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叶战争》:茶叶中的另一个中国史

品茶 2023-11-22 17:44:24

《茶叶战争》:茶叶中的另一个中国史

从某个角度来说,茶叶似乎天然地塑造出了中国人的特质——清高,孤傲,不依于世。这种特质,符合了中国文化中对知识分子及文人雅士的界定和理解,但却也使得大部分知识分子多半沉溺于自己小情小调的小世界里,鲜有参与社会公共议题。中国社会公共空间及市民社会一直未能形成,若是说大了,或许能将原因归咎于叶带来的民族心理,而关于中国历史的走向结因,从茶叶中,也可读出一二。

通过茶叶来窥视社会,周重林、太俊林不是第一个。关于茶叶的著作,更多的是如林满红的《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一样,仅仅将其作为牵系经济命脉的作物而谈及的。当然,茶叶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经济作物,必然是谈及中国历史时避之不过的一个方面。然而这样的论述,还是将视野局限在经济历史一隅,而像英国作家罗伊-莫克塞姆在《茶:嗜好、开拓与帝国》一书中,将茶叶与文明和暴虐、交流和入侵结合起来,便更具备了整体观和历史感,《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一书,有如前者,却比前者更为厚重。

从一片茶叶中透视出整个中华帝国在近代的衰亡之路,再从茶叶兴衰之中读解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周重林对茶叶的野心早已突破了其对经济史的把控,继而让自己的解读领域从茶叶上延展开来。传统的文史写作让历史更具可读性,翔实数据试图还原历史真实,厚重史料让历史得以传承延续。这种突破了说教的史学观,为传统“侵略—反侵略”的中国史重新造型,将曾经被人们误读的重大历史事件开辟了另样的解释——可是,谁又能说,周重林的“新说”不是事实呢?历史的诡谲,在于时间之外的多重释义,而每一层的释义,却可能是历史亲历者难以向后人解说的现场。中国人习惯于用马克思的革命范式来看待自身,殊不知这一维度可能带来历史谬误,而真正的主角,却被人们刻意或无意地藏匿在时间背后,让历史对人类的启迪性变得更为微乎。就如我们说,历史的意义在于对今日的启示,若不可把兴衰之因厘清,便不可真正明白如今的中国。

而更令我感到欣喜的是,《茶叶战争》不像其他历史著作一样仅仅是以史论史,它将视野拓展到了如今社会。何为普洱茶热销,为何作为茶叶大国的中国却无一个世界性茶叶品牌,为何茶叶已成为一个关乎话语权争夺的核心,等等——我相信,周重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是在写作此书期间,它更体现了作者对茶及茶所带来和决定的天朝命运的关注。任何历史研究,必然要放在今日语境下进行考察,方可显现出其生命力和存在感。从来对茶叶的解读,局限在其在经济历史领域内的考察,而难以与现今社会发生更深层的互动,幸而《茶叶战争》在论述历史的同时,落脚点始终不曾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不仅是历史源流中的浪花一朵,它从百年前起到如今,依然在经济社会中制约、确认和决定的作用,而读史之意义,在此方才得到体现。

听说中国茶道中每种茶都有一段历史,我很想了解一下一些茶的故事

  复制的!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人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①。尚未见饮茶。......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饮茶盖起于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北人饮之,殆在其后,外蕃有此物,尤为晚焉。前引《封氏闻见记》谓“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可为南北嗜好先后不同之证,因而外蕃饮茶,必在北人之后。同书又谓:“(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可知以茶与外蕃易马,不始于宋,实始于唐,亦可见中国茶叶输人外蕃,开始于唐。外蕃嗜好中国之茶盖亦有故。
  《宋史·职官志》云:“(宋哲宗)元符末,程元邵言,戎俗食肉饮酪,故茶而病于难得,专以蜀易上乘。”
  《明史·食货志》谓:“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与此正同。而陆游《南唐书》提及:契丹虽通商南唐,徒持虚辞,利南方茶叶珠贝而已。确系实情。北蕃好食肉,必饮茶,因茶可清肉之浓味。今蒙古人好饮茶,可为例证,不饮茶,多困于病,无怪其常以名马与汉人易茶也。唐宋者名之团茶,蕃人尤嗜之,常以重价买之,宋张舜民《画漫录》云:“熙宁中苏子容使辽姚鳞为副,曰:‘盖载些小团茶乎。’子容曰:‘此乃上供之物。’俦敢与北人,未几有贵公子使辽,广贮团茶,自尔北人非团茶不纳也,非小团不贵也,彼以二团易蕃罗一匹。”
  似此唐代之回鹊,宋代之契丹,以至夏金国之藏古,食肉饮酪之民,亦莫不好茶。故至明代,对于挑河西宁一带之西蕃,皆以茶马为羁摩。
  ......明代对于茶之贸易,虽不行专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斩,并立茶马司,以便与西蕃交茶易马。同时,又于产茶之地,十株取一,无主茶树,十分取八,其对于茶之需要,可为尽心而为之,而要不外为“制服西戎之术”。由此可知,中国茶叶传于外蕃,一方面因由于外蕃生活上之要求,他方面亦由于中国无力平蕃,或需要外蕃马,不得不投其所好,用茶与之交易或为之羁摩。故茶自唐课税之后,对内既为国库所关,对外复为安危所系。
  茶为中国特产,或即原产地,后始传播于东西洋,先述东洋日本饮茶风俗之起源。中国茶未人日本之前,传说日本之高千穗椎叶七山,肥前,玖磨八代山鹿,筑波之生叶上妻,丰前之上毛由川,丰后之大野直人诸郡,皆有野生之茶。唯日本人取为饮料与否及种植之与否?寂然无闻。日本之有茶种系自中国传人,当平安朝初期,桓武平城嵯峨诸帝之间,传教弘道之请益僧留学僧不断来唐,乃传人茶种。前引当时来唐之最澄上人,归国时,台州司马口口曾煮茶为之饯别,即携茶种至日,栽于江州阪本。或谓在奈良朝之圣武天皇治下,僧行某曾携茶于参州药王府内,顾其种得自中国与否,则不敢断定。当茶种输人之始,日人种之固少,饮之尤少。当时,营公作诗虽有“东方明未睡,闷饮一杯茶”之句,但自平安朝至仓时代约百八十年间,饮茶风气乃未开,它仅为贵族僧侣中之消费品。及仁安文治间,前后两次入宋,荣西禅师回国,茶树之栽植与饮茶之风气,始遍及全国。禅师入宋,第一次在仁安夏季,当其上浙江台州之天台山,深感茶之灵液,及秋归国。携茶以随,种于肥前之福冈佐贺县境雷振山坊前庭,称为岩上茶,同县三井郡山本材丰田之千光寺,亦有茶园种植。第二次在文治建久之时,归国之船,先到长崎之平户苇浦,民部大辅清贯迎之建小庵,开道场,禅师即于庵之附近种茶,
  今日日本之九州嬉野,茶乃产于长崎县之彼杆与佐贺县之东西嬉野。饮水思源,皆系荣西禅师之赐。禅师曾著《吃茶养生记》,并以茶医好当时诗人将军宫朝宿醉,有名于世。其后明惠上人,亦栽茶于山城大和,人工种植既多,饮茶之风乃盛,上人曾说:“茶道之幽玄,复授北条泰时以治道俭素之要义。”间接上予日本政治,莫大影响。自此而后,至德川八代吉宗将军时代,日本饮茶之风更盛,茶店林立,时人作诗曰:“随处开茶店,一钟是一钱,生涯唯简里,饥饱委天然。”足见当时风气矣。
  次述西洋饮茶之始。欧人知道茶叶,始于十六世纪葡萄牙东来,而传人欧洲,约在十七世纪初期,欧洲之东洋贸易,着先鞭者,为葡萄牙人,根据地在广东澳门。澳门人,为欧人最初见到之饮茶之人。唯广东非产茶之地,其于茶之传播,殆无若何影响。后荷兰人继之东渡,达到中国南方之福州,亲见中国产茶之地,时为西历一六00年之事。欧人最初用茶,当作药品,斯时荷兰东印度公司,输极少之茶叶入欧洲,为西洋有茶叶之始,欧洲医学,深信茶之功能,一如中国人最初之饮茶。法国贵族,对中国之茶视作一宝,极珍贵之,且当时茶价昂贵,有以砖茶纳入黄金之箱,以作赠品之传说。英国之输入茶叶,约在西历一六六0年,喝茶店建于伦敦,大约亦于此时,一六六二年英王查理十三世迎娶葡萄牙皇女为内亲王皇后时,皇后之礼物中,即有茶叶。此为英国皇室与茶发生首次因缘。及后,饮茶之风次第及于民众。时有英人彼皮,受人赠予茶叶,且作日记云:“为中国人所饮之饮料,余未尝见之,此恐系药物学家巴苓帖尝谓有治感冒或脑充血症功效之药用饮料乎?”茶初作药用,中国日本四洋,前后如出一辙。其后,一六六四年,东印度公司进献茶于英王。当时茶价,一磅值六十先令,极为昂贵。咖啡之输人欧洲约在西历一五八0年,比茶早二十年,初由阿拉伯商人输入。虽是先人为主,但在英国,后进之茶实有凌驾之势。至一七00年,输人之茶每年平均两千磅,自后十年,平均约在十四万磅。至一七八0年全欧输入五百五十万磅,而英一国突进至一千二百二十万磅,咖啡之输入瞠乎其后。继而英领印度,相竞植茶,与中国颉颃,以输入税之关系,印度红茶种植迅猛发展,一八八八年输出到英国的数量遂超中国茶之上。英人有朝茶、午后茶。家居外出,默思会谈,皆不离茶。每人每年平均消费茶九磅,可谓“嗜茶之国民”也。
  茶之初生,不在英国,不在西洋诸国,且不在日本,而在中国。因此,中国古代不独精神文明举世闻名,即物质生活亦擅优长,所谓“大国文明”,其在斯乎?

  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1)达摩禅定: 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2)孙皓以茶代酒: 根据《三国志·韦曜传》中说,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3)王肃茗饮: 唐代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就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这种说法可由北魏人杨衔之所着洛阳伽蓝记中的描写窥得。书中记载说当时喜欢「茗饮」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则多饮用酪浆,书中尚记载了一则故事:北魏时,南户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称降,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吃羊肉、酪浆的饮食,便常以鲫鱼羹为饭,渴则饮茗汁,一饮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阳的人均称王肃为“漏厄”,就是永远装不满的容器。几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宴席上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便问王肃:“你觉得羊肉比起鲫鱼羹来如何?”王肃回答道:“莒附庸小国,鱼虽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兰秋菊各有好处。只是茗叶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给酪浆作奴仆了。”这个典故一传开,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别名。这段记载说明了,茗饮是南人时尚,上至贵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须品,而北人则歧视茗饮。其次当时的饮茶属牛饮,甚至有人饮至一斛二升,这与后来细酌慢品的饮茶大异其趣。
  4〤饮茶的起因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的习惯。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5〤茶的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6〤茶树的发源地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7〤中国十大名茶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龙凤撒下的光辉,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
  1、杭州西湖龙井 ,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2、江苏苏州洞庭碧螺春,位居第二。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吴县太湖洞庭山。当地人称“吓煞人香”。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艺过程是:杀青——炒揉——搓团焙干。三个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关键在提毫,即搓团焙干工序。
  3、太平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黄山茶的采制相当精细,认清明到立夏为采摘期,采回来的芽头和鲜叶还要进行选剔,剔去其中较老的叶、茎,使芽匀齐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据芽叶质量,控制杀青温度,不致产生红梗、红叶和杀青不匀不透的现象;火温要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叶片着温均匀,理化变化一致。每当制茶季节,临近茶厂就闻到阵阵清香。黄山毛峰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细扁稍卷曲,状如雀舌披银毫,汤色清澈带杏黄,香气持久似白兰。
  4、安溪铁观音属青茶类,是我国著名乌龙茶之一。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间(1725~1735年)。安溪县境内多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铁观音的制作工序与一般乌龙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摇青转数较多,凉青时间较短。一般在傍晚前晒青,通宵摇青、凉青,次日晨完成发酵,再经炒揉烘焙,历时一昼夜。其制作工序分为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切揉、初烘、包揉、复烘、烘干9道工序。品质优异的安溪铁观音茶条索肥壮紧结,质重如铁,芙蓉沙绿明显,青蒂绿,红点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鲜爽,具有独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浓郁,冲泡7次仍有余香;汤色金黄,叶底肥厚柔软,艳亮均匀,叶缘红点,青心红镶边。
  5、岳阳君山银针 我国著名黄茶之一。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纳入贡茶。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君山银针茶于清明前三四天开采,以春茶首轮嫩芽制作,且须选肥壮、多毫、长25~30毫米的嫩芽,经拣选后,以大小匀齐的壮芽制作银针。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
  6、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
  7、九江庐山云雾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据载,庐山种茶始于晋朝。宋朝时,庐山茶被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庐山云雾茶不仅具有理想的生长环境以及优良的茶树品种,还具有精湛的采制技术。采回茶片后,薄摊于阴凉通风处,保持鲜叶纯净。然后,经过杀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8、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人云:“师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成品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叶底芽壮、嫩绿匀整。
  鉴别方法: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9、安徽祁门祁红 在红遍全球的红茶中,祁红独树一帜,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着称。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祁红生产条件极为优越,真是天时、地利、人勤、种良、得天独厚,所以祁门一带大都以茶为业,上下千年,始终不败。祁红工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声誉,芬芳常在。祁红向以高香着称,具有独特的清鲜持久的香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困香,并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独树一帜,国际市场上称之为〔祁门香〕。
  10、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著名绿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产品,堪称一绝。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六安瓜片”,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其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
  在齐云瓜片中,又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瓜片为名品中的最佳,因蝙蝠洞的周围,整年有成千上万的蝙蝠云集在这里,排撒的粪便富含磷质,利于茶树生长,所以这里的瓜片最为清甜可口。但由于产量的制约,很多茶客对“只闻其名,未见其容”。六安瓜片的成品,叶缘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与其他绿茶大不相同,冲泡后,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清高,味甘鲜醇,又有清心明目,提神乏,通窍散风之功效。如此优良的品质,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离不开精细考究的采制加工过程。瓜片的采摘时间一般在谷雨致电立夏之间,较其它高级茶迟半月左右,攀片时要将断梢上的第一叶到第三四叶和茶芽,用手一一攀下,第一叶制“提片”,二叶制“瓜片”,三叶或四叶“梅片”,芽制“银针”,随攀随炒。炒片起锅后再烘片,每次仅烘片2-3两,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叶片白霜显露,色泽翠绿均匀,然后趁热密封储存。果如宋代梅尧臣《茗赋》所言:“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色香味俱佳,是瓜片茶中的珍品
  国外饮茶大观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等级和价格。
  英国:英国各阶层人士都喜爱饮料。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他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
  泰国: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在泰国,当地茶客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是外来的客人。
  蒙古:蒙古人喜爱吃砖茶。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还加牛奶和羊奶。
  新西兰:新西兰人把喝茶作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订出饮茶时间。各乡镇茶叶店和茶馆比比皆是。
  马里:马里人喜爱饭后喝茶。他们把茶叶和水放入茶壶里,然后炖在泥炉上煮开。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们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锡罐烧水,投入茶叶;任其煎煮,直到同时煮的腌肉烧熟,再同时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通常加入乳酪与糖。
  俄罗斯: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有用果浆代柠檬的。在冬季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只喝二三杯这种甜茶,嘴里就会感到粘糊糊的,连饭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花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有客来访,客人得将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礼貌。
  南美:南美的马黛茶。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他们是用吸管从茶杯中慢慢着品味着。

有关于茶史茶文化的书有什么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史茶文化的书,一起来看看。

  有关于茶史茶文化的书   1. 《中国古代茶书集成》

  2. 《茶趣》

  3. 《茶经》

  4. 《川人茶事》

  5. 《茶叶全书》

  6. 《茶道的开始》

  7. 《大观茶论》

  8. 《茶人茶话》

  9. 《中国茶知识千题解》

  10. 《日日是好日》

  11. 《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讲》

  12. 《平常茶非常道》

  13. 《 品茶要录》

  14. 《中国茶文化》

  15. 《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

  16. 《 茶人三部 曲》

  17. 《 茶董》

  18. 《茶设计》

  19. 《 茶马古道 》

  20. 《茶味初见》

  茶道的历史   起源

  中国自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虽无可稽考,但可说明知茶有用为时甚早。唐代陆羽在其所作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不但描述了茶树的形态,而且指出茶产于中国南方。根据现代植物学考察资料,今云南、贵州、四川一带古老茶区中,仍有不少高达数十米的野生大茶树,且变异丰富、类型复杂。世界山茶科植物绝大部分分布于云贵高原边界山区等地,可说明这里是茶的起源地。以后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和人工选择的结果,才使同一茶属的野生茶树在系统发育中分化出不同的种类。云南西南地区大叶野生茶树分布相当普遍。而到了贵州、四川并进一步由西向东,由于人工干预的影响,茶树形态就由乔木而灌木、叶形也由大而小,现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分布的主要是中小叶茶树。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人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 .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生产发展

  茶的栽培起自何时,秦、汉前尚乏直接史料。茶被发现和利用初期,除用作药物外,也作为朝贡品和祭祀品。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阳傱荼?、?烹荼尽具?之句,可见当时饮茶习惯已进入富贵人家日常生活。对茶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了茶的栽培和传播。早在秦代,茶已由四川传至陕西、甘肃、河南一带。后道教、佛教盛行,提倡饮茶,茶的消费益增。天台山、峨嵋山和庐山等僧寺周围很早已开始栽茶。从东汉到南北朝的500多年间,茶树又进一步推广到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至岭南各地。当时江南一带饮茶已成风尚。唐代中叶,饮茶之风已遍及南北。随着茶叶逐渐成为商品,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制茶作坊、官办的?山场?和?官焙?。陆羽在《茶经》中说茶的品质?野者上,园者次?,指出了山地野生茶优于庭园栽培茶的品质,但栽培茶仍迅速发展。《茶经》系统介绍了唐代全国已划分的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和岭南八大茶区,所辖计33个州。当时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之盛,堪称中国茶叶史上的一个高峰。宋代茶的栽培又有扩展,南宋时已有66个州、 242个县产茶。产量以四川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广元一带)最多,约占全国的半数,年产量约20多万担。元、明、清以后,茶叶生产继续增长,在福建、江西、安徽和浙江等地逐渐成为山区农村的一种主要副业。在茶叶生产发展的同时,封建统治者对茶的经济价值日益重视。唐德宗贞元九年(793)正式税茶,把茶的生产、贸易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来源。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又实行?榷茶法?,对茶叶实行专卖,甚至强令茶树移植?官场?,严禁私茶,引起人民反抗。宋代改行?茶引?法,允许商人运销,政府从中抽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又卖行茶马交易政策。但茶叶专卖制度在宋以后各代均仍沿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外国商人为了从茶叶贸易中谋利,将中国茶叶大量运销欧美,促进了茶叶出口。至1886年,输出量达到260多万担的最高峰。当时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和湖南、湖北茶树的栽培发展尤快,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和汉口等地均有洋行经营茶叶买卖。洋行买办和官僚资本家结成一体,控制内外市场,残酷剥削茶农;加以英国人又在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大量发展茶叶生产,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产量日减。后因战争影响,山区生态条件受到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更使茶叶生产大幅度下降。1946~1948年间的年平均出口量仅27万担,全国总产量不到100万担。这种情况,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中国产茶区南起海南岛、北至山东胶东半岛,遍布全国18个省(自治区)。1985年茶叶产量已达820多万担,外销茶达280多万担。

?

历史上有多少次战争是因为茶叶引起的呢

茶叶,最古老的国际化非酒精饮料;茶叶,与丝绸一样,在最早的东西方贸易中炙手可热;茶叶,并非仅仅是一种经济植物,更是一种高雅文化,人们似乎无法把淡雅飘逸的茶香和血腥的战场联系在一起。
然而,历史上,柔弱的茶叶却有着一种影响国家兴衰的神奇力量。它曾经深刻地影响了这个世界的历史。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三个大国命运,其兴衰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谁能想到一片小小的茶叶竟能改变三个国家的兴衰。下面我们来看看由茶叶引发的战争都有哪些?
清河堡战争
公元1572年-1575年,明朝经历了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而引发这场战争的,是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黑茶。
饮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饮茶在北方民族,是一种生理需求。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茶叶的功能恰好补充了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还有一个好处体现在卫生方面。饮用滚开的热茶,可以杀灭细菌,也就减少了肠道以及血液寄生虫感染的机会。饮茶,改变了他们喝冷水的习惯。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一天没有都没法生活。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
这场战争直接导致女真部落的强大,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鸦片战争
于1840年的那场后来被命名为鸦片战争的战争,实则是有着多种因素造成的,鸦片只是其中的一个因子罢了。这其实是一场因茶叶而起的战争,战争的萌芽就孕育在买茶与卖茶,买鸦片与卖鸦片的过程之中。
工业革命后,欧洲尤其是英国对中国趣味趋之若鹜,茶叶便是其中一种。开始的时候,英国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白银源源不断地从英伦三岛流向华夏大地,中国处于绝对的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贸易劣势,英国人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又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外出,为了银子,中国有了禁烟运动。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鸦片战争。在这场战役里,清政府无力还击侵略者,他们拿起的武器只有柔软的茶叶,企图通过茶来制衡英国。英国人贩卖的鸦片摧毁了天朝上国,但中国的茶叶却缔造了一个强大的英国,这两种物质在两国的命运无疑是最为吸引人的部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甚至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波士顿倾茶”事件
无法想象的是,漂洋过海的茶叶竟然还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一切只因中国只好白银,英国人太爱茶叶。英国人向清朝购买的白银大多来自殖民地美洲。英法七年战争之后,英政府可谓是极度缺钱,大哥没钱当然是向小弟要,于是向小弟北美殖民地颁布的各种税收,后来就引发了有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最终引起著名的美国独立战争。可以说一次因茶叶而起的战争,造就了如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21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