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王建中:用心发现紫砂美的规律

小小茶农 2023-11-23 20:32:05

王建中:用心发现紫砂美的规律

紫砂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与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发生了密切联系。从古代文人的把玩之器,到融入人们生活的日常用品,紫砂壶经历了怎样的创新、变化过程?当代的紫砂壶创作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之作?本报对话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为紫砂的创新建言献策。

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因此受到了不同人群的关注与喜爱,紫砂也由此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通道。当紫砂的市场日益火热,并承载了太多增值属性的时候,对于众多紫砂的喜爱者来讲,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紫砂的艺术价值?它的文化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王建中:紫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其自身独有特色无法分开。数 百年来,无论是光器还是花器,都充分体现了紫砂原料与技法的长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形态浑然天成,内在神韵十足。对于紫砂来说,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文化品位,它可以把中国传统艺术当中诗、书、画、印等融为一体,集文化、艺术、工艺于一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展示。自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的参与设计、制作,为这一行业营造了很好的文化氛围,甚至带动了一批艺人修养的提升,使得紫砂这一民间手工艺的制作过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交流、发展的现象,从而奠定了紫砂艺术在中国陶瓷艺苑中的特殊地位。如果不能真正地了解这些,也就无法真正体会到紫砂艺术的魅力。

记者:对于紫砂这样一个有着千百年文化传承的艺术门类,继承是一代代紫砂艺人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而为了使这个古老的行业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创新也是同等重要的话题。那么,这两个看上去貌似大相径庭的两种方向,其内在有什么样的关联?紫砂人要如何做才能将两者很好地结合?

王建中:继承与创新是一个统一而辩证存在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很好的继承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但一味地固守传统,陷进去出不来,也无法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创新。紫砂的造型丰富多样,近年来,发展势头更为迅猛。甚至有人认为,前人已经将可创作的器型取尽用竭了,创新几乎无路可循。其实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当我们面对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取其精华,继承其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具有时代感又不失传统意蕴的作品,是重要的课题。就紫砂造型设计而言,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有许多优秀的造型设计与制作技艺需要我们去研究、总结、借鉴,同时,注重寻求其中美的规律,真正地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掌握其精髓,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记者:其实,许多紫砂艺人都非常了解创新对于紫砂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是在具体到实际创作中,困难重重。现在市场上有不少作品就出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面孔,原因就在于,太多的所谓创新,就是将传统中的零件拆分与重组。那么,什么样的创新是好的创新?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创新作品?

王建中:好的作品应该是通过不同的技法和技艺制作出的有意味的造型。在这其中,有意味非常重要。面对一件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也是艺术品区别于匠人作品的所在。

通过分析前人优秀的紫砂传统造型,不难看出紫砂造型艺术深厚的基础,认真地学习、总结和分析造型艺术,掌握紫砂特有的造型语言,再以现代造型理论为指导,创造更多的具有时代感的新紫砂造型是完全可以的。在创新中,应该抓住重要的几点:首先,深入地了解紫砂造型艺术的文化背景,将造型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强调紫砂造型艺术的文化特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其他姊妹艺术的关联;其次,要把握好紫砂的造型语言。紫砂的造型语言是其特有的表现方式,特殊的材质、造型、成型方法构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如同绘画当中人体艺术,不需要任何装饰,展示的就是人体比例与肌肤之美。又如京剧当中的道白,一定要讲京味语言,才是其该有的韵味。紫砂也一样,只有用其自有的语言来表现才能谈到紫砂造型创作;第三,以现代造型设计理论为指导,采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新的形态。以传统造型光货为例,光货即以直线、曲线等几何线形构成的造型形态,通常壶形简练。以造型构成的形式法则去分析这些器型当中的优秀作品,完全符合现代设计理念;花货,则是以模仿自然形态为造型主体,以形象思维主导创作。学习传统紫砂造型艺术,必须认真分析、揣摩,汲取这些营养,是创新当中不可缺少的。

记者:您曾经说过,“学科交叉和审美意识的通达是创新的重要途径”,紫砂人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要怎样才能做到审美意识的通达?

王建中:这其实是我长期以来所持的艺术创作的态度和观点,把这句话拓展开来讲,应该是“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学科交叉和审美意识的通达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创造力和创新力的表达,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多寡,也体现于阅历的深浅和经验的丰富。因此,勤于实践和不间断思考是艺术设计者的每日必修之功课”。从清代一直到当代,如果按十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的话,每个阶段紫砂行业都会出现杰出的人才,他们的作品不仅工艺精湛,更重要的是其中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及艺术造型的全新理解。而通过对他们的分析不难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善于学习,汲取前人的经验,寻找其中的规律,变成自己的知识。从秦、汉,到唐、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辉煌的文化艺术珍品,它们之间是延续和相互影响的,只有善于融会贯通的人才能发现艺术的相通之处,并收为己用,创作出拥有这个时代特征的作品。

记者:当代紫砂的发展现状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各种各样好的创新形式不断涌现,但是也应该看到,其中夹杂了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引导紫砂的创作向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王建中:从紫砂创作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弘扬格调高雅、清新的,蕴涵文化思想的创作,而坚决地摒弃低俗的、不雅的创作。也正是基于此,这个行业需要尖锐的艺术批评的声音。我们应该看到这个行业发展当中积极的现象是主流,但是,也不能忽视对行业发展起到消极作用的因素。一些低俗的创作之所以有市场,一方面是因为受众对真正的紫砂文化理解还很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会各个层面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受众都缺乏正确的引导。艺术批评难觅踪影,只一味地充斥着叫好的声音,这对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我想,适当的时候,应该让那个讲真话的小男孩站出来,戳穿皇帝新装的谎言。而这个小男孩可以是有良知的紫砂艺人、学者,也应该是你们媒体。

楚人的文化

楚文化,因楚人、楚国而得名。是形成于周代的一种地域文化,源自中原文化。她初成于江汉地区,是以中原商周文明为核心,吸收一定南方土著民族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初期水平不高,但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强大,武攻为文治开拓了天地,文治为武攻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楚灭陈之后,楚国势力牢牢地控制了陈地及周围地区,楚文化随之北上中原,与这里的东夷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交流汇融,进而形成华夏文化的主干、两汉文化的母本。汉朝的服饰、歌舞、文学、哲学、音乐主要照搬楚人的。
“苞茅缩酒”是楚人最为重要的祭祀仪式,甚至可以成为引发战争的理由。《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纠合诸侯借伐蔡为名,南下攻楚。楚使质问:“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国的相国管仲在答复楚使时说:“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问罪的理由之一就是楚人不向周天子贡奉苞茅,周天子不能缩酒。《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也说:“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看来,周王室一直是依靠楚国进贡苞茅来进行祭祀的。
“苞茅缩酒”的遗风今在湖北端公舞中有所表现。端公舞是保存在襄樊南漳、保康、谷城一带的巫教祭祀舞蹈,这种巫舞就是从古代楚国流传下来的。
紫姑是厕神。中国最古老的民俗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南朝荆楚之地有在正月十五夜迎紫姑的习俗。引刘敬叔(约公元390-公元470)的《异苑》来解释这项习俗:“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胥(云是其婿)不在,曹夫人(云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说的是紫姑本来是一户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气愤致死,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来迎接她。祝告说:“子胥(说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说是大妇曹氏)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来。”在厕所或猪圈边迎接,如果手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厕神来了。相传厕所和猪圈里必须安静,才能招致紫姑。
主食方面,楚人以稻食为主。副食方面,楚人以畜牧、捕猎和采集品为主,以园圃种植物为辅。其中以鱼羹和包裹烤熟的螺蛤为日常主要副食和菜肴。
在我国南方约有7000年以上历史,而稻对于中原居民来讲,不是常食之物,它虽被列入五谷,但排列次序却为:黍、稷、麦、菽、稻。除了稻米,楚人也种植其他旱地作物,北方有的粮食品种,楚国也都有,不过在食用次序上,以稻米为首位。
楚人的基本副食除鱼之外以肉类和蔬菜为主,这两大类副食品是从畜牧、捕猎、园圃种植和采集等方式获得的。在战国时期的“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铜鼎里,就有牛、羊、猪、鸡等的遗骸,在一件长方形的竹筒里也有许多鸡的大腿骨。”除天子、诸侯祭牲取自官牧外,卿、大夫、士的祭牲皆为家畜之物。庶人祭祀以及饮食虽不用牲肉,但也普遍养有家畜和家禽。楚国官牧畜养的主要是马、牛、猪等大、中型牲畜。楚国也是先秦时期最早池塘养鱼的几个方国之一。除池塘养鱼,稻田养鱼的方式也是存在的。但是,对于以鱼类为日常主要珍馐的楚人来讲,人工养鱼与捕捞野生鱼类相比,只是一种补充方式,楚人主要是以后一方式来满足食鱼的需要的。
蔬菜和水果方面,有王瓜,也就是土瓜,调味料有生姜、小茴香。蔬菜有芋、葵(冬葵、冬苋菜)、芥、菘(白菜)等。楚人水果品种较蔬菜更多。《吕氏春秋·本味》记楚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还有板栗、柑橘、棘(野生酸枣)、樱桃、梅、砂梨、柿。
捕猎和采集也是楚人谋取食物的两个重要方式。常食的鱼类有:大龟、鲤、鲫等。所食禽类有鸹、鸿(大雁)、凫、鹑、鹜等。楚人食用的许多动物都是北方人一般吃不到的稀有美味。楚人捕获的禽兽及鱼类,一部分用于尝鲜,一部分则制成乾肉(或腊肉),乾鱼以备不时之需。
楚人采集的天然植物副食品种类也相当多,有苦菜、菱角、云梦之芹(楚葵)、还有桂、菌,这是属于调味料。
在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是香茅酒。楚人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神灵都使用香茅酒。楚人有两种饮酒方法,“冻饮”和“酎清凉”。“冻饮”是将冰块置于酒壶外使之成为冻酒。“酎清凉”则是将酒壶浸入冷水中使之成为凉酒。这都是楚人在夏季的饮酒方法。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件冰(温)酒器,这种器物是由两种容器组合而成,里面的方壶形容器是盛酒的,每个方壶中均有一把铜勺,外面的方鉴形器在夏季里用来盛冰或凉水,在冬季则用来盛热水。
楚人的建筑样式和居住习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楚国都城的建制和布局同北方一样基本上采用大城套小城的双城制。楚都纪南城(图1,楚都纪南城故址)呈长方形,城垣周长15560米。城内东南部为宫殿区,存有台基84座,并发现城垣土墙遗迹和护城河古河道。宫殿区北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再往北即城的东北部则为商业区。楚王宫的正门之一名为“茅门”,通过茅门后便是楚王治朝的朝堂。王宫内既有空间宏大的“高堂”又有曲折相连的“曲屋”, 既有进深幽远的“邃宇”,也有小巧精致的“南房”。这些由大小、高低、长短、层楼、结构、繁简不一的宫廷建筑组合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最能反映出楚人的建筑特点和工艺水平的,还不是都城内的宫殿建筑,而是游苑区的行宫和高台建筑。历代楚王建有大量有行宫供他们游乐。楚成王建有“渚宫”,是建在郢都南面的水中州土上的一座行宫。楚灵王时建的章华台是楚国层台建筑中的杰出代表。
其他的想要详细知道可参考《楚国风俗志》一书。 楚庄王曾向世人宣誓:“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表现了楚人的民族精魂。楚人,原为华夏部落首领祝融之后裔,祝融为黄帝后裔,后辗转迁徙至江汉地区,与当地的“三苗”土著人杂处繁衍,进而扩张崛起。按其易国都之先后,称为荆楚、陈楚、吴楚。按其所处方位,则分为南楚、东楚、西楚等。《史记·楚世家》云:“楚人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屈原《离骚》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至周成王时,鬻熊之重孙熊绎受封于楚蛮之地,“楚”这个正式的国名兼族名开始载于史册,熊绎被认为是“楚”之建国的始祖。熊绎五传至熊渠,熊渠以胆气和勇猛著称,在江汉之间深得人心。趁着周夷王时期中原动乱之机,扫荡周围蛮夷,扩大楚国疆土,揭开了吸收蛮夷文化及中原文化的序幕。《史记·楚世家》记:“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正是由于楚人长期处于非夷非夏、亦夷亦夏的特殊地位,才使楚人的民族偏见比较淡薄,容易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如诸夏在战争中经常俘掠敌方的人口为奴隶,尤其热衷于俘掠戎狄人为奴隶。可是,楚人对俘掠奴隶却没有兴趣。对被灭之国,楚人一向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因此,楚人的民族思想最有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统一。所有这些民族特征,后来的楚人刘邦都给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就是大汉王朝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文明昌盛的泱泱大国的根本原因。
其次,楚人有着百折不回、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楚人初居于江汉之地,方不过百里,周围各国占尽了良田沃土,楚人只能被蜷缩在山地与平原的夹角当中艰难维生。《左传》载楚灵王右尹子革的话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正是这种筚路蓝缕的苦志精神,成就了楚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晋书》载:“ 冒以筚路蓝缕,用张楚国”。这种筚路蓝缕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融入了楚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楚人自强不息、问鼎中原的强大动力。楚庄王“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民族自信。卞和不惜两次刖足献玉的执著精神;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的爱国主义情操;刘邦“愿分父羹”的江山意识,都表明了楚人执著进取的民族魂魄。楚顷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春,在秦、楚的最后决战中,秦将白起率领最强悍的兵力攻陷楚都“郢”城。他万万没有想到,所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在这场恶战中,楚人有逃亡的和战死的,却没有一个投敌献媚的。其中两个被俘的士兵,宁可咬断舌根和投火自焚,也不肯泄露楚钟鼎、鬲樽的埋藏地点。因此,楚人留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不朽精神。直至最后,楚被秦亡,楚人仍顽强地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悲壮誓言。果不食言,十六年后的楚人刘邦兑现了先人遗言,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家王朝,建立起一统天下的大汉帝国,完成了问鼎中原、独霸天下的宏伟夙愿。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说:“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楚人介于华夏与蛮夷之间,立于东南西北之中,他们的习俗既有蛮夷之异,亦有华夏之同,具有极强的兼容性。楚人确信自己是日神的远裔、火神的嫡嗣,因而形成了独特的风尚——尚赤,尚东,尚左。因为祝融来自日出的东方,是帝喾的火正,生为火官之长,死为火官之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帝德,光照四海,故命之‘祝融’,其功大矣!”日出东方,火播山野,是远古人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是楚人自然崇拜与祖宗崇拜自然结合的原始信仰。正是由于日、火均为红色,富有激情和生命力,所以楚人尊红为贵,形成尚赤的风尚,以致有人把楚文明称之为“红色文明”。
“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其治国,其国治”。楚人尚火、尚红,是与其所处的恶劣环境密切相联的。因为,“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有了火,可以烧荒开地,可以驱狼逐豹,更可以祛寒去湿、燎物成食。因此,在早期原始生态环境下,有了火,便等于有了生存下去的条件和力量。有了火,就有了“吉”和“利”,以致墨子竟将楚庄王能够成就霸业与他的“绛衣博袍”联系在一起。尚赤之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我们汉人凡喜庆、旗帜、饰物、服饰,仍喜以红色,说明汉人之风即楚人之风矣。刘邦起义造反、试图登极称帝时,亦自名为“赤帝子”,并虚构了一个“赤帝子”斩“白帝子”的耸人奇谈,以“楚子”自居,目的是借以以此号召楚人,共同推翻秦王,实现“亡秦必楚”的目的。刘邦的军队一如项羽的军队,均为“赤帜”。《史记·历书》记:刘邦立为汉王后,“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这就是沿袭了楚国的历法和楚人的习俗。
另外,楚人以东向坐为最尊,南向坐为次尊。楚国公族的墓葬亦是头向从东,墓向与头向一致,也从东。其中的意蕴:一是作为日神的远裔,应朝向日出的东方。二是作为火神的嫡嗣,同样应朝最初的火神所居的东方。古人所讲方位的上下,除了东、南、西、北之分,还有左、右之分。南向在东向之左,尚左之风由此而来。周朝习俗则尚南、尚右,彼此适得其反。《孔子家语·问礼篇》:“坐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说的即是周人的习尚。在楚国,职官以左右区分,左为正,右为副。其习相沿至汉,再至唐、宋、明的汉人官制,均以左为上,右为下,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长左次右等等。由此可见,汉习即楚习矣。鸿门宴上,按《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五人中四位是楚人,只有张良是韩人,席次则按楚俗安排:项羽、项伯东向坐,最尊;亚父范增南向坐,次尊;沛公刘邦北向坐,屈居下位;张良西向侍,叨末座。太史公记事,可谓平淡之中见精妙,廖廖几字就把楚人、楚俗交待的清清楚楚,无需加一字之褒贬,就把项羽的骄横之态和刘邦的忍辱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刘邦爱楚服,平时喜穿短衣,交领、右衽、直裾,这是平民、贵族均可常穿的便服。所以《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述叔孙通见刘邦时,脱下长袍,换上短衣,以讨刘邦欢心。刘邦自幼爱楚冠,即是一种竹里漆丽的窄长的板子。因其家境不丰,刘邦自己便经常用芦苇或竹皮制冠自戴,这就是典型的楚冠,后称之为“刘氏冠”。刘邦称帝后,把这种长板楚冠前后加以玉珠旒苏,成为皇帝的专用冠冕,谓之为“平天冠”。说明刘邦非常眷爱楚俗,同样也说明汉俗多引自楚俗。刘邦与项羽一样,喜爱楚歌、楚舞,常引亢高歌,以诉衷怀,《大风歌》、《鸿鹄歌》便是其例。《汉书·礼乐志》说:“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汉朝的《房中乐》,曲名虽是周代,曲调即属于南音。 “龙凤呈祥”是楚人、汉人共同的景仰,共同的心声。楚人以先人的崇奉为本,以鸟为图腾(Totem: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在楚人眼中,凤是日中之火鸟,是祖先祝融的英灵,因此是至善至圣的神鸟。《白虎通·五行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即是凤。他们喜欢以凤鸟喻人,把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名为凤鸟。如楚庄王即位后,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大臣伍举进谏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同‘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对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里,伍举以鸟喻人,庄王亦以鸟自喻。屈原在《离骚》、《九章》、《远游》等诸篇中,反复咏颂“凤鸟”、“凤凰”、“鹭鸟”,把它作为美的象征,凭它的导引而上下求索。至今,汉人仍喜欢用“凤”字命名。如丰县古称“凤城”,相传有凤凰而得名,现多以“凤”字命名,如凤鸣塔、凤城镇、凤城宾馆、凤鸣大酒店等等。
楚人喜欢凤,后来才变得喜欢龙,这是楚文化扩张和兼容的典型标志。图腾形象中“龙”的原形一为蛇;二为鳄,是一个见首不见尾、首尾相照应的连体庞然大物。它是将马头、鹿角、蛇躯、鳞身、鱼尾、兽脚、鹰爪等特形集于一身的连合体。这种多种动物的集合体,正是各图腾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联合集团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启明星。许顺湛在《中原远古文化》第五章中,曾对炎、黄时代的33个主要图腾氏族进行排列,至尧、舜、禹部落联盟时,只剩下7种民族图腾,这表明在部落不断地扩张兼容中得以吞并和组合,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许多不同的图腾揉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的形象定型于战国后期至秦、汉之间,这一时期正是楚国北扩、楚文化北上,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交融汇合的时期。因此,“龙”图腾的形成,象征着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华夏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它预示着东方破晓,黄龙腾飞,中华文明的伟大时代即将来临。
注释:
⑧《史记·楚世家》
⑨楚·宋玉:《招魂》
⑩《史记·项羽本记》
?《墨子·公孟篇》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