的茶叶,无论是外形和内质都有较大的差异。春茶因茶树经过一冬的休整、积蓄,所含的各种有效物质较高,因而香气强烈,滋味鲜爽,茶质好;夏茶因夏季气温较高,光和作用强,所含多酚类物质增多,因而滋味较春茶苦涩;秋茶因茶树经两季采摘,营养物质显著减少,因而滋味淡薄。 
陈清安说,鉴别春茶、夏(暑)茶和秋茶的方法是一看外形、二闻香气、三尝滋味。
1.在外形上,春茶条索圆结、肥壮、重实,色泽乌油润;叶底柔软明亮,红边鲜艳一致。夏茶由于采制时正逢炎热季节,叶子容易老化,故条索较松散、轻飘、色杂、不一致,色泽绿偏暗褐;嫩梗瘦长,叶面较大,叶底质硬,叶脉显露;秋茶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蜒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
2.在香气上,春茶汤色金黄明亮,因所含的各种有效物质较多,因而香气浓馥持久;夏茶香气略带粗老。秋茶泡出的汤色金黄中带绿或清黄,但香气特高,俗称“秋香”。
3.在滋味上,春茶滋味醇厚鲜爽;夏茶汤色较淡,成茶中的二甲硫、沉香醇等香气成分含量比春茶少,咖啡碱、茶多酚等含量却明显增加,故滋味较春茶淡且带涩。秋茶带有一种特殊的“清酸”之韵,是“音韵”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描述。 (1)干看: 主要从干茶的色、香、形三个因子上加以判断。凡 绿茶 色泽绿润,红茶色泽乌润,茶叶肥壮重实,或有较多 白毫 ,且红茶、绿茶条索紧结,珠茶颗粒圆紧,而且香气 馥郁 ,是春茶的品质特征。 凡绿茶色泽灰暗,红茶色泽红润,茶叶轻飘松宽,嫩梗宽长,且红茶、绿茶条茶条索松散,珠茶颗粒松泡,香气稍带粗老,是 夏茶 的品质特征。 凡绿茶色泽黄绿,红茶色泽暗红,茶叶大不不一,叶张轻薄瘦小,香气较为平和,是秋茶的标志。 (2)湿看: 就是对茶叶进行开汤审评,作为进一步判断。凡茶叶冲泡后下沉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绿茶汤色绿中显黄,红茶汤色艳现金圈;茶叶叶底柔软厚实,正常芽叶多者,为春茶。 凡茶叶冲泡后,下沉较慢,香气稍低;绿茶滋味欠厚稍涩,汤色青绿,叶底中夹杂铜绿色芽叶;红茶滋味较强欠爽,汤色红暗,叶底较红亮;茶叶叶底薄而较硬,对夹叶较多者,为夏茶。 凡茶叶冲泡后香气不高,滋味平淡,叶底夹有铜绿色芽叶,叶张大小不一,对夹叶多者,为秋茶。 春茶属于 新茶 ,就是当年春季从茶树上采摘的头几批鲜叶加工而成的茶叶。 据有关人士介绍,从营养角度讲,新茶中的 咖啡因 、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含量较高,易使人的神经系统兴奋,对 神经衰弱 、 心脑血管疾病 患者有不良影响。另外,新茶中不经氧化的多酚类物质和醛类物质含量较多,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胃肠功能差的人,特别是慢性胃肠道炎症患者,喝新茶易引起胃痛、胀满、 便秘 、口干等症状。 因此,专家建议,春茶买回来后最好放置一段时间,等茶中的多酚类物质自动氧化,对胃肠的刺激降低以后再喝,而且选购春茶时不要买太潮的,否则,茶叶不易保存,很容易发霉。 从习惯来讲,有些人爱喝绿茶,有些人爱喝红茶,还有一些人爱喝 黑茶 、 花茶 、 乌龙茶 等。而且,还有明显的 地域性 ,可能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人文条件有关,没法说谁好谁坏。 从营养健康角度来讲,黑茶、红茶比较适合于身体较虚弱的人,如果在其中加些糖,效果会更好;青年人以绿茶为好;花茶有 疏肝解郁 、理气调经的功效;茯茶 减肥 最佳;绿茶的解毒效果更佳,对体 内毒素 较多的人有好处。 不同的茶叶含有的营养物质不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身体特征来选择茶叶。 茶树由于在年生长发育周期内受气温、雨量、 日照 等季 节气 候的影响,以及茶树自身营养条件的差异使得加工而成的各季茶叶自然品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 白露 (指秋茶)”,这是人们对季节茶自然品质的概括。 现将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质特征分述如下,以供选购茶叶时作参考。 干看 主要从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上加以判断。 凡红茶、绿茶条索紧结,珠茶颗粒圆紧,红茶色泽乌润,绿茶色泽绿润,茶叶肥壮重实,或有较多毫毛,且又香气馥郁者,乃是春茶的品质特征。凡红茶、绿茶条索松散,珠茶颗粒松泡;红茶色泽红润,绿茶色泽灰暗或乌黑:茶叶轻飘宽大,嫩梗瘦长;香气略带粗老者,乃是夏茶的品质特征。凡茶叶大小不一,叶张轻薄瘦小,绿茶色泽黄绿,红茶色泽暗红;且茶叶香气平和者,乃是秋茶的品质特征。 湿看 就是进行开汤审评,通过闻香、尝味、看叶底来进一步作出判断。 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绿茶汤色绿中透黄,红茶汤色 红艳 显金圈;茶底柔软厚实,正常芽叶多,叶张脉络细密, 叶缘 锯齿不明显者,为春茶。凡冲泡时茶叶下沉较慢,香气欠高;绿茶滋味苦涩,汤色青绿,叶底中夹有铜绿色芽叶;红茶滋味欠厚带涩,汤色红暗,叶底较红亮:不论红茶还是绿茶,叶底均显得薄而较硬,对夹叶较多, 叶脉 较粗,叶缘锯齿明显,此为夏茶。 凡香气不高,滋味 淡薄 ,叶底夹有铜绿色芽叶,叶张大小不一,对夹叶多,叶缘锯齿明显的,当属秋茶。 野茶的特征:野,自然是相对于人工栽培而言。我国茶树的栽培和茶叶的生产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平时所喝的自然都是人工栽培的茶叶。 神农尝百草 而识茶,神农自然尝的是野茶,野茶由于是天然生长而未经人工雕琢,自然没有栽培的茶叶的外型,茶叶的“色、香、味、形”四个卖点缺少了一个“形”,也就少了卖相,所以茶农把栽培的茶卖出去,在山间采的野茶就留给了自己喝,而往往因为抢茶叶上市的时间,野茶的采摘也就放在 谷雨 之后,所以大都是条索状,嫩芽极少,具有条索紧结、色泽绿润、芽叶肥壮重实、有较多毫毛、香气馥郁等特征,冲泡时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 绿茶的品质差别较大,一般可以根据绿茶外形和泡出来的茶汤、叶底进行鉴别。 新鲜绿茶和陈旧绿茶:新鲜绿茶的外观色泽鲜绿、有光泽,闻有浓味茶香;泡出的茶汤色泽碧绿,有清香、 兰花香 、熟 板栗 香味等,滋味甘醇爽口,叶底鲜绿明亮。 陈旧绿茶的外观色黄暗晦、无光泽,香气低沉,如对珍 田丁 香茗茶业茶叶用口吹热气,湿润的地方叶色黄且干涩,闻有冷感;泡出的茶汤色泽深黄,味虽醇厚但不爽口,叶底陈黄欠明亮。 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外形芽 叶硕 壮饱满、色墨绿、润泽,条索紧结、厚重;泡出的茶汤味浓、甘醇爽口,香气浓,叶底柔软明亮。 夏茶外形条索较粗松,色杂, 叶芽 木质分明;泡出的茶汤味涩,叶底质硬,叶脉显露,夹杂铜绿色叶子。 秋茶外形条索紧细、丝筋多、轻薄、色绿;泡出的茶汤色淡,汤味平和、微甜,香气淡,叶底质柔软,多铜色单片。 高山绿茶和平地绿茶:高山绿茶外形条索厚重,色绿、 富光 泽;泡出的茶汤色泽绿亮,香气持久,滋味浓厚,叶底明亮,叶质柔软。 平地绿茶外形条索细瘦、露筋、轻薄,色黄绿;泡出的茶汤色清淡,香气平淡,滋味醇和,叶质较硬,叶脉显露。
1、春茶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加之茶树经过整个冬天的休养,体内营养成分丰富,特别是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的含量也更丰富,所以春茶芽叶肥厚,叶质柔软,白毫渐显,滋味更加鲜爽营养物质更为丰富香气也更为强烈。
2、秋茶的采摘季节在秋天,秋天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在茶叶的长成、采摘和制作过程中都能最大程度保持茶叶的香气。在冷干的温度下制成的茶叶不仅内质保持较为完好,茶叶内含水分少,更显香气,这就是普洱中常说的“春水秋香”。但由于秋天气候干燥少雨秋茶会有些干枯。
3、买茶当然要买性价比高的,从性价比来看,同一款茶春茶和秋茶的价格要相差甚远,爱茶的人都知道,春茶是茶中品质最佳的一批,不管是茶内质还是茶滋味都要比夏茶和秋茶好,但春茶昂贵的价格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秋茶虽然没有春茶营养物质丰富,但秋茶特有的滋味和特点依然值得买。
4、春茶因为所含营养物质更丰富,所以其中所含茶碱更多,刺激性较强,所以饮用春茶更提神醒脑,不过晚上睡眠不太好的茶友尽量少喝春茶,可以选择茶碱含量较少的比较融合的秋茶试试。
首先是干看,即只凭视觉观其外形,从干茶上进行识别。如果初看发现有茶树幼果,估计鲜果大小宛如绿豆,可初步判断为春茶;如茶果大小同佛珠一般,可判断为夏茶;到秋季时,茶树鲜果已大如龙眼,一般不易混杂在茶叶中,但7-8月份间,茶树花蕾已经形成,9-10月份间,又是开花盛期,因此凡茶叶中夹杂有花蕾、花朵者,乃秋茶也。通常干看时,主要应从茶叶的条索、色泽上加以判别。凡红茶、炒青、烘青条索紧结,珠茶粒圆紧,龙井、旗枪光、扁、平、直的;红茶色泽乌润,绿茶色泽润,芽、叶、梗肥壮,茶叶重实的,均为春茶。凡红茶、炒青、烘青条索松散,珠茶颗粒松泡,龙井、旗枪宽大,欠光、扁、平、直的;红茶色泽红褐,炒青灰暗,烘青乌黑,龙井青绿,茶叶轻飘,嫩根瘦长的均为夏茶。凡茶叶大小不一,叶形瘦小,茶叶轻薄,绿茶色黄绿;红茶暗红的,为秋茶。 其二是开汤审评,即茶叶冲泡后闻香、尝味、看叶底。凡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汤色清澈明亮,绿茶汤色绿中透黄,红茶汤色红艳带金圈的,叶底柔软厚实,正常芽叶多,叶脉细密,叶缘锯齿不明显者,均为春茶。凡冲泡时茶叶下沉较慢,香气欠高,红茶滋味欠厚带涩,叶底较红亮,汤色红暗;绿茶滋味苦涩,叶底中夹有铜绿色芽叶,汤色带青绿的;以及叶底薄而较硬,对夹叶相对较多,叶脉较粗,叶缘锯齿明显的,均为夏茶。凡香气不高,滋味淡薄,稍带涩味,叶底常夹杂铜绿色芽叶,对夹叶多,叶缘锯齿明显的,为秋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8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影响茶叶保存的主要因素
下一篇: 有此一说:功夫茶起源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