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唐代著名瓷窑:寿州窑与寿州瓷(二)

小小茶农 2023-11-23 13:34:53

唐代著名瓷窑:寿州窑与寿州瓷(二)

寿州窑器物的胎质

寿州窑瓷器的胎体总的来说胎坯较厚重,质粗,坚硬,少有光泽,击之清脆有声,吸水率低,耐火度为1200℃。但早期青釉产品的胎体比唐代中晚期的黄釉、黑釉产品的胎体要细。如隋时管家嘴的青瓷胎质较细腻,玻化程度较细,凝结度也高,有光泽,呈青灰色。中晚期黄釉和黑釉器的瓷胎显得粗涩,呈淡红或黄红色,胎泥一般未经淘洗,含有少量的白色或铁黑色砂粒,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正因为寿州窑器物的胎土未经淘洗,比较粗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匠师们在器物的胎胚上先施一层瓷衣——一种质地白腻的白色瓷土,谓之“化妆土”,再在瓷衣上施釉料,使表面光洁,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寿州窑是较早使用 “化妆土”的窑口。

寿州窑胎胚的原料是就地取材。附近的山区盛产粘土(瓷土)矿。这种粘土当地俗称“老土”、“坩子土”、“拌子泥”,有黄、灰白,棕色,土状,可塑性强,烧结后为黄白色,耐1200℃的高温。至今上窑镇缸厂还在采用。

寿州窑瓷器

寿州窑产品的种类,一般说来,早期生产的陶瓷器物种类偏少,到了唐代寿州窑的繁荣时期,种类逐渐增多。早期生产的主要器物有碗、盏、高足盘、罐、壶、瓶等。造型端庄凝重。壶多浅盘口,颈肩部多饰有凸弦。壶、罐往往都有系。碗、盏为平足,敞口直唇。早期寿州窑尽管器型种类比较少,但是在造型上却极富于变化,如壶有四系、六系,罐有四系、八系。龙柄壶有单身、双身两种,碗、盏、高足盘等口、腹、底部都有不同的变化,给人以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的印象,显示出寿州窑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技术。早期寿州窑瓷器继承了当时我国北方青瓷的风格,同时在器物种类上又生产当时南方普遍的盘口壶、四系罐等器物,吸取了当时南方青瓷的一些特色。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淮河之滨的寿州窑融合了我国南北方青瓷造型的特点,形成了过渡地带早期寿州窑器物造型鲜明的地方特色。

唐代寿州窑在原来的基础上,生产规模、产品种类、数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时期寿州窑的产品十分丰富,有碗、盏、豆、盘、罐、壶、注子、钵、杯、水盂、瓶、枕、砖、碾轮、纺轮、玩具等十余种,基本上是当时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用品。

唐代七大瓷窑特点是什么?

  越州窑: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精湛的技艺把雄浑丰满的造型、洒泼的纹饰、如冰似玉的釉色融为一体,土与火的结合和升华,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名瓷——“秘色瓷”。

  鼎州窑:在今陕西省经阳县内,主要烧青瓷,是唐五代著名窑场。陆羽《茶经》中有云:“推鼎州瓷碗次于越器,胜于寿洪所陶。”可知鼎州窑青瓷的瓷质稍逊于越窑。因陆羽嗜茶,便从“增益茶色”的角度去品其釉色,寿州窑瓷黄,显得茶色偏紫,洪州窑瓷为褐色,令茶色看起来变黑,皆不适宜作茶具,而鼎州青瓷无此缺陷,釉色仍可称得上碧绿光洁,所以比寿州、洪州所制瓷要称意。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唐代属婺州,故名婺州窑。婺州窑瓷器以青瓷为主,还烧黑、褐、花釉、乳浊釉和采绘瓷。

  岳州窑“胎质不如越窑青瓷紧密,胎色早期呈红或米黄色,晚期为灰白色。釉色以青绿色居多,也有青黄色的。釉薄而质细,釉泡较小,玻璃质感很强。釉面有不规则的细小冰裂纹,有流釉现象。不少器具的胎骨和釉面结合牢固,容易产生剥落的现象。唐代烧制时使用垫饼支烧。

  寿州窑: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

  洪州窑:以烧青瓷为主,釉色一般较淡,青中泛黄;色调较深沉的发褐色。也有黄褐釉瓷,胎体加工不细,与陆羽《茶经》:“洪州瓷褐”相符。另还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洪州窑讲究装饰,多刻印朵花、图案形花叶,沿器物周壁对称排列。

  邢州窑 :胎土白洁,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刑窑白瓷是瓷器中之上品。

  望采纳。

[唐代陶瓷茶器文化探究]冰裂陶瓷茶器

  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喝茶就需要盛装茶水的器具,这便产生了茶器,而陶瓷茶器是众多茶器中最为出色的一种。陶瓷茶器与人民大众生活紧密联系、共同发展,与其他饮食器具一样,都是在长期的演化中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这是陶瓷艺术的发展之源。陶瓷茶器在其延续与更新的演进中,不断为陶瓷艺术增光添彩。讨论茶器史的兴衰,不仅从中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历史背景,还可以看到陶瓷制造的艺术造诣。
  
  一、唐代饮茶风盛行的原因
  
  唐代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富足,对精神生活需求增多。人们对茶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饮茶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1.历史条件。唐统一全国后国力强盛,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贸易,茶叶生产与贸易消费大大增加。政府禁酒令的实施使酒的价格变得昂贵,人们转而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尚的传播。
  2.社会生产力因素。唐朝国力强盛,人们安居乐业,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唐代茶树种植面积大增,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政府因此将茶作为征税对象,还在顾渚(今宜兴)设立贡茶院,专门派人加工贡茶。而且,唐人还利用茶马互市,各民族之间茶马交易频繁,大唐获得良马,西北少数民族得到茶叶。
  3.人文因素。唐代文化发达,文人逸士、僧侣道人皆喜欢饮茶,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唐代饮茶文化的特点。文人饮茶作诗成为风气,茶器专用化已然形成。诗仙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有这样的诗句:“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喜爱品茶,隐居甫里时,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税用以品鉴,还因此编写出《品第书》。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唐画中描写茶道的,如阎立本的《肖翼赚兰亭图》,描写了儒生与僧人共同品茗的场景。正是这种普遍饮茶的背景,使得茶饮成为了唐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唐人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器也非常重视。
  
  二、唐代陶瓷茶器
  
  唐朝是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盛世,唐代陶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分别代表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制瓷的最高成就。唐代茶业经济发展,饮茶文化的盛行推动人们对茶器的大量需求。茶器是为了饮茶而产生的,是茶文化的一种物化的体现。茶器的用器过程,既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感受茶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由此,茶器具有与茶文化相适应的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艺术价值。
  1.陶瓷茶器广泛使用的原因
  茶器的材质种类繁多,如金银器、木器、漆器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陶瓷茶器,这也是由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陶瓷的优越性而决定的。自从东汉瓷器烧制技术成熟后,瓷器就以其耐高温、物美价廉、卫生安全的特点成为大众生活用品。其洁净的特点与茶性洁的特征不谋而合,所以陶瓷茶器大量出现,也成为唐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主要品种之一。
  2.唐代陶瓷茶器之文化
  茶器是人们的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陶瓷茶器是反映时代文化内涵的一部很好的史书。
  由于饮茶程序的复杂性,唐朝的茶器与现代的茶器有很大的不同。唐人饮茶先是用碾子将茶饼碾碎,放入茶釜中置于茶炉上煮沸,三沸腾过后,用茶勺注入茶碗中饮用,故不用茶壶,而是茶碗,所以此时茶碗产量非常大,种类也较为繁多,是陶瓷茶器中重要的种类。到了晚唐至宋时期,出现一种茶瓶,之前是用来做酒注用的,由于此时点茶出现,所以汤瓶成为应时而生的一种茶器。茶托又称盏托,为防止茶碗烫手而设计的。其基本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间不置托台,托盘中间下陷,固定住茶碗;二是中间凸出托台,形制各异。此外还有很多茶器,如茶则、茶炉,都因饮茶风的盛行而大量烧造。
  唐代茶碗器型较小,器身较浅,器壁成直形、撇口,玉璧形碗足,器身小而轻巧,适于饮茶。陆羽《茶经?四之器》有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是陆羽对唐代茶器特点的一个综合评述,下面笔者针对各大窑系陶瓷茶器特点以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论述。
  (1)越窑青釉茶器
  越州窑青瓷在唐代代表着当时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越窑茶器种类也是非常多的,有茶碗、茶托、茶釜、茶碾轮等,瓯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小茶碗。越窑的茶碗造型也极为丰富,有荷花形、葵花形、海棠形等各种花形口样式,这些花口器受西亚金银器的影响很大,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交融发展。越窑青瓷的釉色晶莹滋润、类冰似玉,为不少文人墨客赋诗称赞,是中国古代君子品德如玉的美学思想在茶器中的体现。徐?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和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都是对越窑瓷器的赞美之句,足见当时越窑青瓷茶碗釉色之美。
  由此可见,越窑的茶器无论从造型还是釉色的物质体现上,抑或是其类冰似玉的君子品质的精神升华,都说明了越窑青瓷茶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其在陶瓷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
  (2)邢窑白釉茶器
  除了越窑的青瓷茶器外,邢窑白瓷茶器也大量烧造。在当时,邢窑白瓷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邢窑的瓷器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白瓷精品已经达到体薄釉润、光洁纯净的地步,胎骨紧密,叩之有金石之音。段安节《乐府杂录》记乐师郭道原曾“率以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这段文字足以说明邢窑的瓷质和越窑瓷质一样具有美妙的音色。可见,邢窑白瓷在品质上并不逊色于越窑。陆羽所认为的邢窑不如越窑的说法是从品茶角度来说,由于“邢窑瓷白而茶色红”,而唐人认为“青则益茶”,所以当时唐人审美观决定了陆羽的“邢不如越”的观点,这是当时社会文化审美倾向的一个反映。
  (3)特色釉茶器
  陆羽《茶经》中提到:“寿州、洪州次。”原因是寿州窑主要生产黄釉瓷和少量黑釉瓷,其中有一种黄釉注子是寿州窑出产的特色茶具。洪州窑主要生产青绿釉和黄褐釉,这一时期主要生产大量民用茶具。因陆羽《茶经》中记述:“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两个窑厂的茶器产品在唐朝不被重用,主要还是由唐人的茶文化风气决定的。
  南方青瓷窑系的长沙窑,是开创我国古代釉下彩绘先河的一个著名窑址。在唐代也生产大量茶器,其中最典型的要数“荼?”。这类碗敛口,口唇稍厚,玉璧形底,碗心用酱色书“荼?”二字,外罩青黄色半釉。这里出现的“荼”字,通茶,陆羽《茶经?一之源》中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从草者,当做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草木并,做荼,其字出《尔雅》)。”这带字的茶碗是长沙窑生产茶具的最有力的见证。
  在陆羽的《茶经》里,将茶具和茶器分得十分详细。采茶和制茶的工具称作“茶具”;煮茶、储茶、饮茶等对茶叶进行再加工的工具称做“茶器”。可见,“茶具”和“茶器”在陆羽看来是不可混淆的概念。陶瓷茶器在唐朝的发展受唐朝文化发展、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对唐人以至后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茶器与茶道
  
  茶道是通过品茶活动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精神、意境的一种品茶艺术,是茶与精神的结合,是表现精神的一种茶文化。陆羽就是茶道的创始人。茶道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茶事活动要真山真水、字画真迹,宁静和谐的氛围是茶道所追求的。茶事过程要表现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周易?系辞下》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是具象的,道是抽象的;器是道的承载之物,受道的影响。“器以载道”,所以茶器是茶道的物质载体,是体现茶道精神的器物。品茶首先是品茶器,即对茶器的欣赏。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对于茶饮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唐朝的茶器在注重其实用性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其艺术性。茶器是生活化了的艺术,同时也成就了唐人生活的艺术化。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心浮气躁,文化危机也日益明显。陶瓷茶器是中国传统手工文化的一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如何让这一手工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是我们当下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陆羽原著,紫图编绘.图解茶经[M].海口: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3]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5]郭丹英,王建荣.中国老茶具图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江用文,童启庆.茶艺技师培训教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我国唐朝形成了几大瓷窑

唐代六大青瓷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这六处瓷窑所产青瓷的青釉呈色最好,被后世称为唐代六大青瓷窑。生产青瓷的这六大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再加上生产白瓷的邢州窑,合称之为唐代七大瓷窑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38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