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任淦庭

品茶 2023-11-23 20:20:16

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任淦庭

任淦庭是著名的“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他在同一器具上能用左右手同时题书作画,可谓宜兴紫砂陶刻历史上的独创绝技之一。他的作品不仅题材多样,也将时代风貌融入其中。上世纪50至60年代,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紫砂陶刻作品,题材广泛,画面内容包含山水、花鸟、人物等;书法则包括正、草、隶、篆、钟鼎文、甲骨文等各种书体,刀法精妙且丰富,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力和造诣。

任淦庭一生对紫砂行业最大的贡献是他为新中国紫砂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陶刻人才,当今紫砂陶刻界诸多大师或名家都出自其门下,是新中国的紫砂陶刻界承前启后且对后世最具影响的陶刻泰斗、一代宗师。

任淦庭1890年出生于宜兴归径乡陆平村。宜兴自古不仅紫砂名盛天下,书画艺术、刻纸艺术等都有杰出的艺术大家。徐悲鸿、吴冠中两位大师都代表了各自时代的艺术巅峰,刻纸艺术则有芮金富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峰。任淦庭的出生地陆平村则是宜兴刻纸艺术的主要发展地区,而刻纸又是任家世代家传。传至任淦庭这辈时因家境不佳,仅其兄长随父坚持刻纸外,其余兄弟只能另谋生计。任淦庭幼时耳聋但未失聪,虽只念3年私塾,但刻纸世家给他以耳濡目染,激发了他的艺术天赋,且刻苦好学,时常以树枝席地学画习字,年少时即令乡邻刮目。

1905年,任淦庭拜宜兴紫砂雕塑彩绘名手、民间画师卢兰芳为师,与后来的紫砂陶刻名手陈少亭成为同门师兄弟。师兄弟跟随师傅卢兰芳经常至蜀山、上袁、潜洛一带彩绘陶刻。卢兰芳也经常应邀至上海为戏院剧团画布景,师兄弟跟随师傅左右,使自己的艺术功底大有长进。这期间师兄陈少亭的关心爱护对任淦庭的学业成长起了很大的帮助。任淦庭自幼耳聋,虽不失聪,听力却很受影响,学艺时往往因听不清话不得要领而受师傅卢兰芳的训斥。陈少亭耐心地将师傅所授再逐一重新解释。

在学艺时期对任淦庭给予很大帮助的还有当时的紫砂陶刻名手、艺名为“北岩”的邵云如。邵云如与卢兰芳为同道好友,卢兰芳带着徒弟至上袁、蜀山、潜洛一带陶刻彩绘时经常住在邵云如家,工作之余也与邵云如切磋技艺。邵云如得知任淦庭有耳聋毛病却刻苦用功便格外关心他,视他如自家弟子,耐心传授技艺。

民国初年,卢兰芳被聘至上海永安公司任专职画师,任淦庭开始自立门户,以陶刻彩绘为生,一般以紫砂器具为主,其时署款一般为“干庭 ”、“大聋”、“聋人”等。

1916年,宜兴陶业名人吴汉文创办了“宜兴吴德盛陶器行”。吴汉文为陶刻名家、收藏家,也擅制壶,阅历广博,交友甚众。“吴德盛”创办之初,聘请卢兰芳、邵云如、崔克顺、陈研卿、陈少亭、任淦庭等艺人长年替“吴德盛”制品陶刻装饰。不言不语、埋头学艺劳作的任淦庭受到吴汉文的器重,开始着力培养。任淦庭也加倍努力,学习吴汉文的刀法技艺。几年的磨练,任淦庭的刀法逐渐纯熟,成为吴汉文的得力助手。

任淦庭年幼时为左撇子,写字作画都用左手。至“吴德盛”后,在吴汉文的要求下练习使用右手。经过刻苦训练,竟练成左右手能同时书画雕刻的“绝技”。他在同一器具上做成双成对的飞禽走兽,或是在成对器物上做飞禽动物时,能用左右手同时题书作画,且布局舒坦,形象生动,可谓宜兴紫砂陶刻历史上的奇人独创绝技之一。上世纪20年代以后,“吴德盛”出品的壶、瓶、盆、鼎、盘类制品,上面精彩的书画陶刻装饰许多出自任淦庭之手。上世纪30年代之后,进入“吴德盛”最兴盛的时期。由于对任淦庭的信任器重,吴汉文所收藏的古器玩物、紫砂珍品皆不对任淦庭回避,使任淦庭提升了艺术眼界。吴汉文与书画名流合作时也让任淦庭积极参与。这个时期任淦庭的陶刻艺术水准已入佳境,其时署款多为“干庭”、“左民”、“左腕道人”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德盛” 遭日军飞机轰炸被夷为平地。战争使宜兴窑场败落,陶业极度萧条。抗战后期,窑场渐有恢复,任淦庭受聘于蜀山“毛顺兴陶器厂”,与陶刻同道蒋永西(艺名“岩如”)结为挚友,两人搭档合作。经常由任淦庭画,蒋永西刻,两人合作的陶刻作品署款为“漱石”。任淦庭自画自刻的署款为“石溪”。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任淦庭受聘担任技术人员,并担任理监事。1956年,任淦庭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成为著名的“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并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57年,他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1959年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个时期,任淦庭真正开始了他的艺术春天,进入了新的鼎盛时期。其间作品不仅题材多样,也将时代风貌融入作品,如《解放一江山岛》等作品记述时代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品《渔舟听莺》、《腊梅喜鹊》以画面生动、创意鲜明而为南京博物院收藏。他的紫砂陶刻作品,画面内容包含山水、花鸟、人物等;书法则包括正、草、隶、篆、钟鼎文、甲骨文等各种书体,刀法精妙且丰富,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力和造诣。这个时期署款多为“任淦庭”、“缶硕”等。

任淦庭一生对紫砂行业最大的贡献是他为新中国紫砂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陶刻人才,当今紫砂陶刻界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毛国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大师或名家都出自他的门下,是新中国紫砂陶刻界承前启后且对后世最具影响的陶刻泰斗、一代宗师!

任淦庭

1890年出生于宜兴归径乡陆平村,又名干庭,字缶头,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生于书香门第。15岁时,跟随宜兴名家卢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其紫砂陶刻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他为新中国紫砂陶刻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是著名的“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

宜兴紫砂名人介绍

宜兴紫砂即指宜兴紫砂壶,明代正德时代发起流行。对于文人雅客来讲宜兴紫砂壶是艺术品,同时还有实用价值。宜兴紫砂壶外观高雅,形状优美,古色古香,小巧玲珑。是生活中难得的精神及生活伴侣,体现了使用者典雅不凡的气质。明清时期,瓷器不断兴盛发展,宜兴紫砂的发展也越来越热烈,在现代更是不可多得的“古董”,那你知道做宜兴紫砂比较有名的师傅有哪些吗?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大师级的宜兴紫砂壶名人。


先来几个鼻祖级的宜兴紫砂壶大师

金沙寺僧是明代的陶艺大师、紫砂名手,但此人具体情况不祥。提到他是因为他有名弟子叫供春,据说是紫砂壶的创始人,真正的鼻祖。



供春据说是跟着僧人从艺学壶,师傅就是上面所介绍的金山寺僧。年代已久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他对紫砂壶的推广是不容忽略的。

元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紫砂陶艺名家,他主要的作品是提梁圆壶。



时朋,据说又叫“时鹏”,与元畅共名“四大家”,擅长宜兴紫砂壶的制作。

董翰也是明代四大家之一,还有一位叫做赵梁,都是制壶高手。

明代较为出名的宜兴紫砂壶名人还有李茂林、时大彬、徐友泉等。



下面来介绍几位现代宜兴陶艺大师

徐汉棠,中国陶瓷协会的工艺美术大师,也曾是宜兴紫砂研究所的所长。徐老先生的许多作品都被多家博物馆收藏,还曾在美国、新加坡等地进行紫砂技艺交流。著名代表作品有:四方藏园、古兽窥今壶、三代同堂壶、四方冰裂壶。曾获得无上荣誉,至今很难有人超越,不愧为宜兴紫砂壶的泰斗。



周桂真,曾在王寅春、顾景州老先生门下学校陶瓷工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像:《集玉壶》还曾出国,被领导人作为友谊和文化的代表送了出去。《环龙三足壶》、《之泉茶具》、《大曼生提梁壶》等作品也均被收藏。

任淦庭又叫做干庭,号比较多,如漱石、聋人左腕道人等。是江苏宜兴著名的陶壶大师。主要作品有:《和平幸福》、《母女种菜》等。干庭大师从小作画就被人们称为传奇,后被称为陶刻大家,左右手可同时泼墨,画出对称的图案,令人称奇。


宜兴紫砂名人太多,数不胜数,近代像俞国良、范泽锋、葛军、徐秀棠等都是大师级的紫砂壶名家,大师一丝不苟,创作了许多传奇的艺术品,令人称赞。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拜访一下哦!

紫砂壶十大名家有哪些?

一、顾景舟

江苏宜兴上袁村(今紫砂村)人。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88年第二届),是紫砂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国学功底深厚,且涉猎广泛。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在上海为古董商仿制历史名作。也是中国十大紫砂壶大师之一。虽然“这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顾自省),但也藉此开拓了视野,并结交了沪上艺术界的名流。建国后,为紫砂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八十年代就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作品古朴而典雅、工精现秀巧、洒脱不失严谨、流畅可见规矩。

二、蒋蓉

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是中国十大紫砂壶大师之一。从事紫砂事业七十余年,创作了上百件作品,有光货、花货、摆件,设色花货尤为世人称道,作品取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瓜果虫鸟,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色彩逼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徐秀棠

四、吕尧臣

五、汪寅仙

六、徐汉棠

七、谭泉海

八、李昌鸿

九、周桂珍

十、何道洪

紫砂壶历代名家有哪些

紫砂历代名家名录

金沙寺僧(约1506——1566),江苏宜兴东南金沙寺之僧人,名逸。他喜欢和陶工们交朋友,并开始用细陶泥制茶具出售。

供春(约1506——1566),是吴颐山的家童。吴颐山在金沙寺内读书时,供春学到该寺和尚制壶艺技。他所制树瘿壶朴实无华,从而使他名声大振,成为制壶鼻祖。

董翰(约活动于1567——1619),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壶。

赵梁(约活动于1567——1619),所制多提梁式壶。梁亦作良。

无畅(约活动于1567——1619),又作无锡、袁锡。

李茂林(约活动于1567——1619),字养心。善制小圆式壶,上有铢书记号。

时朋(约活动于1567——1620),朋一作鹏,大彬之父。朋与赵梁、董翰、元畅同为四名家。

时大彬(约活动于1580——1650),时朋之子,号少山。其作品技艺水平超过其父。其作品有的在陶土内掺钢砂;有的把旧壶捣碎为土,重制;遇有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立即击毁。因为他认真继承前辈技艺又能不断创新,因而名噪海内,甚至在词曲中都提到他的绝技。一般文士以书斋内陈置大彬壶为荣。

李仲芳(约1580——1650),李茂林子,为时大彬门下第一高足。今所传大彬壶中,有仲芳代作、大彬署款的。

徐友泉(约1578——1644),名士蘅,原非陶人。吴梅鼎《茗壶赋》说他:“综古今,极变化,技近乎道,集斯艺之大成。”

殴正春(约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样式精研。

邵文金(约1580——1646),又名亨祥,大彬弟子。仿汉方式方壶独绝。

邵文银(约1590——1648),又名亨裕,大彬弟子。制作文雅精巧,具有大彬的风格。

蒋伯(约1600——1644),名时英,大彬弟子,初名伯敷,后被陈继儒请去制壶,改字为伯。他喜欢附攀上层人物,不愿承认自己是制陶的人。但他技艺很好,相传他制的壶是嘉兴收藏家项墨林定的,称为“天籁阁壶”。

陈信卿(约1600——1644),善仿时大彬、李仲芳的作品,壶艺很好。惟喜欢和上流社会接近,不专心制壶。等他的弟子做好,他改动一下署上自己的款。

陈光甫(约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壶,人称他是入了门的传人。

陈俊卿(约1621——1661),大彬弟子。

沈君盛(约1620——1654),善仿徐友泉壶,为大彬再传弟子。制壶参酌沈君用的技法。

陈子畦(约1625——1690),善制徐友泉壶式,为时人所珍爱。有人说他是陈鸣远的父亲。文章来自微信号ee2266

邵盖(约1580——1638),制壶工巧,与大彬同时而自树规模。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风格相同,当时有“邵家壶”之称。

周后溪(约1581——1639)。

邵二荪(约1580——1639)。

陈用卿(约1620——1661),俗名陈三呆子。制作工细,题款字体仿仲鼷笔意。

陈正明(约1596——1661),制器极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陈正明制”。

闵鲁生(约1620——1654),仿制名家作品,都极认真,神形酷似。

陈仲美(约1621——1655),嫠源人,初于景德镇做瓷,他觉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难出名,后来到宜兴制陶。他善于配土,又擅长雕刻各种镇纸、香盒等文房摆件。惜早卒。

沈君用(约1610——1666),名士良,又名多梳。以自然界物器造型,配泥上有“色相天错,金石同坚“的赞语。以离奇著称。人称“沈多梳”。后因壶得罪官府而陷于冤狱。

徐令音(约1621——1667),相传为徐友泉之子,也称小徐。

陈辰(约1620——1660),字共之。壶款雕刻得非常好,许多陶工都请他帮忙,是制壶人中得书法家。

陈和之(约1621——1654)。

陈挺生(约1620——1661)。

周季山(约1615——1662)。

沈子澈(约1610——1666),桐乡县人。与时大彬齐名。所制壶式与徐友泉相仿。

惠孟臣(约1598——1684),宜兴人。书法很似褚遂良。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罕见。所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是时大彬之后得一位名手。

徐次京(约1620——1671)。

陈鸣远(约1651——1722),字鸣远,号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善于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间。作品传下来的甚少,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誉。款式书法比徐友泉、沈子澈还好,有晋唐风格。

王友兰,康熙四年(1665),曾制苏州拙政园茗壶。

金世衡(约1683——1783),“世衡”一作“士衡”,荆溪人。注重于仿古器及名家作品,造工精巧,以橄榄形为主。

邵基祖。

邵元祥。

方曾三。

邵玉来。

邵玉延。

邵旭茂。

郑宁侯(约1698——1766),善摹古器,书法亦工,制壶胎薄而坚致、规矩。

惠逸公(约1766——1831),逸公制壶,大小均有诸色泥质俱备,他的工巧,可与惠孟臣相提并论,故世称“二惠”。只是孟臣制品浑朴兼具精巧,逸公则工巧有余,浑朴不足。惠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长,而楷书尤有唐人遗意。刻字用竹刀或钢刀,或飞舞或沉着。壶的泥色最奇。小壶制得很好,但比不过手制大壶古朴可爱。

华凤翔(约1683——1783),善仿古器,以彩釉汉方壶较多。

陈汉文、陈阴乾、陈觐侯(约1702——1765年),荆溪人,所制古器极精雅。传器中壶少而古器多。

许龙文(约1701——1755),荆溪人。所制多花卉造型。壶底常有“荆溪”印。

范章恩(约生于1740),字迪恩。在宜兴制壶颇负时誉。所制壶皆扁身、鞠流、平盖,风格娴雅,骨肉亭匀。题名书法似米芾。

潘大和(约1761——1820)。

葛子厚(约1760——1850)。

杨彭年(约1772——1854),字二泉。乾隆时制壶多用模子,彭年制壶则用时大彬捏造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嘉庆时陈曼生请其制壶并书,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壶导入另一境地。彭年兼善刻竹,刻锡亦佳。印有“杨彭年”、“彭年”、“二泉”。唯应和文士黄彭年加以区别。

杨宝年、杨凤年(约1773——1861),前者为杨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寿。后者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壶,人称“杨氏竹段壶”。都曾为陈曼生制壶。

吴月亭(约1812——1864),字竹溪,为杨彭年后辈,善雕刻。

冯彩霞(约1790——1861),女,宜兴人。曾被广东伍元华请制壶。书法学欧阳询,间有草书。

邵景南(约1790——1864),号留佩主人,籍贯苏州。制壶善仿明式,深得古法。底印有“姑苏留佩”印。

申锡(约1821——1891),字子贻。善雕刻。喜用白泥,精于捏造,寻常用模。底有“茶热香温”篆书印。

俞国良(约1835——1895),锡山人,曾为吴大制壶,制作精巧而气格浑成。有“国良”篆书阳文印。

王东石(约1831——1908),造壶得古法,刻工精细,有“东石”篆书小印。

邵大赦(约1831——1874),亦作赦大。精工壶艺,乃紫砂陶手。所造之壶注重壶嘴。有“邵赦作壶,流水有音”之说。

邵大亨(约1831——1874),宜兴上岸里人,性情孤傲清高。所制鱼化龙壶,以龙头作壶上的钮,龙头和舌头都能摇动。

何心舟(约1829——1897),工书法、篆刻、壶器,造工精练、简巧,取自然形式。

黄玉麟(1827——1889),祖籍丹阳,寓居宜兴。13岁时就开始学陶器。擅制掇球、供春、鱼化龙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

沈才田、陈柏亭、陈砚卿、罗蓝舫、邵云如,俱为清末紫砂雕塑名家。

程寿珍,其姓亦有作陈者,号冰心道人。曾以名作“掇球壶”而获1951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其子程盘根亦善制壶。

蒋德林,蜀山人,字万全。虽没有师承而艺极精。凡是壶、盆、杯、盘及一切陈设器具,样样皆精。

任淦庭(1888——1968),常用笔名缶硕,又名大聋,酷爱书画。潜心研究紫砂雕刻技艺,是紫砂雕刻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人。

吴云根(1892——1969),原名芝荣。作品朴实稳重,取竹子题材较多。作品曾多次被选送参加国内外展览。

王寅春(约1879——1977),宜兴上袁人,自幼习紫砂茗壶。抗战前,曾应邀到上海做过紫砂仿古品,中年时期则制小壶。其壶光素类,方、圆各式浑厚端庄,筋纹器吻合紧密。

裴石民(1910——1979),又名德民。早年即从事紫砂制陶业。20年代末曾在上海古董商处制盆,35岁后始制壶,他曾为储南强所藏的供春壶配盖,又为明代项圣思做的一个桃杯配托。其壶光货、花货类均有,尤以果品为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称。

邵全章(1910——1989),中年居浙江长兴,为邵大亨之后裔。所制壶曲线简巧而沉稳。

吴阿根、金士衡,光绪四年(1878),赴日本传艺。

朱可心(1904——1986),原名开长、凯长。15岁拜师学艺,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报春》梅桩壶等紫砂新品数十种,以花卉见长。曾出席首届民间艺人代表大会。

蒋蓉(1919- 2008),别号林凤,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潜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蒋蓉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别树一格,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4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