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优茶[Sichuansuperiorfamoustea]四川省出产的名茶和优质茶。唐代已有蒙顶茶、鹰嘴芽白茶、赵坡茶、纳溪梅岭茶、昌明兽目、神泉小团、彭州石花、峨眉白芽茶、青城山茶、名山茶、思安茶、蝉翼、片甲、雀舌等。至20世纪90年代,全省传统名茶和新创名优茶达五十余种,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等多种茶类。著名的有:蒙顶黄芽、蒙顶石花、峨眉毛峰、竹叶青、青城雪芽、文君绿茶、龙都香茗、龙湖翠、凤羽茶、松茗茶、岚翠御茗、崃山雨露、仙峰秀芽、九顶翠芽和成都茉莉花茶等。
(1)轻修剪。一般每年在树冠采摘面上进行一次轻度修剪,每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厘米。如果树冠整齐,长势旺盛,可以隔年修剪一次。目的是使树冠采摘面保持整齐而强壮的发芽基础,促进营养生长,减少开花结果。四川省茶区一般在秋茶停止后进行轻剪,名优茶生产园也可改在春茶结束后进行。修剪宜轻不宜重,一般只剪去当年秋梢和小部分夏梢,保留大部分夏梢和全部春梢。茶树高度应控制在60~90厘米之间。
(2)深修剪。茶树经过多年采摘和轻修剪,树冠发生许多浓密细小分枝,俗称“鸡爪枝”。这种小枝的结节增多,阻碍养分的输送,发出的芽叶瘦小,对夹叶多,降低产量和品质。所以,每隔5年左右需进行一次深修剪,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深的一层鸡爪枝,可使树势恢复健壮。深修剪一般安排在春茶后或秋茶结束后进行。剪后须留养一季夏茶或春茶,才可采茶。
(3)重修剪。适用于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茶树,这种茶树一般树冠矮小,分枝稀疏,采摘面零乱,树势衰弱,鸡爪枝多,芽叶瘦小稀少,对夹叶多,产量明显下降,但其多数主枝尚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对这类茶树,可用重修剪更新复壮。重修剪高度,一般是剪去树冠1/3~1/2,以剪口离地30~45厘米为宜。树形较高,枝条不太衰老的,剪口离地可高些。树形较矮,枝条较衰老的,剪口低一些。在同一块茶园中修剪高度就低不就高,使剪后同片高度大体一致,对茶丛中的细弱枝、病虫枝等非生产枝,应彻底清除。
重修剪的时期,一般在春茶前或春茶后进行,剪后当年发生新梢不采摘,在11月份从重修剪剪口上提高7~10厘米轻修剪。重修剪后第二年起可适当留叶采摘,并在秋茶末再进行轻修剪(上次剪口上提高7~10厘米)。待树高70厘米以上时,可正式投产。
(4)台刈。树势已十分衰老的茶树,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丧失育芽能力,产量很低,有的枝条上布满苔藓、地衣,根系也已枯老,即使增施肥料,也很难提高产量。对这类衰老茶树,从根颈处剪去全部枝条,实行台刈更新,促使抽出新枝,形成新的树冠。台刈高度一般以离地5~10厘米为宜。
台刈可在早春、春茶后或秋季进行。台刈后发出的新枝,在一年生长结束后离地40厘米左右进行修剪,剪后2~3年内逐步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10厘米修剪,待长到70厘米以上时,每年按轻修剪的高度标准进行修剪。台刈后的一年生枝条不要采摘,第二年采高留低,打顶养蓬,第三年开始适当留叶采摘。
西湖龙井茶自唐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仅产于龙井及附近几个山凹里的一种扁型绿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称雄于世,按传统习惯,世人把这种绿茶叫做“龙井茶”,又因数量不多而变得格外珍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茶产业开始了从大众茶向名优茶的战略转型,量少价高的龙井茶即受到市场的追捧,供不应求。原绍兴、新昌、嵊州等地的“珠茶”产区,率先进行“圆改扁”的尝试,以“浙江龙井”推向市场。从此,各种“龙井茶”遍地开花,从浙江蔓延到江西、福建、四川、贵州等省。为以示区别,“龙井茶”不得不追加为“西湖龙井茶”。
2001年11月,为保护浙江的既得利益,备受争议的《龙井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终于被国家核准,而龙井茶产区正式扩大为西湖区、钱塘区、越州区等三大区域,几乎涵盖了浙江大部分茶叶主产区。
但是,这种漠视历史沿革的行政行为,在各种形形色色“龙井茶”的冲击下,很快就隐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浙江产区已经合法化,有了“名分”不用管,外省的产区则鞭长莫及又管不了。为此,浙江的有关部门又开始提出了注册全省性的“龙井茶”证明商标。
四川的一位茶叶经销户坦承:“龙井茶是全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你们浙江人可以做,我们为啥就不能做?”
而一位在杭州买了“假西湖龙井”的黑龙江游客,则对浙江省任意扩大龙井茶产区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只有杭州才出龙井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了,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你们现在的做法实在欠妥。”
西湖龙井茶的此种尴尬还被带到了“海外”,2004年“浙江十大名茶”在香港展出,“西湖龙井”与“大佛龙井”同行,许多兴冲冲赶来品尝“龙井茶”的特区政府代表、香港市民,都会无一例外地被工作人员问得一头雾水:“是喝西湖龙井,还是大佛龙井?”
“怎么会有哪么多的龙井,是老祖宗搞错了,还是浙江搞错了?”
“西湖龙井”与“龙井茶”的“拉郎配”
茶产区的扩大,带来了龙井茶各种不同的品质差异,使捉襟见肘的西湖龙井茶打假愈加紧张。为此,杭州各级政府也相应加大了保护力度。政府立法基地保护、二维条码防伪、划区定界、专卖店制度等等,虽是动足了脑筋,却苦于缺少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又受到人力、物力和行政区划的制约,在面对如潮涌来的各类“龙井茶”时,更显得势单力薄。
据有关部门统计,至2004年底,浙江全省龙井茶产量已达1.6万吨、产值近20亿元,占全省茶叶总产值的50%以上,而受种植面积限制的西湖龙井茶仅为1亿元左右。自此,浙江的名茶产业已逐步完成了以“西湖龙井茶”为旗帜到以“龙井茶”为主体的跨越。
随后,一场大规模的按工业化要求组织生产的“龙井茶”产业升级,又被演绎的红红火火。
龙井茶之所以能历经千年、长盛不衰,除对产地有极严格的界定以外,采摘、摊放等等工序都有讲究,抖、搭、甩、压、磨等共有12道手法又要因茶势而变,一气呵成。西湖区的许多老茶农都说,西湖龙井茶的炒制,就是靠这种手里的感觉。
而在此,机制化、标准化、品牌化、商业化已成为新的追求。龙井茶延续千百年的、特有的加工、制作技艺在此被彻底地颠覆,经济效益就成了唯一的核心,机制化成了浙江省内“龙井茶”产区无可逆转的新趋势。
可是,人们难免会有疑惑:“机器生产,不就是和可口可乐、肯德基一样了吗?”
一位名叫陆山正的龙井村村民说:“原产地保护时也说要保护西湖龙井,结果是越弄越乱,证明商标再出来,西湖龙井被机器做的龙井压了一头,今后越加难了。”
一个是延续千年的文化结晶,独此一家;一个是工业化催生出来的“新秀”,跃跃欲试;貌合神离的“拉郎配”焉能久乎?
红茶对采摘有什么要求?
红茶四百多年前起源于中国福建武夷山区,属于全发酵 茶,茶叶色泽偏红褐色,冲泡后的茶汤呈红色,叶底红亮,滋味醇和,具有水果香气。
我国红茶
分布于全国各大地区:福建、广东、安徽、四川、云南、 湖北、云南、湖北、江西、湖南、浙江、江苏、贵州等地。
红茶的采摘季节
我国大部分茶区,季节分界明显,红茶采摘分为春、夏、 秋茶三季。
夏茶因防虫害喷施农药而致农药留量较高,而通过春、夏两次采摘后的秋茶,相对较粗老,且一些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降低。故从茶的品质及农药残留量方面来看,一般夏、 秋均不如春茶。
各季节采摘时间及特征
春茶 采摘时间:一般每年3~5月份采摘和制作的茶叶,称为春茶。 品质特征:春季红茶色泽鸟润,茶叶肥壮重实,或有较多毫,且条索紧结,珠茶颗粒圆紧,而且香气馥郁,是春 茶的品质特征。
夏茶 采摘时间:6~7月份采制的茶为夏茶,因夏季气温高,有利 于茶多酚的合成与积累,茶叶苦涩味较重,适合做成品红茶。 品质特征:夏季红茶色泽红润,茶叶轻飘松宽,嫩梗宽 长,且条索松散,珠茶颗粒松泡,香气稍带粗老,是夏茶 的品质特征。
秋茶 采摘时间:每年8~9月份采制的茶叶为秋茶,因秋高气爽, 有利于茶叶芳香物质的合成以积累,所以秋茶具有季节性高香,有些茶的品质也不错品质特征:秋季红茶色泽暗红,茶叶大小不一,叶张轻薄瘦小,香气较为平和,是秋茶的标志。
红茶的采摘标准是什么?
采摘标准:红茶要求鲜叶嫩度适中,一般以采一芽二叶为 主,兼采一芽三叶和幼嫩的对夹叶。不同树龄有不同的采 摘原则。
幼龄茶树:采用‘打顶留叶’的方法采茶。春茶采摘标 淮,留二、三叶,采一芽一、二叶;夏茶留二叶,采一芽 一二叶;秋茶留一叶,采一芽一、二叶,采摘过程应注意 “采顶养边、采高养低、采密养稀”的原则。
成年茶树:应坚持“以采为主,采留结合、及时开采”的 原则。春茶采名优茶原料,多为单芽,一芽一叶初展或一 芽一叶展。大宗红茶、红碎茶要求原料为中等嫩度,一般 以采一芽二、三叶为主及采嫩的对夹叶。
不同地区的红茶采摘时间和标准有什么不同?
武夷红茶:一般在4月种植,属于正山小种红茶,5月份左 右开始采摘上市,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 ?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26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信阳大型茶文化民俗村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