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茶我找到了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退休之后,就回到武夷山常住,死后来骨灰也洒到武夷山的茶园里。”
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坐落在拥有世界“双遗”美誉的武夷山桐木关,这里山高林密,云起雾绕,茶树分散在崇山峻岭之中,被誉为“最为完美的茶山”。河南固始,迁到桐木的居民便靠山吃山,世代以茶为生,自古以来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关小种”。
传承四百余年的正山小种红茶卓越的制作工艺,再配之以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然就造就了正山小种红茶脱俗的品质。然而,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正山小种”红茶命运坎坷,几经波折,甚至面临绝迹。正山小种新工艺产品“金骏眉”的出现扭转了这一局面,江元勋便是这“金骏眉”的创制者之一。
1963年,江元勋出生于武夷山市桐木村一个世代生产经营正山小种红茶的茶业世家。他对此很是自豪,“祖上从迁徙至此就开始做茶了,我们家算得上是真正的茶叶世家,传到我这是第24代了。有幸的是,我们在这里制茶,研发了红茶,就像现在流传的故事版本一样。”1997年江元勋凭着向亲友借来的几千元钱,办起了元勋茶厂。
2000年,在元勋茶厂的基础上,江元勋成立了正山茶叶有限公司,开始筹划让正山小种重新打入国际市场。江元勋陆续为自己的产品争取到了德国、日本、美国的多家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他还着手与世界茶叶委员会、欧盟茶叶委员会共同发起世界红茶节。凭着种种努力,原先濒临绝迹的正山小种红茶重新成为国际市场的宠儿。
而真正让江元勋声名鹊起成为正山小种复兴者还是在2005年的一个午后。
江元勋和友人聊天突发灵感,正山红茶都是些老传统,缘何不学绿茶类做些高端红茶,为何不可舍些成本试一下?江元勋随即叫员工将芽尖按红茶制作方式予以萎凋,由于茶青数量太少,萎凋以后只能叫几个人同时用手搓揉,再进行发酵,其时有蜜糖香出现。待发酵后,即刻用火炭进行烘焙,得干三两,开泡品尝后,顿觉该茶香气满室,有蜜香、薯香、花香等综合高山韵味,并甘甜回味悠久、爽口滑喉、非常高级。其外形黑黄相间,乌黑之中透着金黄,显毫状,置于茶盘中似奔腾之骏马。
这便是后来的“金骏眉”。在正山小种红茶基础上创新的金骏眉,无疑将正山小种红茶特殊的产地、传统的工艺、卓越的品质、深厚的文化凝练一体,展现了正山小种红茶乃至中国红茶的高贵。由于创新发展了正山小种的工艺,江元勋获得了茶叶王国的桂冠“陆羽奖”、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等殊荣。但江元勋感到并不轻松,他认为,作为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红茶在世界茶叶格局上所占的份额太小。江元勋说,中国产的都是好茶,关键在于如何经营好。所以,作为红茶的发源地,我们立志要“为世界做最好的红茶”,进一步农业产业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立顿”。
最名贵红茶“金骏眉”的故事
时下的茶市,但凡有泡茶处,无人不谈金骏眉。作为近几年来茶叶市场上声名鹊起的红茶产品,市场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所谓金骏眉,坊间也流传着?两眉?产生始末的多种版本。那究竟?两眉?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如何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横空出世并占据茶市鳌头,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
大红袍的起源已不可考,流传的都是优美的传说和故事,但对于金骏眉,却是识于偶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005年7月15日的午后,正山小种红茶第24代传人、高级评茶师、正山茶业董事长江元勋和往常一样,在公司门前的草坪竹林间,与北京来的客人谈论公司发展及茶叶行业的相关问题。
此时,北京客人对路过的一位持刀镰的农妇产生了好奇,随口就询问江元勋此人前往做何事,江元勋见是同村妇人,便答说该妇人是去茶园整理茶地。许是觉得妇人辛劳,北京张先生便似有所感,说正山红茶都是些老传统,缘何不学绿茶类做些高端红茶,舍些成本试一下?
建议一出,江元勋顿生灵感,随即叫住妇人,许于40元工钱,请她下午帮忙采些芽尖。结果淳朴的妇人在傍晚归来时采到了1.5斤的茶芽尖。江元勋即刻安排员工将芽尖按红茶制作方式予以萎凋,由于茶青数量太少,萎凋以后只能叫几个人同时用手搓揉,再进行发酵,其时有蜜糖香出现。
待发酵后,即刻用火炭进行烘焙,得干茶3两,焙干后顿觉有新发现:其茶香气独特,色泽黑黄相间,绒毛显现,条形犹如海马状,又似美人柳眉。置于茶盘中犹如奔腾之骏马,与原先的红茶产品大不相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干茶中隐隐飘出特有的兰花香。使在场众人无不心醉神迷。次日,江元勋邀北京客人等共同开泡品尝。顿觉该茶香气满室,综合蜜香、薯香、花香等高山韵味,滋味甘甜回味悠久、爽口滑喉,前所未有。几人遂为其取名,其间北京张先生说此为出自崇山峻岭之中的好茶,江元勋一想,在绿茶类中好茶有茶芽寿眉、珍眉等等,何不将此也命名眉类呢?
金骏眉名字解密一:
此言一出,在场诸位深为赞同,即命名其为?金骏眉?。爱喝岩茶的茶友都知道,智慧勤劳的武夷山人,最擅长给武夷茶取名。江元勋说,之所以取名?金骏眉?,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茶色金黑相间,宛如查色黄而亮,就像是贵重的黄金,也寓意其得之不易,因此,取个?金?字。而?骏?字由来,则有三层意思:首先?骏?音同?峻?,示其采于崇山峻岭之中;其次,干茶外形似海马状,而马有奔腾之快也,同时也说明该茶能快速试产。至于?眉?字,乃寿者长久之意,通常绿茶类中由好芽制成得茶一般称眉者,如有寿眉、珍眉等。
金骏眉名字解密二:
其实市场上很多人并不认同江元勋此一家之言。因此有人说:因外形毫极显,似人的眉毛,又因制作的第一人为梁骏德师傅,故名骏眉。又根据茶叶的品质及采摘的标准不同,在前面加金、银、铜来区分骏眉的等级。金骏眉三个字茶名各有用途用义:?金、银?形容等级;?骏? 就是因首泡制作人叫梁骏德。?骏?字主要有三层含义:茶芽来源于崇山峻岭中,取?峻?;希望此新茶如骏马般奔腾发展,取?骏?;参与产品研发人之一的梁骏德先生名字含?骏?,综合三层含义进而取?骏?。
2008年4月,梁骏德离开了江元勋的正山茶业,和他的两个儿子张罗着办自己的茶厂,就是现在的桐木骏德茶厂。梁骏德先生最为知名的便是其所宣传的?金骏眉创始人?,并以此而使其茶厂获得了非凡的成功。
?金骏眉?三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即使到今天,金骏眉到底为何物,还是一个有待商榷的事。2007年正山茶业公司根据初制时的集体构思将金骏眉注册以一个红茶商标的形式进行注册,但市场上的大多数参与者又将金骏眉看成为一个?红茶品种?,更甚者将金骏眉定义为?一种工艺?。因而,对于所谓的?金骏眉创始人?一说,只是增加自我光环的宣传,无非是希望在市场上有更多人的愿意购买自己的产品罢了。至于金骏眉的?骏?字与梁骏德先生的?骏?字一样,无非是一种人为的偶合,寄希望于新茶能够如骏马般奔腾而已!
金骏眉茶树:
正宗的金骏眉茶树,生长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桐木关(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属于原生态野生小种菜茶,当地人又叫奇种,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金骏眉、银骏眉、赤甘、及正山小种,都是采自当地的小种菜茶。
灵山福地的产地:
金骏眉的发源地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星村镇桐木村座落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中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因此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绿色翡翠?、?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
金骏眉特征:
【条索】条索是指茶的外形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而挺直。正品金骏眉由于原料来自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高山林茂,生态环境好,昼宿温差大,因而所产茶叶芽头肥壮,内质丰富,持嫩度好,干茶条索紧结纤细,圆而挺直,稍弯曲;绒毛密布,有锋苗;身骨重,匀整。
【色泽】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好茶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色泽深浅不一,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正品金骏眉色泽均匀、油润,金黄黑相间、乌中透秀黄、带有光泽,不含杂物,净度好。
【滋味】金骏眉由于生长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所有原料皆为多酚类物质和儿茶素含量相对高的品种。因而,内含丰富,干物质含量高,茶汤浓稠度高,清和醇厚,带有甜味,回甘明显持久,品质优,无论热品冷饮皆绵顺滑口。
【汤色】品质好的金骏眉茶黄素含量高,汤色清澈透明有光泽。品质差的茶,茶黄素含量低,汤色浑浊,有大量悬浮物,透明度差。正品金骏眉品质好,茶黄素较一般红茶高,故汤色金黄华贵,清澈透亮,有光泽,金圈宽厚明显,久置有乳凝,浆呈亮黄色。
【香气鉴定】一是汤前闻香,二是汤后闻香。汤前香通过鼻嗅,闻茶叶的干香。最简易的办法:用沸水冲泡茶壶或盖碗,提高壶(碗)的温度,倒入干茶,盖上壶数秒,借助壶(碗)热气烘托,闻茶的干香。茶叶经沸水冲泡后散发出来的香气为汤后香,汤后闻香依泡茶方式的不同而有区别。正山堂金骏眉的香气是集花香、果香、蜜香等综合香型于一身。
【叶底】 叶底即冲泡后的茶渣。好的茶叶叶底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叶形大小均匀一致。正品金骏眉叶底明亮,叶张厚,叶底呈金针状,匀整、隽拔,色如古铜,芽叶肥壮,粗细长短均匀,形如松针,手捏柔软有弹性,说明制造精细。
金骏眉冲泡:
金骏眉地处高海拔桐木关地段,丹霞地貌。我们用100℃沸水冲泡,不影响茶香,反而市面很多金骏眉超过90-95℃泡出来发酸发涩,汤色橙红不清晰。市面上很多都是烟熏、桂圆、地瓜味的金骏眉,汤色橙红,用沸水冲泡发酸发涩。正山堂金骏眉是花香、果香、蜜香的综合香型,汤色金黄透亮,要用沸水冲泡。
在好水沸水快出水的情况下,3克 ?元正?金骏眉红茶可连续冲泡12次,其汤色依然金黄,仍有余味。每泡的时间是:第一泡15?、第二泡25?、第三泡35?、第四泡45?、第五泡1?、第六泡1?10?、第七泡1?20?、第八泡1?30?、第九泡2?、第十泡2?30?、第十一泡3?、第十二泡3?40?。
金骏眉、银骏眉:
原料、制作工艺一致,只是采摘鲜叶标准、等级不同,加以区分。金骏眉多是独芽,而银骏眉多是一芽一叶。
赤甘:
铜骏眉俗称赤甘,又根据叶片的舒展分为大赤甘和小赤甘,采摘标准多是一芽两叶。其中叶初展未开张的茶青所制为小赤甘;叶开张的为大赤甘。金骏眉与赤甘(铜骏眉)区别在采摘标准为全芽,而银骏眉多是一叶一芽。
金骏眉与正山小种:
与传统正山小种产品相比,金骏眉的最大特点是,外形细长如眉,间杂金色毫尖;香气幽雅多变,既有传统的果香,又有明显的花香;茶汤色泽较淡,金黄透亮;滋味甘清圆润,特别耐泡,用功夫茶泡法,110CC盖杯,只需4-5克干茶即可,十泡犹有韵味。传统的正山小种要经过松枝烟熏,而骏眉除了在萎凋过程中有小部分的烟熏之外,并没经过用松枝烟熏的过程。
理性看待金骏眉:
据说业内关于?金骏眉?争论的焦点,目前集中在?它究竟是正山小种红茶的一种,还是一种新的制作工艺?。如果说是前者,那就意味着它是武夷山保护区内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外山所产皆为假冒;如果是后者,仅仅是一种新的制作工艺,那就意味着不具有原产地保护的特征,可以有正山?金骏眉?,也可以有外山?金骏眉?,全国各地的?金骏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国各地都有?金骏眉?为名的红茶了。
金骏眉的发展,大家应该理性的去面对它,它是当代中国经济下一个很特殊的产物,靠个人,个别力量是无法发展到如今地步的,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一切都是浮云,消费者和市场认同才说了算. 金骏眉是否就应该是少数人喝的奢侈品,还是发展为大家所拥有的共同品名, 经得起市场考验才是真正的选择,并非由个别人,几个人就说了算,市场最终会说话.
;
红茶起源于中国明朝时期。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村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正山小种红茶于1610年流入欧洲。1662年,当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她的嫁妆里面有几箱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从此,红茶被带入英国宫廷,喝红茶迅速成为英国皇室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早期的英国伦敦茶叶市场中,也只由出售正山小种红茶,并且价格异常得昂贵,唯有豪门富室方能饮用,正山小种红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饮料。英国人挚爱红茶,渐渐地把饮用红茶演变成一种高尚华美的红茶文化,并把它推广到了全世界。
1689年,英国更在中国的福建省厦门市设置基地,大量收购中国茶叶。英国喝红茶比喝绿茶多,且又发展出其独特的红茶文化,均与上述历史事件有关。因为在厦门所收购的茶叶都是属于红茶类的半发酵茶——“武夷茶”,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国,取代了原有的绿茶市场,且很快成为西欧茶的主流。
武夷茶色黑,故被称为''Black tea''(直译为黑茶)。后来茶学家根据茶的制作方法和茶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武夷茶冲泡后红汤红叶,按其性质属于''红茶类''。但英国人的惯用称呼''Black tea''却一直沿袭下来,用以指代''红茶''。
扩展资料
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红茶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中医认为,茶也分寒热,例如绿茶属苦寒,适合夏天喝(要看个人体质),用于消暑;红茶、普洱茶偏温,较适合冬天饮用。至于乌龙茶、铁观音等较为中性。
红茶能辅助血糖调节,但仍无确切的定论。 在冬天胃容易不舒服,冰瓜果吃太多感到不适的人,可以红茶酌加黑糖、生姜片,趁温热慢慢饮用,有养胃功效,身体会比较舒服,但不建议喝冰红茶。
夏天饮红茶能止渴消暑,是因为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且剌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并且产生清凉感;同时咖啡碱控制下视丘的体温中枢,调节体温,它也刺激肾脏以促进热量和污物的排泄,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茶 (茶叶的一个品类)
正山小种红茶史
导语: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由福建武夷山深处汉族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后来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历史上该茶以星村为集散地,故又称星村小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国内外茶叶市场竞争激烈,出现正山茶与外山茶之争,正山含有正统之意,因此得名。
一、红茶的发源地在武夷山
(一)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在明末出现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红茶。
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确切时间是没有记载的,无从考证,但把它定为明末出现却是有充分依据的。这些依据就是:明末(16世纪中后期)武夷山出现茶叶发酵技术;当地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说法;红茶是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国内国外关于武夷红茶出现时间的记载,都说明正山小种红茶应是出现在16世纪中后期至17世纪初之间。
1.明以前没有红茶的记载
在明朝之前,所有现存的史料中都没有关于红茶的记载。
最早提及红茶这一名称的是成书于明朝初期的《多能鄙事》,作者刘基(1311-1375年),书中饮食类《茶汤法》中?酥签茶?载:?好酥于银石器内熔化,倾入红茶未搅匀。旋旋添汤,搅成稀膏。散在盏内,却以沸汤浇供之。茶于酥相客多少,用桓酥多为茶为佳。四时皆用汤造,冬月造在风炉上?。(1)但这段话中关于红茶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明宋诩(松江华亭人。字久未,生卒年月不详)著的《竹屿山房杂部》卷22内有与这段话完全一致的记载,但红茶末记为?江茶末?。宋诩的《酥合茶》中是这样记载的:?将好酥于银石器内熔化,倾入江茶末搅匀,旋旋添汤,搅成稀膏子,散在盏内,但酥多于茶,此为佳,此法至简至易,尤珍美,四季皆用汤造,冬间造在风炉子上?;(2)还有刘基著的《茶汤法》中的脑子茶,薰花茶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22中的脑子茶,薰花茶从内容到文字都完全一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中说:?明.刘基的《多能鄙事》提及红茶,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书系伪托,故不拟引以为据?。
2.明末在武夷山出现茶叶发酵技术
(1)明洪武年?罢造团茶?促进了散茶的大发展,催生了茶叶发酵技术的产生。明洪武廿四年(1391年)刚取得天下不久的明朝皇帝朱元璋,为减轻民间负担下诏罢造团茶改贡芽茶。
罢造团茶使一些著名茶叶产区以生产贡茶为主的官办体制解体,促使一向未被重视的散茶在解除了因饼茶传统的束缚后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散茶经过明朝二个世纪的发展,至明后期,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及发酵技术先后出现,从而推动了除绿茶外,黑茶、花茶、红茶和青茶等其它茶类的产生和发展。全发酵的红茶和半发酵的乌龙茶作为新技术,新工艺催生的产物,逐渐形成为二种新的茶类,使明朝处于我国古代茶叶制作技术的高峰时期。
(2)明前期是武夷茶的低潮时期。罢造团茶使一向以制龙团凤饼茶著称的武夷山贡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改制的芽茶由于制作技术落后,品质低劣。周亮工曾记说:前朝不贵闽茶,即贡者亦只备宫中浣濯瓯盏之需?。足见武夷山当时的茶叶地位受到重大的打击,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叶品质低劣国内众所周知。至明景泰间(1450-1456年)后才逐渐恢复。清前期武夷山著名的寺僧释超全(1627-1712年)在其《武夷茶歌》中写道:?景泰年间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武夷山茶叶低朝时期持续到明末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箩法制建茶?的十六世纪中后期时。
(3)明后期茶叶发酵技术在武夷山出现。明前期,武夷山在罢贡团茶改贡芽茶后,茶叶品质一度低劣,但在那茶叶技术推陈出新的时期,武夷山不断总结经验,引进新技术,结合自己的技术长处,形成了新的先进的制作技术。周亮工(1612-1672,年明崇祯进士,)在《闽小记》中记载了:?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箩法制建茶,堪并驾?。
周亮工记载了引进松箩茶制法后武夷茶的制法:?武夷 ,紫帽,笼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来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浣濯用耳;近有以松箩法制之著,即试之色香亦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众所周知红茶是全发酵茶,泡出的茶水汤色红赤,色多紫赤是发酵茶的特点。
周亮工的记载说明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在这一时期武夷山出现了发酵技术。虽说发酵技术的出现,不一定说明红茶就出现,但它的出现却是红茶出现的一个征兆。
?关于松萝茶的出现时间,明代冯时可[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在其?茶录?总叙中记叙了松萝茶的出现:?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又据《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隆庆间(公元1567-1572年),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妙,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据此可认定松萝茶是出现于十六世纪中后期的一种炒青绿茶。那么松萝茶传到武夷山应是十六世纪中后期以后,但肯定在周亮工记载引进松萝茶制法之前,那么武夷山出现发酵技术应是在十六世纪中后期以后,十七世纪初之前的明末时期。
3.桐木村原住民关于正山小种红茶起源的说法
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星村镇桐木村东北五公里处的江墩,庙湾自然村是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的原产地和中心产区。当代茶叶泰斗张天福先生曾为庙湾题词?正山小种发源地?。
江墩因江姓而名,江姓自宋末定居江墩至今有廿四代五百多年,其家族世代经营茶叶,有《茶叶世家》(3)之称。其廿四代传人江元勋讲述其家族流传有红茶产生的说法:其先祖定居桐木关后世代种茶,约在明末某年时值采茶季节,北方军队路过庙湾时驻扎在茶厂,睡在茶青上,待军队开拨后,茶青发黑,老板心急如焚,把茶叶搓揉后,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柴块烘干,烘干的茶叶呈乌黑状,并带有一股松脂香味,烘好的茶当地没人要,便挑到距庙湾45公里外的星村茶行贱卖。没想到第二年茶行老板便给2-3倍的价钱定购该茶,并予付钱两,之后红茶便越做越兴旺。关于红茶起源的这一传说也记载在《中国茶经》上。
?正山小种红茶也称烟小种红茶,其外形乌黑,当地人先以地方口音称为?乌茶(音读wu da),后因其汤色红赤才称红茶。但与庙湾相邻的光泽司前干坑一带至今仍称红茶为乌茶。正山小种红茶外销后,因其产地武夷山,所以英国人称其为武夷茶(BOHEA TEA)。
由于外国特别钟爱这新出现的红茶,且生产红茶的利高,销路好,当地生产的小种红茶(乌茶)供不应求,周边便开始仿制。著名的闽南藉武夷僧人释超全(名阮 锡,同安人),在武夷山久为寺僧,对武夷茶极为推崇,曾写下著名的《武夷茶歌》,晚年还俗,返居厦门。他在1706年又写了《安溪茶歌》,歌词中讲到了武夷红茶外销西洋的盛况及被仿制的情形:?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迩来武夷漳人制?讲的是近来的'武夷茶是上漳泉人仿制的,主要的种有紫毫和白毫等茶,阮 锡对武夷茶十分熟悉,他这里的紫白二毫指的是武夷红茶紫毫和白毫(4)。在厦门的茶市场上购买了标有武夷商标的?紫白?二毫烹饮,饮后便知是?漳人制?的安溪茶。这首诗歌写于1706年,它记述了二个历史事实,一是自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后,英商等外国船只可以直接靠泊厦门港购买武夷红茶,茶叶贸易十分红火;二是在十七世纪初,在厦门附近的安溪便有仿制武夷紫白二毫红茶。说明在十八世纪初武夷红茶的海外需求急剧扩大,仅在武夷山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仿制的武夷红茶已经超出了武夷山的周边地区。释超全记载的武夷红茶被仿制的时间比武夷山现有留下的记载还要早些。清雍正年间(1732年)崇安县令刘靖在其《片刻余闲集》中记载了这种仿制的土名?江西乌?的红茶私售于崇安星村的市场上:?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汤,土名江西鸟,皆私售于星村各行?。
?仿制的?江西乌?与桐木一带的?乌茶?在品质上还是有区别的,于是就有了?正山和?外山?之说。《中国茶经》称?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的称'正山小种,所谓?正山小种?红茶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高山地区所产之意?,正山所涵盖的地区,以庙湾、江墩为中心,北到江西铅山石陇,南到武夷山曹墩百叶坪,东到武夷山大安村,西到光泽司前、干坑,西南到邵武观音坑,方圆约600平方公里,该地区大部分在现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山小种?指政和、坦洋、屏南、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制正山小种品质的小种红茶,质地较差,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早在18世纪初,武夷红茶的海外贸易已经十分红火,被仿制的武夷红茶已经大量出现,而决不是有些人说的武夷红茶在清道光年间(十九世纪初)出现。
4.红茶是高度海外贸易化的商品,从而印证武夷红茶出现在海外贸易初起的明末时期。
高素焕,庄任先生在红茶产区调查时有一个奇特的发现:?产区农民生产红茶而又从不饮用红茶,这就引出一个推论---红茶应是为海外贸易发展而兴起的产物。?(5)红茶产区不饮红茶,原因可能是产区农民更?知底?,认为这种茶是变质茶叶制成的,是与传统的绿茶在色、香、味上都完全不同的?异类茶?、?劣质茶?而不堪饮用。红茶产区不饮红茶,也不在国内销售,这在中国所有的茶类中都是没有的现象,说明它在国内没有市场,它的市场在国外。是完全海外贸易化的商品,由此可以推论:武夷红茶的出现当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海外贸易兴起,欧洲的葡萄牙人和随后而至的荷兰人到达中国的时期,只有这时才有可能发生红茶的海外贸易,那么红茶的出现不会早于这个时期。从而也印证了武夷红茶出现在海外贸易初起的16世纪末的明末时期。
5.国内关于武夷小种红茶最早的记载是1640年。吴觉农先生著的《茶经述评》曾查阅了全国2000多州县志中有关茶叶的记载,在提到红茶产生的年代时写道:?在现产红茶的各省各县地方志中,可以查到的最早记述红茶的有下列各县:
1)湖南《巴陵县志》(清同治十一年)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
2)湖南《安化县志》(清同治十年)载:咸丰七年(1857年)戊辰九月,知县陶燮厘定红茶章程。
3)湖北《崇阳县志》(清同治五年)载:道光季年(约1850年),粤商买茶,其制,采细叶暴日中揉之,不用火炮(同炒),雨天用炭烘干。往外洋卖之,名红茶。
4)江西《义宁州志》(清同治十年义宁州治所在今江西修水)载:道光间(1821-1850年),宁茶名益著。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7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肖文华:援儒入茶的缔造者
下一篇: 安溪铁观音的鉴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