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具事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着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千百年来,茶在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这些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方方面面,而“品饮”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具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与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是著名的礼仪之邦,而中国茶文化通过人与人之间以茶会友,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行为与中国的礼仪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茶的历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叶栽培和加工的历史,最初的茶叶仅仅是一味药材,可以清热解毒,提神明目。《神农百草经》上就说神农氏在尝百草时中毒,是靠茶叶来解毒的。而传说中的黄帝与广成子、丹丘生在练丹之时,就常把茶做为他们的饮品。这些古老的传说证明中国人种植茶叶、饮茶品茶的历史至少有几千年了。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还并不是中国人的常用饮品。三国时蜀地人民将茶叶制成茶饼,遇到有人醉酒,便掰一块与葱、姜一同煮沸,是非常有效的醒酒汤。
茶园
到了唐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茶叶种植面积增长十分迅速,茶叶产量也大幅提高。唐朝初年的南方人民“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并逐步向北方地区蔓延。到了开元年间,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生活的安乐,加上政府和文人雅士的提倡,使得饮茶风气遍布全国,就连西北地区人民也“不得一日无茶”。这时也出现了许多专门卖茶的茶馆茶铺,花一点钱买一碗茶,坐在茶馆里摆摆龙门阵,已成为许多人日常休闲的一个部分。
中唐时期的陆羽,是一位爱茶如命的茶学家,也是后世公认的“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在这部著作中,集中了全国茶区的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制造、品鉴等方面之大成,特别是对煮茶的过程、技艺;和饮茶的方法、以及饮茶器皿鉴赏,都有着详细的论述。《茶经》成书后,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许多文人士大夫将品茶当成追求雅趣、以茶会友、精神交流的一种时尚。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封建王朝,这时的茶艺已与琴棋书画融为一体,并将煮茶、品茶与儒家的礼仪联系起来,出现了文品、武斗、分茶等多种茶文化,种茶、烹茶、制茶、品茶以及茶具的制作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就此形成。
二、茶具的出现 茶的品饮过程,无论是沏茶、赏茶、还是饮茶、品茶,都离不开器具。一套好的品茶器具,应该是能与茶叶本身的色香形味都能形成完美的配合和互补,它不一定需要华丽的外表或者不菲的身价,还是要能与茶叶的气质相吻合,与茶叶的内在相吻合,能符合茶叶的文化精神,能与茶叶一起形成品饮结合的艺术。
古代茶具
茶具的产生和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历程。茶具不仅是品茶者的审美,也是一个时代的茗韵。可以说,茶具是伴随着茶文化一起发展与兴衰的。
最初的茶具出现在西汉时期。西汉王褒的《僮约》中 "烹荼尽具,酺已盖藏" 是对中国茶具最早的记载。在此之前,并没有产生专供人们喝茶的器具,而是将普通的食具用来饮茶。这一点从考古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墓葬中也能得到佐证。甚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具还基本停留在与食器、酒器混用的阶段,并没有出现专用的成体系的茶具。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中写道: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这里的“鼎”就是当时既可以用来当食具又当茶具的器具。晋惠帝喝茶时,侍从也仅仅是“持瓦盂承茶”,连皇帝的茶具也仅仅是瓦盂,可见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充分重视茶具的作用,也不追求茶具的文化内涵。
到了唐代,饮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之后,各种文人士大夫之间的茶宴、茶会相继出现,饮茶已成为品饮结合的艺术,茶具也迎来了一场革命。此时的上层阶层不仅把茶具当成饮茶的器具,也开始利用茶具提高茶的色、香、味,并开始注重茶具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法门寺出土的茶具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茶具。这些茶具包括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银则、长柄勺等二十八种,是唐咸通九年,专门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文思院"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具。为唐懿宗御用之物。这些茶具有烹茶的风炉、承灰、火筷子;有取茶的碾、罗合、则;有盛水的水方、瓢;有盛茶的碗、札;还有装茶具的畚和都篮、具例,配置十分齐全,生动的为我们展现了大唐盛世时茶具的精美和艺术成就。就拿装茶饼的笼子来说,都是用金银丝编织而成,顶端有塔状金珠装饰,精美异常。都篮也是莲花状,外面装饰有莲叶和莲蓬,栩栩如生,工艺十分精湛。
三、茶具的发展高峰 唐代饮茶多用煎饮法,到了宋代则是点茶饮法的天下。这种饮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为了与饮用方法相适应, 宋代茶具以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为主,号为“十二先生”。
宋代茶具
虽然宋代茶具的种类比唐代有所减少,但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宋代煎水很少如唐代一样用瓢或者水方,而是改用铫子煎水。这是一种有柄有嘴的烹器,以陶或者铜制成,注水非常方便。盛茶的器具也从唐代的碗改为敞口小底的盏,材质也从唐代的金银器改成做工精巧的陶瓷器。
到了明清之际,茶叶的加工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条形散茶成为茶的主流,饮茶也变成了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具也相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被淘汰,贮茶和焙茶器开始兴起,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等茶具开始在品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茶具虽然简便,但是注重制法和规格、质地,各种质地的小茶壶和茶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来自景德镇的瓷茶具和宜兴的紫砂茶具更是穷极精巧,得到越来越多茶客的喜爱。
明清茶具的特点是简而精。无论是茶壶茶碗,还是茶盏茶洗,都是造型多样,图案百变。从宣德炉到成化斗彩杯,都有瓷色洁白、器形小巧的特点。特别是明代开始出现了紫砂壶这种与饮茶妙趣天成的茶具。这是一种利用宜兴特有的陶土烧制而成的茶具,由于这里的陶土黏力强,使得宜兴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茶之香气,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加之其造型古朴、色泽典雅、光洁无暇,其中的上品甚至可与黄金价格媲美。那些紫砂壶大师制作的茶具,典雅精巧,既是增添品茗雅趣的茶具,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盖碗
最能代表清代风格的茶具非“盖碗”莫属。这是一种一式三件的茶具,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清代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等等,但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因为品茗要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往的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而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其大妙也”。用盖碗品饮时,揭开碗盖,先嗅其盖香,再闻茶香,尽得品茗之雅趣。
四、茶具与茶文化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的使用过程既是一次茶的品饮,又是对茶文化的一次鉴赏,还是对茶礼仪的一次展示和茶文化精神的领略。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茶具的发展,而茶具的发展又提升了茶文化的品味和审美,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良性循环。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对茶具进行过精辟的分析,认为同样是饮茶的器具,有些就“宜茶”,有些不“宜茶”。同样是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区别呢?因为越州瓷器如玉如冰,颜色青白,泡出来的茶汤碧绿,所以“赵州瓷青,青则益茶”。
宋人斗茶图
斗茶是宋代兴起的一种茶文化,通过比赛茶的优劣,达到"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的文化目的。它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三个部分,是当时文人之间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挑战性。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的时候,便是斗茶的最佳时机。人们将自己青藏的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的内容是斗汤色、斗水痕,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斗茶的器具多为福建的建窑产的黑瓷茶具,这种茶具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用它斗茶,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以便分出胜负。
这种文化习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范仲淹有诗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苏轼也有《荔枝叹》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便是对斗茶的生动记载。每年茶季,成千上万老百姓参与斗茶活动,显示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宋代民俗画。
饮茶不但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艺术。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具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实用品,而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品,应该具备使用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茶具,都以“神韵”来演绎中国的茶文化。各式茶具虽然形体上千变万化,功能也各不相同,但都有通过造型的曲直、色彩的明暗、材质的肌理来表现对茶文化的烘托。它不但是茶文化的载体,还是人们对茶文化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在器具上的再现。
从魏晋到唐末,中国社会崇尚奢华,所以这一时期的茶具多以金银器为主。而到了宋末之后,瓷陶茶具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社会文化由尚骄奢往尚清俭的过渡而引起的变化。明清社会的价值观是内敛的,含蓄的,所以体现在茶具上,就以古朴为主,以简约为主,以富含艺术性为主。这是茶具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进步。
明清茶具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对古代繁琐的文化礼仪的否定上。唐宋时期,品茶是一项礼仪,有着很多的繁文缛节,所以一套茶具种类繁多,它的礼仪含义大过了品茗本身。而明清社会的文人崇尚简单朴实的礼节,追求对自然生命气息的体验,所以能一捧在手的紫砂壶、瓷盏能大行其道。这时人们注重的是茶文化中的人文意境和自然意境,因此这一时期的茶具往往会配绘一些中国山水画或者花草图案,反映的是人们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明清儒学中推崇中庸之道,崇尚古朴自然、内敛文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茶文化有别于酒文化,它是如同茶具上镌刻的“可以清心也”铭文一样,可以让人静下心来,心无旁骛,用手上的温馨熨贴着不尽的情怀。一杯在手,清香满室,在暖暖的茶水里,时光的流淌仿佛放慢了脚步,物我两忘便是精神上的永恒。而这些精神上的享受,远非当今一些商家粗制滥造的、没有文化内涵的各种茶杯能带来的享受了。
茶的起源:
《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同书《七之事》中又提出“三皇炎帝神农氏”为茶祖的观点,又引相传为神农所撰的《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以证其说。
发展:
与陆羽同时代的韩翃曾代田神玉作《谢茶表》,其中有一联名句称:“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文苑英华》卷五九四引)前句指吴主孙皓密赐韦曜以茶代酒的故事,后句指晋臣分茶给友人。
此乃中国文人常见之礼俗,又称“分甘”或“分贶”等,而有学者竟又与宋代才有的茶艺形式“分茶”混为一谈。唐宋时人仍有将名茶赠给友人称作“分茶”者,如邵雍《击圵集》卷五《谢城中张孙二君惠茶》:“仍携二友所分茶,每到烟岚深处点。”即为明显例证。
扩展资料:
茶的好处:
1、帮助散热
在现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很多人都会喜欢喝冷饮来解暑,但其实喝凉的东西会把热给遏制住,不容易散出体外,导致生病,多疑在夏天想要好好地解渴消暑散热的话,应该喝些热茶,发一发汗,很快就将体内的热散走。
2、防晒
绿茶含有一种叫儿茶素的成分,有着很强的抗氧化的功效,将绿茶中的儿茶素提取出来支撑护肤品,涂在肌肤上,可以帮助肌肤抵抗阳光照射的伤害。当然直接喝绿茶也有着防晒的效果。
参考资料:人民网-喝茶有4大好处 但要根据体质决定“茶”性
参考资料:人民网-茶究竟起源于何时 中国出土最早茶具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中国茶道 (11张)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2]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 (“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3]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3]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文学家王心鉴《咏茶叶》 诗中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 [4] 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
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 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宋代 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39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无性系茶园建设注意10点
下一篇: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