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代不乏人,当前可以说是紫砂最为繁盛、最具活力的时期: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从业者最多,创新最具活力。紫砂艺术家精英辈出,正在使“冠绝一世,独步千秋”的紫砂焕发新的生机。
早期紫砂壶造型耳熟能详的有光货、花货、筋纹器等。当下的紫砂艺术受到现代设计思想的冲击,加入了绘画、雕塑等元素,加强了审美特性和欣赏特性,使紫砂壶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紫砂艺术界,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角。收藏市场也开始逐渐接纳“新军”的到来。今年春拍,仅中国嘉德(微博)、北京保利、北京匡时(微博)三家拍卖公司推出的紫砂专场,成交总额就超过2.2亿元。从实际成交情况来看,老壶、大师壶、实力派紫砂壶成为藏家的三大着力点。中国嘉德今年还特地为当代实力派紫砂高手推出了专场。
“名家带动实力派陶艺是必然趋势。随着懂紫砂的人越来越多,玩壶的人也会越来越理智,在选择时会更趋向于好的东西,而不只是局限于有名气的人的作品。”针对紫砂拍卖市场未来的走势,北京紫砂艺术馆馆长赵炎认为,“现在有作为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最具升值潜力。藏家应该多关注他们,特别是要关心他们艺术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享受艺术。”
吴鸣:“叛逆”的紫砂新流派
被列入“江苏省六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的吴鸣,被认为最早开始全方位进行现代紫砂的创作与研究。他的创作融合传统、关注未来,自成风格,被誉为紫砂陶艺“新流派”。
吴鸣的壶,与其说是紫砂壶,不如说是抽象的雕塑作品。他的作品与传统紫砂相比,在体态、纹理、色泽上皆有创新。甚至有些已不见了传统的壶嘴、把手,在浑圆的壶面上有一孔洞,恰好容下一根手指,便是把手了。
著名陶瓷艺术家张志安曾这样评价吴鸣的紫砂壶作品:“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但又不是传统的重复。融进诗文,融进陶艺,融进彩陶、青铜,融进耳闻目睹的物象。有思维、有余韵、有情趣、有形式美感。与历史、与大众既融合,又隔开。”
吴鸣说,他做壶是逼出来的,心重的仍是“陶刻”,壶只是形式。1977年,时年20岁、在宜兴紫砂厂学徒的吴鸣被选送到宜兴陶校学习陶瓷美术,回厂后即转习陶刻。之后的七八年,吴鸣全身心投入陶刻及相关学问,直至考入无锡轻工职大。
时至今日,“陶刻”仍是吴鸣心头挚爱。“我的作品有一些完全是由陶刻构成的,但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陶刻了。我力求避免艺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匠气与习气。”吴鸣说。
有人评价吴鸣“叛逆”,因为他要在紫砂创作上做到三个不一样:一是与以往的紫砂不一样,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体现现代风格;二是与其他陶瓷不一样,发挥紫砂的材质优势及不可替代性;三是与自己以前做的东西不一样。
“壶形虽千千万,但上品少、庸品多,看久了可能生厌。多少年来紫砂是在一个大范围内转圈,形制虽众,大感觉却‘似曾相识’,代代做、年年做,翻来覆去你做我亦做。明者,留下一点清气,然大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吴鸣感叹道。或正是这种“自省”、这种“叛逆”,成就了吴鸣的紫砂“新流派”。
孔小明:“孔家壶”的绞泥风采
孔小明,生于制陶世家,姐弟四人皆在紫砂圈内,并有“孔家壶”之品牌。
孔小明紫砂作品的特色是方器,并且在传统基础上加上有规则绞泥纹样装饰,达到别样的艺术效果。绞泥纹样或行云流水,或木石纹理,自然,贴切,散发出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
2009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上,孔小明创作的“银箱壶”脱颖而出。著名紫砂艺术评论家吕会田说:“用绞泥装饰的‘孔家壶’,深蕴江南大家‘闺秀’的含蓄、韵致、碧玉、品味之美。”
孔小明的“银箱壶”,借鉴红木银箱的造型,巧妙构思而成。壶的四角用仿铜片镶嵌,红色护角玲珑精巧,护角上的小铆钉几可乱真,壶体仿汉代油漆图案,绞泥纹饰自然和谐。壶体通身呈现深紫红色,在雍容华贵的色彩中,呈现给人们的是风雅书卷的气息,雅俗共赏。
“银箱壶”这次看似偶然的异军突起,背后实际隐藏着必然的故事。
早在2001年,孔小明设计的“银箱壶”就参加了有“陶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选,获得银奖。
孔小明的天赋和勤奋为这一切奠定了基础。青年时期,孔小明在创作过程中受到紫砂名家潘持平指点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作品风格影响,受益匪浅。尤其是吕尧臣魔幻般的绞泥艺术,深深吸引了孔小明。
孔小明继承绞泥工艺,创新紫砂壶制作方法,他在绞泥中加以镶嵌等多种手法,演绎出方圆各异的紫砂壶艺术造型。吕会田先生评价他“配泥多变,调色大胆,作品所表现出的红黄相间的肌理花纹,受到李可染大师绘画的影响,浓墨重彩,惊艳而高雅。”
紫砂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孔家壶”作为一个年轻的紫砂品牌,也演绎了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故事。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紫砂壶的历史 :
唐宋两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高峰期,而明代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又一高峰。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曾有记载紫砂壶的诗句。有关紫砂壶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簿集》中的两居诗。
梅尧臣的《一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诗中的“紫泥新品”被认为是紫砂陶登上了陶文化殿堂的最早记录。稍后于梅尧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谪居宜兴时。
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有“饮茶三绝”之说。后人将这种式样的提梁壶命名为“东坡壶”,相沿至今。
元代时,紫砂陶的烧造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在紫砂壶上镌刻铭文。元朝时已有用紫砂壶沏茶的风气。
到了明代,紫砂壶才开始真正兴盛起来,尤以宜兴的紫砂壶为名。紫砂壶也已由日用品进入到工艺美术品的境地。明代时,宜兴的紫砂工艺盛极一时,空前繁荣,明代是紫砂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称为“四大家”。
“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也是万历时名艺人,他善于制作小圆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明代壶艺最高的是时大彬,他的作品淳朴古雅,有“砂粗、质古、肌理匀”的特点,标志着紫砂壶艺的成熟。
扩展资料:
紫砂壶起源: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
供春传时大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泡茶功效:
1、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
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3、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
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
4、紫砂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砂壶
宜兴紫砂的渊源追溯
中华民族是最早发明瓷器的民族。不论是海上,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除将大量丝绸运往西方,同时还有许多陶瓷器作为与别的民族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必备之物。那么,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发明陶器的呢?这就要追溯到五千多年前了。
那时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我们的祖先或者史前人还与野兽的生活差不多,茹毛饮血,拔发裸身。后来发现了火,并将之运用到生活中,再到后来将土和水捏合,经过火的烧造,出现了陶器,可以用来盛放食物。
由于陶器能储水、盛物,人类不必受制于水源以及食物产区,活动空间就逐渐扩大,因此,就可以得到较充足的食物。作物的垦植范围也得到了扩充,这样,人类就慢慢地生活在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之中了。
就拿“仰韶文化”的彩陶来说,以彩纹、动物形纹作为装饰。例如,《舞蹈纹彩陶盆》就是一件非常动人的艺术品。盆内壁有三组相同舞蹈者,立在由四圈平行带纹线的图案上,每组五个人,手挽手,步调一致,款款起舞,头有发束侧垂,臂有尾饰飘动,表达出古代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的奔放情绪,图纹中的线条富有一种灵动感、节奏感。
不要小看这些线条、符号,不论是直线、斜线、曲线或是圆形、三角形,还是人面、鱼、鹿等,都对后来的雕塑、绘画、陶瓷艺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紫砂身上,仿佛可以找到我们祖宗艺术法则的影子。
有了陶器之后,才能冶金炼锡,古书记载,浇铸铜器,必是先用土做成模型,因此说陶器、陶土是青铜铸造的基础。如果没有陶器,就不会产生铜器,没有铜器时代,也就不会有金属器具的产生。假如至今世界上还没有金属器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怎样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见一斑。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4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通泉草
下一篇: 猪殃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