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指数[Diseaseindex]表示病害发生程度的指标。以分级计数的方法来估计病情轻重。一般按罹病程度,人为地分为几级,如5级或9级,每级依次以O,1,2,3……为代表数值。o级表示无病,以最大数值代表最严重的发病级别。如茶云纹叶枯病等产生大型病斑的叶病,可分为5级。o级无病;1级病斑占叶面积(下略)1/4以下;2级病斑占1/4~1/2以下;3级病斑占1/2~3/4以下,4级病斑占3/4及以上。
病情分级本身并非抗病性级别,但病情数据可用于划分抗病性级别划分方法随抗病性类别而异,也因病害种类而不同
定性分级的病害,可按反应型类别划定抗病性级别,此法适用于定性抗病性,主要是过敏性反应类型的抗病性
病情定量分级的病害,亦即定量抗病性的划分则较复杂,基本有两种做法,按病情数据本身划分或以感病对照品种的病情数据为基准比较划定
按病情数据本身划分抗病性级别,可按发病率划分,也可按严重度划分,随病害而异如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按病株率划分:发病株率5%以下的为高度抗病;发病株率5.1%~20%的为抗病,发病株率20.1%~50%的为感病;发病株率50.1%以上的为高度感病小麦对腥黑穗病的抗病性则按主茎病穗率划分水稻对穗颈瘟与节瘟的抗病性分级也按发病率划分
根据严重度级别划分抗病性的病害较多上述水稻白叶枯病严重度分级标准中,已给出抗病性级别小麦白粉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中也标明了相应的抗病性级别玉米大斑病严重度1级的为免疫,2~3级的为高抗,4级的为抗病,5级的为感病,6~7级的为高感
有的病害由发病率和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根据病情指数划分抗病性级别例如,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田间病圃鉴定时,在适宜的发病强度下,即感病对照品种的病情指数为50%~60%时,根据鉴定所得病情指数来划分抗病类型,具体标准如
表13-5 棉花品种抗病性划分标准
病情定量调查指标很多,最常用的是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
发病率(incidence)指病株率病叶率病茎率病果率等,是发病个体数占调查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未表现症状的个体,可能是由于抗侵入,侵入后菌落早期败育或避病等原因造成的,但也有可能是接种失败造成的,与抗病性无关田间接种时,接种失败是更常见的原因
严重度(severity,intensity)表示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表示,严重度级别可按单个叶片植株或整个田块的发病程度划分,也可综合考虑而划分,制成分级标准检索表或分级标准图,发病调查时据以目测估计制定的严重度分级标准要简明实用,目力能准确识别,且能反映病害造成的损失程度
叶部病害的严重度可以按病部(斑)面积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也可以将发病最严重的叶片上病斑所占面积,定为100%而分级划分严重度间距可以是等距的,也可以成等比数列
引用最多影响最大的是Horsfall和Barratt(1945)提出的分级系统,即0,3%,6%,12%,25%,50%,75%,88%,94%,97%和100%H-B系统是依据以下原则分级的:第一,依据Weber-Fechner定律,即目力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比例,这表明只有严重度按对数级距划分,目力方能准确识别;第二,严重度50%以下观察病组织,高于50%后观察健康组织,眼睛方能辨识英国真菌学会分级,即Moore(1949)的分级,将H-B系统简化为0.1%,1%,5%,10%,25%,50%,75%和95%等8级对H-B系统的修订和评价延续至今(Bock等,2010)
图13-1 用于麦类秆锈病和叶锈病的严重度分级标准图
是Peterson等(1948)提出的麦类秆锈病和叶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该图是按病斑(孢子堆)大小不同分别绘制的该图将夏孢子堆最大覆盖率37%定为100%而分级图13-2 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
是商鸿生等(1990)为小麦条锈病制定的严重度分级标准图,该图是将单片病叶叶面条锈病夏孢子堆最大覆盖率35%定为严重度100%而绘制的,各严重度级别间基本相等
病害调查分为普查和专题调查两类,二者有一定的联系。在普查过程中,对发现的重要病害应进行专题调查。因此,专题调查是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1)普查
普查是在一定范围内对病害种类、分布、为害情况以及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进行调查。普查的基本方法是线路踏查或线路调查。踏查路线应通过有代表性的林分。
调查记录的内容有
A.病害分布
单株、点状(2~9株)、块状(10株以上,0.25公顷以下)和片状(0.25公顷以上,苗木200米2以上)。
B.严重程度
分为轻微、中等和严重三级;分别用“+”、“++”和“+++”符号表示,并附分级说明。如枝、叶、果病害,发病率在25%以下的为轻微(+),在26%~50%之间的为中等(++),在51%以上的为严重(+++)。
(2)专题调查
专题调查又称为详查,是对某一树种的病害或某一种病原引起的病害进行深入的调查。目的是准确地统计林木的受害程度及其造成的损失。
发病程度是指病害发生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可用发病率或病情指数来表示。
A.发病率
即发病面积(株数、叶、果)占总调查面积(株数、叶、果)的百分率。这种表示方法简单易行,但只能表示病害发生的普遍性,对某些病害不能反映出发生的严重程度。因此,发病率只适合于全株性病害和局部发病而影响全株经济价值的病害,如苗木猝倒病、林木枯萎病和根腐病等。
B.病情指数
病情指数又称感染指数或感病指数,是较客观地反映病害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其表示方法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一级代表值)×100
计算病情指数,首先要确定分级标准。划分等级时,既要便于调查,又能区别病害的严重程度,通常以分4~5级为宜。
如设标准样地调查油茶软腐病的病情
病情指数=〔(25×10+25×1+40×2+10×3+0×4)/(100×4)×100〕=33.8调查统计时,最好采用已公布的通用分级标准,以便相互比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亦可以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和病害种类拟定标准。
在病害防治过程中,通常需要考察防治效果。计算防治效果可用防治区与对照区的病情指数或发病率进行比较。公式如下:对于全株性病害
防治效果(%)=(对照区发病率增加值-防治区发病率增加值)/对照区发病率增加值×100%对于局部性的枝、叶、果病害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增加值-防治区病情指数增加值)/对照区病情指数增加值×100%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31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轮斑病菌毒素
下一篇: 美味可口的祁门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