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追寻中国茶文化起源四川功不可没

品茶 2023-11-23 17:49:29

追寻中国茶文化起源四川功不可没

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可能谁也不能忽视四川。因为四川是中国的摇篮,最早的记载见于《华阳国志》,说是距今约3000年前古巴国已有茶树种植,并将茶叶年年进贡给天子周武王。

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一副对子。有人说这付对联是形容四川茶馆风光的,其实这副对联已经是中国茶馆的招牌了。我这么说是有证据的,有一篇《官场斗》的评书,讲的是宰相刘罗锅的故事,刘墉拿太后恩赐的蒙山茶招待九王爷,评书中说:“您看过去茶馆儿门口儿,都有幅对联: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哎,说的就是‘蒙山茶’。这是‘贡品’啊。别看他是王爷,还真没喝过。端起盖碗儿,掀开,喝了一口。哎呀!香味儿沁透肺俯,久凝不散。”还有《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反映冀中平原抗日战争的小说中描写茶铺的场景时也说到,“邢家茶铺只有半里多路,韩燕来几分钟就走到了。多日不来这里,处处觉着生疏变样,连吊着的那两块‘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的油漆招牌,也仿佛脱落了颜色。”

为什么中国的茶铺会以蒙山茶为招牌呢?因为蒙山茶的名气太大了,它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唐代白居易的《琴茶》诗句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作诗说“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确,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去年我有幸到雅安出差,抽空到蒙山体验了一次茶文化寻踪。雅安古称“西蜀漏天”有“雨城”之名,还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在雅安城市里的音乐广场上有一个女娲补天的雕像,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天就在雅安那里漏了个窟窿,可能当时女娲也没有把那里的天补好,至今还是多雨。但是,也因为那里多雨,为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生长环境,中国的国宝大熊猫的发现地就在雅安的蜂桶寨。

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我们那一天到蒙山,也是细雨蒙蒙。在蒙山脚下,一派浓郁的川西乡村景色,茂林修竹环抱农舍,田陌纵横绿浪翻涌,满眼的绿色已经沁人心扉。漫步登山更是满目苍翠令人心醉,片片茶园,堆青叠翠,蔚为壮观。古刹、佛寺的红墙梵宇掩映于茶园翠霭之间别增情趣。据说如果天气晴朗,从蒙顶远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南观峨眉金顶,北望夹金雪山,向东俯视,可见原野平畴,溪涧纵横,风景如画。可惜天公不作美,留下些许遗憾。

既然是说茶文化,我就不介绍那里其他人文景观了。只说说那里的茶园、茶叶、茶水和茶博士给我留下的印象。蒙山上有一座茶史博物馆,由张爱萍题写馆名。博物馆的一位女导游热情接待了我们,她可以称为茶文化的专家,渊博的知识从她的口里娓娓道来,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幽默风趣,让我们在一边观看着馆内存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茶具、碑碣,一边在发出会心的笑声中领略了川西土地上厚重的茶文化发展脉络。

原来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关于这位祖师爷还有美丽的爱情传说故事呢。在那位女专家的引领下,我们一行人参观了皇茶园。皇茶园座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形似莲花小山头之中,可谓“风水宝地”,汉代被誉为“甘露大师”的吴理真种植的七株“灵茗之种”就在这里。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该园以石栏围绕,两侧石门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

1734年,满清皇室正式把蒙山仙茶作为祭祀天地和祖先用,当时采摘仙茶是有礼仪的,沈廉在《退笔录》记载:清明时节,由县令择吉日率名山墙僧朝服登山,至上清峰,命僧会司率蒙山十二采茶僧,焚香礼拜后入园,摘其嫩叶三百三十五片,炒制后装入两只银瓶称“正贡”。这三百六十片芽叶,贮藏在两只银瓶中进贡应变都,供皇帝祭天祭祖之用,有人称它为:“人间第一茶”。同时在周围的大五峰采叶精制成28斤茶,装十八只锡瓶,称“陪贡”或“凡种”,用木箱装好,裹以黄绫,盖官印,择古日,派人昼夜兼程送往京都,沿途州县均谨慎护送,只供皇帝享受。

听说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喝的好茶,到此的游客自然要品尝了。我们在女专家级别的导游的陪同下品茶,更增加了文化的韵味。她介绍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艺是精神艺术享受,器具要十分讲究,条理分明,有艺术美感。四川的茶具最有特色的是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谓之天,茶船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了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原来这里还有哲学,说的好”我们不由得鼓起掌来。

有人问:“中国的西北地区也用盖碗喝三炮台茶,不知道这盖碗是谁发明的?”女专家笑了说:“先生们不愧是文化人,好学习,什么事情都讲究个刨根究底。这盖碗应该是四川人发明的,就说这个茶托为什么叫茶船吧,传说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因为开始为木托,后以漆制,所以叫个茶船。但从考古发掘来看,它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之女创茶船之说只能作为传说故事。但是,因该是起与四川,因为四川的彝族至今还用着木碗和漆器,而且四川出土的漆器很有历史,我这个四川导游当然要为四川人的聪明说话,各位先生不要见笑。”

接着,女导游介绍了盖碗茶的好处,她说,中国人喝茶讲究喝热茶,方能泌脾、提神、清心。盖碗茶,可以说真正是把饮茶艺术实用化了。这个茶碗上大下小,盖入碗内喝茶时不易滑落,下面有茶船避免烫到手。人们一只左手就可以端起茶船,重心平稳,不必揭盖,半张半合,就可以从茶碗与茶盖缝隙间细吮茶水,用杯盖遮挡茶叶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腾出的右手来,可以用茶盖在水面刮动,这叫做翻江倒海,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很科学的。女导游又风趣地边做动作边介绍说:“喝盖碗茶讲究姿态,你可以从一个人喝茶的姿态上看出这个人职业。你看川剧中的角色,如果是一个秀才他喝茶的姿势是很文雅的,左手端起茶船,右手捏起茶盖向外波动水面,喝茶的时候,用茶盖遮住口鼻,轻吹细吮茶水,那叫‘斯文’。如果是一介武夫,左手大把的抓起茶船,右手也是一把抓的拿着茶盖,使劲的拨动水面,然后大口的喝出动静来,那叫‘牛饮’。再看青衣花旦喝盖碗茶,那杯盖的手要做成兰花指的样子,那叫‘淑女’。”她这么一说,我们都学了起来,她笑着夸奖我说:“这位先生的样子一看就是个文化人。”

再说蒙山的茶叶,“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品种很多,我们一时也记不住多少,只记得什么黄芽、雀舌、雨前、甘露等等。我想黄芽、雀舌可能是因型得名,雨前应该是谷雨之前采摘的嫩叶,甘露是因为蒙山茶祖师吴理真被誉为“甘露大师”而得名。在我的印象中雀舌是好茶,四川有一句民间对联说:“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那里?听他摆龙门阵,在饮三盅。”还有一句文绉绉的诗句说“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不过我们那天没有品尝雀舌,而是每人来了一碗黄芽。

在茶叶的故乡泡茶也有讲究,茶博士是个小伙子,手臂上挽着一把长嘴大铜壶,远远的给你的盖碗里注水,导游说:“这叫蛟龙入海,既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有科学道理。因为我们喝的是嫩茶叶,俗名叫‘丫丫茶’水温太高了,会把茶叶烫过头,因此茶博士掺茶水的时候远远的注水,滚开的水在空中会有一个降温的过程,到了碗里刚好85度到90度左右,同时水注到碗里翻滚着搅动了茶叶以便快一点让客人品尝。”大家一看,果然碗里的茶叶都是Y字形的嫩芽,向上挺立着,十分优雅惬意。那碗茶汤色、香、味俱全,颜色嫩绿嫩黄,汤水碧清味醇,香气馥郁诱人,入口鲜爽香郁,令人精神为之爽快异常。

“好茶要有好水”,女导游说:“陆羽在《茶经》中总结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今天我们这里就是用的上等的水。还有说法茶与水讲究最佳期组合,龙井茶要用虎跑水,蒙山顶上茶要配扬子江心水。古人说是要注意清、活、轻、甘、洌五个方面,‘清、活、轻’是水质要求,也就是要干净、来源于活水,质地要轻;‘甘、洌’是水味的要求,甜美无咸苦,清凉爽口。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要用软水,不用硬水,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要少。”大家听了女导游的一席话,不由得说:“看来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没有条件喝到好的茶水了。”女导游笑了:“也不能那么悲观,城市里的自来水也是卫生的,不过各位先生要是讲究的话,你每天晚上接一壶自来水放到那里,让里面的氯气挥发掉,再来烧开水沏茶就可以了。”

那一天,我们边品尝着香茶,边接受着中国茶文化的熏陶,真长了不少的见识。那个女专家兼女导游告诉我们,在家里待客就有学问,有一种说法是“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七分茶,三分情”,端给客人的茶水应该是冲至七分满,当客人喝剩三分之一的时候再续水,既是对客人的尊重,也表示主人有学养。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当然,中国人对于茶的起源,民间也有更多美丽的传说。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 线路。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
  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
  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
  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川成都历史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四川成都茶 文化 近年来飞跃发展,那么大家知道四川成都茶文化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四川成都茶文化的特点,一起来看看。

  四川成都茶文化的特点
  在成都的茶馆里,人们的坐功可以自然的增长,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馆的灵魂。过去泡茶馆的 故事 我就不说了。现在茶馆里的内容和故事尽管没有上个世纪那么丰富,也还是很有味道的。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这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茶馆的社会属性十分复杂,到此的人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有雅俗共赏之意。生意人在此可以谈生意,退休者在此可以磨时光,朋友们到此可以叙旧情,恋人们到此可以诉情怀,家人们到此可以乐融融。

  成都茶文化最有特色的是茶博士,其实就是掺茶跑堂的。唐代《封氏闻见录》:?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四川的茶倌掺茶技艺高超,还有许多绝活,前些天还有外地的几个女子到成都打擂比武,据说打了个平手。他们摆茶船,放茶碗的动作一气呵成,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的风车斗转,他是先把壶嘴靠拢茶碗,然后猛地向上抽抬,一股滚水向直泻而下的水柱冲到茶碗里,再然后他伸手过来小拇指一翻就把你面前的茶碗盖起了,那手法硬是叫绝。他们表演的花样有什么?苏秦背月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让人眼花缭乱。技术高超的可以扭转身子把开水注到距离壶嘴几尺远的汽水瓶里,刚好灌满,外面点滴不留,和古文里那个卖油翁的技术不相上下;他们生活在茶馆,接触社会各阶层,见闻广博,知识面广。城市里的道路交通、新闻轶事他们都晓得,因此被茶客呼为?茶博士?。如今在全国各地打工的四川茶博士很多,不过他们靠的主要是一手掺茶技艺,而不是博学多识了。

  一般准备到茶馆里?泡?上半天一天的人物,都是喝二花、三花的老顾客,就是二级、三级花茶。因为花茶是老茶叶加上茉莉花熏制的,不但价格便宜,三五块钱一碗,还经得起长时间的浸泡,你就是坐在那里喝上一天,茶铺也是笑脸侍候,你随时可以大声的吆喝?掺茶来了,没注意,先生对不起了?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

  现在成都茶馆的茶具也发展了,因为有一些要享受阳春白雪的老板们到茶馆谈生意,要坐包间,喝几十元一杯的高档茶,而高级茶叶讲究个美观高雅,于是茶馆里就有了水晶玻璃杯子。点上一杯雀舌,那茶叶被水一冲,立刻厚厚地浮在水面上,好像一群要伸出头的小鱼苗,慢慢地它们又一个一个直立着沉下去,立在杯子底下一层,一看就是好茶。老板们喝花茶要喝?碧潭飘雪?,玻璃杯子上面飘起一层白白的茉莉花,杯底铺着一层嫩绿的茶叶,看着都爽心悦目,喝到嘴里香纯浓郁。还有近年发明的?青山绿水?,就是过去农民喝的野茶苦丁茶的嫩叶制作的,如今成了高档的饮料,也要用玻璃杯子承装才有碧绿味道。我还听说,有一个生意人,过去租写字间办公,每月几千元的租金,后来他到茶馆里开了个雅间,在那里接待客人,每天支付茶钱就行了,还有人伺候,你说这成都人精不精明?

  成都的茶馆热闹,卖瓜子,卖花生,掏耳朵,擦皮鞋,舒筋骨,搓 麻将 ,打长牌,谈生意,闷瞌睡,写 文章 ,百业千行都对茶铺情有独钟。四川人偏要挤到一起到茶馆里找感觉,所谓?闹中取静喝杯茶去,忙里偷闲拿杆烟来。?成都人的消遥派头可见一斑。
  四川成都茶文化的历史
  巴蜀 饮茶 习俗源于先秦,是古老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特有的矮桌竹椅和茶碗、茶盖、茶船子的?三年头?茶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茶馆、茶肆在蜀中更是历史悠久,遍布巴蜀城乡和街巷,极富特色,或隐于闹市,或立于郊野,置身于其中,不但可以品茗养性,还可以听评书、看围鼓,充分体味巴蜀的风土人情。

  中国茶道从创始以来,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禅茶一味?这四个字足以形象地说明禅与茶的关系,坐禅和品茶是一个道理,都可以静心修身。?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副秘书长、巴蜀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长明说。四川的禅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蜀中禅茶与日本的茶道有着极深的渊源。

  ?禅茶一味?是在宋代由郫县人、成都昭觉寺住持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的,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正是在圆悟克勤的影响下,悟出?茶禅一味?的真谛,成为日本茶道精神。村田珠光因茶而悟道之后,他的老师一休禅师将圆悟克勤禅师手书的?禅茶一味?遗墨传付与他。

  日本茶道中的?茶礼?,普遍的说法是来源于成都大慈寺的?无相禅茶之法?。当年,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的师父、绵竹人五祖法演曾在成都大慈寺学习佛教经论及佛门礼仪,对大慈寺历代相传的茶礼也十分熟悉。他离开大慈寺到湖北省黄梅县五祖山讲禅,向同门师弟刘元甫谈及大慈寺的茶礼,刘元甫以此写了一本《茶道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的饮茶理论。

  与禅茶相比,道茶偏重于长生保命、益寿延年之功果。陆羽在《茶经》中说:?茶生蜀山青城山丈人峰,为茶中上品。?相传南朝着名的炼丹家陶弘景曾到青城山修过道,他在《杂录》中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在《神农本草经》中又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以此推断,茶的饮用和药用功效,青城道士们很早就已经掌握并运用。

  蒙顶山又称作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时期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因此,蒙顶山有着世界茶文化圣山之称。

  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主要品种有甘露、黄芽、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传统名茶及特级绿茶,各级烘青、炒青,各种茉莉花茶,沱茶,南路边茶等,它们是贯穿我国茶史的名牌茶。据何长明介绍,甘露、黄芽、石花这三种茶,在蒙顶之外又有着其他的名字,分别是碧螺春、竹叶青和龙井。
  四川成都茶文化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