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之一般鉴定方法暨优良绿茶与劣变绿茶之特征已如前述,然则影响绿茶品质之因素究竟如何?各该因素对于绿茶之品质究有如何之影响?影响绿茶之品质之因素,概言之约有下列四项:(1)原料,(2)初制(3)精制(4)贮运。绿茶品质之优劣,泰半决定于原料之优劣,没有优良之原料,无论制造技术如何优良,均无法得到优良品质之绿茶。
影响茶菁原料品质优劣之因素,计有下列数项:
(1)品种:对于茶叶之形状,色泽,香气,滋味,水色,叶底,以及宜制茶之种类,暨制造之方法,均有深切之影响。(2)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雨量,风及风向,日照,云雾等项。对于成茶之成分暨香味,均有影响,即对宜制茶之种类,与制造方法,亦有相当关系。(3)采摘:包括采摘之时期,方法,标准,气候,时间诸项,对成茶品质影响最大。(4)土壤:对于成茶之戌分及香味,形状,均有影响。(5) 肥料。(6)茶园之管理。(7)病虫害。(8)遮荫。(9) 海拔及地势。(10)树龄。(11)季节。(12)采后之处理。
绿茶品质之决定,除原枓外,当以初制关系至大,绿茶初制之过程虽因茶类而异,然大体言之,不外下列诸过程:
(1)活叶处理(2)杀菁,(3)揉捻,(4)解块,(5)静置,(6)烘焙,(7)覆炒(8)再干与整形。兹将各初制过程对于绿茶品质之影响略述如下:
(1)活叶处理:活叶处理,直接影响萎雕之程度及水分减少率,间接影响于杀青程度之调节。活叶处理过度,尤足以使茶叶过分萎雕,以致水色黄浊,甚至红变,如环境不良,气候过热,甚至变成虀艹,成为废物,活叶处理适当,对于茶香之培养,尤有决定性之作用。
(2)杀菁:杀菁对于绿茶品质关系最大,杀菁未至适度,对于绿茶之形状与色泽均有不良之影响,杀菁之温度对于绿茶之香气与滋味,尤有决定性,即对于水色及叶底,亦有相当关系。杀菁机揽拌手之回转率,对于茶条之形状,及温度时间之调节,均有影响:经过优良之杀菁,茶叶在以后各过程,即不易劣变,杀菁不良,每易使茶叶焦变或烟臭或酦酵而劣变。
(3)揉捻:揉捻对于成茶之形状与滋味有决定性之影响。揉捻不足,条索松,片未增多,滋味淡薄。揉捻过度,块形类茶增加,滋味亦易苦涩,且揉捻时间过长,每易使茶叶酦酵而劣变,水色每易混浊而黄变。揉捻时须注意回转率及加压与时间。
(4)解块:解块对于成茶之形状有极大影响,解块不良,茶叶结成大块,不但条索不佳,并且减少精制之正茶百分率,大块之茶,干燥亦甚困难,粉未很多。但过分之解块,亦使茶叶劣变,香味亦有不良影响。
(5)静置:静置有下列五种(A)杀菁前原枓之摊放,《B)杀菁后之摊凉,(C)揉捻后之摊凉(D)初干后再揉或覆火前之摊凉,(E)覆火后再干前之摊凉。五种静置,其作用各不相同,如杀菁前之静置,目的在蒸散茶菁一部份之水分以便于杀菁,杀菁后之静置,目的在蒸散一部份热气,以免发生闷热,并可增加香气,揉捻后之静置,目的在吸回流出之茶汁以免茶汁走失而滋味淡薄。初干后再揉前之静置,目的在使茶叶回软,以免再揉时粉未增多。两次干燥间之静置,目的在使茶叶干燥均匀,以免有外干内湿之弊。由是观之,静置对于茶叶之香味及形状,下盘,干湿程度,均有影响,而静置时间过长,或堆积大厚,或静置场所不当,茶叶每易酦酵或甚至酸腐劣变。
(6)初烘:初干对于成茶之香气及形状关系至大。初烘干燥程度不当,每易增加茶叶之粉未,有碍条索之美观。初烘温度过低,茶叶每易酦酵劣变。
(7)覆炒:覆炒对于成茶之香味及形状之增进均有影响,覆炒时当注意温度时间及回转率之调节,但覆炒增加茶未甚多,影响精制甚大,故最好不炒,而以再干机代替此一过程。
(8)再干与整形,再干有整形上霜之作用,并能扬去一部分粉末,故对绿茶之形状及色泽均有极大关系,即对于香味方面,亦有相当增进,再干时须注意时间温度回转率及风速之调节。
绿茶为不发酵茶。绿茶可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四大类,加工方法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工序相同即杀青、揉捻、干燥三个过程。代表性名茶为紫金绿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等。现以我国产量最多的炒青绿茶为例介绍绿茶的加工工艺。
杀青即通过高温破坏鲜叶的组织,使鲜叶内含物迅速转化。杀青是绿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是达到绿茶清汤绿叶品质的关键。鲜叶通过高温杀青,可以达到:1、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防止叶子红变,为保持绿茶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奠定基础。2、蒸发叶内一部分水分,增强叶片韧性,为揉捻成条创造条件。3、是叶内具有青臭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高沸点芳香物质显露,增进茶香。
杀青的技术因素包括锅温、投叶量、时间和方法等。这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影响杀青的质量。
1/6 分步阅读
1.叶绿素的变化
叶绿素是形成绿茶色泽的重要成分。叶绿素由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组成,前者含量高时叶片呈深绿色,后者表现为黄绿色,幼嫩芽叶中含量较高。因此,叶绿素在成茶中的含量和二者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茶叶的颜色,保留量多,色泽就显得绿翠。然而,叶绿素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物质,在光和热的作用下,易分解,尤其是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更是如此。不少研究者都认为,绿茶失绿变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在贮藏过程中脱去镁形成脱镁叶绿素。一般情况下,这种脱镁叶绿素的比例达到70%以上时,就会出现显著的褐变。
2/6
2.茶多酚的氧化、聚合
通常认为茶多酚类是与茶叶汤色和滋味关系最密切的成分。茶叶中含量的多寡决定着茶汤的滋味浓度和收敛性、爽度。这类本是无色的物质,红茶加工时在酶类的催化下,经一系列反应生成了对汤色、滋味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茶黄素,进一步的聚合生成对汤色色泽起重要作用的茶红素。然而,茶黄素、茶红素在存放中易进一步发生氧化,聚合成对汤色和滋味都不利的高聚化合物。绿茶是以茶多酚的保留量高为主要特征的,同样在贮藏中易发生氧化,生成醌类,从而使茶汤变褐。并且这种氧化产物还会和氨基酸类进一步反应,使滋味变劣。
3/6
3.维生素C的减少
维生素C不但是茶叶所含的保健成分之一,且与茶叶品质优劣密切相关。特别是品质好的绿茶,其含量是很高的。维生素C也是一种很易被氧化的物质,这是越是高级绿茶愈难以保管的原因之一。维生素C被氧化后可以生成脱氢维生素C,这种形态易与氨基酸反应,形成氨基羰基,这既降低了茶叶的营养价值,又使颜色发生了褐变。同时由于氨基酸含量减少,滋味也变得不鲜爽。有不少学者认为,如果绿茶中维生素C残留量有80%以上,那么绿茶品质几乎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一旦下降到60%以下,茶叶品质就明显变质了。
4/6
4.类脂物质的水解和胡萝卜素的氧化
脂类置于空气之中,会与空气中的氧慢慢起氧化,生成醛类与酮类,从而产生酸败臭那样的气味。茶叶中含有约8%左右的脂肪等类脂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同样会被氧化、水解。类脂水解后变成游离脂肪酸。许多研究都说明,茶叶贮藏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是不断增加的。随着游离脂防酸含量的增加,不仅茶叶香味显陈,汤色也会加深,从而导致饮用价值和商品价值降低。
5/6
5.氨基酸的变化
氨基酸与蛋白质一样,都是茶叶的重要含氮成分,更是赋予茶汤鲜爽宜人滋味的主要物质,它在形成茶汤的酸味和甜味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茶叶中氨基酸的种类多,含量高,尤其是绿茶,它含量的高低是判别其优劣的主要标志。茶叶在存放期间,氨基酸会与茶多酚类自动氧化的产物结合生成暗色的聚合物,致使茶叶既失去收敛性,也丧失了新茶原有的鲜爽度,变得淡而无回味。红茶贮存中,氨基酸能与茶黄素、茶红素作用形成深暗色的高聚物。另外,氨基酸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还会氧化、降解和转化,造成贮放时间愈长,氨基酸含量下降愈多。
6/6
6、香气成分的变化
随着茶叶存放时间的延长,茶叶香气日渐低落,陈味显露,尤其是新茶特有的清香散失。现代化学分析揭示了这一过程不仅包含着茶叶原有香气成分的丢失,也有一些陈味成分的产生和增加。研究认为,构成绿茶新茶香特征的主要成分是正壬醛,顺-3-己烯己酸酯、吲哚和一些目前还未知的成分。这些成分在茶叶贮放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在贮放期间也产生了一些新化合物,经感官审评,认为是有茶叶陈味的成分。主要有:1-戊烯醇-3、顺-2-戊烯醇-1、反-2.顺-4-庚二烯醛和丙醛。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12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代人怎样喝茶
下一篇: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