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在当时很普遍,宋四家蔡襄很喜欢与人斗茶。一次,他与苏舜元斗茶。蔡襄使用的是上等精茶,水选用的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苏舜元选用的茶劣于蔡襄,用于煎茶的却是竹沥水。结果,在这次斗茶中,蔡襄输给了苏舜元。
宋朝的时候还讲究分茶,分茶就是用水在泡沫上冲出字画来。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最后两句说的就是分茶的场景,很是闲适惬意。因为泡沫是稍纵即逝的东西,所以这一点无论是从茶文化自身来说,还是从艺术本身来说,都只是一种玩法,没有太多的意义。但是这至少说明,宋朝的时候,茶已经成为文人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这种分茶的习俗已经渗透到了那么著名的诗人那么重要的诗篇中,这不能不说是茶文化史上的重要一笔。
到了元朝,蒙古族比较粗放,就习惯喝散茶。明朝时,朱元璋就下令以后贡茶就做散茶,因为饼茶一来劳民伤财,另外就是做饼茶的时候会把茶汁倒掉,会影响茶的味道,所以朱元璋说“罢龙团凤饼”,这样茶和品饮方式就都和今天一样了。如果要做个小结,整个茶文化历史中,品饮的方式是这样变化的:主流方式是从调饮到清饮,煮饮到泡饮的变化,茶的制作方式的变化也影响着品饮方式。现在的方向是越来越适合茶这种方式被人饮用,贴近茶本身的特点,也变得越来越让现在的人感到亲近。
现在茶文化的过程——“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闻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与明清”
1发乎于神农氏
神农氏
上古时期的神农氏,因发现火种造福人类,被称为炎帝,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知了。神农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并且有着很高地卫生觉悟,就是喝开水。相传,有一天神农在一棵茶树下,支起锅煮水喝,几片嫩叶飘入锅中,锅内的水清澈鲜美,芳香四溢,喝完后神清气爽,茶就被发现了。后代假托神农氏之名所著的《神农食经》载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说神农有一个水晶肚子,“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他尝百草,尝到茶的时候,看到茶在肚子里查来查去,查通茶。
另一个传说是“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相传神农氏吃了一种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叶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从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药。”。《神农百草经》的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至少在当时,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了。
2闻与鲁周公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鲁周公。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封国于鲁(今山东)。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其所著《尔雅》中列出了茶,重要的是在他那个时代就将茶列入贡品。那时,要成为贡品的产品,必经上下百官认认真真定论,世间百姓一一公认,方可认定。《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发率周军及诸侯伐灭殷商的纣王后,便将其一位宗亲封在巴地,这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今四川的奉节、宜宾,陕西的秦岭以南,四川的涪陵等地区。巴王作为诸侯国君,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上贡。《巴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份贡品清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鴙、黄润鲜粉。
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有“以茶纳贡”、“园有香茗”两处茶事,《茶经述评》等当代很多茶文化著述认为,这两处茶事可追溯到“武王伐纣”的周代.《茶经述评》在“《茶经—之源》述评·茶的祖国”如是说:“晋代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说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见《史记·周本纪》)时,巴蜀(现在的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
贡品,必然珍贵,除日杂品之外的贡品,都是珍品行列,但巴王上贡的茶却又是珍品中的极品。《巴志》在这份“贡品清单”后还特别补充注明:“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也就是说,上贡的茶不是深山荒野中的野生茶,而是专门有人精心培植的茶园里的好茶。从这一点可想而知,那时的巴蜀就有了专门种茶的人了。
贡茶的出现,用几千的时间促进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每一个王朝的兴衰。
西汉时期就出现了茶叶市场
《僮约》本是一份与僮仆“便了”的合同契约,其中提到的“武阳买茶”这件涉及商品茶的事实。并且有确切的时间-公元前5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成为出现中国最早的茶叶市场。
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人。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里,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
便了因为王褒是外人,老替他跑腿很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于是有一天,他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人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悉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内心极不情愿,可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在写契约时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写在契约中,要不然我可不干。”
本想借此为难一下王褒,减轻自己的工作的便了没有想到王褒本就是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之人,王褒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贴贴,便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
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难以负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说,如是照此干活,恐怕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国也正在缔造和谐社会。与世界和平与和谐社会相一致,中华茶文化的作用显得格外突出。在历史上,中国茶文化曾经载誉着和谐社会的使命,羽化于山川异域,慧泽于民俗风情,让无数人从茶的“和谐”中得到熏陶。茶成了传播中华文明及其礼仪规范的媒介。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促进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茶的沟通能力会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说,茶是和谐社会的文明通道。
一、茶文化与文明修养
从功能上讲,茶具有健身怡神、醒脑开智的功效,经常饮茶可使人神采焕发;茶还具有明目养颜、涵养神思的作用,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有“食怡养身,歌怡养心,茶怡养筋”的说法,这实际上是调养家的养生格言。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茶叶本身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益神智、美容颜等一系列保健功效。经常饮茶,能调节人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况且,茶是一种大众饮料,人们在日常饮用中即可达到保健效果。加大茶的饮用量,减少其它酒类饮料、碳酸饮料和化合饮料的饮用量,将会有效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我们从人的身体感受方面来观察饮茶活动,会发现茶本身含有兴奋因子,但这种兴奋因子不会使人失去理智,相反,还会使人更加明睿。这是茶在物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人们饮茶,可以体验茶的平和作用,怒者气有所消,厉者声有所减,心情烦闷者能够得到舒缓,情绪波动者可以调解而静化。学界曾有“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的联语,反映出文人儒士的修养情调;又有“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的诗咏,体现出饮茶者知识境界。这说明茶对人的精神有调节作用。中国自古流传的品茶、点茶的操作模式,从烹茶和茶艺的结合中增加饮茶者的感受。比如说点茶,内容很丰富,早在宋代蔡襄的《茶录》中,已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等程序,每道程序都讲究心境的平和。唐代人煮茶已有 “三沸水”之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见《茶经?五之煮》)。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侯》)。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正式点茶时,先将适量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则为成功。人们之所以这样用心地对待饮茶,完全是在追求茶的感染力。
在不同的地区,中国人有着不同的饮茶风习。北京茶人注重民俗风味和文化格调,他们在茶室中不但摆设茶品茶点,还增加曲艺、戏剧和综艺的表演;在一些茶事中,还有人引入了禅茶模式,利用佛光禅韵来烘托饮茶情调,给人以度身世外、净化心灵的感觉。北京茶馆业主喜欢营造静心品茗的气氛。上海在饮茶风格方面更显 “精致”,不但对茶叶本身相当挑剔,而且讲究茶舍茶具,海派饮茶“精致”融入到茶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之中,就像上海女孩一样秀美。广东人所说的饮茶还包括吃点心和聊天的意思,他们理解的“茶”,其范围要比外省为广。由于经商成风,人们喜欢到茶楼谈生意,茶楼便成了生意圈中的一个联络点和接待处,一般说来,广东大茶楼都修得很气派,要想在广东加大茶文化的力度,恐怕还要讲究一点排场。然而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看,任何地区的茶文化都是和谐的、文明的。
中国茶文化的和谐氛围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中国儒家文化熏陶下才培养得如此和谐。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国社会上进行了千年滋育,而且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上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无论从哪一个切入点进入中国文化,都离不开孔子思想的感染。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实际上,中国茶始终感悟着孔子思想的的精髓,只要我们穿透茶生活的时空隧道,就一定会发现,饮茶本身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无数细胞,孔子倡导的“仁”的博爱准则和“礼”的行为规范,与饮茶活动中所体现的感情交流与礼节文明是那样天人合一,以至于所有饮茶的中国人都能无形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陶熏。孔子之“道”已经穿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位。因此,我们倡议,用“孔子茶道”来充实中国茶文化,强调茶之有“道”为孔子之“道”,我们于此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冠名权,更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张扬。就算孔子当时未饮茶,中国茶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也从未脱离过先哲定义的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茶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强烈感情与先哲智慧,同时也让孔子思想在另一个领域内获得释放。在茶文化方面多宣扬孔子,应该是一个主渠道,同时也加强文明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总之,茶对于人民生活的保健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人的个性修养是行之有效的。在和谐的环境里,茶自然会成为文明的调合剂。
二、茶文化与人际关系
人们饮茶之际,可以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跨越隔阂的交流气氛。茶的那种平和清淡的自然秉性会与人们追求和谐的要求息息相通。人际关系可以因茶而生缘,因茶而更加融洽。社会上的茶室大多是宁静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祥和安逸的交流环境。记得一首当代《茶室铭》有云:“斯是茶室,唯茗德馨。龙井西湖绿,观音碧螺春。普洱兴鸿儒,往来聚嘉宾。可以健身心,侃茶经。仰清泉之润耳,仰国门之昌隆。敬茶神明!”来到茶室,谁都不会惹是生非。茶在人际交往的连接带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没有的润滑作用。俗话说“以茶会友”,其中就体现着交际的功能。
与之相比,酒虽然是用途更广的饮料,文化寓意也很深远,然而酒给人的刺激力过分强烈,不知有多少人因酗酒而闹事,酗酒而伤身,但从未听说过饮茶而引起的负面作用。这说明酒与茶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不一样的行为取向,二者之间区别甚大。“茶为韵清常注盏,酒因气烈再添杯”,这句联语也反映出两种饮品的不同作用。
围绕着饮茶中的人际关系,我国茶界创造出饮茶的交际艺术,这种艺术与饮酒相比,具有更高雅的文化境界。饮酒者一般在兴奋中相互沟通,而饮茶则在平静中享受交往的乐趣。中国过去流行的“斗茶”就是一种交流活动。尽管有人把斗茶活动称为“茗战”,带有比赛性质,但仍属于心灵沟通的交往,并非单独的争强好胜。宋人唐庚《斗茶记》所记:“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的做法就充满着乐趣。范成大《题张氏新亭》诗有云:“烦将炼火炊香饭,更引长泉煮斗茶。”宋代斗茶,除比试茶汤的色泽之外,还要比试沫饽的多少和停留在怀盏内壁时间的长短,而“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格调甚高。过去斗茶,人们总要相约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虽较输赢,却无争夺。这种斗茶,只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不会引起纠纷。
茶文化中的游艺活动很多,这些活动大都能够活跃人际关系。宋人陶谷《荈茗录》说:“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指的也是烹茶游艺。杨诚斋写有《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表述了烹茶游艺的无穷乐趣:“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着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薇山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纳子。”由此可见,无论你开展什么样的茶文化活动,收获的都是和谐。
提倡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氛围基础,而茶文化可以构建这种氛围。应该看到,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明修养的差异,各阶层之间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无论你怎样调节,都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没有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用茶文化去引导人们自我修养和人际沟通,可起到调解和整合的功能。茶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培育感情,从而生成与人为善的道德情操和兼顾他人的处事准则,以至于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能够互谅互让。如果我们把茶的交际功能扩大,一定能够产生和谐的效果。
三、茶文化给社会带来和谐理念
茶还能够传递社会理念,并与古老的文明传统相吻合,通过哲理的感悟,轻轻地融入当代人的心灵。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赋于人们“节俭、淡泊、朴素、廉洁”等人格思想的同时,处处与中国哲学思想交融。比如说,中国孔子茶道就是我国茶文化的承传方式,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吸收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精华,充满了智慧的思辩,沉积了厚重的道德伦理和人文追求,它通过茶的滋润来打动人心,并用一个“和”字来释放传统哲学思想理念。当人们通过孔子茶来感悟社会的时候,心情会显得格外稳定,表现出更多的亲和力。
如果我们穿透茶生活的时空隧道,我们会发现,饮茶本身不但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无数细胞,而且携带着中国人的博爱准则,这与饮茶活动中所体现的感情交流与礼节文明是那样天人合一,以至于所有饮茶的中国人都能无形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饮茶活动往往以自我修养为根基,展示出那种淡泊、宁静、高洁和朴素的心态,创造出与人为善的气氛与环境。围绕着饮茶,中国人启动过无数的文化智思,开展过各种各样的茶文化活动,使饮茶最终冲出了饮料的物质层面,转化成一种社会化的生活方式,而且进入了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此外,在茶的饮用过程中,通过文化的加工和提炼,衍生了众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积存了厚实的茶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享受饮茶品茗的乐趣时,更多地追求茶文化的深刻内含,这样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总94期)刊登过访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茶应成为“国饮” 》,文章中说:“新世纪以来,一种全球范围的对茶的重新认识给中国茶叶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提倡茶为国饮,让茶在服务人类健康、弘扬民族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已成为重要课题。何为‘国饮’,就是要通过推广,让饮茶不仅成为中国的一种民族习俗,而且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文章还从各个角度论证了茶为“国饮”的力点,分析了饮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后总结说:“茶的内在价值吻合了新世纪人类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提倡国饮,是与倡导新生活、新价值观联系起来。……要通过茶内在精神的发掘,利用茶德来弘扬民族文化;要倡导以茶为礼,以茶待客,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要让茶的开发与新科技、新产业、新消费方式结合,树立品牌,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让茶在新世纪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既然中国茶界已经把茶提升到“国饮”的高度,那么,这个“国饮”称号就理应给和谐社会灌输文明动力,起到“国饮”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茶应该成为“国饮”,毕竟茶是中国人的第一饮品(无酒精饮品),况且中国又拥有着世界上茶消费群最多的人口,只是我们不能把“茶”这个世界上最圣洁最天然最有内涵的饮料仅仅放在物质消费的空间当中,我们还要把茶的全部文化能量贡献给人类社会,让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两个领域内都共享茶之芳芬。
中国茶文化虽历经千载沧桑,却历久弥新,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造中,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为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和谐文化。我们都知道,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无论从人际关系方面讲,还是从人与自然方面讲,谁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可这样说,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氛围。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这其中就要包括茶文化。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并且毫不夸张地说,茶文化带来和谐理念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将在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文环境、生成文明世界的过程中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35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乌龙茶香味类型的鉴别
下一篇: 鉴定冻顶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