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学家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宋代著名书法家。官至端明殿学士,精于品茗、鉴茶,也是一位嗜茶如命的茶博士。据说蔡襄挥亳作书必以茶为伴。对这样一位十分喜爱茶叶,尤其是对福建茶业有过重要贡献的朝廷命官,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古代的茶学家。蔡襄的《茶录》以记述茶事为基础,分上下两篇。上篇茶证:“论茶的色、香、味、藏茶、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下篇器论:“论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茶录》最早记述制作小龙团参入香料的情况,提出了品评茶叶色、香、味的内容,介绍了品饮茶叶的方法。是继唐代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茶书。
本 名:蔡襄
别 称:蔡忠惠、蔡端明
字 号:字君谟
所处时代:北宋
民族族群: ***
出生地:兴化军仙游县
主要作品:《茶录》《荔枝谱》《蔡忠惠集》等
主要成就:书法、茶学,政绩卓著[2]
官 职:礼部侍郎,端明殿学士
追 赠:吏部侍郎→少师
谥 号:忠惠
地 位:“宋四家”之一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撰著文集60卷,奏议10卷,《茶录》、《荔枝谱》各1卷,工于书法,擅长茶事,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从流传至今蔡襄所作的茶诗、茶文、茶书、茶书法等茶文化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蔡襄的独特茶文化见解,也能获得宋代乃至古代茶文化的重要历史信息。
蔡襄写有茶诗,据不完全统计,有《即惠山煮茶》、《茶垄》、《采茶》、《造茶》、《试茶》、《修贡亭》、《和杜相公谢寄茶》、《六月八日山堂试茶》等多首茶诗。
这些诗题材丰富,《即惠山煮茶》写茶泉,《茶垄》写茶园,《采茶》、《造茶》写茶叶采摘与加工,《试茶》、《六月八日山堂试茶》写煎茶与饮茶,《修贡亭》写贡茶,《和杜相公谢寄茶》写茶礼。从茶诗的题材,可见蔡襄拥有非常丰富的茶文化知识,无愧茶学家之称号。
在《即惠山煮茶》诗中,蔡襄对惠山泉为什么长期以来深受赞美进行了思考。他提出“此泉何以珍,适与真茶遇”,惠山泉之所以受到珍视,是因为有上好品质的“真茶”与其相得益彰。“在物两称绝,于予独得趣”。茶与水双绝,才让人们得到了饮茶的趣味。蔡襄提出了“茶泉双绝”的观点,对后来颇有影响。明代时,田艺蘅就对杭州附近的茶泉“一一试之,求其茶泉双绝”。于是就逐渐产生了龙井茶与虎跑泉为“杭州双绝”一说。
在《修贡亭》诗中,蔡襄自注:“予自采掇时入山,至贡毕”,反映了他在福建担任转运使期间,负责贡茶事宜,采摘、制作、包装、运送,自始至终都亲力亲为。“修贡贵谨严,作诗谕远永”,说明宋代时期极其重视贡茶,蔡襄不仅认真对待,全程参与,而且作诗记录,这些实践活动为他能够写茶书《茶录》打下了铺垫。
苏轼在《荔支叹》诗中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前丁后蔡指的是丁谓(966-1037)和蔡襄。丁谓曾任福建转运使督造贡茶,创制了大龙团饼茶。蔡襄继任该职后,又创制出小龙团茶。苏轼对此颇有微辞,认为这是争新买宠。并且苏轼在诗中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指出欧阳修也对蔡襄的行为颇为不解。
然而,从蔡襄在《造茶》诗中序言:“其年改造新茶十斤,尤极精好。被旨号为上品龙茶,仍岁贡之”,我们可知蔡襄具有创新精神,并不因循守旧。新创的产品“尤极精好”,是“上品龙茶”,原因在于“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这是在品质方面精益求精,尽管也有苏轼、欧阳修所说博得君王欢心之嫌,但是蔡襄为了追求更高茶叶品质而不断创新,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同时,在《造茶》诗中,蔡襄自注:“龙凤茶八片为一斤,上品龙茶,每斤二十八片”。由此可知上品龙茶每斤有28个小饼片。而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这里如此贵重的小龙团茶每斤为20个小饼片。如果不是欧阳修笔误,那就说明蔡襄创制的上品龙茶更加精致。因此从茶叶加工技术角度来看,蔡襄是有功于茶叶科技进步的。
蔡襄写有茶事散文《茶记》,该文收录于《端明集》卷34,全文151字,叙述了他与王大诏因茶结缘的故事。蔡襄说建安的“王家白茶闻于天下”,“白茶唯一株”,并且肯定了白茶价值非常高,“一饼直钱一千,非其亲故,不可得也”。后来,遭人嫉妒,“园家以计枯其株”。适逢蔡襄亲临建安,王大诏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蔡襄。蔡襄甚感惋惜,很是同情王大诏,二人因此相识。幸好茶树根部没有受害,后来又“枯蘖辄生一枝”,王大诏采叶制作了一小饼茶。此时蔡襄已在京师,王大诏坚持四千里路的遥远跋涉,携茶来到京师,请蔡襄一品为快。蔡襄深受感动,特地写下《茶记》作为纪念。
蔡襄是官员,喜欢好茶,懂得茶性。王大诏是茶农,家有好茶,善于制茶。二人因茶结缘,可谓情真意切。值得一提的是,今人说到白茶,常以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大观茶论》为凭据。因为《大观茶论》中专门列有“白茶”条目,说“白茶自为一种……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生者不过一二株……”。甚至少数人还以为这是白茶的最早详细记载。然而,比对宋徽宗《大观茶论》与蔡襄《茶记》中有关白茶的文字,实际情况一目了然。蔡襄及其《茶记》在先,宋徽宗与《大观茶论》在后。因此,蔡襄《茶记》为我们研究宋代乃至古代茶文化,的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
茶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是我们研究茶文化发展史的主要资料来源。蔡襄写有茶书《茶录》。该书近800字,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有前序、后序以及附录(欧阳修《龙茶录后序》),非常完整。
今人对该书多有好评。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认为:“《茶录》是我国第一部专论点茶技艺及其器具的茶书,也是现存宋代最早的茶书之一”,“为宋代饮茶艺术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继《茶经》以来保存完整的一部重要茶书”。这个评价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极为中肯。
笔者认为,蔡襄《茶录》之所以受到今人好评,是因为该书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显著特色。
一、写作目的明确,填补了学术空白。蔡襄在“前序”中指出:“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很显然,蔡襄广闻博识,在亲身经历了生动鲜活的建安茶事之后,他觉得唐代陆羽(733-804)的《茶经》没有记载福建茶事有些缺憾,而且他的同时代人,前任转运使丁谓在《茶图》中只谈茶叶采造等技术问题,却不谈品饮方法,显得不够完备。因此,蔡襄专门写下《茶录》一书,以便弥补陆羽《茶经》、丁谓《茶图》的不足之处。
二、作品内容丰富,总结了饮茶艺术。《茶录》上篇论茶,分别有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等10则内容。下篇论茶器,分别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9则内容。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宋代点茶艺术的诸多重要信息。比如说,在点茶法程序方面:备器→择水→取火→候汤→熁盏→洗茶→炙茶→碾罗→点茶→品茶,其中,器具、熁盏、洗茶、点茶已经与唐代煎茶法截然不同,演变成宋代点茶法的独有特色。蔡襄率先在《茶录》中系统地总结了宋代茶艺,为后来宋徽宗赵佶撰写《大观茶论》提供了参考,这两本茶书为今人了解宋代点茶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
三、观点新颖鲜明,影响了茶业发展。蔡襄在《茶录》中提出了许多新颖鲜明的观点,对茶业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比如,蔡襄倡导品茶时以色、香、味为次序的标准。色在首位,“茶色贵白”。其次是香,“茶有真香”。然后是味,“茶味主于甘滑”,如果“水泉不甘”则“能损茶味”。这个标准次序,到了宋徽宗撰写《大观茶论》时,调整为味、香、色。味在首位,“茶以味为上”。其次是香,“茶有真香”。然后是色,“以纯白为上”。从蔡襄《茶录》到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品茶标准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宋代时期茶叶审美观念的转变。其次,蔡襄提出评判斗茶胜负以及选择茶盏釉色的标准。“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为了方便判断胜负,需要借助茶盏釉色。“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指出黑釉兔毫盏既有功能美又有艺术美,因此兔毫盏广为流行而声名远播,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以及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蔡襄工于书法,以浑厚端庄、自成一体的风格与苏轼、米芾、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蔡襄的茶书《茶录》、茶诗《即惠山煮茶》等茶文化作品,同时也就是优秀的茶书法作品。茶诗、茶文、茶书属于茶文学作品,茶书法属于茶艺术作品。蔡襄将茶文学与茶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高效传播。
蔡襄于1012年出生于茶区福建仙游,1048年到建州监造贡茶,1052年撰写《茶录》二篇上进。由于参与了茶叶生产、加工、管理、品鉴,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然后形诸笔端,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总结。蔡襄能够创制小龙团茶,得益于他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勇于创新的精神。蔡襄能够提出独特的茶文化见解,得益于他积极参与茶事活动并且深入思考。蔡襄的茶文化作品能够广为流传受到好评,得益于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书法艺术高超。
蔡襄是我国宋代时期著名茶人,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宋代的点茶艺术因之日益成熟,建茶的声名因之闻于天下,为中国茶文化第二个高峰期的出现与形成夯实了基础。蔡襄的茶文化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对今天弘扬传统茶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来源:章传政《试析蔡襄的茶文化贡献》荣获全国征文“首届蔡襄《茶录》与福鼎白茶文化发展论坛”优秀奖,发表于《首届蔡襄<茶录>与福鼎白茶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第60-64页。
8
? 《茶录》,北宋蔡襄作于皇祐(yòu)年间(1049-1053),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也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之一。
?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xié)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点饮方法。
? 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zhēn chuí)、茶钤(qián)、茶碾、茶罗、茶盏、茶匙(chí)、汤瓶九目。
? 蔡襄(1012-1067),字君谟(mó),福建路仙游县人。北家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 天圣入年(1030),蔡泉叠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kān)、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gào )、龙图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 治平四年(1067),蔡襄逝世,谥号“忠惠”。蔡襄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
?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裏上进: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日《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谨序。
? 译文:任职朝中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的微臣蔡襄上书禀告皇帝陛下:前几天微臣有事向您上奏禀报,承蒙陛下指点说,微臣以前任职福建转运使的时候,向朝廷进献的贡茶中以北苑上品龙茶的品质最精良优异。微臣告退回家后,经常想连茶叶这样细微的草木品种,都有幸得到陛下的关心照顾鉴别欣赏,如果再能受到普遍重视,获得适合生长培育的环境,一定会施展它为人类之所用的一面。先朝陆羽的《茶经》,没有品第福建一带的茶;本朝丁谓的《茶图》,也只是论说了采摘、制茶的方法,至于怎样烹饮、如何鉴别茶茗的道理,从来没听人讲论过。微臣选举了几条这方面的个人见解,简明扼要地写成上下两篇,命名为《茶录》。我恭敬地祈请陛下在清闲空暇的时候,能偶然赏读一两页,或者采用一二条,微臣在万分惶恐害怕的同时,也会感到不胜荣幸之至。谨以此为序。
? 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 译文:茶的颜色以纯白为最好。然而饼茶大多用珍膏涂抹在饼面上,所以出现了青、黄、紫、黑各式各样的颜色。善于鉴别茶叶品质的人,就像专门看相的人不经意地看一下人的面色就会立刻看透那人的内在本质一样。茶以那些内部纹理润泽的为最好,它表面的颜色及形态都不是重要的。黄白色的饼茶煎煮后茶色昏暗浓重,青白色的饼茶煎煮后茶色鲜艳明亮,所以建安人鉴别茶,认为青白色的品质要胜过黄白色的。
? 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 译文:茶本身具有天然的香味。在以前进奉朝廷的贡茶,常把龙脑掺入茶膏里,想要增加茶的香气。建溪一带的人们制茶时,都不加香料,怕它夺去了茶叶本身的香味。如果在烹煮点茶的时候,再掺杂上各种珍果香料,那对茶自身香味的侵夺就更厉害了。正确的方法是一律不加用其他香料。
? ? 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 译文:茶味以甘甜爽口为最好。只有福建的北苑凤凰山生产焙制出的茶味道最好。由建溪隔开的其他山岭,虽然及时采摘、精细制作,但茶色、茶味都比较浓,比不上北苑凤凰山的茶品。还有,烹茶的泉水如果不轻冽甘甜,也能损害茶的味道。唐代专门研究煎茶用水的人已经谈论过。
? 茶宜蒻(ruò )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蒻(ruò )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 译文:茶饼适合与嫩香蒲叶存放在一起而最怕沾染其他香料和药物,它适宜在温暖干燥的地方而最忌讳潮湿阴冷。因此,收藏茶饼的人家,应该把茶饼用嫩香蒲叶包裹封严放入茶焙里,每隔两三天就用类似于人体温度的小火慢慢烘烤一遍,以防止浸入潮气。如果火太大就会把茶烤焦不能喝了。
? 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 译文:茶饼存放超过一年,它的香、色、味就已陈旧消失。在喝之前应先放到洁净的容器里用滚开的水浇淋,刮去饼面的一二层油膏,用茶钤箝住,夹到小火上烤干,然后再碾碎茶饼。如果是当年的新茶,当然就不需要用“炙茶”这道工序。
? 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 译文:碾茶的时候应先用干净纸巾把茶饼包严捶碎,然后反复碾。最重要的是将它捶碎后要立刻碾,茶色才会变白,如果放置过了一个晚上,茶色就暗了。
?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 译文:罗孔过密,罗出的茶末就精细,会飘浮在水面上;罗孔过粗,罗出的茶末就沉至碗底,不易与水相溶。
?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 译文:掌握煎水的适宜程度最难。汤没有熟就点茶,茶末会漂浮在汤面,汤煎得过熟,茶叶会沉入水底,唐代人叫做“蟹眼”的汤就是因为过熟了。但煎水时水在瓶里有没有“鱼目”、“蟹眼”出现,煎水的人是看不见的,全凭借经验掌握的程度,所以说“候汤最难”。(蟹眼、鱼目皆是水中气泡的大小比喻)
? 凡欲点茶。先须熁(xié )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 译文:凡是点茶的时候,必须先用沸水将茶盏冲热。茶盏如果不预热,沫饽就飘浮不起来。
?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 译文:点茶时,茶少水多,会出现如同云脚一样散乱的形状;水少茶多,会出现如熬粥面一样的形状。正确的点茶方法是,用茶匙取一钱七分的茶末放在茶杯里,先注入一点汤调制均匀,再围着四周旋转增添注入汤水并用茶筅拍击拂动。当茶汤注入到茶杯的十分之四时就停止注水,这时候看上去茶色鲜亮纯白。挨着茶杯边沿的茶水不留痕印为最上等。建安一带人们比赛点茶,茶杯边沿先出现水痕的就算失败,长时间不出水痕的就算胜利。所以用斗茶比较谁胜谁败,也只是相差一水两水而已。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8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暴雨灾后的茶树苗圃管理
下一篇: 梅雨季节要注意茶树叶部病害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