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道精神的萌芽

品茶 2023-11-22 21:05:15

茶道精神的萌芽

当人们只将茶叶当做食物、药物或解渴之物的时候,无所谓道,只有到了将茶叶当做品茗艺术对象之后,才可能产生茶道精神。至汉代为止,文献资料中有关茶叶的记载多数是强调其药理和背养功能,从未涉及精神领域。如陆羽(茶经)中所引用的汉代几部著作: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华佗食经》:“苦茶久食,益意思。”

《广稚》:“荆巴间采叶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桐君录》:“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

西汉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更是将“拜诧”与加种药物列在一起,也是强调茶叶的药理作用。

这是因为茶叶在当时仅仅是一种饮料,人们强调的是它的提神、解渴、保健作用。只有到了西晋以后,饮茶之风日益兴盛,文人们在品饮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以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奔赋》:“调神和内,倦解墉除。”

(晋书·植温传):“温性俭,每宴惟下七奠,A51-拌茶果而已。”

《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傲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撰。安既至,纳所设惟茶果而已。淑遂陈盛撰,珍饯毕具。及安去,纳杖椒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我素业。”’

《南齐书·武帝本纪》:永明十一年前一七月,“诏日:……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上述四则史料中,前三则属于晋代,后一则为南朝,时间前后约为一个世纪。Cq斌》指出饮茶除了解除疲倦、墉徽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调节精神、和谐内心。这是首次明确地从精神层面_L来阐释饮茶的功能,正式揭示了茶道“和”的实质,虽然当时还没有出现“茶道”一词。

后三则共同表示茶叶在当时已是一种普通的口常饮料,价格便宜,饮茶或用茶来招待客人、祭祀先祖是一种俭朴的行为,因而以茶示俭。至南朝时期,连皇帝都在以茶示俭,还将它推J‘到全社会,下诏“天下”无论“贵贱”,都要“咸同此制”。也说明作为全国都在实行的这种“以茶示俭”的习俗,已经包含了茶道中“俭”的精神实质了。尽管在南朝时期也没有产生“茶道”一词,但茶道精神确实已经萌芽了。

这一时期是我国品茗艺术的萌芽时期,故茶道精神也还在孕育阶段,虽然文献记载还不够丰富,但可以肯定魏晋南朝时期的确是我国茶道精神的萌芽时期。

茶文化的阅读题和答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那么茶 文化 的阅读题和答案有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阅读题和答案,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的阅读题和答案
  茶文化

  喝茶是我国传统生活的一部分。

  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公元780年,学者陆羽用几十年的工夫研究茶,写了一本《茶经》, 总结 了中世纪我国喝茶的 经验 。从此 饮茶 的艺术便日益精进。不单茶叶有多种多样,茶具、烹茶的水和烧水的 方法 也日新月异。

  一般的茶叶可分为不发酵的绿茶,经过发酵的红茶,半发酵的乌龙茶,蒸软后压成的砖茶和用茉莉、珠兰、玫瑰等香花窨(xūn,同?熏?)制的花熏茶。这些茶又因茶种、产地和制法不同而有无数的名称和品种。

  在古代,我们的茶是煮的,这种茶汁液十分浓涩,需要加盐、香料、薄荷、枣等调味品来中和它。现在我们沏茶都用开水冲泡。泡饮的方法不仅手续简便,更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了茶叶本身的色、香、味等特点。我们喝一杯龙井,就感到它翠色可爱,香气清洌、略带甘涩。喝一杯红茶,那紫红丝绒似的颜色和浓厚甘醇的香味,又给人以迥然不同的感觉。

  陆羽认为烧茶的水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讲究喝茶的人分辨得出水的味道。现在都市里的人,喝茶都用自来水煮沸冲泡,但在江南农村则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用杂质较少的 雨水 或雪水烹茶。这种茶味道纯清,更能显示茶的真味。

  在我国,喝茶的工具杯、壶和茶灶,也有无穷的品色。因为茶的品种和冲泡方法不同,茶具有各种不同的考究。

  11.本文依次介绍了我国饮茶的历史、           、          、          、茶具等内容。(3分)

  12.画线的 句子 在全文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13.用开水冲泡茶有哪些优点?(4分)

  答:

  14.根据上下文,请你简单解释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意思。(4分)

  答:

  11.(3分)茶叶的品种、泡茶的方法、烧茶的水

  12.(3分)总领下?分发挥茶叶本身的色、香、味等特点。

  14.(4分)泡茶的水最好的是山泉水,其次是河水,最差的是井水。
  茶道阅读试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茶道

  邸永君

  饮茶、嗜茶,是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喜好,是炎黄子孙绵延千载的雅趣。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道与六艺相通,成为我国 传统文化 艺术的重要载体。茶还被人们视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药,提神之佳品,友谊之纽带,文明之象征。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赋予了饮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层次,日益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所谓茶道,是以通过饮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终证道的一种生活艺术,是饮茶健体与修身证道的统一。无茶,道则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而无道,用茶则不啻蛙吞牛饮,了无情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艺、茶礼、茶境、修道。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整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标,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尽精微而致广大?,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不生?。

  回顾国人饮茶历史,饮茶之法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来逐渐摸索出煎、点、泡等3种方法。而茶艺便是依煎、点、泡三法而成,中国茶道也就先后出现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等3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饮茶的普及为前提。唐代以前虽已有饮茶习俗,但普及程度尚低。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茶之风渐盛,已有茶艺的雏形,然而远未完善。由晋至唐,属于中国茶道的萌芽时期。

  中唐以后,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比屋之饮?,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形成?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无凭,人心浮动,泥沙俱下,玉石皆焚,无数优良的传统、风俗、技艺、习惯被遗弃殆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线生机。

  (选自《 百科 知识》,有删节)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茶被人们视为生活享受,治病良药,提神佳品,友谊纽带,文明象征,因而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在古代,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它是茶道的基础,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几个环节。

  C.茶道萌芽于东晋时期,到唐代通过陆羽、经皎然等人的发展和推动逐渐形成,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D.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只有泡茶道留传下来,而技艺更为优良的煎茶道和点茶道反而被人们遗弃殆尽。

  【答案】C

  【解析】 A项?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基于?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的观念。B项?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说法错误。D项煎茶道和点茶道技艺更为优良,说法错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3~5题。

  曹操《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历来对此四句的理解不甚相同,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笔者认为,诗中的乌鹊当偏指乌鸦,《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乌?既与王业有关,曹操这里所慨叹的当指统一全国的王业未能成就。清代的王尧衢阐释这首诗说:?以?明明如月?而恨不能拾取,遂忧之不忘,则其暗奸天位之心久矣。月明则星稀,非乌鹊飞之时也,以故绕树三匝而无所依托,则英雄无用武之地矣。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三曹资料汇编》第2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这说明了曹操以乌鹊南飞而无所依托来比喻自己不能完全夺取占有汉家的王业。

  苏轼《赤壁赋》有意引用《短歌行》的诗句并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受苏轼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便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的 故事 情节,并借小说中人物刘馥之口阐释这四句

  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罗贯中显然以?乌鹊南飞?等句象征曹操南征失败,未能实现统一大业。毛宗岗对这一节加以评论道:?苏子瞻《赤壁赋》亦引此四句,以为孟德之困于周郎,盖南飞而无可依,正应其南征而无所得耳。?结合毛氏的评语可以看出罗贯中有意把?乌?意象与王业联系起来。再如清赵翼《赤壁》诗云:?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短歌行》究竟写于何时,因乏史料佐证,目前难以确定。《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说它写于赤壁之战时,尽管是出于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但他们都有将?乌鹊?与统一全国的王业联系起来的倾向,将?乌鹊南飞?等句视为曹操王业未能成就的征兆的意图是明显的。

  4.下列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答案】A

  【解析】 ?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答案】C

  【解析】 ?完全一致?错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8题。

   散文 中的闲话笔调

  吴永福

  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笔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现代散文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胡适曾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可见所谓闲话笔调就是谈话风格的,或者说用谈话方式来 作文 。

  此种笔调经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之说。此种谈话风格的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 文章 中反复申说。林语堂因甚为欣赏谈话风格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不足为训了。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得拉杂,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梁实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呼应于周作人的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

  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交流的,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照林语堂的说法,正是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不过,作家的言说仍不离心灵或性情,因而所谈的题目也是有喜恶的。但不妨假定读者那方面也有同好,如此即可达成沟通。此种笔调虽说有一种涵盖作用,但并不碍于各人的谈论,并非千人一面,可各有面目。比如周作人的创作以闲适为主,从而讲求所谓生活的艺术。但在退隐的心态下,也不无书斋生活的苦闷,于是于闲适中渗出一股苦味来。林语堂虽说倾心幽默,倒也率意而谈,不无名士作风。至于以幽默见长的,或许要算梁实秋。但梁实秋也是心存雅致,幽默只不过是用来抵斥种种不雅的,所谓相反相成是也。而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则并不见佳。他显然是过于着重幽默了,并以之作为作文的主旨,却有可能落入油滑。其实,幽默表现于文中,多是一种点缀,可为行文增添谐趣,但若要从头到尾地幽默下来,就往往吃力不讨好。

  因而即便同是闲话笔调,也可各有不同的,这才是真正的个人笔调。但个人应当以自我说话,而自我又处于大我与小我之间,这就得把握其中的分寸。比如周作人将载道与言志对立起来,从而将写作完全地由载道转为言志,却又囿于个人的性情,所得就小了,因此小品文也就沦为小摆设。其实,言志与载道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社会生活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观念,也可谓各有其道。文中若尽是载道口吻,实则就是充当了各种观念的传声筒,这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但若想将自我完全游离于各种观念之外,恐怕也不现实,正如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一样,各种观念或道对人也有一种约束作用。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换言之,重个性,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散文。若抹去个性,从而充当某种观念的传声筒,仍又是载道之文了。在散文中,笔调确乎是个人的。而所谓的个人笔调,就是要在散文中形成独具个性的言说方式。

  (选自《阅读与写作》,有删改)

  7.以下关于各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作人以闲适为主,但在闲适中也带有书斋的苦闷。

  B.林语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谈,体现出名士作风。

  C.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刻意为之,适得其反,有一股油滑之风。

  D.梁实秋行文简练,文章雅致,用幽默来抵斥种种不雅。

  【答案】C

  【解析】 是容易落入油滑。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平淡的谈话方式来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国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这是白话散文最重要的进步。

  B.一个作家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个人笔调,这种笔调的表现各有

  不同。

  C.因为用谈话的方式来写,便没有古文那样简洁,所以闲话笔调的散文篇幅往往都

  很长。

  D.文中如果都是载道口吻,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所以写作应该由载道转为言志,表现作者个性。

  【答案】B

  【解析】 A项不是所有的现代散文。C项?篇幅往往都很长?的表述属无中生有。D项不能完全转为言志
中国茶文化的阅读题和答案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卒,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1.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但它的整个发展脉络却并不是始终与儒家思想紧密相连。

  B.茶文化最初产生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时得到发展,宋时则进一步拓展,晚明清初则发展到高峰,开创了精细的茶文化 阅读答案 __ 中国茶文化阅读答案__ 中国茶文化。

  C.清谈之风、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贡茶的兴起、禁酒等诸多因素都是茶文化得以发展的因素。[来源:学*科*网Z*X*X*K]

  D.茶文化体现了古代文人保持操守、磨练意志的积极心理,惜其不能终了,晚明到清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可怕现象。

  2,对宋元及明末清初三个历史阶段茶文化的特点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宋朝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

  B.元朝茶艺简约,返朴归真。

  C.明中期茶文化精神虽与自然契合,但也有了文人沉溺茶中自命清高的苗头。

  D.明末清初茶风趋向纤弱,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3.依据原文判断,茶通六艺中?六艺?指的是什么?( ) (3分)

  A.《诗》、《书》、《礼》、《易》、《乐》、《春秋》。

  B.风、雅、颂、赋、比、兴。

  C.礼、乐、射、御、书、数。

  D.琴、棋、书、画、诗、酒。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载体( ) 契合( )

  【材料二】

  日本茶文化

  十五世纪末,日本茶人村田珠光,吸收禅院茶礼,以朴素、淡泊为尚,屏弃一味崇尚中国茶器、追求豪奢的作法,创立了具有禅理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它也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阅读答案__ 中国茶文化 文章阅读 答案__。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审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

  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到了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过起隐居的生活,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而和敬这一伦理观念,是在对唐朝物品 收藏 热潮的 反思 中产生的道德观念。自镰仓以来,大量唐物宋品运销日本。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辉。但也因此出现了豪奢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倭物茶会。热心于茶道艺术的村田珠光等人,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本国产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阅读答案__ 中国茶文化阅读答案。凡此种种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5.下面哪句诗体现了上文?和、敬、清、寂?中的?和、敬?二字。(3分)( )

  A、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孙一元

  B、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周杏村

  C、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陆游

  D、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6.〖材料二〗中日本茶道中?清寂?审美观出现的社会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

  1.B原文是?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2.C?但也有了文人沉溺茶中自命清高的苗头?无中生有。 3.D 4.zai qi 5.D

  6.(1)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日本社会动荡、改组,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以草庵文学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2)室町时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过起隐居的生活,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6分)

茶文化萌芽于何时?茶具及饮茶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2000多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茶文化的摇篮:巴蜀。而真正的茶道: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方法历史上的四次大的演变:1、煎饮法;2、羹饮法;3、研碎冲饮法;4、全叶冲泡法。 从网上给你找了一段文字,有兴趣可以看看:在唐代陆羽所著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茶具”指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记数的工具,而“茶器”则指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盛水、取水、滤水、分茶、盛盐、取盐、饮茶、盛贮、清洁和陈列的用具。可见唐代的“茶具”与现在的茶具基本上没有关系,而唐代的“茶器”中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茶具。   唐代对“茶具”、“茶器”的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蔡襄在写《茶录》时仍然称饮茶器具为“茶器”。到了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时,才将以往被称作“茶器”的饮茶器具改称“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的茶具,从远古到唐宋时期,是产生和完备的过程;从唐宋时期到现在,则基本上是在逐渐精简,即从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器具皆备,发展为以饮茶器具为主。茶具的这个发展规律与数千年来中国饮茶方式的几次演变,即煎饮法--羹饮法--冲饮法--泡饮法,密切相关。   煎饮法是最早的饮茶方法。原始社会,人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便采食茶叶。这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振奋精神、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羹饮法是饮茶的第二个阶段。从春秋战国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到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在煎饮法和羹饮法这两个阶段中,农业文明色彩浓郁,中国茶文化尚未形成,采茶用具比较重要,煮茶、饮茶的器具则多与食具混用。由于茶具处于产生和缓慢发展阶段,所以茶具文化处于朦胧阶段。   冲饮法是饮茶的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大致出现于三国时期,唐代开始流行,宋代兴盛。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 má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成饼,饮时再加以炙烤,捣成末,冲沸水。这与今天饮砖茶的方法基本一样。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橘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到唐代,陆羽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只是在煎茶时要加盐,但要求“不夺茶味”。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到宋代,便以饮冲泡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之地外已很少见到。从唐人时兴的“煎茶法”到宋人时兴的“点茶法”,也可看出研碎冲饮法逐步确立的过程。成熟的冲饮法涉及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复杂程序,茶具自然繁多,而且分工很具体,使用很讲究。至此,茶文化和茶具文化已经形成,并达到了一个高峰。   泡饮法是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专采春天茶树的嫩芽,经过烘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炒青绿茶自唐代已有,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与今天流行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泡饮法强调饮茶过程本身的功能,以往冲饮法时的茶具自然省去了很多。泡饮法逐渐流行的过程,是中国茶文化和茶具文化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   历史地看,从远古到唐宋时期茶具的产生和逐渐完备,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唐宋时期茶具的繁复,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反映;唐宋以后茶具的逐渐精简,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饮茶行为越来越普遍、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结果,同样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中国茶文化萌芽的朝代( )

中国茶文化萌芽的朝代魏晋南北朝。

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

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

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茶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由于中国各地方言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中国向世界各国传播茶文化时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两种。比较早从中国传入茶的国家语言依照汉语比较普遍的发音叫cha,或类似的发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罗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国,以及比较早和阿拉伯接触的希腊和葡萄牙。

茶的发源时间: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

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朝鲜半岛茶道的历史是怎么演变的呢?我一个在鹤礼青花茶具专卖店得朋友最近在研究茶道,帮忙找下资料!

  朝鲜半岛的韩国和朝鲜是由新罗、百济和高丽统一而成的国家,先后经历了新罗、高丽、李氏朝鲜和现代时期。于1948年,朝鲜半岛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韩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朝鲜)。我们这里所述的朝鲜半岛茶道,是泛指整个朝鲜民族的。
  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往来。古代的半岛国家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字。尽管在15世纪制成了拼音文字,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公文、国史著述仍用中文。这种状况使得很多朝鲜半岛的人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并将许多文化精华带回国去。中国的茶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引进到朝鲜半岛的。
  早在公元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立了新罗王朝(676-935)。新罗国王为寻求佛法派了很多僧人到中国专心修学,然后回国在传教。这些僧人大约在中国修学十年左右,广泛地接触到中国文化,其中就有茶文化。回国时将饮茶嗜好和茶叶带回新罗。在韩国史书《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就有“茶自善德王有之”的记载。善德王为新罗女王,于公元632年到647年在位。由此可见,早在我国唐代时期新罗就从中国引进了茶叶和饮茶方法。在公元8世纪的景德王时期(741-765年在位),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在大殿设置茶会,招待百官,还将茶汤赐给百姓品尝。这说明当年在新罗的饮茶是皇族权贵的“专利”,一般的官吏和平民是难得一遇的。
  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828)新罗使者金大廉到唐朝进贡,唐文宗李昂在麟德殿宴请他。在金大廉回国时赠给他很多茶树种籽。兴德王非常高兴,就命人将茶树种籽种植在地理山。从此新罗国有了茶树。所产的茶叶除了供给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僧侣和社会名流们饮用外,民间也开始销售茶叶。
  在公元8世纪,新罗学者崔致远曾在唐朝为官,当时正是唐朝煎茶法盛行时期。在崔致远回国时就将煎茶法带回新罗。因此但是新罗的饮茶方法也是采用唐代的饼茶煎饮法。就是现将茶叶茶碾成粉末,烹茶时将茶末放在茶釜中煎煮,水沸后再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新罗王国时期是韩国茶文化的萌芽期,开始种植茶叶,学习中国的制茶技艺,并引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为了朝鲜半岛兴起的第一个中华茶文化的高潮。
  朝鲜半岛的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潮是在高丽王国时期(935-1392)。这个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最为兴盛时期。其表现之一是源于我国宋代的焚香、叩拜、献茶的道家茶礼的兴起。高丽王室决定推行茶礼祭祀,在每年的燃灯会(二月二十五日)和八关会(十一月十五日)这两大民族节日,要设立祭坛,以茶供佛,祭奠释迦牟尼和五岳神及龙王。由国王亲自为释迦佛和诸天神敬茶。仪式隆重,堪称大典。此外,在太子的寿诞之日、王子王妃的册封日,以及公主的吉期,都要举行茶礼。即使是君王、臣民的宴会也举行茶礼。一时间茶礼成为各种礼仪的必行程序,可见对茶礼的重视程度。
  其表现之二是饮茶得到普及。高丽时代老百姓可买到茶,也可以饮茶。不仅如此,百姓家的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礼仪中也开始增加茶礼内容,使得茶礼不再是王室、官员、僧道们的特殊待遇,而是普及到平民百姓之家。
  其表现之三是饮茶方法随着我国宋代点茶法的流行,韩国也采用点茶法饮茶。同时还引进了中国的团饼茶和茶具。像当年流行的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都是效法中国制造的。总之,在高丽时期,朝鲜半岛茶文化的兴盛标志,是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这种茶礼直接影响到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也意味着朝鲜半岛的茶文化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李氏朝鲜时期(1392-1863)是朝鲜半岛接受中国泡茶法的第三个中华茶文化高潮。在这个时期朝鲜半岛种植茶叶的地方日趋增多,据《东国舆地胜览》记载的公元1530年的资料,在庆尚道有十个地方产茶叶,在全罗道有三十五个地方产茶叶,此外,庆尚道还有三个地方,全罗道还有十八个地方专产贡茶。李氏朝鲜时期,正处于中国明朝后期和清朝前期。在中国这个时期是泡茶道形成并流行时期,朝鲜半岛也随之仿效,引进了中国的泡茶法。中国的泡茶道传入,并被茶礼所采用。但煎茶法和点茶法同时并存。兴于高丽时期的韩国茶礼,得以完善和发展,随着茶礼器具及技艺化的发展,茶礼的形式被固定下来,更趋完备,朝鲜半岛的茶文化通过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朝鲜半岛的韩国茶文化得以复苏。其复苏的标志一是建立了“韩国茶道学院”,专门研究、教授茶文化;二是成立了一些茶文化的学术团体,创办茶文化杂志,传播、弘扬茶文化;三是对韩国的茶道精神给予恰切的概括。韩国茶学家认为韩国的茶道精神应该用“和、敬、俭、真”来概括。所谓“和”,就是心地善良、和睦相处、和气待人、和衷共济;所谓“敬”,就是互敬互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所谓“俭”,就是生活俭约、质朴清廉、不事奢华,厉行节约;所谓“真”,就是真诚相待、诚信待人、心地真诚、摒弃虚假。这种茶道精神很明显地带有中国儒家思想的烙印,体现着儒家的中庸思想。韩国的草衣禅师张意恂(1786-1866),曾在他的《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认为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只要做到这一点,“消极的生活方式就能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悲观的生活态度就能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把握茶道精髓的“茶人”。看来韩国的四字茶道是这种“中正”精神具象化的结果。
  韩国的茶道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等四种,较为流行的是叶茶法。叶茶法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迎宾,主人在大门口迎接宾客,为宾客引路;进入茶室后,按着主人坐东面西,客人坐西面东的位置落座。其次是温杯,主人沏茶前,要先用开水温壶和温杯。再次是沏茶,主人先用茶匙取出茶叶,放进茶壶,再注入沸水,分三次将壶内茶汤斟入茶杯。最后是品茶,主人将沏好的茶,恭敬地捧到宾客前的茶桌上之后,回到自己的茶桌前端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说:“请喝茶。”宾客也端起茶杯回答说:“谢谢。”然后就开始品饮茶汤。在品饮时,一般都备有点心和水果来佐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24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