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水乡阿婆茶

小小茶农 2023-11-23 04:34:18

水乡阿婆茶

周庄,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周庄人爱喝,逢年过节要请人喝茶;事商议要请人喝茶;想热闹要请人喝茶;农闲没事做了也要请人喝茶,喝茶在这里是一种公众性的社交活动。周庄有“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炖茶”、“阿婆茶”等茶俗,而其中尤以“阿婆茶”最为有名。“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阿婆茶是周庄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古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
阿婆茶和其他功夫茶一样,也讲究使用精美的茶具,但古意是特别强调的:镶嵌着古蓝色的青花瓷器盖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全都要古色古香,散发着悠远年代气息的,才算是正宗。吃阿婆茶是十分讲究的,水一定要用河里提起来的水,称为活水;水壶往往是祖上传下来的乌黑发亮的铜吊;炉子是用烂泥稻草和稀后涂成的,叫风炉。在周庄,村里的每一位男子都有一手涂风炉的绝活。最讲究的是柴火,使用曝干的油菜秆、富含清香的松木枝或竹片,燃烧起来哔哔啵啵乱响,竹枝或油菜的香味儿先自弥散开来,称为活火。活火在炉子下升腾,炉子上面铜吊里嗵嗵地冒着热气,氤氲出的气氛先热闹起来了。在松枝的香味儿和弥漫的水汽里,茶味渐渐地飘香,那种酽香四溢的感觉,不身在其中是难得品味的。

水煮好后,茶就上场了。取出密封的盖碗或紫砂茶壶,放入茶叶,用少量沸水先点“茶酿”,后将盖子捂上,待片刻,再冲入多量开水,色香味才出得透,喝起来才过瘾。喝茶的时候往往伴有茶点, 所以周庄人喝茶不叫“喝茶”而称之为“吃茶”。茶点一般是很有传统味道的:一碟自家腌制的咸菜苋;一碟诱人的酥豆;几点开胃的酱瓜;自己手做的颜色鲜艳的菊红糕……周庄人在每年春天,田里的油菜开始抽蕊吐蕾时,每家每户便要去摘菜苋、腌菜苋了,往往一腌就是几大缸。那菜苋名气可不小,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主人摆好茶点,热腾腾的茶斟满杯子,表示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宾客要喝上“三开”(即冲3次开水),喝得酣畅淋漓,显示自己的坦诚和谢意。宾主相欢,茶趣就浓厚。

吃阿婆茶多是由邻里轮流做东,在约定的当日,东道主一早就忙开了:淘米、牵磨、做菊红糕。用模子压制出来的菊红糕堆在盆子里,颜色鲜艳,形状漂亮,真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口咬上去,香、甜、糯、软,十分诱人。下午,被邀客人便从四处嬉笑着陆陆续续赶来,每人还带了针线活,有的扎鞋底,有的插花,有的纳衣……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吃阿婆茶就开始了。做着针线,扯着家常,嚼着咸菜,喝着香茶,热烈地谈着,朗朗地笑着,真是其乐融融。邻里之间一派和睦和亲热,谈论的话题大都是一些家庭琐事,田里收成,最多的还数儿女婚事。大多数的姻缘就是在这茶桌上牵线搭桥撮合成的,而且还都美满幸福呢。极个别的青年男女谈不拢,也是双方母亲在这茶桌上吃杯茶,说了声:“造个不是就散伙”(意即分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可以算得上是“民间婚姻介绍所”吧!

周庄阿婆茶是怎么得名的呢?常见的说法是:在周庄,无论是市镇还是农村,人们经常看到六七十岁老太聚在一起吃茶,久而久之就得名“阿婆茶”了。也有这样一种传说,在周庄有一个善良的老婆婆,名叫阿蒲,她爱茶种茶,把采来的一些茶叶送给贫穷的乡民们,接济他们。此后,人们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所以为了纪念她,就养成了一种吃茶的风俗,称为“阿婆茶”。还有人说是乾隆皇帝南巡向阿婆讨茶得名的,仔细推敲都难以确信。但是周庄品茶风俗的渊源久远却是有据可查的。元代,陈去病的先祖由浙江迁居周庄,以锤熏炉为生,生产铜锡茶壶,也许在这时候,周庄和茶已经有了较深的渊源。选择周庄作为茶壶的生产基地,说明此地茶事的兴盛繁茂。至今镇上还有明清时期建造的徽帮茶叶栈房建筑,从侧面反映了周庄历史上茶事的兴盛发达。

现在的周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阿婆茶也在逐步变化着。涂风炉被各种新型灶具取代了,茶点再也不仅是那些“传统货”了,增加了各种上海糖果、苏式蜜饯,甚至还有进口洋货呢。变化最大应该是喝茶时所谈论的话题了。现在吃茶,谈论的已不再是那些儿女婚事,家庭琐事,她们也谈论政策形势、发家致富、科学技术,甚至国际局势……虽然话题变了,但阿婆茶所特有的那种浓郁、古朴的乡情和温馨、甜蜜的氛围依然存在。

当年,“阿婆茶”用来消遣解闷,说邻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促进睦邻相亲,增进邻舍友谊。如今,“阿婆茶”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社交公关、文化娱乐的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周庄阿婆茶已推向市场。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来到周庄,对阿婆茶产生特殊感受,爱吃阿婆茶的茶点,并且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周庄人为了纪念她对周庄的恋情,开设了“三毛茶楼”。如今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众多的中外游客相聚一起,饮用一杯清香纯净的阿婆茶,品尝阿婆茶的茶点,领略水乡古镇的韵味。

周庄古镇旅游体验:首富沈万三、三毛、当地烟火气特色小吃有关

周庄古镇 旅游 体验有:

1、万三家宴“八大碗”

周庄 旅游 不可错过大名鼎鼎的明朝周庄当地首富沈万三家宴“八大碗”,周庄沈厅酒家位于古镇富安桥,在古镇的核心区域。

沈厅为明代江南巨富沈万三后裔沈本仁所建,完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原名“敬业堂”,清末改称“松茂堂”。

沈厅为江南民居之最,是“七进五门楼”,总之,归纳为:“前厅后堂”,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进是前部,是迎接客人的地方。

第二、三、四进是沈厅的中部,是接待宾客的地方。第五、六、七进是第三部分,是沈家生活起居的地方。

沈厅的第四进也就是沈厅的正厅松茂堂了。这块匾上的“松茂堂”这三个字,是清末状元张謇写的。这里是沈家主人招待贵宾的地方,家具很讲究。

沈厅酒家是周庄比较有特色和地方风格的菜馆,餐厅 历史 悠久,前身为沈厅大业堂,相传沈万三后裔常在此设宴摆席,烹调美味佳肴,招待宾客。

餐厅有两层,楼上有过街骑楼连接东西两部分,二楼能看到小桥流水的靠窗位非常抢手。

去周庄旅行,必去沈厅酒家吃了地道的万三家宴。作为一个合格吃货,在周庄沈厅里看到“八大碗”的模型,就已经口水直流了。

万三家宴“八大碗”是特色 美食 ,分别为:万三蹄、炸金砖(臭豆腐)、鳗鲡菜、三味圆鸡汤、田螺塞肉、松子桂鱼、红烧黄鳝、油卜塞肉。



万三家宴本是沈万三用以招待宾客的家常小菜,由于沈万三本人的影响力(豪),这万三家宴中的“八大碗”也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直到现在这八大碗都还是周庄人在家宴请宾客的最佳选择。

万三蹄也是因沈万三每晚必吃而得名,到周庄必须买回去尝尝的“特产”!现如今几乎是每桌必点的,看上去色泽浓郁、富有弹性,烧得酥烂,用筷子一夹就能夹起肉,入口即化。


2、 袜底酥

周庄传统糕点——袜底酥!

袜底酥精选配料,做工讲究;有三种口味,椒盐、香葱、芝麻,每种味道都可以选一些,味道特别香。


3、三毛茶楼

吃茶去:三毛与周庄扯不断的情缘!

周庄有家茶楼,跟三毛有点关系,很多人去周庄旅行,就喜欢邂逅这家三毛茶楼。

老板的丈夫就是三毛的旧友,这是一家怀念旧友的茶馆。耐着性子,等茶的热气飘散慢慢变温,再沏一沏,品茶之乐怡然自得。


茶楼进门处,详细写着三毛与茶楼的故事。墙上贴着三毛和荷西、家人的照片,门前放着一块介绍三毛和荷西爱情故事的介绍。

据说三毛来周庄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周庄就这样被大家发现。

这家茶楼的老板张寄寒先生是周庄本地的作家,他寻踪采访,写成散文《三毛在周庄》,而后,他把文章寄给了三毛,于是就有了书信的交往。

坐在二楼临床的桌子,能看到下面的小河和对面的饭店,这条街道宽敞幽静。

店内环境气氛好,悠悠的评弹背景音乐,到处是和三毛有关的剪报、书信,以及店主和文化界朋友的合影。

因为有了三毛,有了阿婆茶,这里便有了书香,有了怀念与向往,有了一种与其他茶楼不同的温情和底蕴。

放假之时来这散散心吧,来三毛茶楼,临窗而坐 来读一读三毛与周庄的故事吧!

周庄游玩路线:双桥-古戏台-沈厅-张厅

周庄号称第一水乡的美誉绝对不是空穴而来, 古戏台 是在古镇闲逛之余去趟具有昆曲特色的古戏台,极简的园林装饰让你临近昆曲的魅力。

双桥: 双桥是周庄最古老的桥,形似一把钥匙,桥桥相连,穿过桥洞,小桥流水感受白日的繁华。

曾记否:上海画家陈逸飞将双桥绘成油画,题为《故乡的回忆》,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的画廊中展出《周庄古镇风景区》 ,轰动全美!

#周庄 旅游 # #周庄古镇# #周庄#

昆山有什么习俗

1、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2、昆山话

昆山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昆山话和相邻的同属吴语的苏州话和上海话都比较接近,也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昆山话具有27个声母,41个韵母,7个声调。完整保留中古汉语的全浊音,保留入声、尖团音分化。

3、良渚文化

昆山有许多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区,大量玉器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 、石器、陶器和人体骨架等珍贵文物。这些考古发现对于考察良渚文化社会风貌和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墓葬区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土丘,是5000年前的先民人工堆筑而成的,用以埋葬氏族首领、贵族和平民,也用作祭坛。无论是堆筑年代、形态和用途,它们都与古埃及王国修筑在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法老陵墓有着相似之处。?

良渚文化研究已成为考古界的一大热点。少卿山、绰墩山出土的5件玉器,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扩展资料:

昆山地方特产:

1、奥灶面

奥灶面出自奥灶馆,位于现亭林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昆山的“天香馆”,因为经营不善,店主弃馆而走。

2、万三蹄

万三蹄出自明代富翁周庄沈万三的家里。相传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

3、正仪青团子

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方清明节扫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一般为农家自食。

4、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的大闸蟹可算是昆山特色,有很多名人为吃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而特地到昆山一游。当地人有种说法,农历九月吃雌蟹为最好,而在十月吃雄蟹则最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昆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特色文化:绽放昆山时代光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31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