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唐代著名瓷窑:寿州窑与寿州瓷(三)

茶百科 2023-11-23 13:33:49

唐代著名瓷窑:寿州窑与寿州瓷(三)

寿州窑瓷器的制作工艺

寿州窑瓷器在制作工艺方面比较原始。器物的胎坯用轮制法,即采用旋转筑成以及慢轮制坯和修整加工等工序。借用陶钧旋转的动力,将锤炼成熟的胎泥拉成毛坯,待干至七八成后,再放到陶钧上用木质旋削器,旋削切除把和加工腹、足部分。有些复杂的器形,还不能一次成器,必须经过拼凑粘合才能成型。器物的流嘴、柄等采用模制而成,待干至适当之时,再用瓷泥和釉料配成浆水挂在胎上。玩具类都用手制。

寿州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器物胎体比较厚重,器多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类圈足器,因使用上的需要,由平底心微凹,发展成宽圈足,窄圈足等不同阶段,这一特征可以作为我们鉴定寿州窑碗类器物年代的参考。碗、盏一类器物的边棱用刀削去一圈。钵类器物体型较高,敛口圆唇,腹壁微曲。注、壶为唐代流行式样,喇叭形口,圆唇,长颈,壶柄为宽带形曲柄,壶嘴为多棱形短流或圆柱形短流,平底。枕类器物都不大,为长方形,平底,棱角作圆形或方形。瓷玩具有骑马俑,马头高昂,短尾,人两手持缰绳,双腿夹马腹,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寿州窑瓷器采用蘸釉法施釉,即在胎坯干至适当时,先施白色瓷衣(化妆土)后用蘸釉的技法施瓷釉。早期寿州窑器物一般施釉仅及腹上部,下腹部、底部、圈足无釉。唐代器物施釉至腹的下部,但多数不及底,圈足无釉。通常釉层薄厚不甚均匀,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釉与胎有时结合得不甚好,发生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时有淋釉现象出现,多集中在腹的下部,出现蜡泪痕。

寿州窑瓷器的装饰方法

寿州窑瓷器的装饰手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早期寿州窑瓷器装饰方法主要有划花、印花、贴花和绳纹四种。都装饰在瓶、罐、和壶上。划花有单弦纹、复弦纹、弧纹、波浪纹及莲瓣纹等。贴花有卷草纹。绳纹是制作成绳子形状的泥条,当胎坯还未干时,用泥浆水贴在器物面上,组成各式纹样。一种器物也往往兼用几种装饰,组成带状或团花状图案。唐代寿州窑的纹饰保留早期的装饰外,又增加了几何纹、叶纹、云龙纹、鸟兽纹、云气纹、附加凸弦纹、凹弦纹,还有少量的漏花纹等,更为丰富多采并富于变化。

寿州窑的生产与销售

寿州窑位于淮河南岸,背依上窑山区,面临窑河、高塘湖,这一良好的地理位置,是寿州窑建窑及其发展的基础。寿州窑所需的原料,包括瓷土、釉料、化妆土、燃料等均为当地所产。淮南市上窑镇附近丘陵地带蕴藏着丰富的瓷土矿,釉料则采用山上、河中的“山釉”、“河釉”制造的,化妆土的原料亦是当地生产的 “焦宝石”。寿州窑产品通过窑河、高塘湖转运淮河,畅销整个淮河流域。根据考古材料证实,在皖、苏、豫广大地区均有寿州窑黄釉瓷器出土,甚至隋、唐时期最繁华的商业都市,当时对外贸易重要港口的扬州,也大量出土寿州窑黄釉瓷器。1983年笔者在扬州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古陶瓷鉴定培训班学习期间,正值扬州旧城改造的起步时期,在扬州文昌阁地段的地下施工中,学员们都捡到了数量可观的寿州窑瓷器残件。这足以说明寿州窑产品在当时市场之广大,销售之畅通的情况,是深受当时老百姓喜爱的生活用品。

寿州窑作为隋唐时期的民间瓷窑之一,三百多年间,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物质生活的需要方面,做出了它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唐代名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唐代七大瓷窑特点是什么?

唐代六大青瓷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这六处瓷窑所产青瓷的青釉呈色最好,被后世称为唐代六大青瓷窑。生产青瓷的这六大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再加上生产白瓷的邢州窑,合称之为唐代七大瓷窑.
1、越州窑:也称“越窑 ”。越州窑(越窑)的窑址在浙江省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此地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唐朝时属越州,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古越地不仅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瓷器的诞生地。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勤劳智慧的越州人烧出了成熟瓷器,历经六朝、隋唐和五代时期的蓬勃发展,至宋从未间断,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越窑是我国闻名遐迩的青瓷窑之一。越窑青瓷是中国最久远的瓷器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瓷母”,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从西周原始瓷到唐宋秘色瓷,从未间断,唐代越窑青瓷成为皇室贡品,唐诗人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美越窑青瓷的典雅秀美,对其釉色清澈碧绿、如冰似玉的光泽,给人以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誉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的外文译名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雪兰冬”。18世纪中国的越窑青瓷传到了法国,法国上流社会被这种精妙绝伦的、如一泓清澈碧绿湖水釉色的瓷器所折服。当时巴黎剧场正上演《牧羊女》,法国人就用“雪兰冬”的名字来称呼越窑青瓷,表明法国人民对越窑青瓷这一艺术品的喜爱。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创烧成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越窑一直居于瓷器生产的领先地位,我国南北方的众多瓷窑和韩国、日本的制瓷业无不受到越窑的影响。越窑青瓷不仅上贡朝廷,下供庶民,一直是备受青睐的日常生活用具和数度进贡皇室的珍品,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多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精湛的技艺把雄浑丰满的造型、洒泼的纹饰、如冰似玉的釉色融为一体,土与火的结合和升华,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名瓷——“秘色瓷”。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唐人豪迈的步伐、洒脱的神情和自信的笑容。

2、鼎州窑: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另一说在陕西省泾阳县),主要烧青瓷,是唐五代著名窑场。 据文献记载,鼎州窑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内,主要烧青瓷,是唐五代著名窑场。陆羽《茶经》中有云:“推鼎州瓷碗次于越器,胜于寿洪所陶。”可知鼎州窑青瓷的瓷质稍逊于越窑。因陆羽嗜茶,便从“增益茶色”的角度去品其釉色,寿州窑瓷黄,显得茶色偏紫,洪州窑瓷为褐色,令茶色看起来变黑,皆不适宜作茶具,而鼎州青瓷无此缺陷,釉色仍可称得上碧绿光洁,所以比寿州、洪州所制瓷要称意。因至今在其境内未发现任何窑址遗迹,因此它的窑址至今是考古界的一大迷。
3、婺州窑:窑址在浙江金华,是浙江境内越窑以外著名瓷窑。浙江金华地区在唐朝时属婺州,故名婺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三国,唐宋时窑场扩大,成为著名的青瓷生产地区。所产瓷器以青瓷为主,兼烧黑、褐、花釉、乳浊釉瓷和彩绘瓷。主要产品有盘口壶、碗、盆、碟、水盂、盏托、瓶、谷仓、鸡笼、水井等。制作较为粗糙,产量不高,属民间用瓷,胎质不大坚致,色泽呈深紫或深灰色,使用白色化妆土,釉层滋润柔和,釉色青黄带灰或泛紫。唐代时创烧乳浊釉瓷,釉中有星星点点的奶白色,也出现在釉层开裂处,这是婺州青瓷最独特引人入胜之处,因而一直盛烧不衰,延续到宋、元。婺州窑瓷器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风格文雅大方。

4、岳州窑:在湖南省湘阴县,唐代属岳州,故名岳州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而衰终于五代。主要烧青瓷,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品定六大名窑的茶碗时说:“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从饮茶所需的器具角度来看,茶圣陆羽把岳州窑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见,该窑在唐代显赫的地位。窑址位于湖南湘阴城关及县内其它地区,人称湘阴窑。我国窑名出自唐代,而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岳州窑始烧于东汉,中经西晋、南朝、隋,一直延续到唐代。岳州窑最早烧制的器具,胎呈灰白色,胎质欠细密,釉色以青绿为主,半透明,多呈开片。从唐代开始,烧制范围扩大。当时烧制的茶具,有茶碗、茶瓯、茶盒等,其胎多为灰白色,釉色仍以青绿为多,有玻璃质感。釉开细片。唐初,岳州窑瓷器圆饼底仍然流行。施釉方法开始由半腰往下降至下腹部。这是一个特色。中唐以后,玉壁底圆口碗成为它的代表作之一。但到晚唐,可能受附近长沙窑兴起的影响,岳州窑开始衰落。
5、寿州窑:窑址在安徽省淮南市。安徽淮南在唐代属寿州,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 、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该窑是:隋代胎体坚实、厚重、胎色青灰。唐代胎体原色,胎色白中泛黄。釉色隋代青中带黄绿,有玻璃光泽,常开有小纹片。唐代以黄色为主,釉面光润透明,大多施用化装土,有剥釉现象。另外还烧黑釉瓷,釉面光润如漆,少数呈酱褐色,有粗细两类产品,精细者胎为白色。在装饰技艺上,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在烧制方法上,都用托珠叠烧法。碗、盘器内留有支烧痕迹。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 隋代产品 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 2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 3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莲瓣纹、单弦纹、复弦纹、波浪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2) 唐代产品 1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 2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 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

6、洪州窑:在江西省丰城县的赣江西岸。江西丰城在唐代属洪州。始于东汉晚期,终于晚唐。以烧青瓷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它从东汉晚期始,经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历史。在唐代早期得到较大发展,胎多为黄白色,少量灰白色,粗糙但较坚硬。以烧青瓷为主,釉色一般较淡,青中泛黄;也有黄褐,酱紫等色。盛唐至中唐时,达到历史上产量的高峰,造型丰富,有大碗,盘口壶,双唇罐、杯等,有的仿金银器,有胎色较深,施化妆土,釉多为褐色。均讲究装饰,多刻印花朵、图案形花叶,沿器物周壁对称排列,端庄、富丽。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陆羽《茶经》:“越州上,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就所出土的茶具而言,洪州窑各类青瓷杯有敞口、敛口、外卷唇之分,有鼓腹、削腹、折腹之别,底腹交接处旋削螺旋纹,或假圈足或玉璧形底等多种形制,纹饰有重圈纹、重圈环点纹、重圈环水波纹、双层重圈间弦纹、蓖点纹、梅花和联珠纹等多种。其中的把手折腹杯和双层重圈纹折腹杯,纹样新颖,造型雅致,胎质细腻,釉色莹润,用以盛茶,茶汁清澈。其盏托呈盘状,浅腹,璧形底,盘心塑有圆凸圈,用以承托茶杯,制作精良,设计考究。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为洪州窑鸣不平:“陆羽以瓷色为主要标准,只能算是饮茶人的一种偏见。”

7、邢州窑:邢州窑也称“邢窑”,窑址在河北省邢台市所属的内丘县、临城县一带。唐代时属于邢州,故称“邢窑”。瓷器烧制于唐代,邢窑盛产白瓷,邢窑白瓷是中国唐代瓷窑产品。与同代著名越窑所产青瓷齐名。在唐代中国的瓷器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白瓷的生产,开始于隋,入唐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能与越窑青瓷平分秋色。

寿州窑和豆腐窑的区别

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色紫”,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
豆腐窑村坐落于呼和浩特市,与黑城村,范城滩窑村,新营子村,乃同村同乡。

寿州窑遗址如何联系

寿州窑遗址联系方式:地址: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
寿州窑遗址景点简介:
在淮南市。分布于下窑、泥咀子、管家咀、马岗、外窑等等处。均系六朝末年至隋唐时代的寿州民窑窑址。淮南市原属寿州,故统称寿州窑,以其瓷色黄见称于世。唐代陆羽《茶经》说:“寿州瓷色黄,茶色紫。”今窑址附近犹堆积无数黄色瓷碎片和窑具,对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史有重要意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38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