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何谓下茶,|三茶六酒|广东挽婆茶

茶百科 2023-11-23 23:17:35

何谓下茶,|三茶六酒|广东挽婆茶

亦称“定”、“受茶”和“茶聘”,属于古婚俗“三书六礼”中的第四礼“纳征”的书部,对于“三茶”中的第一茶,全意为“受聘定之茶”。指代的是“纳征”最后核对“礼书”无误,相方家长点头认可这段婚姻,并在茶定后开始共同确定“迎亲书”。礼书: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过大礼﹞时用。是在议定聘礼后,择日男去女家行聘。聘礼的种类、多少依地位、贫富而异。聘礼一般有鞍马、猪羊、钱财、首饰等,但是必须有茶具。聘礼放在铺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陈列于西炕祖先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曰“换盅”。 “换盅”后女方家长须在必须在确认“迎亲书”时回送男方家长“酒”。故此在“三书六礼”中进行到“下茶”,那么出嫁方已经算得上是“他家之人”了,只是欠迎娶和圆房而以!

同样道理,只要相方父母完成“下茶”后,终止婚约就变成悔婚。被悔婚方有权取回全部聘礼和撤销一切因此婚姻所达成的承诺,并且悔婚方必须支付这次婚姻带来的一切物质性与会物质性损失。

出典:

毫无疑问,茶礼还是我国古代婚礼中最为隆重和麻烦的一个礼节部分。明?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酒"。

何谓“三茶六酒”中的三茶?

"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分,即定婚时,”男方除送如意、押贴外,还要送盛有香茗之锡茶羡瓶;妇方除还顶戴、押帖外,要回送绍酒。

“定茶”所指代的是婚礼时女方须行的“三定茶”,一为“定师”、二为“定孝”三为“定姻”。“定师”又名为“别母茶”,就在结婚前夕女儿给父母献上的茶,用以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故此必须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方可献上;“定孝”又名“媳妇茶”,是指代婚宴时给公公奶奶的敬茶,沿用至今,所以不加多说。“定姻”这是“定茶”的最后一步,就是交拜天地后,相方互敬的茶,喝下这杯,那么新娘就可以下席了!

洞房“合茶”,就是所谓“三道茶仪。”第一道为“百果桂圆汤”,第二道“莲子枣儿汤”,第三杯方始是茶。吃喝时还有一套规定,第一杯接杯后,要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则必须一饮而尽。这是最尊敬的礼仪。这些繁俗,现在当然没有了,但婚礼的敬茶之礼,仍沿用成习。

其实在完整一个婚礼过程中,一共要进行九道茶礼,寓意“长长久久”,至于明天起来给父母的那一杯“十全十美”就不用理会了!因为一般来说,是很少人会摆祭祖宴的!然而这杯茶对家长而言,绝对是“十全十美”。

“四月八、阿婆诞,阿婆挽来茶和蛋”这样一首在祖母口中听回来的广东民谣。也许很多人会想到四月八这个在汉族中几乎没有记载的节日又是什么日子呢?当中阿婆又是谁呢?为何这天阿婆又会挽来茶和蛋呢?这又与“下茶”有什么关系呢?

那么请大家慢慢看下去吧:

民谣中第二个“阿婆”是广东人对自己外祖母的称呼,而第一个阿婆就是指代“金花阿婆”。

明代诗人张谢曾有诗吟咏:““玉颜当日睹金花,化作仙湖水面霞。霞本无心还片片,晚风吹落万人家。”

这里所说的金花就是“金花菩萨”,在广东,很多古老的人家会有设有一个其他地方没有的也不太明白的神位——“金花阿婆的神位”。广东人深信这位“金花阿婆”能够庇佑孩子一生健康。为何会这样想呢?因为不少孩子在成为人父母之前都会被自己父母拉到这个神位前,让他们跪拜这个被称为“金花啊婆”的神,好让她保佑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而长大后的孩子重复以往自己父母的行为,使得这变成了一种习俗。

然而这位“金花阿婆”其实不老啊!明朝洪武年间,广州一位巡按夫人临盆难产,危在旦夕,巡按非常着急,不料困极打盹,梦见一位老翁指点道:“请得金花姑娘来,可保母子平安。”巡按派人找到一位名叫“金花”的民间少女,接到家中。巧的是,金花姑娘刚入后堂,夫人就平安产下婴儿。这事很快传遍广州城,许多妇女临产都来找金花,祈求平安产下贵子。

金花姑娘被大家当成“活菩萨”,非常受到尊重,但也正因此没人敢与她成亲。金花姑娘一日比一日憔悴,最终竟投湖自尽。人们把这个湖称为仙湖,还建了座金花庙纪念金花,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七日定为金花诞。在解放前金花庙仍香火旺盛,每逢金花诞,商贩云集,更有戏班表演,一连持续几日,非常热闹。后来,随着老房子倒塌,有关金花庙原址和金花姑娘的传说日渐淹没在尘嚣中。时至今日还保留着一条在广州人民路与中山七路之名为金花直街的小巷。

然而在广东的其他地方却依旧有着金花庙的存在,而且长年香火不断。但是民间流传金花诞的日子并不是“四月十七日”而是“四月八日”!因此也产生了“四月八、阿婆诞,阿婆挽来茶和蛋”这样的民谣和习俗。然而正由于是那样由孩童的时候听父母说阿婆,到自己成为父母后和子女说下去的习俗,这样很容易产生误听,使得很多人把“金花阿婆=外祖母”,因而演化出了外祖母带茶去探望自己外孙的习俗。在并不富裕的时代,能够让自己外孙吸取更多营养,蛋和茶这样容易入口而且对身体有益的东西便成为习惯带的礼物了!

而这种纯女系连接的习俗,表现的并非父母对子女,也不是子女对父母,而是作为母亲对出家女儿那边血脉的思念和关怀!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悠久的儒家思想的国家,血脉、男权一向被看得很重,“女儿出家就是别家的人”这样的觉悟不少人是在女儿诞生的时候就有的了!但是血脉的传承,骨肉的亲情是永远无法磨灭的。所以这样的习俗就默默地被历史所承认,只是不被记载而以!

茶三酒四什么意思?

茶三酒四表示的意思是品茶时人不宜多,以二三人为宜,而喝酒人可以多一些。

喝茶基本上人数不会很多,可能是两三人聚在一起品茶,正如三人成品,越喝茶反而越清醒,所以就对自己的认知更加深刻,觉得自己没钱。我国的酒文化和茶文化一样都很深远,但两者在文化表现上却有很大不同。

就像前面所说,喝茶往往只有两三人,而喝酒往往很多人,至少4人以上。生活中还有一句俗语是形容这种现象,叫做“茶三酒四”。其实这句俗语还有后半句,合起来叫做“茶三酒四踢桃二”,是流传在潮汕地区的一句谚语。

喝茶注意事项

1、茶具要清洁

家里宾客来访,先让坐,后备茶。冲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清洗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是礼诚待客最基本的礼仪规矩。

2、茶水浓度要恰当

泡茶,茶叶用量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 饮茶 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3、端茶要得法?

中国的传统习惯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须用双手给客人端茶。此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讲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是怎样的?

现在茶文化的过程——“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闻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与明清”

1发乎于神农氏

神农氏

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因发现火种造福人类,被称为炎帝,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知了。神农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并且有着很高地卫生觉悟,就是喝开水。相传,有一天神农在一棵茶树下,支起锅煮水喝,几片嫩叶飘入锅中,锅内的水清澈鲜美,芳香四溢,喝完后神清气爽,茶就被发现了。后代假托神农氏之名所著的《神农食经》载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说神农有一个水晶肚子,“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他尝百草,尝到茶的时候,看到茶在肚子里查来查去,查通茶。

另一个传说是“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相传神农氏吃了一种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叶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从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药。”。《神农百草经》的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至少在当时,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了。

2闻与鲁周公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鲁周公。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封国于鲁(今山东)。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其所著《尔雅》中列出了茶,重要的是在他那个时代就将茶列入贡品。那时,要成为贡品的产品,必经上下百官认认真真定论,世间百姓一一公认,方可认定。《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发率周军及诸侯伐灭殷商的纣王后,便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地,这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今四川的奉节、宜宾,陕西的秦岭以南,四川的涪陵等地区。巴王作为诸侯国君,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上贡。《巴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份贡品清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鴙、黄润鲜粉。

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有“以茶纳贡”、“园有香茗”两处茶事,《茶经述评》等当代很多茶文化著述认为,这两处茶事可追溯到“武王伐纣”的周代.《茶经述评》在“《茶经—之源》述评·茶的祖国”如是说:“晋代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说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见《史记·周本纪》)时,巴蜀(现在的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

贡品,必然珍贵,除日杂品之外的贡品,都是珍品行列,但巴王上贡的茶却又是珍品中的极品。《巴志》在这份“贡品清单”后还特别补充注明:“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也就是说,上贡的茶不是深山荒野中的野生茶,而是专门有人精心培植的茶园里的好茶。从这一点可想而知,那时的巴蜀就有了专门种茶的人了。

贡茶的出现,用几千的时间促进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每一个王朝的兴衰。


西汉时期就出现了茶叶市场

《僮约》本是一份与僮仆“便了”的合同契约,其中提到的“武阳买茶”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实。并且有确切的时间-公元前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成为出现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人。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

便了因为王褒是外人,老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于是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人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内心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本想借此为难一下王褒,减轻自己的工作的便了没有想到王褒本就是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之人,王褒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

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6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