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逐渐成为茶客杯中一抹清雅的素色,日前,记者在南宁10+1商业街搜到的白茶,以专卖姿态首次出现广西。
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绿、红、青、黑、黄、白)之一,属轻微发酵茶。因其采用的鲜叶原料,以及工艺的不同,生产出的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工艺白茶五种。
来源
据了解,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在《茶业通史》中写道:“永嘉(今温州)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读。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来自福建品品香茶业南宁分公司的刘仁慈介绍,福鼎盛产茶叶,兴于唐,盛于清,种茶制茶技术精湛。茶业是福鼎的重要产业主要生产白茶、绿茶、茉莉花茶、白琳工夫红茶、乌龙茶,年产茶1.5万吨,是全国十大产茶大县(市)之一和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名优茶生产基地。
点评
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艺天然和功效独特等特性,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类珍品。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具有治病之功效。清代名人周亮工的《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凉,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欧美国家对白茶进行的深入研究发现,相比其他茶类,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黄酮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茶类,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人体免疫力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5倍等作用。
福鼎白茶的四个主要产地
福鼎市是县级市,不是很大。白茶的主要产地主要集中在几个镇:盘溪镇、太姥山镇、灌阳镇、店头镇。
1.攀西
盘溪镇是公认的福鼎白茶最优质的产地,是福鼎白茶最正统、最原始的发源地之一。全镇拥有无公害茶园2.16万亩,有机茶园1000亩,年产优质茶叶1500吨。其森林覆盖率可达80%以上,群山终年云雾缭绕;空气和水文条件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土壤主要为黄红色砾石土,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高。
同时,攀西海拔高,平均海拔500-800米。该地区日照充足,气温比低海拔地区低2-4℃。山区气候条件一般温和,雨量充沛,湿度大,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白茶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盘溪镇出产的茶叶品质优良,茶香高,茶汤绵软甘甜,入口即能感受到甜味。但这两年白茶市场火爆,攀西部分茶园过度采摘,茶汤比以前略少。
磻溪镇产的福鼎白茶最出名。
磻溪镇,是被公认的福鼎白茶品质最高的产地,也是福鼎白茶最正统、最原始的发源地之一。全镇拥有无公害茶园21600亩,其森林覆盖率可达80%以上,空气和水文条件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土壤以黄色砾石土为主,有机质和矿物质含量高。磻溪的平均海拔在500-800米。该地区日照充足,气温比低海拔地区低2-4℃。
磻溪镇,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地处福鼎市西南部,东邻太姥山镇,西北界柘荣县,南与霞浦县相接,北与白琳镇毗连。磻溪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大,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白茶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描述的是山地气候和海拔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所以磻溪镇产的茶质量上乘,香气高,茶汤软甜,能感受到口中的甘甜。
福鼎白茶其他产地
1、白琳镇
新中国成立后,福鼎国营茶厂白琳分厂成为中国著名的白茶产地。1968年,王先生发明了白茶新工艺,白茶出口任务全部由该厂承担。也是白琳功夫红茶的发源地。
2、太姥山镇
太姥山镇是福鼎白茶最著名的产区。相传太姥山有一棵绿雪芽白茶母树,福鼎的白茶都是从这里起源的。福鼎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就位于太姥镇。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为山地红壤和过渡性黄红壤,含有火山风化物和腐殖质,适合茶树生长。太姥山作为国家景区,茶树种植面积有限,产白茶的量也很少。
3、管阳镇
管阳镇,最高海拔1113.6米。大多数行政村位于海拔600米以上。气候与低海拔地区大不相同。虽然茶叶生长速度慢、发芽晚,但品质好。管阳作为福鼎唯一的山地白茶镇,海拔高,雨量充沛,常年有雾,使得当地的茶叶生长具有先天优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磻溪镇
现代的福鼎白茶工艺,起源于1885年,先有了白毫银针的称呼。到了1912年至1918年之间有了白牡丹。1965年左右有了寿眉的称呼。福鼎白茶由于受地域限制,产量极少。到目前为止年产量才8000余吨。也正因为如此,福鼎白茶从2010年开始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福鼎白茶在2007年之前,大多都是出口为主,由于它是由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两种特殊的树种当原料,按照许多中药的晾晒方式制作成茶,而让它具有了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在民间俗称,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具有三降三抗,美容养颜,清热降火等功效。
在2007年过后,政府大力的扶持,让福鼎白茶从外销转为内销,从此福鼎白茶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特别是从2010年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后,我们当地许多企业,跟随政府的步伐,全国性的宣传,让福鼎白茶更是如日冲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23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技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