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登游宝公塔,劳累之余放纵心境,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江月隐去,昏昼不分,后在寺中投宿,听老鼠走动的声音,寒鸦飞上飞下的杂乱,诗人与禅师对坐,进入涅盘境界,浑然入寂,相对两忘言。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双双进入禅境。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茶荷中,取一丝静谧,索几点俨绿的茶梗,茶叶,是乳白滑润的定瓷茶壶,还是小巧玲珑的宜兴紫砂壶?你爱极了这套茶具,这套程序,你看朵朵嫩芽,缓缓舒展,或恰如雀舌,或旗枪交错。举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稍觉茶韵清苦,于是在这蒸腾着氤氲烟雾中,你不知不觉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无意识的与物同体的境况。
泡的什么茶,砌的什么水,用的什么杯,都不再重要,心容天地万物。
心,是一个无边的容器,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呢?
随心所至,随情而动,随性而归。
如果我们更注重事情的过程而非结果,意料之外的收获会让我们更有收益,且身心皆清爽,智慧更着光。
禅茶一味一般指禅茶,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
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相关内容介绍:
禅茶一味:茶禅中的意境。
茶在中国的历史记载,自神农尝百草开始就广为中国人知晓,佛教东传后,修行的僧人更发现茶可提神,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便有僧人开始将茶道与佛道结合。
唐、宋以后饮茶的习惯在各个大、小寺庙里风行,古书记载唐宋的寺院里设有“茶堂”或“茶寮”,僧人们在此讨论佛理、禅道及饮茶,并在茶堂外悬挂“茶鼓”,击鼓以招僧众饮茶论佛理。
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放下安闲遮眼尘,
秋亭瀹荈对风斟。
无书无墨富难贵,
有友有茶孤不贫。
一盏禅茗修觉悟,
三壶酎酒入湮沦。
香淳色静滤真味,
洗尽古今不倦人。
? ? ? ?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 ? ? ? 茶中各有因缘法。我问师傅,茶有生熟之分,怎么吃,师曰:外出劳作者,为动,本身为升阳耗阴之过程,然饮用绿茶、生普为宜,可平衡身体,有滋阴润燥之效。而平时久坐少动者,身体之能量乃阴多阳少,自然以温热之红茶、熟普来暖身。
? ? ? ? 茶性之包容与变化丰富,总是不经意间让我看到自我思维之局限性,然,既要用"以当下论当下"之态度来体悟茶,洞见茶。
? ? ? ? 师曰:"解渴的就是好茶"。一个解渴,无尽禅意,道出万事万物平衡之道,诠释天地人因缘之法。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38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红糖姜茶的功效(二)
下一篇: 中医对不孕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