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是一门生活艺术,构成这门艺术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艺。要实现茶艺美,就必须做到六美荟萃,相得益彰,才能使茶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六要素中首要的是人,人是万物之灵,人之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以下我们从茶艺美学的角度出发,分为四个方面来讨论茶人之美。
一、仪表美
茶艺审美从一开始,就特别注意演示者的仪表美。仪表美是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综合表现。
(一)形体美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更美、更伟大。"德国伟大诗人歌德也赞美道:"不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后创造物就是美丽的人。"那么怎样才是茶人的形体美呢? 简而言之,即是发育正常、五官端正、四肢匀称、身材适中、容貌可人,尤其对于手和牙齿有较高的要求。
(二)服饰美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服饰可反映出着装人的性格与审美趣味,并且会影响到茶艺表演的效果。茶艺表演中的服饰首先应当与所要表演的茶艺内容相适应,其次才是做工和质地。宫廷茶艺有宫廷茶艺的要求,民俗茶艺有民俗茶艺的格调。就一般的茶艺而言,表演者宜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在正式的表演场合不宜佩带过多的装饰品和涂抹有香味的化妆品;不可戴手表、涂有色指甲油。
(三)发型美
发型美是仪表美三要素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要素。发型设计必须结合茶艺的内容,服装的款式,以及表演者的年龄、身材、脸型、头型、发质等因素,尽可能取得整体和谐美的效果。
二、风度美
一个人的风度,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和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人性格、气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综合外在表现,是社交活动中的无声语言。风度美包括仪态美、神韵美两个部分。仪态美主要表现在礼仪周全、待人诚恳、举止端庄。一个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姿态、举手投足都在无声地表现着他的风度,这些在茶艺实践中都非常重要。神韵美是一个人的神情风韵的综合反映,主要表现在眼神和脸部表情,即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 "一笑百媚生".神韵美可通过眉目传神来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语言美
"好话一句三春暖,恶语一句三伏寒。"这句话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语言美在社交中的作用。茶艺语言美包含了语言规范和语言艺术两个层次。语言规范是语言美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最大特点是彬彬有礼,热情庄重,使听者消除生疏感,产生亲切感。语言规范还要求杜绝不尊重宾客的蔑视语、缺乏耐心的烦躁语、不文明的口头语、自以为是或刁难他人的斗气语。
语言艺术是指"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巧说即强调说话一要"达意",二要"舒适"."达意"即语言要准确,吐音要清晰,用词要得当,不可"含糊其辞",也不可"夸大其辞"."舒适"即要求说话的声音柔和悦耳,吐字娓娓动听,节奏抑扬顿挫,风格诙谐幽默,表情真诚自信,表达流畅自然。
四、心灵美
心灵美是人的其他美的依托,是人的思想、情操、意志、道德和行为美的综合体现,是人的"深层"之美。在茶事活动中的心灵美,表现在"仁者自爱"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
"仁者自爱"是指境界达到了不事外求,不假人为,不立事功,而是自然坦然地表现自爱之心,显然这种"自爱"不是狭隘地只爱自己,而是对自己人格的自信自尊自爱。有这种胸怀的人必然旷达自如,能以爱己之心爱人,以天地胸怀来处理人间事务,表现出 "仁者爱人"之行,这才是最感人的心灵美。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说:"身体美与心灵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学习茶道,修习茶艺可以使茶人达到仪表美、神韵美、语言美和心灵美的高度和谐。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至善至美哉,茶人!
静思茶道"八礼法”。
第一礼法:中心思想一一以《无量义经》为指导原则。
第二礼法:宗旨目标一礼仪天下,也就是希望培养文
质彬彬、温文儒雅、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
第三礼法:茶人涵养一一汲取法水,藉茶水因绿,习得
庄重礼仪。
第四礼法:本分责任一广结众生绿。
第五礼法:行茶礼法一六度,即整个泡茶动作的步骤
过程须观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
度之法。
第六礼法:奉茶礼法
心,即感恩、尊重、爱。
第七礼法:饮茶礼法一一三好,茶侣已经将茶汤送到每
位嘉宾面前,李阿利请大家将杯子拿起,先闻茶香(它
具有特殊果香),再喝第一口,须“心发好愿";喝第二
口时,须口说好话”;喝第三口时,则观想身行好
事”,祝福人人好愿连年,好话连年,好事连年。
第八礼法:茶会礼法一说法无量,希望藉由习茶能涵
养冷静思考的心,呈现在外的则是静定柔美的气质。像
茶道社的同学藉由习茶都能守规矩、有气质,更进一步
能打开心门,关怀别人、帮助别人,成为有自信、乐观
进取的好孩子。
茶艺讲究茶道礼法,主要从泡茶者的容貌、姿态、风
度、礼节等细节上体现出来
容貌:茶艺更看重的是气质,所以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
表。如果真正的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
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
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
风评性
度判
在茶道活动中,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的举止,
位茶道表演者的风度良莠,主要看其动作的协调
。心、眼、手、身要相随,意气相合,泡茶才能进
入“修身养性”的境地。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
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使
观者深深体会其中的韵味。
礼节:贯穿于整个茶道活动中宾主之间应该体现的是
种互敬互重,美观和谐。站式鞠躬、坐式鞠躬、跪式鞠
躬等是主要的鞠躬礼,而伸掌礼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
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
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
为:“请"和“谢谢”。在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
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这叫寓意礼,如最常见
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
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
寓意礼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
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
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
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
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
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
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
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时请
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
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
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
仪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提高。
很多茶友都有这样的困扰:
为什么同样的茶叶,同样的茶具,同样的水,你泡的茶就是没有别人泡的好喝?还找不到原因?就让我来告诉你。快来一起学习吧!
三个正确的比例。茶具 、投茶量 、浸泡时间,在茶叶品质没问题的前提下,要把一款茶泡得好喝,主要在于茶具、投茶量、浸泡时间这三个方面。
泡茶六要素,最全最实用的泡茶窍门!建议收藏
一、茶具
古人云,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从传统的品茗艺术,茗饮文化而言,茶具不仅仅是一种盛放茶汤的容器,而且是整个品饮艺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质地精良,造型优美,并富有文化意蕴的茶具,对于衬托茶汤,保持茶香,提高品茗的情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陆羽所说的“益茶”。泡茶时最重要的是容量,容量跟茶水比、浸泡时间有直接关系。比如岩茶的袋泡装是8g一泡,容量100cc和130cc的盖碗,前者注水量和后者注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一样的浸泡时间,泡出来的滋味也会不同,前者相对来说会浓郁一些。
二、投茶量
茶水比维持在1:50的比例;投茶量一般为绿茶3克,红茶4克,乌龙茶7-8克,黑茶普洱茶8-10克。如果无法确定投茶量,可先自己尝试放适量茶叶冲泡,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减。
三、浸泡时间
根据你投放的茶叶量所调节的,茶叶放多了,浸泡时间应该短些,出水的时候速度快些;茶叶少了,浸泡时间则可稍微久一些。
泡茶六要素,最全最实用的泡茶窍门!建议收藏
三个影响因素:注水方式 、水温问题 、泡茶水质
一、注水方式
注水入盖碗,沿着边缘注水还是直接注水,对品质粗老的茶叶影响不大。如果是比较娇嫩的茶叶,注水时避免直接浇到茶表面。
二、水温问题
除了绿茶要用80-85℃,红茶温度为85-90℃,其他茶用沸水泡没问题。用80-90℃的水冲泡茶,汤水确实会柔和许多,包括茶叶的缺点,苦涩感也会减弱。
三、泡茶水质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水的品格一直十分推崇。老子说:"上善若水。"而孔子对水的品评更加细致入微,他认为水具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九种美德。古代茶人认为水为茶之母,好茶尚须好水冲。历代茶人于取水一事,颇多讲究。有人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之中的无根水";有人则于梅林中取花瓣上的积雪,化水后以罐储之,深埋地下用以来年烹茶,历来传为佳事。白居易诗云"融雪煎香茗",辛弃疾词"红写茶经煮香雪",元朝刘敏中说"旋扫太初岩顶雪,细烹阳羡贡余茶",而乾隆皇帝则更"遇佳雪每收取,以松实、佛手烹茶,谓之'三清'"。烹茶用水,古人是把它当做专门的学问来研究的,因而历代都有专著。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试茶》中讲得更为透彻:"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而张源在《茶录》中则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可见水质直接影响茶质,泡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的色、香、味的优劣。古人认为只有精茶与真水的融合,才是至高的享受,是最美的境界。
泡茶六要素,最全最实用的泡茶窍门!建议收藏
注意细节
出茶汤时要把盖碗里的茶汤淋净是对的,否则会影响下一泡的口感。
还有出汤速度,茶汤倒入公道杯时,手拿盖碗的角度决定了出汤速度快与慢。
如果盖碗缝隙,缝隙大,出汤速度也会加快;缝隙小,出汤速度自然也就缓慢。不要小看这五六秒的差别,也是能够增加茶汤浓度的。
不要一成不变的照搬泡茶方法,茶叶是因人、因时而异的东西,因为制茶人和天气关系,所制出的茶叶会有不同表现。
泡茶时要注意四个字“看茶泡茶”,不同茶叶有不同泡法,不同茶叶量有不同的泡法。
大致可总结如下
如果水温低,汤水柔和,茶味略淡;如果是沸水,茶味、香气足,优缺点能明显感受到。
如果投茶量少,浸泡时间不够,味淡,水薄;如果投茶量多,浸泡时间没控制好,茶味浓,甚至带微苦。
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她的根源可溯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茶道美学体现在哪些方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美学的体现,一起来看看。
茶道美学的体现 一、神定气朗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美。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 朗的神韵美。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修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调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项颈都要挺直,筋脉肌肉要放松,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待人要谦和 。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举止是他的内心情感和内在素质的表露,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适,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乱。
调心:要去除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事无关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
调食:注意饮食适度、适时,吃有吃相,不失饥,也不过饱。
调睡眠:做到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表现为目定意闲、神玄气朗、举止从容、 超脱豁达、风采秀逸。
二、对称与不均齐
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也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从物质形体上看,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 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齐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学法则,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即没有规律。日本茶道界认为正圆、正方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 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均齐美。相反,中国茶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均齐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这两种美学法则 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茶室中选用千年古树树根做成的,保持树根自然形态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轮构成天章云锦般妙不可言的图案,茶桌的形状和 桌面的图案都是不均齐美。而在茶桌上摆放着精巧的茶杯和茶壶则表现出对称美。茶桌上几何形状的花 瓶是对称美,而花瓶中错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齐美。这些对称美与不 均齐美的结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变化无穷,又有中心,不会显得过分零乱。对称照应,体现协调统一的整体美;阴阳动静,成为共艺变化的节奏美,调和对比, 多样统一,茶道中的辩证思想包罗万象,俯拾皆是。
三、照应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
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应?原本是响应、共鸣的意思。后来中国古典美学把?应?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则,通常称之为?呼应?或?照应?。?照应?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 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协调、统一的功能。即通过照应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美。例如在茶艺中插花、挂画、楹联与整体环境的照应;背景音乐,解 说词与表演动作的照应;茶艺程序编排的前后照应等。照应应用得当,有利于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显得紊乱的整体美。
四、反复
反复这一美学表现的基本法则也是源于《周易》。《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阴爻?和?阳爻?这两个基本元素构成。阴爻和阳爻的反复出现构成了六十四卦,而这六十四卦 的卦象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反复美。
如乾、坤、震、巽、坎、离、良、兑等。从审美角度看,反复的整体性强,给人整齐一律的美感。面对结构精美的艺术品,一个完整的审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 复观察,反复体验。
每一次总有新发现,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反复的巧妙应用还可以深化主题,给人层层递进的美感。
茶艺表演时在背景音乐、图案装饰、程序编排、茶艺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合理地应用反复,不仅不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乏味,相反可增进茶艺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
五、节奏
节奏作为一个美学的表现法则源于宇宙的运动变化以及生命的成长发育。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节奏?是贯通了中国人的生活、人格、社会制度、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 基本象征。这显然是对民族心灵和命运的想象,从而赋予?节奏?一项特殊的使命,即表现中国艺术境界和文化意识的最后根据。音乐家用长短音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来创造节 奏。书法家、画家用线条和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去表现节奏。
在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讲解、动作都应当富有节奏感。例如,茶人们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往来、盈虚、顺逆、轻重、浓淡、快慢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 、间断、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动作的节奏。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的律。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更能打动人心,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国茶艺特别注重韵律,认为者,美之极,并通过气韵生动来 充分展示茶道的内在美和茶艺的艺术美。
六、简素
《周易系辞》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老庄美学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陆羽在《茶经》中也强调:?茶之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的美才是至美,这便是儒家美学认为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中国自古就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中国人?有无形胜有形?的审美情结,精简素洁不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的追求。清代乾隆 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茶善画,他画的竹子枝枝挺拔,风格朗秀,简索无杂,极具神韵,被后人视为一绝。冗繁削尽留清瘦即是郑板桥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简素美的深刻体 会。
中国茶艺特别强调简素美。简在中国茶艺中表现为不摆设多余的陈设,不佩带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讲多余的话。素表现为不浓妆艳抹,不镂金错彩,而足清丽 脱俗,朴素儒雅,淡然无极。
七、调和与对比
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两种状态。
调和是求同,对比是存异。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相联系在茶艺表演中调和与对比的应用不仅限于色彩,而且还表现于声音、质地、形象等多方面。在根雕茶桌 上放置一个竹制茶盘,木与竹是质地上的调和;在竹茶盘中摆放着一把粗犷古朴的紫砂壶并配有几个精细的白瓷茶杯。壶与杯以及壶与茶盘之间都是质地和形象的对比。如果没 有调和,则一切都显得杂乱刺眼。相反,如果没有对比,则一切又显得枯燥单调缺少活力,所以,调和与对比都是中国茶艺美学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国茶艺追求的意境美。我国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迫求清逸,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茶艺中注定追求以清和幽为特点的美学表现形式。
以清为美,在茶艺中常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洁、境的清雅、心的清闲。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以诗画助茶,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以茶辅琴棋书画,为的是 添茶人的清兴。以茶讽世,为的是显茶人之清傲。以茶会友,为的是表平淡脱俗之情谊。
?幽玄?用禅语解释称为?无底?,即高深莫测之意,表现为含蓄、意味、耐回想。幽玄之美与佛教禅宗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很难表现,也很难描 述,必须用心去体会。
九、多样统一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这一宇宙生发论是多样统一这一美学法则的理论基础。?三生万物?是多样,? 冲气以为和?是统一。多样统一是中国茶道形式美的高级法则,同时也是茶艺美的综合表现。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里的?一?是指单一或单调,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具有音乐的美感,自然?无听?(不好听)。单一的物体,不可能引起视 觉的美感,自然无文(不好看)。中国古典美学在强调美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强调美的统一性,提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样性应和谐而不显得雷同。在 中国茶道美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宜兴所制的紫砂壶表现出的?圆不一相,方不一式。?在壶艺大师的手下,圆与方这样简单的几何形状却有千变万化,他们所制出的圆形壶和方 形壶千姿百态,各有特色,让人百看不厌。违而不犯是指多样性在变化中应统一而不显得杂乱。要达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在多样统一中应注意两个关系:一是主从关系;二 是生发关系。主从关系是指茶艺美学要求的所表现的众多因素中,必须有一个中心,做到有主有次。生发关系是指在茶艺表现出的众多美的因素应当像一棵树一样,树根、树干 、树叶是从同一根生长出来的,有美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中国茶艺在多样统一法则指导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整体性和谐美一切局部都从属于整体。局部美的魅力从整体中得到显现,同时,局部美在整体美中又保持相对独立。
茶道的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13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龙山银尖
下一篇: 双径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