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品时心态不对讲究就是矫情

品茶 2023-11-22 14:51:13

品时心态不对讲究就是矫情

满七分来待客,不是因为茶好,而是因为对茶这种雅物,人们总是怀有一些敬意,自然对茶也有诸多讲究。茶叶产自哪里,怎么种植,何时采摘,如何制作,什么特性,都有讲究。

单是碧螺春就讲究多多,不仅说其形细如蚕眉,色美似螺黛,味馨若兰麝,而且因其“根一枝直下,不能移植”,含“从一不二”之意,所以视为最佳的婚礼用茶。茶叶讲究,泡茶的水也讲究,陆羽的《茶经》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为一鞠清泉水而不遗余力“千里致水”的事例比比皆是。

茶具象征着品位,更是马虎不得。最好的茶具是宜兴紫砂壶,大匠时大斌制作的更是极品。据说,时大斌的全部作品都和他葬在了一起,所以真正的“时大斌”紫砂壶在倒入开水后,会散发出棺木的味道。有身份的茶人们,还就是认这种味道。

现代人对饮茶,似乎越发讲究。曾经去过几次高档茶楼,一进门,便恍如置身世外桃源:厅内假山隐隐,脚下清泉悠悠,身边有花木摇曳着绿影,耳畔是高山流水的曲子在回旋反复。坐在典雅古朴的方桌边,欣赏着姑娘们的茶道表演,看着一个个品茶人做出的谦谦君子或世外高人状,还未喝茶,就有些陶醉。只是,这样的闲情逸致,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就是片刻的欢欣,一场刻意营造的短暂美梦吧。转身出门,哪个不是眨眼间就淹没在都市的喧嚣里?雅则雅亦,格调也高,但是如没了平和心态,又失却了古人品茶的贵族气息与内涵,如此是否太矫情?

从幼时的砖茶,到现在的各种茶,喝了近二十年,我也算一个爱茶人了。买茶叶要选品质好的,但喝法却从不讲究。唐人追求大气象,女人以丰腴为美,花儿以大红大紫、一味绚烂、毫不含蓄的牡丹为美,喝茶也以酣畅淋漓、痛痛快快为佳,茶仙卢仝认为连饮七碗才能抵达妙处。

其实,喝多少,怎么喝,这些都无所谓,重要的是喝茶时要有平和的心境。可以食用的植物多了,但大多都做了菜,其本来味道迷失在各种佐料里。而茶,只以水为伴,本身的山水气息、自然味道不致被埋没。心情平和的人,喝茶时总能体会到茶特有的那种宁静、清新、朴素与淡泊。茶香袅袅绕时光。喝茶时,常想起张爱玲的那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还有哪句话,能比“岁月静好”这四个字,更适于表达喝茶人的感受呢?

怎么区分抑郁和矫情?

你把抑郁和矫情放在一起来比较区分,很有意思。

矫情一般的解释为强词夺理、蛮横的意思,引申含义为违反常情、表示高仪的风格或掩饰真情。过去在北京话里有“装假”,“装蒜”的意思。形容女性的词汇,用到人物性格里,应该解释为做作,不讲理,无理辩三分的意思。现在说人矫情就是说一些人矫揉造作,不真性情。矫情亦有褒义的,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意思,褒义随当时情境感情色彩的变化,说女孩矫情带有怜爱之心,说明矫情之人说话语气童真,可爱,语言上的矫情是关系上的拉近,亦有善良色彩。矫情更多表现的是让人不太舒服的外部行为表情。

抑郁的一般解释为有冤屈、愁苦等不能诉说而心中烦闷。从心理学来讲,抑郁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低落、兴趣不高或唉声叹气的不 健康 的外部表情行为状态。

所以说一个人抑郁或一个人矫情,他们两个不在一个维度。硬要做对比的话,我倒觉得如果一个人特别是女性,如果多一点矫情总比多一点抑郁好得多,因为矫情没病呀,真的有病别人也说是“造假”,有点可爱的样子,比抑郁时让人着急好得多。

以上理解,你看如何?

?

忧郁是一种情绪,矫情是一种心态,有本质上的区别,绝对不能相提并论。忧郁是低落情绪造成的,如果情绪低落持续时间较长,就有可能是病态性的忧郁。而矫情,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很自我的私欲造成的一种心态。

但是两者又有些关系, 如果忧郁持久已经成为病态的人,有可能会由于情绪的波动而“矫情”,只是情绪的体现。但是矫情的人,一般情况下不会忧郁,因为比较爱矫情的人都是以一种表达的行为体现即内心私欲的宣泄而体现出来的,是计较得失的表现。

人忧郁了,如果是短暂的,因为某些事情或问题的因素,在事情或者问题得到了解决后,一般情况下忧郁的情绪就会缓解或者解除。

如果一个人忧郁了,很长时间得不到缓解,那么他就有可能造成的忧郁症,而病症的出现就属于心理障碍疾病,那么从他的情绪上变化是有很大的波动, 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有一定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对一些事情比较计较或不能理解的情绪出现。

不过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出于在病态时期属于自我完全不能控制的前提下, 所以出现的这种所谓的“矫情”是病态状况下的一种体现,属于正常的。

而矫情却不是这样,矫情不是一种病态所形成的一种现象,而是个人自我的私欲而形成的一种心态,几乎在任何事情上都以自我为中心,私欲为前提,与他人斤斤计较的较量行为。

这完全是出于一种自私自利的私欲心态所形成的“矫情”, 比如这次单位涨工资,为什么没有我的?我的奖金为什么比别人少?等,出现这些问题,矫情的人不是从自我本身去寻找问题的所在,而将所有的原因都归罪于他人而非自己。

这主要是矫情的人的私欲心态是非常重的,甚至是很过分的,尤其是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这种矫情的表现就更为突出了, 有些矫情的人甚至能表现出完全不讲理的去为自己争取某些利益。

总结

忧郁和矫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绝对不能等同于相论,一个是在情绪持续低落的情况下,形成的病态心理而造成的认知缺失,对某些事物不能够客观的判断或完整的区别而造成的情绪性的体现。

而另一个矫情是由于自我的内心私欲心理非常强,造成主观意识去评判某种事物或人而产生的一种需求性的心理,来满足自己私欲的心态而体现出的一种行为,矫情的最大特点是斤斤计较、蛮不讲理、私心私欲很强等,对待任何事情都以主观的心态来对待,从不考虑大局观念,多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些时候会不择手段陷害污蔑他人。

矫情有娇气,矫揉造作,故作姿态的意思,甚至还有虚假和伪饰的成分在里面。

抑郁则是心境低落,兴趣丧失,意志活动明显降低,是患者真实的 情感 及情绪反应。人们之所以时常将抑郁症患者说成就是矫情所致,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原本活力四射的人,怎么这么不经事,一点小事就脆弱不堪,要死要活的,他们觉得这些人就是心理太脆弱,太娇气,太矫情,不够坚强。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抑郁症为何物。

抑郁情绪人人都有,是人的基本情绪之一,但通常来说,抑郁情绪持续一周左右,就会逐渐消散,慢慢恢复常态。而抑郁症则是在这种低迷,绝望,悲伤的情绪中持续2周以上或更长,且无法有效缓解和改善,就可能滑向抑郁症的泥潭。因此,此刻,不论患者本人,还是身边家人或朋友,都应加以重视,积极鼓励和陪同他们去医院问诊就医,及时检测和排查,一旦确诊为抑郁症,要遵医嘱,配合治疗。由于发现时间较早,病情一般也较轻,病程和治疗时间均会较短,在治疗期间,不能随意终止治疗,否则可能会引起病情反弹或复发。

就跟气候和天气的区别一样。矫情,只是暂时的一种表现,那个叫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过程比较激烈,无伤大雅,不伤自己不伤别人。抑郁,是长久的一种心态,一种对万事万物没什么兴趣,一种悲观,绝望,压抑的心态。这个是一种持久状态,是心病,很伤自己,对别人影响并不太大,除了很在意你的人心疼你。

忧郁是跟自己过不去,矫情是跟别人过不去!

抑郁症的根本原因是人格 健康 程度低,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刺激,就会形成抑郁症。而人格的形成,主要和养育者有关,如果长期缺乏关注,缺乏尊重,缺乏安全感,孩子内心就会形成我是不可爱的自我意向,这也是抑郁症患者根本的自我意向。而且抑郁还有遗传因素,另外扭曲性格在家族中也是有代际传递的。

是人就会有情绪,遇到令人不开心的人和事,或者在某一段时间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人交流,对事情不感兴趣...这种情形我们大多数人也都会遇到。很多人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会说自己“抑郁”了,一般最表征的评判依据就是一段时间以来“心情不好”。

心情不好到什么程度呢?是不好到几乎什么也干不了,还是还能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是今天不好,明天好了这种间歇性的“心情不好”,还是一段时间以内,持续的心情不好。而这个“一段时间”有多久,是超过两周?三个月?还是一年,两年?这都是鉴别心理问题的关键要素。

看题主提供的这部分信息内容情绪问题是“有因而发”,魔都工作本身的压力,一个人的孤独感,内心的自卑感都有可能引发现实的情绪问题。情绪是我们看到自己内在需要的重要指标,“矫情”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刻薄了,无论是抑郁还是其他负面情绪就像一场“精神感冒”,你能说谁感冒是矫情吗?“情绪病”也是一样,它提醒我们关心自己,审视自己,调整自己更爱自己。

可以在网上找一些焦虑或抑郁自评量表,当然量表分值仅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而非绝对指标。如果仍有担心,可以找心理咨询师或到医院的精神科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具体分析。

两种都是情绪上过分突出的反应。"抑郁"是种较严重的病态,受刺激后易突发成更为严重"抑郁症"。而"娇情"也是种让人觉得过分计较,撒娇的情绪,但内心控制平和,不受外界影响,不会有严重的后果。

当然,都有偏面性,如果过分的表现而不能平复,恢复正常状态,就都是"病"了。

平时只要注意,当你不高兴,不待见时,抑郁者只顾自个情绪 情感 发泄,会不在乎你的感受,继续他的表达方式。而″娇情"者会知趣的表示尴尬,而收敛自己,免得再若你不高兴。

若是本人抑郁,就是直感在明知对方,或周围的人对自己有不感兴趣的表现,但自己就是难克制改变自己的话题和方式,说明有了抑郁情绪。当然还不是"抑郁症"。娇情的就是能感觉到环境气氛,收敛自己,避免尴尬。

这里强调"抑郁"情绪"可以通过锻炼,文娱活动,调理自己只要每天坚持,放松自己,可以恢复,只要不进步发展的同时,有时会对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不加以注意,一旦受到刺激可以加重,甚至忽然间变为″抑郁症",就必须冶疗了。

抑郁症,就正式"病"了, 情感 情绪易激动,难平复恢复,甚至不能自控,妄念。

都是 情感 外在的形式,前者是心态不好,后者是有意的撒娇

心态不适应,如何调整?

有一位老妇人,她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写到七十五岁,一共写了九部。她没有高深的学历,也没有受过严格的写作训练。这九部小说并没有悬疑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文辞。但是,这位老妇人所写的九本书,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孩子因为看了这一套书,从中得到爱的滋润与面对未来的勇气。对许多孩子来说,这套书甚至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指引与鼓励。   这套书,就是你手中的“小木屋”系列小说;这位可爱的老妇人,就是本书的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Laura Ingalls Wilder)。   罗兰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威斯康星州。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各地正掀起到西部拓荒的热潮。罗兰从两岁开始,就跟着她的爸、妈四处迁移。她在十三岁以前,就已到过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堪萨斯州的大草原、明尼苏达州华纳森林的梅溪边、艾奥瓦州的柏欧克以及达科他区。他们住过小木屋,也住过台地下的土洞。   罗兰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玛莉,下有妹妹琳琳、葛丽丝和弟弟菲德烈克。玛莉十四岁时因感染猩红热而失明,菲德烈克在九个小木屋系列(4张)月大时就夭折了。姐姐、弟弟的不幸与开拓家园的艰辛,使罗兰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长成坚强勇敢的少女。十六岁时,为了帮助玛莉去读昂贵的盲人学校,她便独自离家去教书。同时她认识了一个踏实的农庄男孩——阿曼乐·怀德。十八岁时,罗兰和大她十岁的阿曼乐结婚,后来生下了女儿玫瑰。   罗兰和阿曼乐非常相爱,但是刚结婚的那段日子却非常辛苦。他们同心协力,经过多年的奋斗,生活才逐渐改善。后来他们定居在密苏里州,还在自己的农场盖了一幢有十个房间的大房子。这时候,罗兰的女儿玫瑰也已经长大、结婚,而且成为一个相当出色的新闻作家。玫瑰鼓励罗兰把过去的拓荒生活写出来。她们一起阅读了很多拓荒文学作品,一起讨论写作技巧。罗兰从六十五岁开始写小说,十年之间,她写下了九部“小木屋”系列小说。   这九部小说分别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农庄男孩》《在梅溪边》《在银湖岸》《好长的冬天》《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和《新婚四年》。罗兰的小说出版后就很受欢迎,到她八十七岁时,这套“小木屋”系列小说开始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一九五七年,罗兰在密苏里州的落矶山农场去世,享年九十岁。   “小木屋”系列作品,可以说就是罗兰前半生的自传,书中的主角罗兰也就是真实罗兰的化身。罗兰从她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大森林写起,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作为这套作品的序曲。在这本书里,罗兰以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大森林里的梅花鹿、大懒熊、冬天的白雪、春天树上的绿芽,还有小木屋里温暖的火光、妈做的可口点心、爸的悠扬琴声,都是罗兰最甜蜜的童年回忆。   第二部《草原上的小木屋》是这套作品中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书中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时美国西部垦荒者的典型写照。这次搬家,罗兰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后,他们也曾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第三部《农庄男孩》,主角是罗兰的丈夫阿曼乐·怀德。阿曼乐是来自纽约州的农庄男孩。在书中,罗兰生动地描述了阿曼乐第一天上学的情形,也描述了他获得第一匹属于自己、也由自己来驯服的小马时那种骄傲的心情。另外,罗兰也 小木屋系列插图通过对阿曼乐成长过程的记述,提出了对金钱价值的看法——对阿曼乐而言,五毛钱等于在马铃薯田里工作许多小时。   第四部《在梅溪边》,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大草原,走过密苏里州、艾奥瓦州,到明尼苏达州,居住在梅溪边的情形。在梅溪边这段日子,罗兰一家住在土洞里,爸所有的收成被蝗虫吃个精光,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最后爸只好离家到东部去做工。这时罗兰已经八岁,所以全书的叙事观点随罗兰的成长而改变,生活的挑战与家庭的力量在罗兰眼中更加具体。另外,罗兰和玛莉开始上学,她们的人际关系也由家庭向外拓展。   第五部《在银湖岸》,描写的是罗兰一家从离开梅溪边到达科他区银湖岸的故事。从梅溪边到达科他区,罗兰坐的不是篷车,而是火车,这是她第一次坐火车。当时罗兰快十三岁了,由于玛莉失明,罗兰的个性有了明显的改变。她不再有姐姐可以依靠,不再有任性不懂事的权利,于是罗兰更深刻地体会了成长,也学会面对自己虽不喜欢、却必须做的事。另外,对他们全家而言,在银湖岸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爸可以在这里申请一块一百六十英亩的土地。   第六部《好长的冬天》。就在罗兰的爸申请到银湖岸的一块地,并盖好小木屋之后,一场可怕的暴风雪来了。当时罗兰一家住在离银湖岸不远的小镇,暴风雪将小镇封住,小镇的对外交通中断了七个月之久。在这七个月之中,罗兰一家没有食物,只能靠一点麦粒糊口;他们没有木柴,只能烧干草取暖。他们每天为活下去而努力奋斗 小木屋系列插图,爸更因为扭干草棒而冻裂了双手,无法拉小提琴。这一次,解决困难的是小镇里的两个男孩,他们冒着被冻死与迷路的危险,骑马出镇,带回食物。其中一个男孩就是阿曼乐。   继《好长的冬天》之后,困境远离,罗兰一家渐渐步入坦途。随着拓荒人潮涌来,银湖附近的小镇逐渐繁荣,形成“德斯密特”镇。在小镇这一段生活,罗兰写在第七部书《草原小镇》中。   在《草原小镇》一书中,罗兰十五岁了,她在学校结交同龄的女孩与男孩,也开始注意打扮,青春期的敏感与反抗情绪使她认识到自制力的重要。同时,爸妈也存够钱送玛莉去读盲人学校。玛莉的离家更加深了姐妹亲情,罗兰为了赚钱帮助玛莉继续留在学校,努力读书,终于取得教师资格。在故事末尾,罗兰意外获得一份教师工作,准备离家。   “小木屋”系列最后两部是《快乐的金色年代》与《新婚四年》。《快乐的金色年代》描写了罗兰第一次独自离家在外教书的经历。这时候阿曼乐已在追求罗兰,他每周驾着马车去学校接罗兰回家,再送罗兰回学校,两人含蓄的情感逐渐增长。在故事末尾,罗兰与阿曼乐结婚,她真正离开父母,和阿曼乐一起步入人生另一阶段。   《新婚四年》是罗兰死后才被发现的手稿。这份手稿描写了罗兰和阿曼乐婚后前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四年里,罗兰与阿曼乐的生活非常辛苦,他们先后遭受了房子烧毁、旱灾、双双病倒以及儿子夭折的厄运,唯一的安慰可以说就是女儿玫瑰的健康成长了。然而,罗兰与阿曼乐并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挫折击倒,他们以两人深厚的情感为后盾,依然满怀希望与勇气,共同面对未来,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从拓荒女孩到驰名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一生的故事充满了曲折。“小木屋”系列小说充分表现了坚毅的拓荒精神。罗兰以她细腻、诚恳的笔法,将一个女孩的成长写得生动感人,更将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她和阿曼乐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拓荒时代人们的勤奋、勇敢,以及对大自然的谦敬,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木屋”系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记录了美国拓荒时代的历史,更记录了个人的成长。   其实,不只是罗兰经历了拓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是用双手和血汗开拓出美好的家园,并将它传给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回顾他们的生活,靠双手耕种、打猎、缝衣、筑屋、凿井……许许多多生活的考验,把人磨练得更有智慧,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激。   “小木屋”系列小说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但它是精彩的、令人感到愉悦的、经久不衰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全书文辞妙趣横生,涉及到自然、探险、动物、亲情、成长等许多青少年关注的兴趣点,可以引起青少年的极大阅读兴趣,是对他们的求知和成长大有益处的高价值图书。   今天,我们出版“小木屋”系列小说,正是希望读者通过罗兰的成长过程,重新认识自己与亲人、大自然的关系。我们更希望读者能从这段艰辛的拓荒历程中得到启发,在这个物欲膨胀、人际关系疏远的现代社会中,找回简朴、勇敢、坚韧和爱!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罗兰·英格斯·怀德(1867年-1957年),生于美国中部威斯康星州的拓荒者家庭。系美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兰从65岁才开始儿童文学的创作,毕其一生所完成的9本“小木屋”系列小说,现均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编辑本段媒体评论
  那些古典的画面和古典的感情 (王林 ) 小木屋系列插图美国的历史短,常被人讥笑。有一个笑话是说,法国人往上数三代,不知道自己的祖父是谁,讽刺法国人的风流;而美国人则根本无法往上数三代,即是讽刺美国的历史短。不过,就是“小木屋”系列这样一套反映一百多年前美国拓荒历史的儿童文学作品,现在读来已经很陌生、很古典了。   请跟随作品的描述想象一下这样古典的画面:一辆大篷车奔驶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大蓬车由两匹马拉着,爸爸坐在车头,妈妈则抱着一个小婴儿,两个伶俐的小女孩坐在车尾,还不断地向后张望,车后跑着家里的小狗。草丛中不时蹦出几只野兔,草原上空有鹰隼在盘旋,天边的朝阳正在升起,先是淡淡的粉红色,接着小小的云彩中闪出金光来……   再请跟随作品的讲述体会一下这样古典的情感:傍晚,大森林里温暖而舒适的小木屋,爸爸开始拉起了小提琴,妈妈和孩子们围坐在壁炉前,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从前,大森林里住着一个巫婆……”,孩子们紧张的眼神让这个黄昏无限延伸,妈妈的拥抱也让随后的睡眠安稳而踏实。   现在,昔日的大草原已经变成大都市,黄昏则被球赛和肥皂剧占领,那些古典的画面和古典的情感都逐渐消逝。或许,“小木屋”的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正是体会到了这种消逝,才决定在65岁时开始讲述自己童年时的故事,希望用笔留住这一切。她一共写了10年,有9部作品面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名著,“小木屋”的故事被改编成10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1954年美国甚至设立以怀德名字命名的儿童文学奖,也就是“怀德奖”。难怪这套书在台湾出版时,林海音先生十分喜爱,写下了好几千字的给孩子的导读文字。   好久没有读到这样耐读的、适合中高年级小学生阅读的儿童小说了,也好久没有读到这样温婉而流畅的优美译文了。一般而言,以回忆的心态来写文学作品,容易对童年抱有“赏玩”的姿态,觉得童年时一切都美好得很。这种姿态稍不如意,就容易滑向“矫情”,但罗兰却真实地展现了拓荒者一家的颠沛流离,这其中有自然界的灾难,还有印第安人的骚扰,不过,一切的艰辛和艰难,在拓荒者的双手和勇气面前,都纷纷退却。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玩文学技巧,只是简洁而又真实地展示童年的生活。或许,正是这种真情实感打动了孩子,才使这套书成为很多美国孩子必读书。随着近几年翻译童书出版的增多,能读到“信”的译文已属不易,读到“雅”和“达”的译文则简直可谓是幸运了。罗兰美国式的简洁文风一定给了译者很多信心,而且译者一定也是谙熟儿童心理的,知道用什么词语和句式能让译文好懂又传神。   书中的故事虽然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但对中国的孩子来说不会有太多阅读障碍。因为书中的故事对孩子来 小木屋系列插图说是非常有趣的,而又充满了知识性。例如,对“糖雪”的介绍,对草原上各种动物的介绍,对印地安人生活习惯的介绍。相对于同是“拓荒文学”的《鲁滨逊漂流记》,“小木屋”更适合小学生阅读,这其实也是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的区别。重要的是,“小木屋”是有助于孩子心灵成长的。我觉得我们目前的社会情形有些类似于当年美国的拓荒时期,成功与致富的欲望燃烧在每一个人心中。在这样一个时代,父母或许会发现,教育孩子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有时连你自己的立场都很摇摆。其实,孩子们现在遇到的人生题,罗兰当年也都遇到了。那么,她是如何抉择的,她是如何克服的,都可以给小读者暗示。阅读是最好的“心灵教育”过程,而这套书至少提供了爱心、快乐、坚韧、宽容、勇敢、善良、乐观等心灵“养料”。   我估计这不会是一套市场热销的书(虽然我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读一读),它的封面朴素得一如它的内容,轻柔、优雅、安静,而现在的孩子要的是恐怖、刺激、热闹。但正是这样,我才期望被老师和家长的慧眼发现,把它们从一大堆花花绿绿、打打杀杀的书中抽出来,给孩子一个清凉的阅读之夏。   一部自强不息的“拓荒百科” (阿甲 )   我认为罗兰·英格斯·怀德的“小木屋”系列是一套近乎完美的书,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值得一读。如果一定要对它的中文版挑一点毛病的话,那就是封面。设计者刻意进行了一点卡通处理,使书显得更孩子气一些,但这恰好与原著的趣味悖离了。   “小木屋”系列讲述美国拓荒时代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语言亲切,细节丰富而且有趣,但主题是非常严肃的。它很让美国的孩子着迷,出版以来历经大半个世纪,一直是美国孩子最爱读的书之一。即使在今天,当他们疯狂爱上“鸡皮疙瘩”、“哈利·波特”的同时,也仍然继续爱着“小木屋”。说来的确有点怪。   “小木屋”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大约在1930年的美国,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奶奶写了一本名叫《拓荒女孩》的自传。罗兰是她的名,娘家姓英格斯,夫家姓怀德(或译“槐尔特”)。罗兰在一个拓荒者家庭长大,18岁时与另一个到西部拓荒的青年阿曼乐结婚。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早年的学校教育也断断续续。她从未出过书,没有名气,谁会愿意出版一位普通老太太的自传呢?出版社的拒绝让罗兰感到泄气。   幸好罗兰有个女儿名叫玫瑰,她是一位出色的新闻作家,从小就爱听妈妈讲拓荒者的故事。玫瑰建议妈妈把自传改写成小说,还帮妈妈收集有关拓荒时代的资料,讨论写作技巧。于是在1932年,第一本《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诞生了。   这本讲述罗兰小时候(19世纪60年代)一家人在大森林边生活的故事立刻赢得了读者的心,尤其是小读者们,他们纷纷写信央求罗兰奶奶再讲一个、再讲一个。这位堪称“故事篓子”的老奶奶雄心勃发,越讲越高兴,在连续10年间一共写了九本,故事从她3岁时一直讲到大约22岁(其中有一本《农庄男孩》是讲丈夫小时候的故事)。   罗兰自己恐怕也没有想到,这九部小说竟成了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在美国白宫的网站上,列着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梦之队”,只有三位:一位是写《夏洛的网》的E.B.怀特,一位是写《戴高帽的猫》的苏斯博士,另一位就是她。   罗兰讲述的故事是那么的“普通”,普通得让你觉得它所获得的成就简直是一个奇迹。   她讲述,自己一家如何在大森林边生活,如何种植、打猎、制作食物,还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细节,细致到你甚至可以把这本书当作食谱来看待。(《大森林里的小木屋》)   她讲述,一家人如何驾着大篷车跨越800多公里,来到美国中部人迹罕至的大草原,搭建小木屋,开辟农场,饲养牲口,与狼群、未开化的印第安人、可怕的疾病打交道。(《草原上的小木屋》)   她讲述,一家人又是如何被迫迁徙,再次跨越800多公里来到美国西北部的草原,重新开辟新的农场,在金秋收获季节又遭遇到蝗灾以至颗粒无收。(《在梅溪边》)   她讲述,爸爸巧遇良机,在铁路公司谋职,一家人如何来到西部铁路的最前端,看着荒原被平整,铁轨被架设,铁路带着拓荒人潮涌向西部。(《银湖岸边》)   她讲述,就在新建的铁路边,他们和其他拓荒者亲手搭建起一座小镇,可那一年正赶上罕见的长达七个月的暴风雪冬季,全镇人几乎都被饿死、冻死。(《好长的冬季》)   她讲述,纷纷涌向西部的拓荒者们,如何靠双手建设起一个个农场,土地渐渐富饶,小镇渐渐繁荣,当春暖花开一切欣欣向荣之际,少男少女们开始青春萌动,爱情在新生的大地上开花结果。(《草原小镇》、《快乐的金色年代》、《新婚四年》)   罗兰讲述的是一个成长的孩子眼中普通拓荒家庭的故事。它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世界。她告诉我们,人类曾经怎样去到未开发的大自然里生存奋斗,怀抱着“开辟属于自己的家园”的梦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而在这种艰难困境中长大的孩子,健康、自信、快乐、浪漫,对人充满友爱,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   今天,当我们身处大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奢侈时,可曾去思考过生命的基本诉求,可曾时时怀抱着作为一个人的荣耀与梦想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19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